诗歌、自我与阐释

来源 :诗歌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eoffreyw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无达诂”,这一经典论断既为解诗者创造了巨大的阐释空间,同时也为他们提供了绝佳的白我辩解的借口。可以说,相较于小说、戏剧和散文,诗歌在现代文体中是最难以阐释的类型。因为诗歌更多的是一种强烈甚至极端的白我呈现。它可能是诗人的瞬间感悟,也可能是诗人过往生活中的一段秘史,无论如何,都是极具个人化的表达,其中的每一个词句,都可能藏着诗人的秘密。阐释者往往筋疲力尽,仍然不得要领,他们所做出的完美解读,大多时候只是一厢情愿,与诗人的本意相去甚远。如此看来,解诗的确是件出力不讨好的事情。
  溯本探源,诗歌其实是诗人内心隐秘的风景,这里安放着诗人的灵魂,隐藏着诗人的过往。这是独属于诗人自己的风景,迷人而幽深。而风景外边的人们,只能通过自己那些蹩脚的解诗技巧,去猜想诗人诗作。但无论如何,解诗本身也是一件有趣的事情。风景的窥探者们,可以从隐秘风景的前门进去,也可以从后门进去,当然也可以从偏门甚至翻墙进去。无论从什么角度进去,都会有意想不到的发现。他们所看到的,只是诗人所营造的隐秘风景的一部分,而非全部,甚至只是窥探者自己的风景,但因为这种发现,却赋予了隐秘风景格外的意义,使其具有新的意义生成的可能性。
  越是优秀的诗人,他的诗歌中隐藏的白我密码越是丰富,阐释起来难度也就越大。在这里,作为一个窥探者,我也只是在猜想诗人李皓,试图进入他营造的隐秘的风景,进山寻宝,人海探骊。
  李皓的诗歌作品内容丰富,数量巨大。从中既能看出诗人对生活的高度敏感,又能窥见他蓬勃的生命激情。若能对其诗歌进行整体考察和系统梳理,应该更能呈现诗人的生命镜像和诗艺脉络,但因篇幅所限,我在这里只能选取诗人近期的部分诗作窥斑见豹。这些诗歌,像一根根引线,同样可以牵出诗人自我隐秘风景的千头万绪。
  我们先来看一首《到凤凰山寻找不明飞行物》。整首诗想象奇崛,意象丰盈,可谓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诗人精妙地建构了一种独特的时间、空间与人的独特关系。凤凰山既是一个意象,同时也是一个空间想象,或许在这里的确发生了如诗中所言的故事,但这些似乎已经不再重要,重要的是,这里充满了对不明飞行物的想象。而不明飞行物其实既是实指,又是虚幻,是对不确定性的一种能指。从年少到当下,从当下到未来,从自我到友人,从“孟照国”到“张樯”,从实有的此处到无尽的远方,从真实的感觉到虚无的幻觉,诗人在一首诗中,调用了密集的信息,且这些信息繁而不杂、多而不乱,奇缀妙连,歧义丛生。在这首诗中,时间、空间和人这三条线索繁复交织,构成了李皓诗歌的多棱镜面,透射出他的独特生命体验、心灵感受和诗艺探索。
  再来看一首《雨中游小娄巷》。戴望舒的《雨巷》是一首经典名诗,其中蕴含的经典性既是诗歌的魅力所在,同时也给后世的诗人们提供了想象的源文本,诗人李皓正是在这个源文本里充分发挥了自己建构性的想象力。
  “雨中游小娄巷”,这本是一件极其日常的行为,“小娄巷”本身也是毫无诗意可言。但经与“雨巷”“油纸伞”“丁香一样的姑娘”等经典诗意表述相勾连,则意境全出,诗意盎然。表面看去,这是对戴望舒诗歌的解构,但解构本身其实也是一种建构,重新建构起一幅诗意图景。在诗歌中,我们看到的不是对传统的戏谑和诗意的拆解,而是对经典的致敬和对江南的依恋。我们可以猜想一下彼时的诗人李皓,在小娄巷中行走的姿态和漫漶的诗情,有关经典诗歌、神秘诗人、温柔江南的无限想象纷至沓来,浓得化不开,将诗人重重包裹,于是化为了神奇的诗句。但诗人却是如此的独特和清醒,他并没有被这种浓重的情绪所劫持,而是从现实中抽身出来,考问自己的灵魂,虽身在江南,行走于雨巷,但这里终归是别处,江南的柔软终难包裹和融化诗人的坚硬。此处又可见出李皓诗歌的一个重要审美特征,即是节制之美。即便情绪饱满到极致,也没有溢出诗歌审美的边界,放得开,更能收得拢。在介入与疏离之间,诗人捧出了诗心,又守住了自我。
  《佚园的假山》显然蕴含着哲理意味。诗歌究其本质,都是哲理性的,都是经由形而下上升到形而上的思考,对人的生命与存在的思考,对人与世界关系的想象性处理。诗人由一处假山,引发了对历史的反思,对成规的质疑,对世间一切事物本质的揭示。“假山”这样一个再也平常不过的事物,在诗人的笔下,却能平中见奇,奇中见险,深蕴哲理,意味无穷。
  诗歌写作虽然有很强的偶然性,因瞬间灵感而成,但这种偶然之作其实是一种整体经验激活的结果。诗人的人生经历、生命体验和心灵感受,形成了一个整体性的经验,在某一个特定的时间和空间,因特定的对象和情境而被瞬间激活,生发出独特的诗情。诗人的知识结构、审美趣味和感知方式也具有某种稳定性,因此他的表达习惯也具有相应的稳定性,偶然性之作因之亦能呈现出诗人诗作的整体面影。正是因为这种整体性经验的存在,李皓的这种建构性的想象力、化平凡为神奇的意象营造、介入与疏离的观照方式、充满哲理的深刻自省意识,几乎贯穿在他所有诗歌中。“九月就是一条光滑的石板路/轻易地通向一截乌黑的门楣/一个顯赫的家族/开始找到作答的钥匙”(《谈家宗祠》),“九月”“石板路”“一截乌黑的门楣”“显赫的家族”“钥匙”,如此简单的几个意象,密集地嫁接在一起,造成了神奇的陌生化效果,却又是那么贴切,那么白然,从而生成了巨大的诗意想象空间,一个充满深邃历史感的家族,如此魅惑,如在眼前。诗人走在通往历史幽深处的石板路上,即将介入历史,但同时义与历史保持着疏离,更多的则是对历史的观照,并从中得以自省。这些诗歌从不同角度、以不同题材多维呈现出李皓诗歌的整体审美形态。
  《登望儿山》写出了对母亲的挚爱;《春日访友》写出了对友情的珍视;《秋日过徐州东站》写出了对过往生活的怀念;《我独爱五常的黄昏》写出了对美好生活的沉浸。所有这些美好而深沉的情感的表达,都是源自于诗人的初心。这种情感坚韧而绵长,正如诗句所言:“吹面不寒的未必是风/而是我们年少时身上的气息/那每个人身上独一无二的东西/这么多年,就没有变过”。若没有善良、质朴、纯真的初心,若没有丰盈的心灵和饱满的激情,若没有生活的积淀和敏锐的感觉,若没有独特的审美和至臻的诗艺,李皓也许只是李皓,而不是诗人李皓,也不会有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李皓的诗作。我猜想,诗人李皓大概是这个样子,他的诗歌也大概是这个样子。极有可能,我都猜错了,但那已经不太重要,因为“诗无达诂”。
其他文献
在风中变幻  极尽各种姿态  一种飘,脱离了母体  之后,下落  无论如何也改变不了  一种质量,方向是追求的意義  轻若浮云,装点在谁的身上  除了鸟,很充满想象  或者到红尘中,一地鸡毛  或者蘸满风雨,零落成泥  或者让每一枚羽签,定格成书的段落  上帝会听到诗的声音  不废的归途  譬如,一朵云  一片雪,一个我
2007年福建语文高考把文化文学经典内容明确列入考试范围。这是福建语文高考自主命题的又一次重大改革,反映了高中语文教学对学生文化文学素养的新要求,是对语文教育现状的忧虑、反思与探索的结果。专家认为这一举措将有效促使中学语文教学回到语文本位上。事实上,一直以来,语文《教学大纲》都要求学生课外阅读文化文学名著,只因没有列入《考试大纲》而没有引起重视。这不能不引起语文教育工作者的深刻思考:语文教学的本位
中国的文化是悠久的,我们拥有极其丰富的文化遗产。批判地继承祖先的文化遗产,在信息化时代,尤为重要。因为培养未来的国民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增强民族凝聚力,民族语文在这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正如乌申斯基所说:“一个民族把自己全部精神生活的痕迹都珍藏在民族的语言里。”要继承文化遗产,就要具备阅读古文的能力。  文言文教学要自觉地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更多地考虑人的发展,努力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人的本性中,有获得肯定和赞赏的需要。教师真诚赞赏的话语,往往能激起学生的心灵感应,能把自信和希望、善良和宽厚的种子播种在学生的心田里。所以,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在学习中的点滴进步,并给予及时的肯定和表扬。  从教学的角度来看,教师对学生的赞美是师爱的体现,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催化剂。因此,教师要善于抓住一切可以表扬学生的机会,让他们沐浴在赏识的雨露中,辅之以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把学
当语文教师最怕干什么事?如果搞一次专题调查,可以肯定地说,大部分语文教师会回答——“改作文”。语文教师最怕改作文,其主要原因是处于“两难境地”。所谓处于“两难境地”,实际上就是处于选择两种作文批改方法的矛盾之中。  一种是精批细改。其做法是:每个学生的作文都要详细地批改出达到此次训练目的的情况,以及除开训练基本要求以外整体上的诸如结构段落、内容中心、语言运用的得失情况,还要标出和改正错别字、病句等
鈴声响了,纹路稀疏  水,已没有更多的路逃向遥远的彼岸  手中的一块令牌  渗透出了斑斑锈迹  花的方向已经迷失,顺着风  可以碰见石头和一座破败之庙  苔藓告诉我  这里的雨季无法彻底隐退  我吹着口哨离开,像一个给自己壮胆的人  山尖埋葬了夕阳  那些若有若无的影子,走着走着  就和黑夜纠缠在一起了,只有星星举着火把  一张白纸上能容纳多少风雨  纸上的风雨,于纸而言,是一种假设  所有的文字
见友人  吃完早餐,天色晴了  远方的事物露出本来面目  昨天,我还穿过风雨  看一个友人,几把未完工的古琴  横在我们中间。我们几乎绕过了诗歌史  像两个赤脚的人  第一次站在秧田中间的惊讶。  我说,留下来吧,小城需要一个诗人  和一个斫琴师。  想起某個夏日,在一个诗人家中  聊天,傍晚了  几乎看不见对面的他  身边的河水,努力的想成为一首诗  我们先后成为黯淡的星光  回去路上,还盘旋着
一次课堂上,本人正眉飞色舞地投入到自己的讲授当中,突见一学生有别于他人,低头望抽屉,凭个人直觉,学生一定在开小差。轻声走到他跟前,发现他正津津有味地看书——郭敬明的《幻城》。心想,又是青春文学。为了不影响上课,我让他集中精神来,别看课外书了。但出乎意外的是,学生反驳了我一句:“老师,你不是说语文要多读书嘛?”  我有点糊涂了。  平时,我总鼓励学生多看书,因为这样对作文与阅读都很有帮助,毕竟语文是
古典小说往往比较重视故事情节,在塑造人物形象时,比较注重对人物的语言和行动的刻画,而较少去关注人物的内心世界。而鲁迅先生在进行小说创作时,除了继续使用传统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外,也更多地去关注作品中人物的内心世界,通过剖析人物的内心世界,来揭示人物当前的一种精神状态,从而使人物形象变得透彻深刻;同时使人物由过去的单一的平面式结构变为复调式的立体式结构,从而使人物形象变得鲜活、生动。  车尔雪夫斯
一栋楼房处于荒芜之中  窨井盖也不知所终  当我漫无目的地走到这里  远远地,准备绕开一场空洞和无意义  一只麻雀飞入窨井  也许因为我的脚步声  它又快速地离开了  一位偷猎者到底设想了什么  我低头,  野草、枯叶,塑料机器人的一只腿  一张生出皱纹的纸被上了锁  在许多年前,可能是一封滚烫的信  而今,只是一张白纸  连风声都不曾留下  窨井的后半生接纳了人间的  某些“废物”  在荒芜之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