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沟通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方法或技巧。沟而不能通,就失去了其意义。沟通需要一定的条件,适当的环境,也需要双方的投入。中等专业学校班主任工作中有效的沟通对做好班主任工作有很大的影响。那么到底什么才是班主任与学生之间的有效沟通,为什么要有效沟通,怎样才能做到有效沟通呢?
教学的过程是师生在交往和互动中传递知识的过程。这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辅助,两者必须相互配合,相辅相成,形成一种沟通和交流。教师不能单调地,一成不变地,照本宣科地灌输,那样教学效果很差!教师必须重视与学生之间的有效沟通,才能调动学生主体性和积极性,使教学成为教师和学生合作互动的有效沟通过程。这种有效沟通既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又是全方位,多角度,多功能的交流。所以每天与学生相处几小时的教师,要正确认识与学生沟通的重要性,并要懂得一定的沟通技巧,这样既能增强教学效果,又能避免师生隔阂和冲突,从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而良好的师生关系对学生品德的培养,学业的提高,差生的转化以及师生的身心健康都有极大的裨益,在教学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师生关系是学校生活中最基本的一种人际关系。
师生之间有效沟通的障碍,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教师职业压力大
“现在做老师,越来越不容易了,压力非常大!”这是许多教师谈起自己职业时的感受。教师职业从来就不是轻松的。近几年来,随着社会对教育的日趋重视,现行教育中的许多问题与缺陷被提了出来,并引起广泛的社会关注。人们对教育的诸多不足津津乐道,并且一致将职责的矛头对向教师,教师成了僵化的应试教育体制的象征。教师们所承受的心理压力可想而知。沉重的职业压力导致教师们情绪紧张、厌倦工作、逃避责任、对学生冷漠……他们不愿再耗费大量的时间和心力与学生沟通,更害怕因与学生多沟通而惹出更多的“麻烦事”。有时候,教师还可能将自己的不良情绪发泄在学生身上,从而导致师生沟通状况的更趋恶化。
二、传统的师生观
中国历来强调“师道尊严”,甚而有“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说法。这些原本都只是出于对教师的尊重,但久而久之却转化为一种畸形的师生观,即认为教师在学生面前是高高在上的,师生之间成了命令与服从的关系。时至今日,虽然师生平等,要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已人尽皆知,但还是有很大部分教师不能摆脱错误的师生观的影响,他们在对待学生时常常表现出专制、霸道、控制和命令的特点。持这种观点的教师当然不能和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要知道虽然在学识、经验和阅历上学生可能不如教师,但是在人格上,师生双方是平等的。师生只有在互相尊重的前提下,才可能进行良好的沟通。也有些教师可能会认为尊重学生和“好脾气”只会让学生愈发粗野而无法管教,只有拿出教师高高在上的强硬作风,才能“镇压”住那些顽皮的学生。
三、网络时代的学生
许多老教师都说:现在的学生比以前难教多了!从某些方面来讲,确是如此。以前的学生视教师为权威,他们愿意听老师的话,用心上课、读书。因为获取知识的途径非常有限,而教师则是知识的象征。现在的“网络时代”学生呢?网络世界中的处处平等使得他们无视权威,对自我、对民主非常重视。他们经常接触数位科技,在某些方面他们所掌握的知识与信息已超过他们的教师,他们看到了教师的不足,这更加强了他们的反权威意识。若教师们还是动不动就拿出老师的架子,向学生施加权威,反而更加剧他们的反权威意识,并且也引起他们对教师的反感。
师生有效沟通的主导作用还是得依靠教师,尤其是沟通的态度显得格外重要,而且是建立有效沟通的万能基础:
1.接纳学生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咨询专家高顿认为接受他人是培育良好关系的重要因素。接受令学生深思,敞露自己的情感;不接受则使学生焦虑不安,导致反抗致使交流滞塞、终止。但大多数教师都认为如果你接受一个孩子,他会保持老样子,所以要他将来变好的最好办法就是告诉他你对他的行为不能接受。师生间之所以会出现交流不畅正是因为教师通常的反应方式——训斥、命令、探询——使学生感到自己是不对的、不应该的、不可接受的。
2.尊重学生
尊重是指: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师生在人格上是绝对平等的。因为学生和教师一样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是“人”。一位贤明的教师对学生讲话的方式就象对家里的访客。如果他的客人穿着鞋子躺在干净的沙发上。这位教师不会说:“你疯了吗?你怎么敢把你的鞋子搁在我干净的沙发上!马上把脚放到地板上来。如果再让我逮到一次,我就处罚你!”事实上,这位教师会对客人说什么呢?他也许会这么说:“对不起,我担心沙发会被弄脏。”主人对客人总是以礼相待、留有情面的。教师若能象对待自己的客人一样对待学生,师生关系就会得到很大的改善。教师们也许会觉得很难做到这一点。那么至少记住:在处理问题、批评学生时就事论事,不要批评、诋毁学生的品性与人格。其实,这就是对学生人格的重视和尊重。让我们举一些学校实际生活中常会碰到的事来说明教师该如何尊重学生。
3.有同理心
也有人将同理心称为换位、移情。有同理心要求教师能站在学生的立场和角度了解学生的心情,思考问题。对任何事物的看法,教师和学生之间都不可能完全一致。如果教师只一味强调自己的观点,忽视学生的感受,就易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学生就会疏远你、拒绝你,甚至讨厌你。学生平时最感苦恼的就是不被人理解,尤其是不被自己的师长理解。所以教师要设身处地从学生的角度去观察和分析,了解学生的心情,找出与学生产生不同看法的原因,让学生感到老师是理解自己的。学生接受了你,沟通才能有效地继续。
作者简介:
刘琴(1985.6~),女,讲师助理,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应用心理学。
教学的过程是师生在交往和互动中传递知识的过程。这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辅助,两者必须相互配合,相辅相成,形成一种沟通和交流。教师不能单调地,一成不变地,照本宣科地灌输,那样教学效果很差!教师必须重视与学生之间的有效沟通,才能调动学生主体性和积极性,使教学成为教师和学生合作互动的有效沟通过程。这种有效沟通既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又是全方位,多角度,多功能的交流。所以每天与学生相处几小时的教师,要正确认识与学生沟通的重要性,并要懂得一定的沟通技巧,这样既能增强教学效果,又能避免师生隔阂和冲突,从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而良好的师生关系对学生品德的培养,学业的提高,差生的转化以及师生的身心健康都有极大的裨益,在教学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师生关系是学校生活中最基本的一种人际关系。
师生之间有效沟通的障碍,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教师职业压力大
“现在做老师,越来越不容易了,压力非常大!”这是许多教师谈起自己职业时的感受。教师职业从来就不是轻松的。近几年来,随着社会对教育的日趋重视,现行教育中的许多问题与缺陷被提了出来,并引起广泛的社会关注。人们对教育的诸多不足津津乐道,并且一致将职责的矛头对向教师,教师成了僵化的应试教育体制的象征。教师们所承受的心理压力可想而知。沉重的职业压力导致教师们情绪紧张、厌倦工作、逃避责任、对学生冷漠……他们不愿再耗费大量的时间和心力与学生沟通,更害怕因与学生多沟通而惹出更多的“麻烦事”。有时候,教师还可能将自己的不良情绪发泄在学生身上,从而导致师生沟通状况的更趋恶化。
二、传统的师生观
中国历来强调“师道尊严”,甚而有“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说法。这些原本都只是出于对教师的尊重,但久而久之却转化为一种畸形的师生观,即认为教师在学生面前是高高在上的,师生之间成了命令与服从的关系。时至今日,虽然师生平等,要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已人尽皆知,但还是有很大部分教师不能摆脱错误的师生观的影响,他们在对待学生时常常表现出专制、霸道、控制和命令的特点。持这种观点的教师当然不能和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要知道虽然在学识、经验和阅历上学生可能不如教师,但是在人格上,师生双方是平等的。师生只有在互相尊重的前提下,才可能进行良好的沟通。也有些教师可能会认为尊重学生和“好脾气”只会让学生愈发粗野而无法管教,只有拿出教师高高在上的强硬作风,才能“镇压”住那些顽皮的学生。
三、网络时代的学生
许多老教师都说:现在的学生比以前难教多了!从某些方面来讲,确是如此。以前的学生视教师为权威,他们愿意听老师的话,用心上课、读书。因为获取知识的途径非常有限,而教师则是知识的象征。现在的“网络时代”学生呢?网络世界中的处处平等使得他们无视权威,对自我、对民主非常重视。他们经常接触数位科技,在某些方面他们所掌握的知识与信息已超过他们的教师,他们看到了教师的不足,这更加强了他们的反权威意识。若教师们还是动不动就拿出老师的架子,向学生施加权威,反而更加剧他们的反权威意识,并且也引起他们对教师的反感。
师生有效沟通的主导作用还是得依靠教师,尤其是沟通的态度显得格外重要,而且是建立有效沟通的万能基础:
1.接纳学生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咨询专家高顿认为接受他人是培育良好关系的重要因素。接受令学生深思,敞露自己的情感;不接受则使学生焦虑不安,导致反抗致使交流滞塞、终止。但大多数教师都认为如果你接受一个孩子,他会保持老样子,所以要他将来变好的最好办法就是告诉他你对他的行为不能接受。师生间之所以会出现交流不畅正是因为教师通常的反应方式——训斥、命令、探询——使学生感到自己是不对的、不应该的、不可接受的。
2.尊重学生
尊重是指: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师生在人格上是绝对平等的。因为学生和教师一样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是“人”。一位贤明的教师对学生讲话的方式就象对家里的访客。如果他的客人穿着鞋子躺在干净的沙发上。这位教师不会说:“你疯了吗?你怎么敢把你的鞋子搁在我干净的沙发上!马上把脚放到地板上来。如果再让我逮到一次,我就处罚你!”事实上,这位教师会对客人说什么呢?他也许会这么说:“对不起,我担心沙发会被弄脏。”主人对客人总是以礼相待、留有情面的。教师若能象对待自己的客人一样对待学生,师生关系就会得到很大的改善。教师们也许会觉得很难做到这一点。那么至少记住:在处理问题、批评学生时就事论事,不要批评、诋毁学生的品性与人格。其实,这就是对学生人格的重视和尊重。让我们举一些学校实际生活中常会碰到的事来说明教师该如何尊重学生。
3.有同理心
也有人将同理心称为换位、移情。有同理心要求教师能站在学生的立场和角度了解学生的心情,思考问题。对任何事物的看法,教师和学生之间都不可能完全一致。如果教师只一味强调自己的观点,忽视学生的感受,就易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学生就会疏远你、拒绝你,甚至讨厌你。学生平时最感苦恼的就是不被人理解,尤其是不被自己的师长理解。所以教师要设身处地从学生的角度去观察和分析,了解学生的心情,找出与学生产生不同看法的原因,让学生感到老师是理解自己的。学生接受了你,沟通才能有效地继续。
作者简介:
刘琴(1985.6~),女,讲师助理,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应用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