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我国素质教育的一面旗帜,山东一直扮演着引领者的角色。
过去几年间,以课程改革为核心,山东的素质教育不断推进。围绕课程改革,山东进行了一系列教育治理制度创新:家长委员会、校长职级制、扩大中小学办学自主权、让第三方参与教育评价……
和前些年相比,素质教育的话题现在似乎淡了很多。
“每个阶段有每个阶段的改革重点和任务,但推进素质教育的主题和内涵是不变的。”全国两会召开前夕,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张志勇接受《民生周刊》专访时说,人们对素质教育谈得少,并不意味着素质教育的倒退,就全国、就山东而言,素质教育依然在不断深化之中。
概念误区
“你理解的素质教育是什么?”采访刚开始,张志勇就反问记者。之所以反问,是因为很多人对素质教育概念的理解存在偏差。
很多人将是否补课、学生学习时间长短,作为判断素质教育与否的标准,甚至有一线教育工作者认为,素质教育就是不加班加点。“这显然是一个误区。”张志勇说,虽然教育改革要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但这并不是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概念混乱是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的障碍,应该正本清源。
然而,什么是素质教育?
关于素质教育的本质,张志勇解释说,促进学生全面而个性的发展是素质教育的关键和核心,同时这也是素质教育最根本的追求。
不过,通过教育让每个孩子实现其最大的可能性,这仅是一个理想的状态。实际上,教育改革是一个历史过程。改革开放以来,从国家到地方始终在推动素质教育的实施,只不过每个阶段重点不同。就山东而言,现在深化素质教育的重点集中在课程改革方面。
“山东的素质教育也是从减负切入,但这里的减负,既要做‘加法’,也要做‘减法’。”张志勇解释说,所谓“加法”就是增加课程供给,提供全面而又有差别化的课程,比如加强德育,保证美术、音乐、艺术、体育、实践等课程的开设;而“减法”则是要适当减少学生过多的、重复的、机械的、低效的文化知识的学习负担。
在张志勇看来,判断素质教育是不是向前推进,关键要看学生的学习生活,包括内容、结构和状态等是否发生积极的改变。“如果把素质教育仅仅等同于减少学习时间,那就大错特错了。”他谈道。
制度保障
“课程改革不是简单地增加几门课程,需要破除很多体制和机制障碍。”谈及素质教育推进的难处,张志勇坦言,推进素质教育非常艰难,要从制度层面上去改革和深化。
就全国情况而言,艺术和体育类教师短缺严重,山东也不例外。确保音乐、美术、体育、实践等非传统考试科目课程开齐,对于很多学校来说并不是一件易事。
为增加课程供给,满足学生课程选择的多样性需求,山东省很多学校的一个重要做法,就是在家长委员会的组织下,尝试让有一定专业素养的家长、志愿者等走上讲台,参与课程建设。以枣庄十五中为例,八年来共有一万多名家长走上讲台。此外,通过建立家长委员会,让家长参与学校管理,进行民主监督,等等。
一个看似奇怪的现象:很多管理者的观念转变滞后于家长。
以往,从行政岗位转到学校当校长是常事。记者查阅到的一份公开资料显示:“校长有的是科级干部,有的是县处级干部,有的级别比市教育局长还高。这其中,有不少从行政干部,在党政机关升迁无望时,就愿意转到学校当校长。因为,校长有行政级别,也是官员。”
“从某种程度上讲,改革的阻力并不在于家长,而在于那些不熟悉教育工作的校长。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必须让那些真正懂教育而且有教育情怀的人当校长。”张志勇强调。
过去几年,山东省中小学陆续取消学校和校长行政级别,实行校长职级制管理。据介绍,从最初的5个市开始试点,2015年扩展到7个市,今年校长职级制将在山东全省推开。
在张志勇看来,教育政绩观是影响教育改革和发展全局的最大问题,学校的管理者要树立科学的教育政绩观。“有什么样的教育政绩观,就有什么样的教育生态。”他解释说,让孩子全面发展是一个漫长的系统的工程,而追求教育政绩则是一个短期的目标。当“长”和“短”较量时,牺牲的可能就是孩子全面发展的机会。
逐步深化
“和前些年相比,素质教育喊得少了,是不是夭折了?”有关心教育的群众在网上留言。
“喊得少了,并不意味着就不做了,更不是夭折了。”张志勇说,“立德树人,德育为先”这是中央对教育改革的新要求,这依然是对素质教育的深化。之所以说在不断深化,是因为过去很多学校只关注文化课,而现在一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课程正在增加。
在对中小学的日常检查和抽查中,张志勇发现一些可喜的改变。例如,体育、艺术课程开始受到重视。“在一些乡镇中学和农村小学,居然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教授艺术类课程,这在以前是不敢想象的。”他说。
让张志勇倍感欣慰的是,孩子的身心健康有所改善。据山东第十九次眼科学学术会议公布的数据,2014年对山东全省120万青少年的视力筛查结果显示,与2010年相比,山东省在校中小学生视力不良率下降,下降率为8%至10%。
在维护教育生态环境方面,山东始终在深化教育治理的制度创新。例如,和其他省份不同,山东没有出现所谓“超级高中”现象。从2008年开始,禁止跨地域抢生源,以维护教育生态环境,而不是把好学生都“抢”到一个学校来冲击北大清华。
“虽然谈论的少了,但一件件深化和推进素质教育的事情都在落实。”张志勇说,现在寒假刚过,“开学第一课”就成了许多中小学校长操心的事。通过“开学第一课”,学生们可以交流假期中的经历、感受。
“就素质教育而言,每个阶段有每个阶段的改革重点和任务,但深化素质教育的主题和内涵是不变的。”采访中,张志勇告诉记者。
过去几年间,以课程改革为核心,山东的素质教育不断推进。围绕课程改革,山东进行了一系列教育治理制度创新:家长委员会、校长职级制、扩大中小学办学自主权、让第三方参与教育评价……
和前些年相比,素质教育的话题现在似乎淡了很多。
“每个阶段有每个阶段的改革重点和任务,但推进素质教育的主题和内涵是不变的。”全国两会召开前夕,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张志勇接受《民生周刊》专访时说,人们对素质教育谈得少,并不意味着素质教育的倒退,就全国、就山东而言,素质教育依然在不断深化之中。
概念误区
“你理解的素质教育是什么?”采访刚开始,张志勇就反问记者。之所以反问,是因为很多人对素质教育概念的理解存在偏差。
很多人将是否补课、学生学习时间长短,作为判断素质教育与否的标准,甚至有一线教育工作者认为,素质教育就是不加班加点。“这显然是一个误区。”张志勇说,虽然教育改革要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但这并不是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概念混乱是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的障碍,应该正本清源。
然而,什么是素质教育?
关于素质教育的本质,张志勇解释说,促进学生全面而个性的发展是素质教育的关键和核心,同时这也是素质教育最根本的追求。
不过,通过教育让每个孩子实现其最大的可能性,这仅是一个理想的状态。实际上,教育改革是一个历史过程。改革开放以来,从国家到地方始终在推动素质教育的实施,只不过每个阶段重点不同。就山东而言,现在深化素质教育的重点集中在课程改革方面。
“山东的素质教育也是从减负切入,但这里的减负,既要做‘加法’,也要做‘减法’。”张志勇解释说,所谓“加法”就是增加课程供给,提供全面而又有差别化的课程,比如加强德育,保证美术、音乐、艺术、体育、实践等课程的开设;而“减法”则是要适当减少学生过多的、重复的、机械的、低效的文化知识的学习负担。
在张志勇看来,判断素质教育是不是向前推进,关键要看学生的学习生活,包括内容、结构和状态等是否发生积极的改变。“如果把素质教育仅仅等同于减少学习时间,那就大错特错了。”他谈道。
制度保障
“课程改革不是简单地增加几门课程,需要破除很多体制和机制障碍。”谈及素质教育推进的难处,张志勇坦言,推进素质教育非常艰难,要从制度层面上去改革和深化。
就全国情况而言,艺术和体育类教师短缺严重,山东也不例外。确保音乐、美术、体育、实践等非传统考试科目课程开齐,对于很多学校来说并不是一件易事。
为增加课程供给,满足学生课程选择的多样性需求,山东省很多学校的一个重要做法,就是在家长委员会的组织下,尝试让有一定专业素养的家长、志愿者等走上讲台,参与课程建设。以枣庄十五中为例,八年来共有一万多名家长走上讲台。此外,通过建立家长委员会,让家长参与学校管理,进行民主监督,等等。
一个看似奇怪的现象:很多管理者的观念转变滞后于家长。
以往,从行政岗位转到学校当校长是常事。记者查阅到的一份公开资料显示:“校长有的是科级干部,有的是县处级干部,有的级别比市教育局长还高。这其中,有不少从行政干部,在党政机关升迁无望时,就愿意转到学校当校长。因为,校长有行政级别,也是官员。”
“从某种程度上讲,改革的阻力并不在于家长,而在于那些不熟悉教育工作的校长。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必须让那些真正懂教育而且有教育情怀的人当校长。”张志勇强调。
过去几年,山东省中小学陆续取消学校和校长行政级别,实行校长职级制管理。据介绍,从最初的5个市开始试点,2015年扩展到7个市,今年校长职级制将在山东全省推开。
在张志勇看来,教育政绩观是影响教育改革和发展全局的最大问题,学校的管理者要树立科学的教育政绩观。“有什么样的教育政绩观,就有什么样的教育生态。”他解释说,让孩子全面发展是一个漫长的系统的工程,而追求教育政绩则是一个短期的目标。当“长”和“短”较量时,牺牲的可能就是孩子全面发展的机会。
逐步深化
“和前些年相比,素质教育喊得少了,是不是夭折了?”有关心教育的群众在网上留言。
“喊得少了,并不意味着就不做了,更不是夭折了。”张志勇说,“立德树人,德育为先”这是中央对教育改革的新要求,这依然是对素质教育的深化。之所以说在不断深化,是因为过去很多学校只关注文化课,而现在一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课程正在增加。
在对中小学的日常检查和抽查中,张志勇发现一些可喜的改变。例如,体育、艺术课程开始受到重视。“在一些乡镇中学和农村小学,居然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教授艺术类课程,这在以前是不敢想象的。”他说。
让张志勇倍感欣慰的是,孩子的身心健康有所改善。据山东第十九次眼科学学术会议公布的数据,2014年对山东全省120万青少年的视力筛查结果显示,与2010年相比,山东省在校中小学生视力不良率下降,下降率为8%至10%。
在维护教育生态环境方面,山东始终在深化教育治理的制度创新。例如,和其他省份不同,山东没有出现所谓“超级高中”现象。从2008年开始,禁止跨地域抢生源,以维护教育生态环境,而不是把好学生都“抢”到一个学校来冲击北大清华。
“虽然谈论的少了,但一件件深化和推进素质教育的事情都在落实。”张志勇说,现在寒假刚过,“开学第一课”就成了许多中小学校长操心的事。通过“开学第一课”,学生们可以交流假期中的经历、感受。
“就素质教育而言,每个阶段有每个阶段的改革重点和任务,但深化素质教育的主题和内涵是不变的。”采访中,张志勇告诉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