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通过近年来的中考试题分析,在化学教学中欲实施素质教育,就要走出教学认识的误区,转变教学理念,重视基础知识教学,知识的全面教学,实验的创新教学及学科前沿知识教学等。
关键词:化学教学;素质教育; 强化基础;注重全面;汲取营养;创新实验
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4-0211-01
中学化学教材几经改版,版本百花齐放,其目的是为了逐步向新课程标准靠拢,真正实现素质教育。本人通过近几年来的中考试卷分析,深深感悟到,作为中学化学教学的实施者,我们必须摒弃应试教育,实施素质教育。如何在化学教学中推进素质教育呢?本文就结合中考试卷及多年的教学实践,谈几点肤浅认识。
1教学中应重视基础
基础是根本,基础是再生能力,基础是素质教育的源泉。由知识型向能力型人才培养目标转变的教学理念支配下,对基础知识轻描淡写,片面追求能力的做法,是教学的一个误区。基础知识没打牢,一味拔高追求难度,以为能做难题就是培养能力了,这只能说明建立了空中楼阁。近几年来的各地中考无一不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元素化合物、实验赋以较高的分值。这就是说明基础的地位是不可动摇的。如:(2012·百色)根据下图所示,回答有关问题:
⑴写出图中标有字母的仪器名称a.:⑵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填字母),实验时该装置试管口应放一团棉花,其目的是;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气体,若要获得干燥的二氧化碳,除发生装置外,还应选用D装置,装置中的液体是(填写试剂名称)。如果用E装置收集该气体,则气体应从端进入(填b或c)。通常用澄清石灰水来检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仅以此例足以说明基础就是基础,有了牢固的基础知识,加上灵活运用,才能升华为计算能力、实验能力、评价能力和推理能力。而这种能力的培养不是应试教育的满堂灌所能做到的。这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以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主动去探索,并在探索的过程中提出新的问题,从而发展其思维能力的过程教学。
2教学中应重视知识的全面性
学习知识的目的就是为了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往往在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上投入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却忽视了知识的用途、课后的阅读、材料、选学和研究性课题的教学,有时一带而过,有时提醒学生课下看看(看不看也不知道),有时连提都不提;忽视了"合成材料、营养物质"等通常认为地位很低的章节。把这些知识当成可有可无的咸菜,这实际是教学的一个误区。如:2012年的常州中考等就冲击了这个误区。有机合成材料的出现是材料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突破,下列含有合成材料的一组是( )①家用保鲜袋 ②不锈钢 ③淀粉 ④化纤布料 ⑤汽车轮胎A.①④⑤ B.②③④ C.②③⑤ D.只有①⑤。 没有没用的知识,知识积累多了并能灵活运用,素质也就提高了。
3加强学科前沿知识的汲取
"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须有一桶水"这句话还是很深刻的。作为教师,在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同时,自身的素质应该迅速提高,提高自身素质的唯一途径就是学习:更新专业知识、应用信息技术、了解科学的发展、甚至新闻热点等,不失时机地把一些科学前沿的信息透露给学生。如纳米技术、航天技术、新型电池、绿色化学、探索宇宙信息、新型病毒、重大事件等。这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扩大知识面。
如:(2012·怀化市)2011年9月23日,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荣获拉斯克-钬蓓吉临床医学研究奖,以表彰她发现了一种药物-青蒿素,它是治疗疟疾的特效药,化学式为C15H22O5 .下列有关青蒿素的说法正确的是( )A. 青蒿素是混合物。B青蒿素含42个原子。C青蒿素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是6.38% D青蒿素中碳、氢、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是90:11:40 .
这些起点高而落点低的试题在例年的中考中不胜枚举,足以让那些不了解高科技知识的学生惊慌失措,如果学生了解了一些高科技信息,学习兴趣浓了,学习热情高了,学习动机明确了,内心的体验和心灵世界更加丰富了,有了心理准备,解决问题时就有应对策略,这一类型题的考查既指导我们在新课程标准理念下的教与学,体现了学以致用的教学思想,又加强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修养,这也是一个人发展的动力。
4实验教学要添新意
实验教学是化学教学的重头戏,无论怎样强调都不为过分。在实验教学中,通常存在着两个误区:
一是重点实验能给予足够的重视,但基础创新不够。纵观近几年的中考题,实验题总有亮点,都是在考查基础实验的同时有创意,也就是"出于教材而不拘泥于教材"吧。
如:(2012·济宁)不少家庭养观赏鱼,有时会在鱼缸里放点"鱼浮灵",可使水中的含氧量迅速增加,"鱼浮灵"的化学名称是过氧碳酸钠(俗称固体双氧水,化学式2Na2CO3·3H2O2)常温下,过氧碳酸钠易溶于水并迅速放出氧气,能有效地提高水生动物的成活率。①请设计实验验证"鱼浮灵"的供氧原理:实验操作 现象 结论。
②为证明"鱼浮灵"供氧后所得溶液的主要成分,还应补充实验:。这种题充分体现了基础与能力的完美结合。
二是忽视了演示实验的教学。教材上的演示实验一般为验证性实验,一般情况下验证一下物质的性质就了事,这很难实施过程与方法的教学。如果把验证性实验灵活设计为探索性实验,通过质疑-探索-思考-交流-结论这样一个学习过程,就会把课上出韵味来,使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逐渐形成研究性学习的品质。
总之,中学化学的知识点很多,由于中考题的长度有限,虽然不能面面俱到,但尽可能增大了知识的覆盖面。这就要求我们化学教师在教学中要走出误区,不能重此失彼,特别要重视学习过程,强化推理能力,加大实验基础创新的力度,加强学科内的综合,密切联系实际。教学模式应由应试向素质转变,培养人才应由知识型向能力型转变,逐步地形成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的三维教学理念,实施素质教育。
关键词:化学教学;素质教育; 强化基础;注重全面;汲取营养;创新实验
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4-0211-01
中学化学教材几经改版,版本百花齐放,其目的是为了逐步向新课程标准靠拢,真正实现素质教育。本人通过近几年来的中考试卷分析,深深感悟到,作为中学化学教学的实施者,我们必须摒弃应试教育,实施素质教育。如何在化学教学中推进素质教育呢?本文就结合中考试卷及多年的教学实践,谈几点肤浅认识。
1教学中应重视基础
基础是根本,基础是再生能力,基础是素质教育的源泉。由知识型向能力型人才培养目标转变的教学理念支配下,对基础知识轻描淡写,片面追求能力的做法,是教学的一个误区。基础知识没打牢,一味拔高追求难度,以为能做难题就是培养能力了,这只能说明建立了空中楼阁。近几年来的各地中考无一不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元素化合物、实验赋以较高的分值。这就是说明基础的地位是不可动摇的。如:(2012·百色)根据下图所示,回答有关问题:
⑴写出图中标有字母的仪器名称a.:⑵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填字母),实验时该装置试管口应放一团棉花,其目的是;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气体,若要获得干燥的二氧化碳,除发生装置外,还应选用D装置,装置中的液体是(填写试剂名称)。如果用E装置收集该气体,则气体应从端进入(填b或c)。通常用澄清石灰水来检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仅以此例足以说明基础就是基础,有了牢固的基础知识,加上灵活运用,才能升华为计算能力、实验能力、评价能力和推理能力。而这种能力的培养不是应试教育的满堂灌所能做到的。这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以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主动去探索,并在探索的过程中提出新的问题,从而发展其思维能力的过程教学。
2教学中应重视知识的全面性
学习知识的目的就是为了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往往在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上投入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却忽视了知识的用途、课后的阅读、材料、选学和研究性课题的教学,有时一带而过,有时提醒学生课下看看(看不看也不知道),有时连提都不提;忽视了"合成材料、营养物质"等通常认为地位很低的章节。把这些知识当成可有可无的咸菜,这实际是教学的一个误区。如:2012年的常州中考等就冲击了这个误区。有机合成材料的出现是材料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突破,下列含有合成材料的一组是( )①家用保鲜袋 ②不锈钢 ③淀粉 ④化纤布料 ⑤汽车轮胎A.①④⑤ B.②③④ C.②③⑤ D.只有①⑤。 没有没用的知识,知识积累多了并能灵活运用,素质也就提高了。
3加强学科前沿知识的汲取
"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须有一桶水"这句话还是很深刻的。作为教师,在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同时,自身的素质应该迅速提高,提高自身素质的唯一途径就是学习:更新专业知识、应用信息技术、了解科学的发展、甚至新闻热点等,不失时机地把一些科学前沿的信息透露给学生。如纳米技术、航天技术、新型电池、绿色化学、探索宇宙信息、新型病毒、重大事件等。这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扩大知识面。
如:(2012·怀化市)2011年9月23日,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荣获拉斯克-钬蓓吉临床医学研究奖,以表彰她发现了一种药物-青蒿素,它是治疗疟疾的特效药,化学式为C15H22O5 .下列有关青蒿素的说法正确的是( )A. 青蒿素是混合物。B青蒿素含42个原子。C青蒿素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是6.38% D青蒿素中碳、氢、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是90:11:40 .
这些起点高而落点低的试题在例年的中考中不胜枚举,足以让那些不了解高科技知识的学生惊慌失措,如果学生了解了一些高科技信息,学习兴趣浓了,学习热情高了,学习动机明确了,内心的体验和心灵世界更加丰富了,有了心理准备,解决问题时就有应对策略,这一类型题的考查既指导我们在新课程标准理念下的教与学,体现了学以致用的教学思想,又加强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修养,这也是一个人发展的动力。
4实验教学要添新意
实验教学是化学教学的重头戏,无论怎样强调都不为过分。在实验教学中,通常存在着两个误区:
一是重点实验能给予足够的重视,但基础创新不够。纵观近几年的中考题,实验题总有亮点,都是在考查基础实验的同时有创意,也就是"出于教材而不拘泥于教材"吧。
如:(2012·济宁)不少家庭养观赏鱼,有时会在鱼缸里放点"鱼浮灵",可使水中的含氧量迅速增加,"鱼浮灵"的化学名称是过氧碳酸钠(俗称固体双氧水,化学式2Na2CO3·3H2O2)常温下,过氧碳酸钠易溶于水并迅速放出氧气,能有效地提高水生动物的成活率。①请设计实验验证"鱼浮灵"的供氧原理:实验操作 现象 结论。
②为证明"鱼浮灵"供氧后所得溶液的主要成分,还应补充实验:。这种题充分体现了基础与能力的完美结合。
二是忽视了演示实验的教学。教材上的演示实验一般为验证性实验,一般情况下验证一下物质的性质就了事,这很难实施过程与方法的教学。如果把验证性实验灵活设计为探索性实验,通过质疑-探索-思考-交流-结论这样一个学习过程,就会把课上出韵味来,使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逐渐形成研究性学习的品质。
总之,中学化学的知识点很多,由于中考题的长度有限,虽然不能面面俱到,但尽可能增大了知识的覆盖面。这就要求我们化学教师在教学中要走出误区,不能重此失彼,特别要重视学习过程,强化推理能力,加大实验基础创新的力度,加强学科内的综合,密切联系实际。教学模式应由应试向素质转变,培养人才应由知识型向能力型转变,逐步地形成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的三维教学理念,实施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