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8中关村创新论坛,共襄中关村40年来改革创新的辉煌成果,共同回顾了中关村一代代创业者的奋斗足迹,共同探讨了中关村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文化。
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年,也是中关村成立40年。在这具有特殊历史意义的时刻,我们迎来了“2018中关村创新论坛暨第十三届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国际论坛”。
作为一年一度的北京科博会的品牌盛会,中关村创新论坛迄今已举办了13届,而今年的基调却格外不同,中关村杂志作为承办方,以“致敬——中关村创新发展40年”和“聚焦科技园区:硬科技·新生态”为主题,广邀海内外政界、企业界、教育界、文化界人士,欢聚一堂,共襄中关村40年来改革创新的辉煌成果,共同回顾了中关村一代代创业者的奋斗足迹,共同探讨了中关村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文化。
用心用情用智,寄语中关村
自1978年,被誉为“中关村第一人”的陈春先提出“在中国建立科技园区、打造中国硅谷”开始算起,中关村经历了从“电子一条街”,到“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从中国科技园区,到第一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走出了一条敢为人先、勇往直前、砥砺奋进、矢志创新的道路。如今的中关村,聚集了2万余家高新技术企业,300多家上市公司,有57家前沿技术企業平均估值超过20亿元。
近年来,以中关村为龙头,北京率先形成创新驱动发展的格局,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60%。北京关于“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战略定位,坚持提升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创新引领辐射能力,使北京成为全球科技创新引领者、高端经济增长极和创新人才首选地。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本届论坛特别邀请了中国科技体制改革研究会理事长张景安,中共海淀区委书记于军,中关村管委会副主任王汝芳,中关村发展集团总经理宣鸿,四通控股有限公司主席兼CEO段永基,用友网络董事长、中国软件行业协会副理事长王文京,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院长、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俞孔坚,北京北斗星通导航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周儒欣,清华科技园发展中心主任、启迪控股股份有限公司荣誉董事长梅萌,北科建集团副总经理徐刚,电子城集团副总裁张南,优客工场创始人、董事长,共享际创始人、董事长毛大庆,脉脉创始人林凡,盛景网联集团联合创始人、首席执行官刘燕,臻迪集团创始人兼CEO郑卫锋,东莞中科蓝海智能视觉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谭良,深圳东康前海新能源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总经理夏越,临汾开发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郑育敏,青海中关村高新技术产业园主任苏铧烨,中柴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韩克福,北京清锋时代科技有限公司CEO姚志锋,优客工场首席战略官张鹏,中关村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卫汉青等国家部委、创新企业、服务机构和园区代表同台演讲与对话。通过不同的思想的交流与智慧的碰撞,与会嘉宾总结了中关村40年来的创新经验,通过用心用情用智寄语中关村未来,为中国自主创新与发展献策献力。
与此同时,中央办公厅调研室原副主任于维栋,北京市政协原副主席、统战部部长沈仁道,北京市委原常委、人大副主任段柄仁,军事科学院国防建设研究部副部长杨春长,国家外国专家局原局长、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电子信息领域监督评估专家组组长马俊如,北京市政协科技委主任申建军,欧美同学会副会长、中关村管委会原副主任夏颖奇,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原党委书记、科学时报社社长刘洪海,北京市人大城建环保副主任委员张寿全,中共海淀区委常委、宣传部长张劲林,中共海淀区常委、办公室主任高念东,海淀区政协副主席刘恪,北京民营科技实业家协会原会长、“中关村第一村民”纪世瀛,中国民营科技实业家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原科海集团总裁陈庆振,四通公司原总工程师王缉志、亚都创始人何鲁敏,汉王科技集团董事长刘迎建,UCDOS发明人、联众创始人、乐教乐学创始人兼董事长鲍岳桥,科兴控股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兼CEO、中关村上市公司协会会长尹卫东,小米公司高级副总裁祁燕,神州高铁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创始人王志全,新浪副总裁邓庆旭,车库咖啡创始人、YOU+国际青年公寓联合创始人苏菂等领导、企业家和500多位嘉宾参加了本届论坛。
中关村科技园建设,在创新中奋勇当先
改革开放以来,有两个“异军突起”对中国产生巨大的影响,一个是乡镇企业,另一个是民办科技,这两支力量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非常了不起的一笔。中关村的创新经济是民办科技的鲜明代表,推动我国开辟了新的经济发展路径。创新使得中国走在超车道上,为中国制造加上了中国创造的翅膀。
中国科技体制改革研究会理事长、中国高新产业开发区协会理事长张景安为论坛致辞时强调。纵观中关村的发展有三次里程碑,分别是1988年、1998年、2008年,走过了试验区、世界一流园区和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历程,阔步迈向创新强国的新时代。
中关村科技园区,是先行先试的“试验田”,是改革发展的“先行者”。在“一区十六园”的发展格局基础上,中关村凝聚了以联想、百度、京东、小米等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企业两万家,企业总收入突破5.3万亿元,实现利润4670亿元,这个数字也是156家国家高新区企业总收入1/7。在中关村分布的独角兽企业有70家,占全国的45%以上。上市公司321家,贡献给外地的收入大概占到80%。
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王汝芳强调,以上数据是中关村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最有力的佐证。
“中关村有什么特殊的优惠政策?我只能回答中关村有改革,中关村一直以改革推动发展。我们一直在探索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发展道路,一直在以简政放权、壮大市场力量、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决定性作用。我们推进社会组织改革,中关村产业技术联盟雨后春笋冒出来,成为推动科技创新重要市场力量,我们支持社会服务业的发展,社会服务业在推动资源配置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我们支持需求拉动创新,需求、市场成为我们创新重要引导力。”
“我们的竞争越来越接近世界舞台的中心,所以中关村的国际化也到了更加重要的高度。我们将营造更好的环境,为中关村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做贡献,也为创新型国家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在中关村40年的光辉发展历程中,海淀是中关村科技园区的发源地,也是我国第一个科技园区的诞生地。作为中关村核心区,海淀区所走出的每一步都担负着国家战略的责任和使命,都打上了国家战略的烙印,都标注了民族发展的符号,它是中国改革开放宏大事业一个缩影。
中共海淀區委书记于军在演讲致辞中强调,“中关村和海淀之所以能够取得这样的发展成果,得益于改革开放,得益于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大力支持,得益于机制体制的改革创新,得益于科学家、企业家、创业者产业报国、家国情怀,得益于高校院所和企业等,也包括政府,各个创新主体的高度融合和良好的互动,协同配合。”
下一步,海淀区将持续推进中关村科学城建设,落实好总书记去年2月24号提出的建设好三城一区主平台,支撑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发挥作用的指示。深入挖掘海淀所孕育的文化与科技融合。努力构建支撑创新发展新型城市形态,将海淀建设成为“宜居、宜业、宜商、宜学、宜研”的首善之区。
作为中关村资源配置主体机构,中关村发展集团成立于2010年,经过八年的发展,集团在科技产业、产业投资、科技金融和区域合作和海外业务构成了五个业务版块,目前拥有基金102支,规模782亿元,投资项目1770个,投资额超400亿元;累计服务科技企业3.5万家/次,累计提供融资规模超过3000亿元;区域合作基金总规模100亿元,在保定、徐州、南宁等地托管运营面积为69万平米;管理10个中关村海外联络处,3个海外创新中心,美国硅谷、波士顿、德国海德堡,签约16位海外战略科学家。
中关村发展集团总经理宣鸿透露,面向未来,集团希望打造升级版,成为创新要素提供者,成为生态建设的服务者,使集团要素和服务能力进一步升级,通过内外协同进一步补齐示范区生态系统中的短板,启动大数据工程、内部信息化建设,更高效为科技企业服务,做好政府与社会的桥梁、各种创新资源的联通器、各类创新元素的粘合剂。
北京科技园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1999年北京市政府落实国务院关于建设中关村科技园区有关问题的批复精神而成立的,曾主笔建设了系列中关村知名园区,包括中关村核心商务区、中关村软件园、中关村生命科学园,成为科技地产的引领者。
北科建集团副总经理徐刚强调,集团开创了科技地产事业理论,以产城融合、产融结合,产业服务为核心理念,坚持以地产为平台,产业为主体,金融为支撑,实现地产资本、产业资本、金融资本的有机融合,把中关村的经验和模式向全国复制,先后开发并运营了嘉兴长三角创新园、无锡中关村科技创新园等科技园区和科技新城项目。集团开发运营境外园区累积投资总额近300亿元,园区总占地面积3900亩,总建筑面积达到700万平方米,全部建成后将吸引2000多家不同规模的企业入驻,行业涉及大数据、云计算、卫星、新材料、生物医药、互联网、物联网等十余类新兴的技术。
以文创产业为特色,成立于1994年的电子城集团致力于打造国内“高科技创新产业平台”,及“现代文化创意产业平台”,培养具有独特核心竞争力的,现代科技、文化服务企业。
在中关村机制、体制和政策的带动下,电子城园区的产业、环境、企业都得到了非常快速的发展。电子城集团副总裁张南指出,“未来,电子城园区的土地利用将更加集约化,产业内容更加集群化,园区环境更加生态化,运营模式更加多元化,园区管理更加智能化,园区属性更加金融化,企业服务更加人性化,从而创造出更优化的创新创业生态环境。而我们对新生态的理解就是为企业挖掘更深厚、更精细、更垂直的服务。”
在创业大潮的推动下,伴随房地产业进入存量时代,共享办公成为不动产领域的新业态。共享办公力图为创业者打破边界,提升创新活力,创造无限可能。那么,这一基于社群的社交和资源置换平台,又是如何为创业者赋能的?
以优客工场为例,借助双创的热潮,在中关村成立至今,逐步扩展到全国37个城市,布局了将近167个平台,聚集企业8900多家企业。“用平台赋能,让B端的企业互相赋能,这是优客工场的特点。”该创新型园区创始人、董事长毛大庆强调,“我们不断开发超级企业服务平台,让几万家企业未来形成大市场、大集市以及能力的流动场。同时,我们也在推动企业价值共享、企业社交、多路径并行的模式。”
毛大庆深信,未来的世界应该是一个超级平台的时代。
以中关村为切入点,如果上升到整个中国高新区的发展范畴,可探讨的内容更是丰富多样。今年是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同时也是建设国家高新区30周年。30年来,国家高新区已成为中国自主创新的重要载体,新业态不断涌现,高端产业不断聚集,并且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了关键的支撑作用。
论坛现场,中国科技体制改革研究会理事长、中国高新产业开发区协会理事长张景安回顾了整个中国高新区发展的历史。“上世纪80年代,在新技术革命背景下,中国提出建立高新区的想法,经过几年的酝酿,北京高新技术产业试验区于1988年正式建成。1992年,国家共批复建设54个高新区。当年,54个高新区规模加起来还不如台湾新竹高新区大。经过近30年的高速发展,我国高新区不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都发生了质的飞跃。如今,一个中关村科技园区的GDP就超过了整个台湾的2万亿GDP了。根据调研数据,2016年,我国高新区从业人员1805万人,营业收入27万多亿元,工业增加值19.6万亿元,税收收入1500多亿元。到了2017年,我国高新区的税收达到了1600多亿元。高新区上市企业5150家,科研支出高达8524亿元。”
如今,高新区作为我国创新的先导区,区别于以往的模仿跟踪,园区里的很多项目正引领着世界的创新潮流,同时已经有一批产业集群享誉世界。
矢志创新,中关村企业家“众生相”
中关村的发展史,不仅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创新风云史,更是一部勇于突破敢为天下先的奋斗史。在这部长达40年的创业史诗中,中关村的开拓者和四代创业者们,以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百折不挠的创业勇气、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书写着各自的光荣与梦想,演绎着一段段产业报国的财富故事。 1984年,一批科技人员辞去公职,向海淀四季青公社借了两万元启动资金,下海创办了四通公司。后来,在四通创始人万润南先生的邀请下,一个胸怀壮志的年轻人加盟四通,并带领四通走出了一条产业报国之路,为中国办公自动化做出了历史性贡献。他的那句“不上高山兀颠连,怎见人间足壮观。”仍然激励着中关村的年轻人,为创业百折不挠,奋勇当先。他就是中关村第一代企业家、四通集团董事长段永基。
此次论坛现场,段永基受主办方邀请,讲述了四通创新的曲折历程。乘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强劲东风,四通从1984年开始从事国际贸易,1987年兴办中外合资企业,认真学习国际企业研发管理经验。随着经济全球化浪潮,四通率先在1993年实现了香港上市,2000年实现了新浪网在美国的上市。
段永基坦言,“四通35年走过来,有过成功,也有过失败。企业经受的痛苦、磨难和打击一言难尽,我的体会是搞原创技术创新第一耐得住寂寞,经得起孤独。没有某种意志和信念是很难做到长期的专注和专属的。要有承受挫折失败和严重打击的能力。在创新创业的慢慢长路上,只有丧失自信,放弃努力才是自己的末路。”
作为中关村第二代企业家的代表,王文京作为用友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中国产业互联网发展联盟执行理事长,讲述了一家企业在30年里持续创新生态发展的重要性。
“用友的发展伴随着中关村在不断地进化和发展,分别经历了用友的1.0、2.0和3.0时代。用友1.0核心产品就是财务软件。财务软件从1991年开始做到中国市场第一,今天仍然保持市场的领先的位置。2.0核心的产品和业务就是用友企业管理软件,就是ERP系统,2002年用友在ERP市场领域做到中国市场的第一,一直保持到现在。用友最近这些年也在转型发展,新的阶段,核心产品业务已经转为企业云服务。在今天这样一个时代,企业的发展一定是生态化发展,有实力的企业可以在自己所在的领域打造生态,初创的企业要加入一些生态。”王文京强调。
在中关村创业群体中,有一大批从海外归国的高层次人才,他们的加入不仅提振了我国自主创新的信心,加速了行业创新的进程,也为产业发展提供了许多新的视角。
俞孔坚是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院长、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他创办的北京土人景观与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是第一批入驻海淀留学人员创业园的企业,截至目前,全国很多科技园区都是由这家公司设计的。“土人景观的设计理念是用生态智慧實现美丽中国愿望。中国有污染的问题,洪涝的问题,地下水下降的问题,生物多样性的问题,还有雾霾的问题,由此可见我们的生态创新空间巨大。让城市自然渗透、让自然之城自然进化,这都是为我们提出的创新之路。”
俞孔坚指出,土人景观最早提出“海绵城市”。中国只有世界7%的淡水资源,却要养活全世界20%的人口,因此需要通过自然渗透、自然积存、自然净化来把水留下来。“土人之道”就是萃取传统生态智慧,系统解决问题,将生态技术集成应用于“海绵城市”和生态修复工程,在全国200多个城市大面积推广。
谈到中关村新一代企业家,他们是伴随互联网成长起来的一代人,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企业家,他们中的很多人,以社会的细分需求为切入点,借助互联网运营模式,解决某类人群的生存和生活所需。
在这个创业群体中,有一位自称有“社交恐惧症”的计算机学霸、清华理工男,瞄准职场社交,打造了一款APP。在“人脉共享”的创业理念下,他相信“熟人背书更信任,朋友介绍就加分”。他希望打破中国职场人脉封闭的现状,打造一个实名的、终身伴随的职场社交平台。这个创业者就是脉脉创始人林凡。
“脉脉作为中国有影响力的实名社交平台,拥有500万在线会员。它以不同的功能解决职场人士的不同问题,有人脉拓展,也有知识链接的拓展,还有工作机会的提供等。其覆盖领域除了IT互联网高科技行业以外,快速渗透到金融、地产、传媒等两百多个细分行业。我们最核心的是做两件事情:一件事情是帮助人和人之间做更好的连接,另外一件事情是帮助人和有价值的信息做更好的连接,在这里应用大数据技术和AI技术。”林凡希望,通过不断完善个人真实的资料和身份,推动提升整个社会的信任维度。
拓展民用,让高精尖触手可及
自2017年11月至今,我国成功发射了北斗三号第一、二颗组网卫星,这标志着我国开启了北斗系统全球组网的新时代。在中关村,有一家企业,凭借自主知识产权的导航芯片,广泛布局车载导航、无人机、物联网等应用领域,有力拓宽了北斗民用的产业空间。
“北斗一号最初是为了解决军队的问题,到2004年4月26号中央批复了北斗一号对民用开放,这一年北斗星通拿到了第一张运营牌照。可以说没有北斗的民用开放,就没有北斗星通。”北京北斗星通导航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周儒欣强调。“去年,全球导航市场达到了万亿左右的规模,中国大概是2500亿。北斗卫星导航的应用,已经开始逐步在无人驾驶、无人飞机上得到应用。未来,像老人、孩子、项链、手表、眼镜上都会用到卫星导航定位。未来高精度的产品、高精度的位置就像水和电一样,触手可及。”随着技术的进步,北斗星通构建了覆盖全球的“IC+云”平台支撑系统,使用户能够享受到高精度的服务。到2020年,该公司计划做到100亿市场,2025设想做到500亿规模,围绕着构建“北斗+”的新业态,结合北京市高精尖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2017年,以色列作家尤瓦尔·赫拉利在其著述《时间简史》中指出,人类最终将会把自己改造成神。在臻迪集团创始人兼CEO郑卫锋看来,“这一改造的路径,就是人类通过不断地发明制造工具,把自己武装起来。当我们想延伸自己的腿,就发明了汽车、火车、飞机和轮船;想要延伸我们的胳膊,就发明了挖掘机等装置;想要延伸我们的眼睛,望远镜便产生了;想要延伸我们的大脑,计算机就诞生了。”
两年以前,一款蛋形无人机刷爆了朋友圈,随后在京东众筹,这款无人机以超1亿元的众筹额再一次成为关注热点。研制它的臻迪集团也因此撬动了国内消费级无人机市场,并迅速在其他领域广泛布局。 最近,臻迪研制了一款水面机器人,实现了可视化钓鱼的过程。它可以成为一台拖拽救生圈远程释放的救援机器人;可以成为水上自己会跑的、可以帮人们拍照的运动相机;可以是一个让人们体验浮浅的远程体验机器人;还可以是部分替代钓鱼杆的机器人;它可以通过水下声纳和GPS结合,清晰探测出水下地形的机器人。
无人机是把我们的眼睛延伸到天上、把手也延伸到天上的机器,是人类通过不断发明新的工具,从而延伸自身能力的过程体现。这也是臻迪的奉行的创新与创业逻辑。
服务创新,赋能创业
中关村在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程中,不断营造创新创业的新生态,其中也包含了构建一个优质高效、充满活力、竞争力强的现代服务业新体系。这一体系中的企业不生产商品和货物,而是为创新企业提供信息、物流、金融、会计、咨询、法律支持等服务。
在中关村,有一家名为盛景网联的企业,成立十余年里,已带领数百位企业家走进以色列,拥有百亿市值、百亿母基金、3万学员企业、1500家新三板,未来有300家企业进入IPO。公司母基金覆盖中国、以色列等国众多知名投资基金和顶级互联网企业。
此次论坛上,盛景网联集团联合创始人、首席执行官刘燕分享了最新的互联网领域的发展趋势:产业路由器,亦即产业互联网的深度适用,将是我国互联网产业非常重要的发展方向。更为重要的大背景是,国家提倡三产融合,而打通三产需要以IT信息服务业为核心,产业路由器是极其有效的解决方案。产业路由器赋能共享经济体,将产业链的上游和下游各端进行存量资源的整合与连接。
如今,盛景网联投资的汇通达公司,专注做农村电商,短短五年的时间,销售额已突破1000亿元,团结了全国7万家农村夫妻店,覆盖1.4万个乡镇。它的商业逻辑是通过共享采购价格、共享物流环节,团结线下碎片化流量,减少中间代理环节,让物流效率更高效。另一家公司宋小菜,通过共享SaaS和物流体系,把蔬菜行业中间环节损耗从40%降到了2%,不拥有一辆车、一亩菜园和一个档口,但是三年间销售额突破3亿元,是非常典型的产业路由器。盛景网联计划在未来3年内,培育100家B2F产业路由器公司,从而提高传统行业的运营效率。
如今,中国制造面临一个挑战,一些技术含量低、批量小、类型多的产品制造正在向劳动力更加低廉的国家转移,而一些技术含量高的产品制造正在重返发达国家。究其原因之一,很多发达国家的制造设备尤其重视智能视觉系统的应用。一位日本世界500强制造企业总裁曾说,日本产品工艺精细很重要的原因是在工艺流程中使用了智能视觉系统。
攻克企业视觉难题,挖掘跨界视觉创新。东莞中科蓝海智能视觉科技有限公司希望通过智能视觉技术服务平台,让中国“制”造最终嬗变为中国“智”造。公司创始人谭良说,“我们的使命是大大降低智能视觉的应用门槛,让企业工作人员在简单的操作中可以自如应用。”
截至目前,中科蓝海智能视觉实驗室已经在东莞、昆山、宜昌、佛山、深圳、北京、南京等地成立。未来3年,中科蓝海将在国内制造业最密集的50个地方建立连锁实验室,同时与行业巨头、领军企业,包括海尔、华为、中核航天等共建行业联合实验室。“我们还将实施百万人才培训计划,为国家培养该领域应用型人才。”
论坛所有演讲嘉宾提供了一份关于创新与创业的饕餮盛宴,让在场观众大快朵颐。
发展硬科技,培育新生态
最近两年,在科技界,最火的一个词就是“硬科技”了。硬科技是什么?有专家说,它是比高科技更加核心、更加高精尖的原创性技术,具有极高技术门槛和技术壁垒,难以被复制和模仿。甚至提出,未来30年,硬科技将成为全球领跑和并跑的核心技术。在“2018中关村创新论坛”的圆桌论坛环节,围绕“发展硬科技,培育新生态”为主题,来自全国各地的园区与企业代表展开了一场热烈的讨论。
在我国,一些企业正在硬科技领域加速研发,一些园区也在硬科技领域广泛布局。可以想见,硬科技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将成为产业升级调整、城市创新发展、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动力。
“硬科技是相对于软科技而言。在这次科技革命中,最早的一波硬科技产品例如计算机,现在已经成为普通科技产品了。在技术需求的浪潮中,需要软硬结合的产品,而不单单是纯粹的硬科技,当然硬科技是其中技术创新最难的部分。不论是机器人,还是无人驾驶汽车,都是软硬结合的产物,它是平台之上的再平台。”臻迪集团创始人兼CEO郑卫锋强调。
北京清锋时代科技有限公司在3D打印领域做了一个探索,较传统制造而言,公司想用3D打印提升100倍的制造效率,同时解决材料性能的问题。公司CEO姚志锋说,“传统制造业生产工艺的流程是非常漫长的,3D打印未来的贡献是把生产制造平台的中间环节去掉。例如制造一个话筒,3D打印可以在十分钟里做出样本再铸造出来。采用传统工艺做这项工作的话,至少需要半天的时间,中间环节是非常复杂的。”
“把科学技术以物理的形式呈现出来就是硬科技,硬科技首先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其次要在产业链层面拉高参数、降低成本。”深圳东康前海新能源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总经理夏越强调。这家公司专注做太阳能光热发电项目。传统的光伏发电不可以储能,只作为分布式能源的供应;而太阳能光热发电带储能的功能,可以作为国家基础能源的供应。
“硬科技的‘硬’可以是一个造诣,而不是简单的升级。从中国制造到2025中国作为制造业强国,硬科技给中国带来最有可能的机会超越,对企业来说也是一个新的机遇。我们希望专注硬科技研发,从而改变整个行业。”中柴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韩克福强调。
作为园区而言,“青海中关村高新技术产业园已经成立六年有余,隶属广袤的西部地区,园区除了有科技金融、商业拓展等服务外,还有着特殊的自然资源禀赋,这使得一些创业者在这里成长更快,创业效果更好。”青海中关村高新技术产业园主任苏铧烨强调。
“临汾开发区是以装备制造业为龙头的开发区,而硬科技是当今时代对开发区的新的产业定位。过去,开发区里的装备制造业大多是以销售膜和制造膜为基础的产业,随着3D打印和智能制造的崛起,它们很有可能将取代传统制造。未来,硬科技将改变国家甚至世界上传统的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前景。”临汾开发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郑育敏强调。
“做硬科技这群人一旦创业,需要有机构帮他们对接市场、渠道、资本与其他合作方,优客工场作为创新园区,定位于新经济,让创业者专注于硬科技研发,其他业务上的事情可以交给园区来做。”优客工场首席战略官张鹏说,“硬科技创新的同时,还要有大量在应用层面的创新团队,园区提供的生态服务,可以帮助硬科技团队加速市场培育,在全国各地形成一个联动效应。”
总而言之,硬科技是对人类经济社会产生深远而广泛影响的革命性技术,它将成为推动世界进步的动力和源泉。与此同时,伴随硬科技兴起的企业和园区也势必将成为我国科技创新领域的中流砥柱和重要力量。
“作为一位见证者与记录者,我为中关村的过去而无比自豪,也为中关村的明天而心怀憧憬。”中关村杂志社社长卫汉青说,“如今,中关村杂志社站在时代的新起点,唯有更加脚踏实地,办好每一届中关村创新论坛,通过搭建交流的平台,为中关村的创新精神擂鼓助阵。”
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年,也是中关村成立40年。在这具有特殊历史意义的时刻,我们迎来了“2018中关村创新论坛暨第十三届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国际论坛”。
作为一年一度的北京科博会的品牌盛会,中关村创新论坛迄今已举办了13届,而今年的基调却格外不同,中关村杂志作为承办方,以“致敬——中关村创新发展40年”和“聚焦科技园区:硬科技·新生态”为主题,广邀海内外政界、企业界、教育界、文化界人士,欢聚一堂,共襄中关村40年来改革创新的辉煌成果,共同回顾了中关村一代代创业者的奋斗足迹,共同探讨了中关村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文化。
用心用情用智,寄语中关村
自1978年,被誉为“中关村第一人”的陈春先提出“在中国建立科技园区、打造中国硅谷”开始算起,中关村经历了从“电子一条街”,到“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从中国科技园区,到第一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走出了一条敢为人先、勇往直前、砥砺奋进、矢志创新的道路。如今的中关村,聚集了2万余家高新技术企业,300多家上市公司,有57家前沿技术企業平均估值超过20亿元。
近年来,以中关村为龙头,北京率先形成创新驱动发展的格局,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60%。北京关于“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战略定位,坚持提升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创新引领辐射能力,使北京成为全球科技创新引领者、高端经济增长极和创新人才首选地。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本届论坛特别邀请了中国科技体制改革研究会理事长张景安,中共海淀区委书记于军,中关村管委会副主任王汝芳,中关村发展集团总经理宣鸿,四通控股有限公司主席兼CEO段永基,用友网络董事长、中国软件行业协会副理事长王文京,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院长、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俞孔坚,北京北斗星通导航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周儒欣,清华科技园发展中心主任、启迪控股股份有限公司荣誉董事长梅萌,北科建集团副总经理徐刚,电子城集团副总裁张南,优客工场创始人、董事长,共享际创始人、董事长毛大庆,脉脉创始人林凡,盛景网联集团联合创始人、首席执行官刘燕,臻迪集团创始人兼CEO郑卫锋,东莞中科蓝海智能视觉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谭良,深圳东康前海新能源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总经理夏越,临汾开发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郑育敏,青海中关村高新技术产业园主任苏铧烨,中柴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韩克福,北京清锋时代科技有限公司CEO姚志锋,优客工场首席战略官张鹏,中关村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卫汉青等国家部委、创新企业、服务机构和园区代表同台演讲与对话。通过不同的思想的交流与智慧的碰撞,与会嘉宾总结了中关村40年来的创新经验,通过用心用情用智寄语中关村未来,为中国自主创新与发展献策献力。
与此同时,中央办公厅调研室原副主任于维栋,北京市政协原副主席、统战部部长沈仁道,北京市委原常委、人大副主任段柄仁,军事科学院国防建设研究部副部长杨春长,国家外国专家局原局长、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电子信息领域监督评估专家组组长马俊如,北京市政协科技委主任申建军,欧美同学会副会长、中关村管委会原副主任夏颖奇,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原党委书记、科学时报社社长刘洪海,北京市人大城建环保副主任委员张寿全,中共海淀区委常委、宣传部长张劲林,中共海淀区常委、办公室主任高念东,海淀区政协副主席刘恪,北京民营科技实业家协会原会长、“中关村第一村民”纪世瀛,中国民营科技实业家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原科海集团总裁陈庆振,四通公司原总工程师王缉志、亚都创始人何鲁敏,汉王科技集团董事长刘迎建,UCDOS发明人、联众创始人、乐教乐学创始人兼董事长鲍岳桥,科兴控股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兼CEO、中关村上市公司协会会长尹卫东,小米公司高级副总裁祁燕,神州高铁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创始人王志全,新浪副总裁邓庆旭,车库咖啡创始人、YOU+国际青年公寓联合创始人苏菂等领导、企业家和500多位嘉宾参加了本届论坛。
中关村科技园建设,在创新中奋勇当先
改革开放以来,有两个“异军突起”对中国产生巨大的影响,一个是乡镇企业,另一个是民办科技,这两支力量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非常了不起的一笔。中关村的创新经济是民办科技的鲜明代表,推动我国开辟了新的经济发展路径。创新使得中国走在超车道上,为中国制造加上了中国创造的翅膀。
中国科技体制改革研究会理事长、中国高新产业开发区协会理事长张景安为论坛致辞时强调。纵观中关村的发展有三次里程碑,分别是1988年、1998年、2008年,走过了试验区、世界一流园区和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历程,阔步迈向创新强国的新时代。
中关村科技园区,是先行先试的“试验田”,是改革发展的“先行者”。在“一区十六园”的发展格局基础上,中关村凝聚了以联想、百度、京东、小米等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企业两万家,企业总收入突破5.3万亿元,实现利润4670亿元,这个数字也是156家国家高新区企业总收入1/7。在中关村分布的独角兽企业有70家,占全国的45%以上。上市公司321家,贡献给外地的收入大概占到80%。
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王汝芳强调,以上数据是中关村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最有力的佐证。
“中关村有什么特殊的优惠政策?我只能回答中关村有改革,中关村一直以改革推动发展。我们一直在探索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发展道路,一直在以简政放权、壮大市场力量、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决定性作用。我们推进社会组织改革,中关村产业技术联盟雨后春笋冒出来,成为推动科技创新重要市场力量,我们支持社会服务业的发展,社会服务业在推动资源配置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我们支持需求拉动创新,需求、市场成为我们创新重要引导力。”
“我们的竞争越来越接近世界舞台的中心,所以中关村的国际化也到了更加重要的高度。我们将营造更好的环境,为中关村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做贡献,也为创新型国家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在中关村40年的光辉发展历程中,海淀是中关村科技园区的发源地,也是我国第一个科技园区的诞生地。作为中关村核心区,海淀区所走出的每一步都担负着国家战略的责任和使命,都打上了国家战略的烙印,都标注了民族发展的符号,它是中国改革开放宏大事业一个缩影。
中共海淀區委书记于军在演讲致辞中强调,“中关村和海淀之所以能够取得这样的发展成果,得益于改革开放,得益于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大力支持,得益于机制体制的改革创新,得益于科学家、企业家、创业者产业报国、家国情怀,得益于高校院所和企业等,也包括政府,各个创新主体的高度融合和良好的互动,协同配合。”
下一步,海淀区将持续推进中关村科学城建设,落实好总书记去年2月24号提出的建设好三城一区主平台,支撑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发挥作用的指示。深入挖掘海淀所孕育的文化与科技融合。努力构建支撑创新发展新型城市形态,将海淀建设成为“宜居、宜业、宜商、宜学、宜研”的首善之区。
作为中关村资源配置主体机构,中关村发展集团成立于2010年,经过八年的发展,集团在科技产业、产业投资、科技金融和区域合作和海外业务构成了五个业务版块,目前拥有基金102支,规模782亿元,投资项目1770个,投资额超400亿元;累计服务科技企业3.5万家/次,累计提供融资规模超过3000亿元;区域合作基金总规模100亿元,在保定、徐州、南宁等地托管运营面积为69万平米;管理10个中关村海外联络处,3个海外创新中心,美国硅谷、波士顿、德国海德堡,签约16位海外战略科学家。
中关村发展集团总经理宣鸿透露,面向未来,集团希望打造升级版,成为创新要素提供者,成为生态建设的服务者,使集团要素和服务能力进一步升级,通过内外协同进一步补齐示范区生态系统中的短板,启动大数据工程、内部信息化建设,更高效为科技企业服务,做好政府与社会的桥梁、各种创新资源的联通器、各类创新元素的粘合剂。
北京科技园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1999年北京市政府落实国务院关于建设中关村科技园区有关问题的批复精神而成立的,曾主笔建设了系列中关村知名园区,包括中关村核心商务区、中关村软件园、中关村生命科学园,成为科技地产的引领者。
北科建集团副总经理徐刚强调,集团开创了科技地产事业理论,以产城融合、产融结合,产业服务为核心理念,坚持以地产为平台,产业为主体,金融为支撑,实现地产资本、产业资本、金融资本的有机融合,把中关村的经验和模式向全国复制,先后开发并运营了嘉兴长三角创新园、无锡中关村科技创新园等科技园区和科技新城项目。集团开发运营境外园区累积投资总额近300亿元,园区总占地面积3900亩,总建筑面积达到700万平方米,全部建成后将吸引2000多家不同规模的企业入驻,行业涉及大数据、云计算、卫星、新材料、生物医药、互联网、物联网等十余类新兴的技术。
以文创产业为特色,成立于1994年的电子城集团致力于打造国内“高科技创新产业平台”,及“现代文化创意产业平台”,培养具有独特核心竞争力的,现代科技、文化服务企业。
在中关村机制、体制和政策的带动下,电子城园区的产业、环境、企业都得到了非常快速的发展。电子城集团副总裁张南指出,“未来,电子城园区的土地利用将更加集约化,产业内容更加集群化,园区环境更加生态化,运营模式更加多元化,园区管理更加智能化,园区属性更加金融化,企业服务更加人性化,从而创造出更优化的创新创业生态环境。而我们对新生态的理解就是为企业挖掘更深厚、更精细、更垂直的服务。”
在创业大潮的推动下,伴随房地产业进入存量时代,共享办公成为不动产领域的新业态。共享办公力图为创业者打破边界,提升创新活力,创造无限可能。那么,这一基于社群的社交和资源置换平台,又是如何为创业者赋能的?
以优客工场为例,借助双创的热潮,在中关村成立至今,逐步扩展到全国37个城市,布局了将近167个平台,聚集企业8900多家企业。“用平台赋能,让B端的企业互相赋能,这是优客工场的特点。”该创新型园区创始人、董事长毛大庆强调,“我们不断开发超级企业服务平台,让几万家企业未来形成大市场、大集市以及能力的流动场。同时,我们也在推动企业价值共享、企业社交、多路径并行的模式。”
毛大庆深信,未来的世界应该是一个超级平台的时代。
以中关村为切入点,如果上升到整个中国高新区的发展范畴,可探讨的内容更是丰富多样。今年是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同时也是建设国家高新区30周年。30年来,国家高新区已成为中国自主创新的重要载体,新业态不断涌现,高端产业不断聚集,并且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了关键的支撑作用。
论坛现场,中国科技体制改革研究会理事长、中国高新产业开发区协会理事长张景安回顾了整个中国高新区发展的历史。“上世纪80年代,在新技术革命背景下,中国提出建立高新区的想法,经过几年的酝酿,北京高新技术产业试验区于1988年正式建成。1992年,国家共批复建设54个高新区。当年,54个高新区规模加起来还不如台湾新竹高新区大。经过近30年的高速发展,我国高新区不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都发生了质的飞跃。如今,一个中关村科技园区的GDP就超过了整个台湾的2万亿GDP了。根据调研数据,2016年,我国高新区从业人员1805万人,营业收入27万多亿元,工业增加值19.6万亿元,税收收入1500多亿元。到了2017年,我国高新区的税收达到了1600多亿元。高新区上市企业5150家,科研支出高达8524亿元。”
如今,高新区作为我国创新的先导区,区别于以往的模仿跟踪,园区里的很多项目正引领着世界的创新潮流,同时已经有一批产业集群享誉世界。
矢志创新,中关村企业家“众生相”
中关村的发展史,不仅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创新风云史,更是一部勇于突破敢为天下先的奋斗史。在这部长达40年的创业史诗中,中关村的开拓者和四代创业者们,以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百折不挠的创业勇气、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书写着各自的光荣与梦想,演绎着一段段产业报国的财富故事。 1984年,一批科技人员辞去公职,向海淀四季青公社借了两万元启动资金,下海创办了四通公司。后来,在四通创始人万润南先生的邀请下,一个胸怀壮志的年轻人加盟四通,并带领四通走出了一条产业报国之路,为中国办公自动化做出了历史性贡献。他的那句“不上高山兀颠连,怎见人间足壮观。”仍然激励着中关村的年轻人,为创业百折不挠,奋勇当先。他就是中关村第一代企业家、四通集团董事长段永基。
此次论坛现场,段永基受主办方邀请,讲述了四通创新的曲折历程。乘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强劲东风,四通从1984年开始从事国际贸易,1987年兴办中外合资企业,认真学习国际企业研发管理经验。随着经济全球化浪潮,四通率先在1993年实现了香港上市,2000年实现了新浪网在美国的上市。
段永基坦言,“四通35年走过来,有过成功,也有过失败。企业经受的痛苦、磨难和打击一言难尽,我的体会是搞原创技术创新第一耐得住寂寞,经得起孤独。没有某种意志和信念是很难做到长期的专注和专属的。要有承受挫折失败和严重打击的能力。在创新创业的慢慢长路上,只有丧失自信,放弃努力才是自己的末路。”
作为中关村第二代企业家的代表,王文京作为用友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中国产业互联网发展联盟执行理事长,讲述了一家企业在30年里持续创新生态发展的重要性。
“用友的发展伴随着中关村在不断地进化和发展,分别经历了用友的1.0、2.0和3.0时代。用友1.0核心产品就是财务软件。财务软件从1991年开始做到中国市场第一,今天仍然保持市场的领先的位置。2.0核心的产品和业务就是用友企业管理软件,就是ERP系统,2002年用友在ERP市场领域做到中国市场的第一,一直保持到现在。用友最近这些年也在转型发展,新的阶段,核心产品业务已经转为企业云服务。在今天这样一个时代,企业的发展一定是生态化发展,有实力的企业可以在自己所在的领域打造生态,初创的企业要加入一些生态。”王文京强调。
在中关村创业群体中,有一大批从海外归国的高层次人才,他们的加入不仅提振了我国自主创新的信心,加速了行业创新的进程,也为产业发展提供了许多新的视角。
俞孔坚是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院长、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他创办的北京土人景观与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是第一批入驻海淀留学人员创业园的企业,截至目前,全国很多科技园区都是由这家公司设计的。“土人景观的设计理念是用生态智慧實现美丽中国愿望。中国有污染的问题,洪涝的问题,地下水下降的问题,生物多样性的问题,还有雾霾的问题,由此可见我们的生态创新空间巨大。让城市自然渗透、让自然之城自然进化,这都是为我们提出的创新之路。”
俞孔坚指出,土人景观最早提出“海绵城市”。中国只有世界7%的淡水资源,却要养活全世界20%的人口,因此需要通过自然渗透、自然积存、自然净化来把水留下来。“土人之道”就是萃取传统生态智慧,系统解决问题,将生态技术集成应用于“海绵城市”和生态修复工程,在全国200多个城市大面积推广。
谈到中关村新一代企业家,他们是伴随互联网成长起来的一代人,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企业家,他们中的很多人,以社会的细分需求为切入点,借助互联网运营模式,解决某类人群的生存和生活所需。
在这个创业群体中,有一位自称有“社交恐惧症”的计算机学霸、清华理工男,瞄准职场社交,打造了一款APP。在“人脉共享”的创业理念下,他相信“熟人背书更信任,朋友介绍就加分”。他希望打破中国职场人脉封闭的现状,打造一个实名的、终身伴随的职场社交平台。这个创业者就是脉脉创始人林凡。
“脉脉作为中国有影响力的实名社交平台,拥有500万在线会员。它以不同的功能解决职场人士的不同问题,有人脉拓展,也有知识链接的拓展,还有工作机会的提供等。其覆盖领域除了IT互联网高科技行业以外,快速渗透到金融、地产、传媒等两百多个细分行业。我们最核心的是做两件事情:一件事情是帮助人和人之间做更好的连接,另外一件事情是帮助人和有价值的信息做更好的连接,在这里应用大数据技术和AI技术。”林凡希望,通过不断完善个人真实的资料和身份,推动提升整个社会的信任维度。
拓展民用,让高精尖触手可及
自2017年11月至今,我国成功发射了北斗三号第一、二颗组网卫星,这标志着我国开启了北斗系统全球组网的新时代。在中关村,有一家企业,凭借自主知识产权的导航芯片,广泛布局车载导航、无人机、物联网等应用领域,有力拓宽了北斗民用的产业空间。
“北斗一号最初是为了解决军队的问题,到2004年4月26号中央批复了北斗一号对民用开放,这一年北斗星通拿到了第一张运营牌照。可以说没有北斗的民用开放,就没有北斗星通。”北京北斗星通导航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周儒欣强调。“去年,全球导航市场达到了万亿左右的规模,中国大概是2500亿。北斗卫星导航的应用,已经开始逐步在无人驾驶、无人飞机上得到应用。未来,像老人、孩子、项链、手表、眼镜上都会用到卫星导航定位。未来高精度的产品、高精度的位置就像水和电一样,触手可及。”随着技术的进步,北斗星通构建了覆盖全球的“IC+云”平台支撑系统,使用户能够享受到高精度的服务。到2020年,该公司计划做到100亿市场,2025设想做到500亿规模,围绕着构建“北斗+”的新业态,结合北京市高精尖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2017年,以色列作家尤瓦尔·赫拉利在其著述《时间简史》中指出,人类最终将会把自己改造成神。在臻迪集团创始人兼CEO郑卫锋看来,“这一改造的路径,就是人类通过不断地发明制造工具,把自己武装起来。当我们想延伸自己的腿,就发明了汽车、火车、飞机和轮船;想要延伸我们的胳膊,就发明了挖掘机等装置;想要延伸我们的眼睛,望远镜便产生了;想要延伸我们的大脑,计算机就诞生了。”
两年以前,一款蛋形无人机刷爆了朋友圈,随后在京东众筹,这款无人机以超1亿元的众筹额再一次成为关注热点。研制它的臻迪集团也因此撬动了国内消费级无人机市场,并迅速在其他领域广泛布局。 最近,臻迪研制了一款水面机器人,实现了可视化钓鱼的过程。它可以成为一台拖拽救生圈远程释放的救援机器人;可以成为水上自己会跑的、可以帮人们拍照的运动相机;可以是一个让人们体验浮浅的远程体验机器人;还可以是部分替代钓鱼杆的机器人;它可以通过水下声纳和GPS结合,清晰探测出水下地形的机器人。
无人机是把我们的眼睛延伸到天上、把手也延伸到天上的机器,是人类通过不断发明新的工具,从而延伸自身能力的过程体现。这也是臻迪的奉行的创新与创业逻辑。
服务创新,赋能创业
中关村在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程中,不断营造创新创业的新生态,其中也包含了构建一个优质高效、充满活力、竞争力强的现代服务业新体系。这一体系中的企业不生产商品和货物,而是为创新企业提供信息、物流、金融、会计、咨询、法律支持等服务。
在中关村,有一家名为盛景网联的企业,成立十余年里,已带领数百位企业家走进以色列,拥有百亿市值、百亿母基金、3万学员企业、1500家新三板,未来有300家企业进入IPO。公司母基金覆盖中国、以色列等国众多知名投资基金和顶级互联网企业。
此次论坛上,盛景网联集团联合创始人、首席执行官刘燕分享了最新的互联网领域的发展趋势:产业路由器,亦即产业互联网的深度适用,将是我国互联网产业非常重要的发展方向。更为重要的大背景是,国家提倡三产融合,而打通三产需要以IT信息服务业为核心,产业路由器是极其有效的解决方案。产业路由器赋能共享经济体,将产业链的上游和下游各端进行存量资源的整合与连接。
如今,盛景网联投资的汇通达公司,专注做农村电商,短短五年的时间,销售额已突破1000亿元,团结了全国7万家农村夫妻店,覆盖1.4万个乡镇。它的商业逻辑是通过共享采购价格、共享物流环节,团结线下碎片化流量,减少中间代理环节,让物流效率更高效。另一家公司宋小菜,通过共享SaaS和物流体系,把蔬菜行业中间环节损耗从40%降到了2%,不拥有一辆车、一亩菜园和一个档口,但是三年间销售额突破3亿元,是非常典型的产业路由器。盛景网联计划在未来3年内,培育100家B2F产业路由器公司,从而提高传统行业的运营效率。
如今,中国制造面临一个挑战,一些技术含量低、批量小、类型多的产品制造正在向劳动力更加低廉的国家转移,而一些技术含量高的产品制造正在重返发达国家。究其原因之一,很多发达国家的制造设备尤其重视智能视觉系统的应用。一位日本世界500强制造企业总裁曾说,日本产品工艺精细很重要的原因是在工艺流程中使用了智能视觉系统。
攻克企业视觉难题,挖掘跨界视觉创新。东莞中科蓝海智能视觉科技有限公司希望通过智能视觉技术服务平台,让中国“制”造最终嬗变为中国“智”造。公司创始人谭良说,“我们的使命是大大降低智能视觉的应用门槛,让企业工作人员在简单的操作中可以自如应用。”
截至目前,中科蓝海智能视觉实驗室已经在东莞、昆山、宜昌、佛山、深圳、北京、南京等地成立。未来3年,中科蓝海将在国内制造业最密集的50个地方建立连锁实验室,同时与行业巨头、领军企业,包括海尔、华为、中核航天等共建行业联合实验室。“我们还将实施百万人才培训计划,为国家培养该领域应用型人才。”
论坛所有演讲嘉宾提供了一份关于创新与创业的饕餮盛宴,让在场观众大快朵颐。
发展硬科技,培育新生态
最近两年,在科技界,最火的一个词就是“硬科技”了。硬科技是什么?有专家说,它是比高科技更加核心、更加高精尖的原创性技术,具有极高技术门槛和技术壁垒,难以被复制和模仿。甚至提出,未来30年,硬科技将成为全球领跑和并跑的核心技术。在“2018中关村创新论坛”的圆桌论坛环节,围绕“发展硬科技,培育新生态”为主题,来自全国各地的园区与企业代表展开了一场热烈的讨论。
在我国,一些企业正在硬科技领域加速研发,一些园区也在硬科技领域广泛布局。可以想见,硬科技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将成为产业升级调整、城市创新发展、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动力。
“硬科技是相对于软科技而言。在这次科技革命中,最早的一波硬科技产品例如计算机,现在已经成为普通科技产品了。在技术需求的浪潮中,需要软硬结合的产品,而不单单是纯粹的硬科技,当然硬科技是其中技术创新最难的部分。不论是机器人,还是无人驾驶汽车,都是软硬结合的产物,它是平台之上的再平台。”臻迪集团创始人兼CEO郑卫锋强调。
北京清锋时代科技有限公司在3D打印领域做了一个探索,较传统制造而言,公司想用3D打印提升100倍的制造效率,同时解决材料性能的问题。公司CEO姚志锋说,“传统制造业生产工艺的流程是非常漫长的,3D打印未来的贡献是把生产制造平台的中间环节去掉。例如制造一个话筒,3D打印可以在十分钟里做出样本再铸造出来。采用传统工艺做这项工作的话,至少需要半天的时间,中间环节是非常复杂的。”
“把科学技术以物理的形式呈现出来就是硬科技,硬科技首先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其次要在产业链层面拉高参数、降低成本。”深圳东康前海新能源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总经理夏越强调。这家公司专注做太阳能光热发电项目。传统的光伏发电不可以储能,只作为分布式能源的供应;而太阳能光热发电带储能的功能,可以作为国家基础能源的供应。
“硬科技的‘硬’可以是一个造诣,而不是简单的升级。从中国制造到2025中国作为制造业强国,硬科技给中国带来最有可能的机会超越,对企业来说也是一个新的机遇。我们希望专注硬科技研发,从而改变整个行业。”中柴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韩克福强调。
作为园区而言,“青海中关村高新技术产业园已经成立六年有余,隶属广袤的西部地区,园区除了有科技金融、商业拓展等服务外,还有着特殊的自然资源禀赋,这使得一些创业者在这里成长更快,创业效果更好。”青海中关村高新技术产业园主任苏铧烨强调。
“临汾开发区是以装备制造业为龙头的开发区,而硬科技是当今时代对开发区的新的产业定位。过去,开发区里的装备制造业大多是以销售膜和制造膜为基础的产业,随着3D打印和智能制造的崛起,它们很有可能将取代传统制造。未来,硬科技将改变国家甚至世界上传统的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前景。”临汾开发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郑育敏强调。
“做硬科技这群人一旦创业,需要有机构帮他们对接市场、渠道、资本与其他合作方,优客工场作为创新园区,定位于新经济,让创业者专注于硬科技研发,其他业务上的事情可以交给园区来做。”优客工场首席战略官张鹏说,“硬科技创新的同时,还要有大量在应用层面的创新团队,园区提供的生态服务,可以帮助硬科技团队加速市场培育,在全国各地形成一个联动效应。”
总而言之,硬科技是对人类经济社会产生深远而广泛影响的革命性技术,它将成为推动世界进步的动力和源泉。与此同时,伴随硬科技兴起的企业和园区也势必将成为我国科技创新领域的中流砥柱和重要力量。
“作为一位见证者与记录者,我为中关村的过去而无比自豪,也为中关村的明天而心怀憧憬。”中关村杂志社社长卫汉青说,“如今,中关村杂志社站在时代的新起点,唯有更加脚踏实地,办好每一届中关村创新论坛,通过搭建交流的平台,为中关村的创新精神擂鼓助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