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栖堤塘

来源 :城色in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sume_0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深夜食堂》一直是相当喜欢的动画,每当平静悠然的旁白响起,总是能感到心中浓浓的暖意——“当忙碌的人群结束一天的工作后,都会身在哪里?有家的人未必在家,无家的人盼归家而不能,有家又在家的人是否就会享受天伦,品味到美食与爱情带给人的幸福感?”
  我坚信食物的力量。而随着日日夜夜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生活,我更能确定的是,我们能对食物表达的最高敬意,就是我们对食物的依赖。“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这就是心中对于食物最暖的场景。很多时候,美食是最好的安慰,是凡尘俗世中芸芸众生最温暖的避风塘。


  避风湖滨路·悠然见西湖
  “避风塘”这个词语,曾在一些情歌的歌词中看到过。据说,实际意义上的避风塘是香港一些专门让渔船暂避台风的场所。一般设于海湾或港湾里,塘中连接大海的通道多被人造防波堤堵住,船只只靠狭小的通道进出。二十世纪,不少渔民或水上人的后裔在避风塘以水为家,建立了有别于香港主流文化的水上文化。
  而后,随着1988年上海避风塘茶楼有限公司在上海江宁路99号开设第一家避风塘茶楼,避风塘成为中国茶楼行业的知名品牌。“避风塘”这个词语,从此开始和美食联系了起来。
  在我心里,所谓茶楼文化的精髓就像是旧时广州“妙奇香”茶楼的一副对联所描述的那样:“为名忙,为利忙,忙里偷闲,饮杯茶去;劳心苦,劳力苦,苦中作乐,拿壶酒来。”食不厌精,老少皆宜,四时不拉,日夜不离。
  广州人嗜好饮茶。早上见面打招呼就是问“饮左茶未”,以此作为问候早安的代名词。而这里的饮茶并不简单地就是饮用茶水,更是搭配着诸多美味点心。耳熟能详的“港式茶餐厅”差不多就是这样的意味。
  传说,茶楼文化其实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咸丰同治年间,就有一种馆子叫“一厘馆”。它的设备很简陋,木桌板凳,供应糕点,开口挂一个木牌子,写着“茶话”两个字,为客人提供一个歇脚叙谈、吃东西的地方,后来出现了“茶居”,“居”就是“隐”,即躲起来,也是为了向一些有闲的人提供消磨时间的好去处,后来规模大了才改名成茶楼。
  杭州的茶楼可媲美广州,不仅仅有美食,往往也有宜人的风景。湖滨路上的“避风塘”就是这样一个地方。
  湖滨顾名思义就是西湖之滨,湖滨路是杭城闹中取静之地,繁华而不失静谧,优雅而不失灵气。“避风塘”就坐落在这样一个人杰地灵的地方,吸引了诸多散步、游玩、闲逛的情侣和亲友携伴而来。


  不会说谎的美食·恒久避风的港湾
  挑选 “避风塘”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店名的影响。“避风塘”,莫名地给人以一种厚实的安全感。而所幸,“避风港”的食物,没有辜负这个美好的名号。
  不是第一次来港式茶餐厅了,于是和闺蜜几个驾轻就熟地点好了餐点。
  饮料自然是最原汁原味、最正统的港式招牌冻奶茶了。
  一杯好喝的奶茶跟一杯不好喝的奶茶有什么区别?一般人会在意茶的香浓度、奶的香滑度,刁钻的会八卦一下师傅如何把几种粗细不同牌子的茶叶“沟”在一起,也会看一下师傅用的是什么奶,平价的就明显不够香滑,有膻味儿。再来就是用白棉布“丝袜”冲茶焗茶撞茶的步骤和手势,最后就是奶和茶的一比三比例,以及用厚瓷杯碟还是用玻璃杯盛茶。但是其实呢,港式冻奶茶的味道十家里面有六七家水准都差不多,差就差在喝茶时候的心情和状态。无论是在品尝美食的时候,抑或是旅行,与谁同行才是最重要的。


  无肉不欢的我干脆利落地点了蜜汁叉烧和招牌烧肉。
  博学的闺蜜告诉我说,现在街头巷尾酒楼餐厅都有供应的烧肉,古早时候可是筵席中的上上品。据清朝历史的《清俾类钞》中记载:“酒三巡,则进烧猪……供人解所佩小刀脔割之……献首座之专客。”烧肉在很久以前,是只供贵宾享用的美食。人讲慢食,猪也要慢肥。大厨挑选新鲜屠宰的湖南“两头乌”白猪,采用传统方式以菜苗饲养,而不吃人工饲料。这样养成的五花腩肉,六七层,层层肥瘦相间,才是做烧肉最好的部位。
  端上来的餐点也没有让我们失望。漏着油滴着蜜,一看就知道咬下去一定汁多肉嫩,半肥瘦的烧肉够软糯够焦香。
  记得看书的时候曾看到过,香港的烧腊多年以前都是炭烧,行内师傅说炭炉有“阴阳火”。弱盛变化间烧出来的叉烧有炭火香气,别有风味。然而为了避免空气污染,政府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已经停止发售炭炉给坊间餐馆,现在的茶楼多数采用不锈钢煤气炉来制作叉烧。烹饪工具变化了,美味依旧是永恒不变的。
  小点心选择了虾饺皇,也是不偏不倚不会出大错的选择,没想到却有意外的惊喜。
  用澄面做皮子的虾饺晶莹剔透,内里藏着若隐若现的粉红虾仁加上肥肉和笋粒,蒸的时间控制刚好,粒粒饱满地在蒸笼里冒着热气,看到已经想马上咬一口。夹起来数数饺子皮上的细褶纹,整整齐齐足足有十二道褶子,竟然是传说中的最顶级。咬下去,皮破馅儿露汁水迸溅,一口一个,感觉自己吞下一笼都不是问题。
  边吃边聊还知道了虾饺的一个小传说。相传虾饺始创于上世纪二十年代广州漱珠岗附近的五凤乡某茶楼,用上淡水河虾、猪肥膘肉以及笋丝做馅儿,澄面加水、猪油和盐烫熟研皮,包进馅后折皮成梳形,所以当时有人称“虾饺”为“挽梳”。既美味又有那么文艺的故事,怪不得虾饺默默地就称“皇”了。
  最后的甜品是莲蓉西米布丁和姜汁撞奶。


  莲蓉西米布丁端上来就是完美的卖相:黄澄澄并且带着焦糖纹路,香喷喷有着蛋香牛油香。闺蜜开心地用小勺子探底,还有甜蜜幽香的莲蓉做底。蹭过去馋兮兮尝一口,甜甜蜜蜜热腾腾暖到心里,踏实稳妥。
  姜汁的芬香微辛,牛奶的脂香顺滑,两者邂逅产生的“化学”作用叫一众嘴馋的吃客口福不浅。那种半凝固半流动的暧昧状态,又叫人分心胡思乱想。生姜还有散寒暖胃的功效。在冬日寒风中走进温暖的店铺,喝一碗姜汁撞奶,绝对是通体舒畅的节奏。
  一个能吃、爱吃、懂吃的人是有福气的。有人可以陪你吃也是幸福的。但最最欢喜的事情,是世界上总有那么一些食物,永远不会背弃你,总是在某一处,静静守候着等待着你的光临。
  很多时候,食物,不单单能抚慰肠胃,也是一种心灵上的温暖和期待。好的食物包含着温情和良心。美食从来不会说谎,茫茫尘世,一落肚的稳妥是最安心的避风塘。
其他文献
食客问问  Q:你好,食品凝固剂,咱们能认识一下吗?  A:大家好,我是一种使食品中蛋白质产生沉淀、凝固,防止新鲜果蔬软化的物质。其实你们一定都知道我,生活中最常见的豆腐就是靠我们制成的。豆腐、豆花这些美味可少不了我们的帮助。  Q:你也和防腐剂、食用色素一样是个大家庭吗?  A:是呀,我们也是个大家庭,食品中常用的主要分四大类:盐类凝固剂、酸类凝固剂、酶类凝固剂和复合凝固剂。  Q:那你的大家庭
期刊
A  写大千世界的万象,有心有灵犀的触动和意趣盎然的百态;写纷繁复杂的故事,有刻骨铭心的爱情抑或是叛逆难忘的青春。眼前尽是些密密麻麻和眼花缭乱,尽是些纸墨的幽香和文字的灵魂。他,心之所至,记录的是这个时代的精神与品位。偶然的邂逅,一切都是崭新的,恰恰是自己心爱的,用自己的文字,一笔一画,为他添上浓墨重彩。他,只做一个旁观者。而我,由最初的一知半解,经时光荏苒,渐渐融入了他,习惯透过他的视角看待生活
期刊
珍重一份清白,不管多久远  先人精通于技,如四大发明,又奇又妙,只是术之苦,非常人所尝。  熟悉的一位先生,前几日约我写篇文章,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他自己已知天命,仍兢兢业业行走于田野乡间。在电话里真切地焦虑着,他说,我在铅山。  总是这样,好多东西在即将逝去的时候才会唤起人们的珍惜,这次是“千年寿纸”的身世之争。老先生奔波于福建连城与江西铅山,他说,总说清白如纸,这下,纸也不清白了。  老
期刊
与《IN生活》结缘前,我在一本DM杂志做编辑。如同所有商业期刊一样,栏目设定需符合商业需求,编辑行为俨然广告公司文案做派,收效却甚微。因为不是理想的状态,所以选择了离开。  而在这之前,我在一家房地产公司主办的城市文化类杂志做编辑,纯粹的深度和文化味儿曾让这本杂志拥有大批读者。我们称之为老师的主编是大学编辑学教授,在他的指引下我爱上这一行并有了职业兴趣。那时,初入编辑一行的我像偷东西的小人,从其他
期刊
几千年前的水泽河畔,两只水鸟欢愉地呼叫,一雌一雄,鸣声相谐。大片的荇叶浮于水面,那河流里涌动着原始的沉静和生趣。有一个女子在洗荇菜,纤纤素手下,流淌着丝丝缕缕的碧绿,或左或右,漂摇无方。  不知何时,一个男子在岸边驻足,看得呆了痴了,恍然发现了生命的广阔与美丽。胡兰成在《山河岁月》中这样写道:“他忽然爱起那在洗荇菜的女子了,这爱竟来得无因无由……”  几千年过去了,一提到荇菜,似乎人人都能念出那句
期刊
最早的《IN》,在心里,那是2011年。  当年,遇到一个开发商,出了不少钱,我离开单位,做了另一本,土豪不要《IN》。多少和理想有关,但有差距,太多的美好是用钱买不到的。  后来,和一个编辑说了这个理想。那时候,还不叫《IN》。她把她的想法写成栏目单。有一些我着实看上了,不过大部分还有点遥远。前思后量的,总是时机不成熟。后来她去了北京,给一家心灵杂志做稿子,叫朋朋。  再后来,遇到一个颇具杂志天
期刊
早先曾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我去澡堂”的流行语,虽说是玩笑话,却也说明洗澡在人们心里和日常生活中占有的举足轻重的位置。  济南资格最老的浴池应属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当地人贺德顺在至德院街开办的顺德池。次年,同是当地人的张文炳在钟楼寺东街曾家桥开办了玉露春。布政司街东尚书府的德新池也属于开办较早的。那时的浴池大都是大锅烧水,大池洗澡,大条凳子更衣,设施十分简陋。  开埠以后,普利门外的瑞品香
期刊
免贵姓石  家中抽屉深处放着一本《石氏家谱》,是父亲和同宗人多年编纂而成。神秘复杂的家族谱系透露着家族的传统根系观念。如同所有人对自己的家族起源持有好奇心,翻开这本家谱追根溯源,发现不过是早年间从临淄迁居到了相邻的青州。  但石姓起源于何时又如何起源?这恐怕不是三言两语所能叙尽。  得姓始祖  石姓,人口约占全国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三五,是中国第六十三大姓。  几乎所有的专家都认定,石氏出自姬姓,起源
期刊
事实上,我们还是不太会轻易放弃那副热爱生活的真嘴脸,比如偶尔迸发的潜存文学激情,即便是装腔作势也欣慰于与时光同行的印痕。文气,大约得摆摆架势,有几分伪装的嫌疑,同青岛这座城相似几分,又陌路几分,拿捏着身段的海边,夜璀璨如白日,而颇具油画气质的老城的那些老路还是一如既往地静默迷离。  大学路便是老城的一处,净是尝尝咖啡的去处,人来得静,风拂过来也静。路两边的树拔得挺高,叶子何止繁茂,简直是实实在在的
期刊
A.  大约是因为,出生在深秋的缘故。一直毫无疑问地觉得,秋天是一年中最好的时节。  碧云天,黄地叶,秋风紧,北燕南翔,晓来谁染霜林降。  皆在笔下化作一帧帧绚丽粲然的油彩。  该是怎样的去肆意挥霍,这短短数日,便时不我待稍纵即逝的霎那金秋?  若你如我一般荤素不忌海纳百川,那不如共赴一场无关风月,只爱寿喜烧的吃情盛宴。   B.  寿喜烧于我,是冗长秋冬里不可忽视的一枚恩物。在日文中,它被称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