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深夜食堂》一直是相当喜欢的动画,每当平静悠然的旁白响起,总是能感到心中浓浓的暖意——“当忙碌的人群结束一天的工作后,都会身在哪里?有家的人未必在家,无家的人盼归家而不能,有家又在家的人是否就会享受天伦,品味到美食与爱情带给人的幸福感?”
我坚信食物的力量。而随着日日夜夜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生活,我更能确定的是,我们能对食物表达的最高敬意,就是我们对食物的依赖。“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这就是心中对于食物最暖的场景。很多时候,美食是最好的安慰,是凡尘俗世中芸芸众生最温暖的避风塘。
避风湖滨路·悠然见西湖
“避风塘”这个词语,曾在一些情歌的歌词中看到过。据说,实际意义上的避风塘是香港一些专门让渔船暂避台风的场所。一般设于海湾或港湾里,塘中连接大海的通道多被人造防波堤堵住,船只只靠狭小的通道进出。二十世纪,不少渔民或水上人的后裔在避风塘以水为家,建立了有别于香港主流文化的水上文化。
而后,随着1988年上海避风塘茶楼有限公司在上海江宁路99号开设第一家避风塘茶楼,避风塘成为中国茶楼行业的知名品牌。“避风塘”这个词语,从此开始和美食联系了起来。
在我心里,所谓茶楼文化的精髓就像是旧时广州“妙奇香”茶楼的一副对联所描述的那样:“为名忙,为利忙,忙里偷闲,饮杯茶去;劳心苦,劳力苦,苦中作乐,拿壶酒来。”食不厌精,老少皆宜,四时不拉,日夜不离。
广州人嗜好饮茶。早上见面打招呼就是问“饮左茶未”,以此作为问候早安的代名词。而这里的饮茶并不简单地就是饮用茶水,更是搭配着诸多美味点心。耳熟能详的“港式茶餐厅”差不多就是这样的意味。
传说,茶楼文化其实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咸丰同治年间,就有一种馆子叫“一厘馆”。它的设备很简陋,木桌板凳,供应糕点,开口挂一个木牌子,写着“茶话”两个字,为客人提供一个歇脚叙谈、吃东西的地方,后来出现了“茶居”,“居”就是“隐”,即躲起来,也是为了向一些有闲的人提供消磨时间的好去处,后来规模大了才改名成茶楼。
杭州的茶楼可媲美广州,不仅仅有美食,往往也有宜人的风景。湖滨路上的“避风塘”就是这样一个地方。
湖滨顾名思义就是西湖之滨,湖滨路是杭城闹中取静之地,繁华而不失静谧,优雅而不失灵气。“避风塘”就坐落在这样一个人杰地灵的地方,吸引了诸多散步、游玩、闲逛的情侣和亲友携伴而来。
不会说谎的美食·恒久避风的港湾
挑选 “避风塘”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店名的影响。“避风塘”,莫名地给人以一种厚实的安全感。而所幸,“避风港”的食物,没有辜负这个美好的名号。
不是第一次来港式茶餐厅了,于是和闺蜜几个驾轻就熟地点好了餐点。
饮料自然是最原汁原味、最正统的港式招牌冻奶茶了。
一杯好喝的奶茶跟一杯不好喝的奶茶有什么区别?一般人会在意茶的香浓度、奶的香滑度,刁钻的会八卦一下师傅如何把几种粗细不同牌子的茶叶“沟”在一起,也会看一下师傅用的是什么奶,平价的就明显不够香滑,有膻味儿。再来就是用白棉布“丝袜”冲茶焗茶撞茶的步骤和手势,最后就是奶和茶的一比三比例,以及用厚瓷杯碟还是用玻璃杯盛茶。但是其实呢,港式冻奶茶的味道十家里面有六七家水准都差不多,差就差在喝茶时候的心情和状态。无论是在品尝美食的时候,抑或是旅行,与谁同行才是最重要的。
无肉不欢的我干脆利落地点了蜜汁叉烧和招牌烧肉。
博学的闺蜜告诉我说,现在街头巷尾酒楼餐厅都有供应的烧肉,古早时候可是筵席中的上上品。据清朝历史的《清俾类钞》中记载:“酒三巡,则进烧猪……供人解所佩小刀脔割之……献首座之专客。”烧肉在很久以前,是只供贵宾享用的美食。人讲慢食,猪也要慢肥。大厨挑选新鲜屠宰的湖南“两头乌”白猪,采用传统方式以菜苗饲养,而不吃人工饲料。这样养成的五花腩肉,六七层,层层肥瘦相间,才是做烧肉最好的部位。
端上来的餐点也没有让我们失望。漏着油滴着蜜,一看就知道咬下去一定汁多肉嫩,半肥瘦的烧肉够软糯够焦香。
记得看书的时候曾看到过,香港的烧腊多年以前都是炭烧,行内师傅说炭炉有“阴阳火”。弱盛变化间烧出来的叉烧有炭火香气,别有风味。然而为了避免空气污染,政府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已经停止发售炭炉给坊间餐馆,现在的茶楼多数采用不锈钢煤气炉来制作叉烧。烹饪工具变化了,美味依旧是永恒不变的。
小点心选择了虾饺皇,也是不偏不倚不会出大错的选择,没想到却有意外的惊喜。
用澄面做皮子的虾饺晶莹剔透,内里藏着若隐若现的粉红虾仁加上肥肉和笋粒,蒸的时间控制刚好,粒粒饱满地在蒸笼里冒着热气,看到已经想马上咬一口。夹起来数数饺子皮上的细褶纹,整整齐齐足足有十二道褶子,竟然是传说中的最顶级。咬下去,皮破馅儿露汁水迸溅,一口一个,感觉自己吞下一笼都不是问题。
边吃边聊还知道了虾饺的一个小传说。相传虾饺始创于上世纪二十年代广州漱珠岗附近的五凤乡某茶楼,用上淡水河虾、猪肥膘肉以及笋丝做馅儿,澄面加水、猪油和盐烫熟研皮,包进馅后折皮成梳形,所以当时有人称“虾饺”为“挽梳”。既美味又有那么文艺的故事,怪不得虾饺默默地就称“皇”了。
最后的甜品是莲蓉西米布丁和姜汁撞奶。
莲蓉西米布丁端上来就是完美的卖相:黄澄澄并且带着焦糖纹路,香喷喷有着蛋香牛油香。闺蜜开心地用小勺子探底,还有甜蜜幽香的莲蓉做底。蹭过去馋兮兮尝一口,甜甜蜜蜜热腾腾暖到心里,踏实稳妥。
姜汁的芬香微辛,牛奶的脂香顺滑,两者邂逅产生的“化学”作用叫一众嘴馋的吃客口福不浅。那种半凝固半流动的暧昧状态,又叫人分心胡思乱想。生姜还有散寒暖胃的功效。在冬日寒风中走进温暖的店铺,喝一碗姜汁撞奶,绝对是通体舒畅的节奏。
一个能吃、爱吃、懂吃的人是有福气的。有人可以陪你吃也是幸福的。但最最欢喜的事情,是世界上总有那么一些食物,永远不会背弃你,总是在某一处,静静守候着等待着你的光临。
很多时候,食物,不单单能抚慰肠胃,也是一种心灵上的温暖和期待。好的食物包含着温情和良心。美食从来不会说谎,茫茫尘世,一落肚的稳妥是最安心的避风塘。
我坚信食物的力量。而随着日日夜夜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生活,我更能确定的是,我们能对食物表达的最高敬意,就是我们对食物的依赖。“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这就是心中对于食物最暖的场景。很多时候,美食是最好的安慰,是凡尘俗世中芸芸众生最温暖的避风塘。
避风湖滨路·悠然见西湖
“避风塘”这个词语,曾在一些情歌的歌词中看到过。据说,实际意义上的避风塘是香港一些专门让渔船暂避台风的场所。一般设于海湾或港湾里,塘中连接大海的通道多被人造防波堤堵住,船只只靠狭小的通道进出。二十世纪,不少渔民或水上人的后裔在避风塘以水为家,建立了有别于香港主流文化的水上文化。
而后,随着1988年上海避风塘茶楼有限公司在上海江宁路99号开设第一家避风塘茶楼,避风塘成为中国茶楼行业的知名品牌。“避风塘”这个词语,从此开始和美食联系了起来。
在我心里,所谓茶楼文化的精髓就像是旧时广州“妙奇香”茶楼的一副对联所描述的那样:“为名忙,为利忙,忙里偷闲,饮杯茶去;劳心苦,劳力苦,苦中作乐,拿壶酒来。”食不厌精,老少皆宜,四时不拉,日夜不离。
广州人嗜好饮茶。早上见面打招呼就是问“饮左茶未”,以此作为问候早安的代名词。而这里的饮茶并不简单地就是饮用茶水,更是搭配着诸多美味点心。耳熟能详的“港式茶餐厅”差不多就是这样的意味。
传说,茶楼文化其实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咸丰同治年间,就有一种馆子叫“一厘馆”。它的设备很简陋,木桌板凳,供应糕点,开口挂一个木牌子,写着“茶话”两个字,为客人提供一个歇脚叙谈、吃东西的地方,后来出现了“茶居”,“居”就是“隐”,即躲起来,也是为了向一些有闲的人提供消磨时间的好去处,后来规模大了才改名成茶楼。
杭州的茶楼可媲美广州,不仅仅有美食,往往也有宜人的风景。湖滨路上的“避风塘”就是这样一个地方。
湖滨顾名思义就是西湖之滨,湖滨路是杭城闹中取静之地,繁华而不失静谧,优雅而不失灵气。“避风塘”就坐落在这样一个人杰地灵的地方,吸引了诸多散步、游玩、闲逛的情侣和亲友携伴而来。
不会说谎的美食·恒久避风的港湾
挑选 “避风塘”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店名的影响。“避风塘”,莫名地给人以一种厚实的安全感。而所幸,“避风港”的食物,没有辜负这个美好的名号。
不是第一次来港式茶餐厅了,于是和闺蜜几个驾轻就熟地点好了餐点。
饮料自然是最原汁原味、最正统的港式招牌冻奶茶了。
一杯好喝的奶茶跟一杯不好喝的奶茶有什么区别?一般人会在意茶的香浓度、奶的香滑度,刁钻的会八卦一下师傅如何把几种粗细不同牌子的茶叶“沟”在一起,也会看一下师傅用的是什么奶,平价的就明显不够香滑,有膻味儿。再来就是用白棉布“丝袜”冲茶焗茶撞茶的步骤和手势,最后就是奶和茶的一比三比例,以及用厚瓷杯碟还是用玻璃杯盛茶。但是其实呢,港式冻奶茶的味道十家里面有六七家水准都差不多,差就差在喝茶时候的心情和状态。无论是在品尝美食的时候,抑或是旅行,与谁同行才是最重要的。
无肉不欢的我干脆利落地点了蜜汁叉烧和招牌烧肉。
博学的闺蜜告诉我说,现在街头巷尾酒楼餐厅都有供应的烧肉,古早时候可是筵席中的上上品。据清朝历史的《清俾类钞》中记载:“酒三巡,则进烧猪……供人解所佩小刀脔割之……献首座之专客。”烧肉在很久以前,是只供贵宾享用的美食。人讲慢食,猪也要慢肥。大厨挑选新鲜屠宰的湖南“两头乌”白猪,采用传统方式以菜苗饲养,而不吃人工饲料。这样养成的五花腩肉,六七层,层层肥瘦相间,才是做烧肉最好的部位。
端上来的餐点也没有让我们失望。漏着油滴着蜜,一看就知道咬下去一定汁多肉嫩,半肥瘦的烧肉够软糯够焦香。
记得看书的时候曾看到过,香港的烧腊多年以前都是炭烧,行内师傅说炭炉有“阴阳火”。弱盛变化间烧出来的叉烧有炭火香气,别有风味。然而为了避免空气污染,政府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已经停止发售炭炉给坊间餐馆,现在的茶楼多数采用不锈钢煤气炉来制作叉烧。烹饪工具变化了,美味依旧是永恒不变的。
小点心选择了虾饺皇,也是不偏不倚不会出大错的选择,没想到却有意外的惊喜。
用澄面做皮子的虾饺晶莹剔透,内里藏着若隐若现的粉红虾仁加上肥肉和笋粒,蒸的时间控制刚好,粒粒饱满地在蒸笼里冒着热气,看到已经想马上咬一口。夹起来数数饺子皮上的细褶纹,整整齐齐足足有十二道褶子,竟然是传说中的最顶级。咬下去,皮破馅儿露汁水迸溅,一口一个,感觉自己吞下一笼都不是问题。
边吃边聊还知道了虾饺的一个小传说。相传虾饺始创于上世纪二十年代广州漱珠岗附近的五凤乡某茶楼,用上淡水河虾、猪肥膘肉以及笋丝做馅儿,澄面加水、猪油和盐烫熟研皮,包进馅后折皮成梳形,所以当时有人称“虾饺”为“挽梳”。既美味又有那么文艺的故事,怪不得虾饺默默地就称“皇”了。
最后的甜品是莲蓉西米布丁和姜汁撞奶。
莲蓉西米布丁端上来就是完美的卖相:黄澄澄并且带着焦糖纹路,香喷喷有着蛋香牛油香。闺蜜开心地用小勺子探底,还有甜蜜幽香的莲蓉做底。蹭过去馋兮兮尝一口,甜甜蜜蜜热腾腾暖到心里,踏实稳妥。
姜汁的芬香微辛,牛奶的脂香顺滑,两者邂逅产生的“化学”作用叫一众嘴馋的吃客口福不浅。那种半凝固半流动的暧昧状态,又叫人分心胡思乱想。生姜还有散寒暖胃的功效。在冬日寒风中走进温暖的店铺,喝一碗姜汁撞奶,绝对是通体舒畅的节奏。
一个能吃、爱吃、懂吃的人是有福气的。有人可以陪你吃也是幸福的。但最最欢喜的事情,是世界上总有那么一些食物,永远不会背弃你,总是在某一处,静静守候着等待着你的光临。
很多时候,食物,不单单能抚慰肠胃,也是一种心灵上的温暖和期待。好的食物包含着温情和良心。美食从来不会说谎,茫茫尘世,一落肚的稳妥是最安心的避风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