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1年4月下旬,记者来到广州市增城一中采访。刚到大门口,就看到校长胡首双已在那里迎接。此事虽小,却能看出他对人的尊重和真诚。胡首双属于“暖水瓶式”的校长,热言热语不多,但做人做事相当实诚。采访时,他打开接待室的大屏幕,逐条解读他提出的“本原教育”,洋洋洒洒,头头是道,就像教师在给学生讲课一样。
交谈中得知,胡首双原是一名数学教师,徒手画圆的功夫了得,不用圆规,画出的圆几乎没有多少误差。圆字如零,胡首双崇尚以零为环,求本溯源。他最近撰写的专著《教育回归本原》,回溯了自己走过的“零意人生”和对本原教育的孜孜探求。而早在十年前,新加坡中学华文教师会曾专门邀请他前往讲学,使他和“本原教育”声名远播。
放下光环,视今天为落后,找准生态源头
不吃老本,要立新功,永葆青春活力,这是事业的生态源头。胡首双是一个善于选择和放下光环的人,他喜欢把一个节点当作新的起点,不断追求。
胡首双于1988年参加工作,20多岁就担任了副校长。2002年,通过选举、演讲、综合考评,他第一次竞争上岗便成功担任湖北省荆州市大垸管理区流港中学校长,成为当地最年轻的正科级干部。在鄂期间,胡首双获得了40多项荣誉称号,获国家奥林匹克一级教练员证书,先后被评为荆州市首届数学骨干教师、湖北省首届骨干教师……
2004年5月是胡首双人生的转折点。在校长岗位上做得有声有色的胡首双向领导提交辞呈。对于这么一位出色的爱将辞职,领导当然不愿意,竭力挽留,很多亲友也不支持胡首双辞职。但“能征善战”的胡首双向往南方,那里教育观念更先进、科研氛围更活跃。最终,他毅然放弃已有的待遇,奔向了教育改革的前沿阵地——广州。
古希腊哲学家芝诺说过:“人的知识就好比一个圆圈,圆圈里面是已知的,圆圈外面是未知的。你知道的越多,圆圈也就越大,你不知道的也就越多。”對此,胡首双感触很深。他认为,人生实际上在维系一个平衡,得与舍、多与少都是相辅相成的。自己虽年纪轻轻就担任校长,但如果长期笼罩在这个光环里走不出来,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光环就会越来越暗,只有树立归零意识,才能使事业活水奔流;只有让自己一直处在竞技状态,才能活出精彩的人生。
2004年6月,胡首双只身来到广州增城竞聘数学教师。增城的办事效率高,胡首双上午9:00报到并拿到上课内容,仅有15分钟的备课时间,随后马上试讲,这堂课得到了数学同行的高度评价;下午进行笔试,笔试通过后,第二天拿到体检结果,教育局马上下调令,为胡首双办理了入职手续——这或许是增城教育史上最快的教师招聘。与此同时,广州核心城区另外一所名校也向他伸出了橄榄枝,但胡首双还是选择了增城。就这样,胡首双由荆州的一名名校长成了广州的一位普通教师。
一切过往,皆为序章。胡首双的角色转变之快令人钦服。8月,胡首双来到增城中学担任高中数学教师。一向没离开过课堂和书本的胡首双,在讲台上得心应手,同时他还拜华南师范大学教授郭思乐为师,对生本教育进行了摸索,并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逐步修订完善,形成了生本教育校本化的教育理念——“ 本原教育”。
创业者的脚步永远是那样迅疾。2009年,通过笔试、面试和综合考评,胡首双第二次竞争上岗,出任增城实验中学首任校长。仅一年时间,学校就爆出了“冷门”——两名学生分别勇夺增城市(现为增城区)中考第一名和第三名,学校各项中考指标位列全市前茅。分管教育的时任副市长亲笔写信表示祝贺。
以零为轮,风雨兼程。喜欢迎接挑战和考验的胡首双信奉这样的话:“只有勇于舍弃光环的人,才能成为命运的主人。”2017年,胡首双通过业绩考核、面试,以总分第一的成绩第三次竞争上岗,担任增城区仙村中学校长。上任之后,三年三大步,仙村中学的教育教学质量直线上升,引人瞩目。
2020年3月,胡首双就任增城一中校长,并亲自上阵带了高三一个教学班。仅仅三个月时间,整个年级的高考成绩大幅提高,本科率较前一年提升了12%。同年11月,胡首双作为广州市140多所学校的4个代表之一,在全市高考备考会议上做经验分享。所有的数据和事例都表明,善于放下光环,才能永远拥有光环。胡首双从荆州到广州的17年间,转型升级,厚积薄发,为自己铸就了一个完美的光环。
绿色循环,从上好一堂课开始,做强生态品质
绿色生态,才能常态。这是胡首双的又一体会。一次,四川成都龙泉驿区教育局邀请胡首双去做学术讲座。临上飞机前,胡首双接到对方的补充邀请——在给教师培训前,先给学生上一堂公开课。这一“突然袭击”并没难倒胡首双。他一下飞机,就请龙泉一中的同行带他到课堂,同晚自习的学生们进行了15分钟交流,设置好前置研究,并鼓励他们在课堂上敢问、多问和多讲。第二天课上,胡首双发挥出色,学生们发言踊跃。上课结束后,听课教师自发站起来给予长时间的掌声。能有这么过硬的功夫,在于胡首双平时的不断积淀、对“生态品质”的不懈追求和对“本原教育”的不停探索。
胡首双平生最喜欢的几个字是“人民教师”,他这辈子就想做一个受学生欢迎的好教师,一辈子不愿意离开课堂。他对上课有一种孜孜不倦的追求和热爱,甚至到了如痴如醉的地步。学生姚耀祺讲:“听胡校长的课,你根本闲不下来,也不愿闲下来,整个神经全都动了起来。”在胡首双的指挥下,讲台变成了舞台,课堂变成了殿堂,学生们都能尽情施展才能、释放潜能。
胡首双的教育情怀不仅源自他的教学艺术,更在于他独到的学生观。他提出,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就是“农夫和树”的关系。站在讲台上,教师就是农夫,台下的学生就是一棵棵茁壮成长的小树苗。农夫只需要把小苗根植于有阳光、水分和土壤的地方,然后浇水施肥、整枝打杈就可以了,剩下的就是小苗自己的事了。小苗会基于生命的本能择地生根、茁壮成长,农夫不用担心小苗能否长大,更不需要天天去测量小苗的高度。教师一定要以生为本,充分尊重学生,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为此,增城一中对传统讲堂进行了两次升级——把以教师为主导的“讲堂”升级为以学生为主角的充满生机的“学堂”,再把学生的“学堂”升级转化为学生展示才华和学习成果的“殿堂”。2020年11月,胡首双分别指导教师陈畅和曹敏上的数学、英语公开课,取得良好反响。郭思乐教授评价这两堂课“让人眼前一亮”。其中,数学课容量大,相当于常规课堂三节课的容量,变式学习,提升了学生的思维;英语课学生之间的小场景展示,用活动推动语言运用,思路清晰,读说听写丰富多彩。
胡首双提出教学的本质是让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学习。知识、方法都是由“根”长出来的。“根”是知识生长、方法形成的地方,也是思维发生之所在。“根本不深,花叶不美”。学生学习知识要追本溯源,切忌走马观花、浅尝辄止。“本原教育”认为教育的基础是发展人的情感和悟感,教师要设置好简单、根本、开放的前置研究任务,引导学生课前进行前置研学,先研后学,先学后教。
胡首双坚持学科教学的目的之一是让学生对本学科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因为兴趣可以激发内在的本能和潜能。高效课堂应该从低调出发,解放教师和学生。教师对学生学习过度包办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对学生探索知识和发展能力的伤害,让学生讲题,找出问题,他们才能真正理解知识、掌握知识、运用知识。
2020年5月,胡首双上了一堂可化为差比数列求数列通项的“本原三学”示范课,整节课学生参与度高,展示和探究精彩纷呈,学生上台展示前置研究的成果,自己命题、讲题,落落大方,精准高效。胡首双形象地说,命题人故意将题目的由来和解题方法隐藏起来,就如狐狸的狡猾之处是不让猎人看到他的踪迹,唯有掌握命题的规律,练就过硬的打猎本领,才能洞察秋毫、驾驭自如,这样一来,再狡猾的狐狸也逃不出猎人的手心。
形成闭环,从优化模式、卡点卡位做起,拉长生态链条
为实现课堂的两次转变,胡首双带领团队创建了“本原教育三学课堂”教学模式。“三学”是指课堂教学建立三个环节——前置研学、团队互学、教师帮学,其中,教师帮学贯穿始终。三环节并非线性点状排列,而是环环相扣,相互渗透,相辅相成,构成一个完整的教学环节,形成一个完整的闭环,实现了高效和创新。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胡首双特别注重前置研究,因为前置研学的内容源于前置研究。前置研究要求教师具备极高的备课水平,要抓住知识的根本,遵循根本、开放、简单的原则,棒棒要打鼓心上,从简单的知识点切入,精心设置前置研究,以研究的方式展开对将学内容的体验、探讨和思考,让学生有自己的想法和疑问,并通过追本溯源的方式抽丝剥茧,从自发性的深度研究延伸到深层思维拓展,引导学生先学,让学生学习过程从“好(三声)学”过渡到“好(四声)学”。
本原教育的课堂拒绝“零起点”。课前,学生围绕前置研究自主解决50%以上的问题,标出疑点和难点。课堂上,学生小组合作,交叉检查前置研究,教师对前置研究情况做出评估,坚持“不做不议”,层层开展好前置研究,然后进行下一环节的小组队学,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根据实际情况,也可以在课中做小微前置研究,但课中前置研究,难度不宜过大,时间不宜过长。胡首双班上有一名学生小张说,以前他一上数学课就打瞌睡,自从胡首双上课后,特别是加入前置研究这一环节后,他由开始的似懂非懂到一知半解,再由一知半解到豁然开朗,最终“顿悟”,有了一种被尊重和发现的愉悦。
在“本原教育”实施过程中,教师充分尊重学生,放手让学生合作探究,团队互学。团队互学的形式多样,主要包括小组队学、班级群学。
小组队学要求组内学生全面参与,每个组员都要表达自己的看法,认真倾听他人的发言,并做好相关记录。小组成员分工明确,保证团队互学真实有效,能解决前置研究75%以上的问题,形成小组队学成果,并对成果展示人员和方式作出安排。同时,教师要适时参与小组交流,及时发现学生独到的见解和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并对每个小组进行监督和巡查,保证合作探究的质量,做到“不议不讲”,即组内交流不充分就不进行下一环节的班级群学。
班级群学环节设计的最大优势是解决小组队学环节留下的疑难问题,包括:展示小组队学成果;提出有代表性的问题或者疑难问题;回答、追问、质疑、辩论或补充问题。班级群学强调展示过程中的互动,追求知识和思想生成的价值,讲求展示质疑的实效,通过班级群学能解决本课所学内容85%以上的问题。班级群学展示质疑是“三学”的重要环节,它使课堂变成引力场,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动力。
教师帮学是指在实施“本原教育”课程中,教师要适时关注全体学生状态,善于抓住课堂生成性资源,在知识生长处、方法形成处和思维发生处发力,帮助学生提炼知识、提升能力。在指导学生“画龙”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在关键之处“点睛”,同时还要对学生个体、学习小组作出激励性评价,在学生展示过程中,做到“不辩不拨”,即学生没有质疑和辩论,教师不要先去点拨。生物科组长陈瑞红善于把课前设置学案和课堂教学研究有机结合,从而更有目的地进行实验教学,激活实验课堂。同时,她通过分享实验心得与收获,让学生体会到生物学的四大核心素养,特别是科学思维和创新探究能力。她还关注那些“标新立异”的学生,充分挖掘其“异想天开”中的合理因素,大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发现力。
以零为环显本色,根深叶茂有真功。胡首双千里跃进,从头跨越,在本原教育的征途中进行了可貴的探索,不仅提高了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同时培养了四十多名“本原教育”教学精英走向全国各地。他就像大树一样,头顶蓝天,脚踩大地,迎风冒雨,汲取营养,绽放着绿色的神韵,成为南国教育的一个标杆。
交谈中得知,胡首双原是一名数学教师,徒手画圆的功夫了得,不用圆规,画出的圆几乎没有多少误差。圆字如零,胡首双崇尚以零为环,求本溯源。他最近撰写的专著《教育回归本原》,回溯了自己走过的“零意人生”和对本原教育的孜孜探求。而早在十年前,新加坡中学华文教师会曾专门邀请他前往讲学,使他和“本原教育”声名远播。
放下光环,视今天为落后,找准生态源头
不吃老本,要立新功,永葆青春活力,这是事业的生态源头。胡首双是一个善于选择和放下光环的人,他喜欢把一个节点当作新的起点,不断追求。
胡首双于1988年参加工作,20多岁就担任了副校长。2002年,通过选举、演讲、综合考评,他第一次竞争上岗便成功担任湖北省荆州市大垸管理区流港中学校长,成为当地最年轻的正科级干部。在鄂期间,胡首双获得了40多项荣誉称号,获国家奥林匹克一级教练员证书,先后被评为荆州市首届数学骨干教师、湖北省首届骨干教师……
2004年5月是胡首双人生的转折点。在校长岗位上做得有声有色的胡首双向领导提交辞呈。对于这么一位出色的爱将辞职,领导当然不愿意,竭力挽留,很多亲友也不支持胡首双辞职。但“能征善战”的胡首双向往南方,那里教育观念更先进、科研氛围更活跃。最终,他毅然放弃已有的待遇,奔向了教育改革的前沿阵地——广州。
古希腊哲学家芝诺说过:“人的知识就好比一个圆圈,圆圈里面是已知的,圆圈外面是未知的。你知道的越多,圆圈也就越大,你不知道的也就越多。”對此,胡首双感触很深。他认为,人生实际上在维系一个平衡,得与舍、多与少都是相辅相成的。自己虽年纪轻轻就担任校长,但如果长期笼罩在这个光环里走不出来,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光环就会越来越暗,只有树立归零意识,才能使事业活水奔流;只有让自己一直处在竞技状态,才能活出精彩的人生。
2004年6月,胡首双只身来到广州增城竞聘数学教师。增城的办事效率高,胡首双上午9:00报到并拿到上课内容,仅有15分钟的备课时间,随后马上试讲,这堂课得到了数学同行的高度评价;下午进行笔试,笔试通过后,第二天拿到体检结果,教育局马上下调令,为胡首双办理了入职手续——这或许是增城教育史上最快的教师招聘。与此同时,广州核心城区另外一所名校也向他伸出了橄榄枝,但胡首双还是选择了增城。就这样,胡首双由荆州的一名名校长成了广州的一位普通教师。
一切过往,皆为序章。胡首双的角色转变之快令人钦服。8月,胡首双来到增城中学担任高中数学教师。一向没离开过课堂和书本的胡首双,在讲台上得心应手,同时他还拜华南师范大学教授郭思乐为师,对生本教育进行了摸索,并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逐步修订完善,形成了生本教育校本化的教育理念——“ 本原教育”。
创业者的脚步永远是那样迅疾。2009年,通过笔试、面试和综合考评,胡首双第二次竞争上岗,出任增城实验中学首任校长。仅一年时间,学校就爆出了“冷门”——两名学生分别勇夺增城市(现为增城区)中考第一名和第三名,学校各项中考指标位列全市前茅。分管教育的时任副市长亲笔写信表示祝贺。
以零为轮,风雨兼程。喜欢迎接挑战和考验的胡首双信奉这样的话:“只有勇于舍弃光环的人,才能成为命运的主人。”2017年,胡首双通过业绩考核、面试,以总分第一的成绩第三次竞争上岗,担任增城区仙村中学校长。上任之后,三年三大步,仙村中学的教育教学质量直线上升,引人瞩目。
2020年3月,胡首双就任增城一中校长,并亲自上阵带了高三一个教学班。仅仅三个月时间,整个年级的高考成绩大幅提高,本科率较前一年提升了12%。同年11月,胡首双作为广州市140多所学校的4个代表之一,在全市高考备考会议上做经验分享。所有的数据和事例都表明,善于放下光环,才能永远拥有光环。胡首双从荆州到广州的17年间,转型升级,厚积薄发,为自己铸就了一个完美的光环。
绿色循环,从上好一堂课开始,做强生态品质
绿色生态,才能常态。这是胡首双的又一体会。一次,四川成都龙泉驿区教育局邀请胡首双去做学术讲座。临上飞机前,胡首双接到对方的补充邀请——在给教师培训前,先给学生上一堂公开课。这一“突然袭击”并没难倒胡首双。他一下飞机,就请龙泉一中的同行带他到课堂,同晚自习的学生们进行了15分钟交流,设置好前置研究,并鼓励他们在课堂上敢问、多问和多讲。第二天课上,胡首双发挥出色,学生们发言踊跃。上课结束后,听课教师自发站起来给予长时间的掌声。能有这么过硬的功夫,在于胡首双平时的不断积淀、对“生态品质”的不懈追求和对“本原教育”的不停探索。
胡首双平生最喜欢的几个字是“人民教师”,他这辈子就想做一个受学生欢迎的好教师,一辈子不愿意离开课堂。他对上课有一种孜孜不倦的追求和热爱,甚至到了如痴如醉的地步。学生姚耀祺讲:“听胡校长的课,你根本闲不下来,也不愿闲下来,整个神经全都动了起来。”在胡首双的指挥下,讲台变成了舞台,课堂变成了殿堂,学生们都能尽情施展才能、释放潜能。
胡首双的教育情怀不仅源自他的教学艺术,更在于他独到的学生观。他提出,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就是“农夫和树”的关系。站在讲台上,教师就是农夫,台下的学生就是一棵棵茁壮成长的小树苗。农夫只需要把小苗根植于有阳光、水分和土壤的地方,然后浇水施肥、整枝打杈就可以了,剩下的就是小苗自己的事了。小苗会基于生命的本能择地生根、茁壮成长,农夫不用担心小苗能否长大,更不需要天天去测量小苗的高度。教师一定要以生为本,充分尊重学生,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为此,增城一中对传统讲堂进行了两次升级——把以教师为主导的“讲堂”升级为以学生为主角的充满生机的“学堂”,再把学生的“学堂”升级转化为学生展示才华和学习成果的“殿堂”。2020年11月,胡首双分别指导教师陈畅和曹敏上的数学、英语公开课,取得良好反响。郭思乐教授评价这两堂课“让人眼前一亮”。其中,数学课容量大,相当于常规课堂三节课的容量,变式学习,提升了学生的思维;英语课学生之间的小场景展示,用活动推动语言运用,思路清晰,读说听写丰富多彩。
胡首双提出教学的本质是让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学习。知识、方法都是由“根”长出来的。“根”是知识生长、方法形成的地方,也是思维发生之所在。“根本不深,花叶不美”。学生学习知识要追本溯源,切忌走马观花、浅尝辄止。“本原教育”认为教育的基础是发展人的情感和悟感,教师要设置好简单、根本、开放的前置研究任务,引导学生课前进行前置研学,先研后学,先学后教。
胡首双坚持学科教学的目的之一是让学生对本学科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因为兴趣可以激发内在的本能和潜能。高效课堂应该从低调出发,解放教师和学生。教师对学生学习过度包办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对学生探索知识和发展能力的伤害,让学生讲题,找出问题,他们才能真正理解知识、掌握知识、运用知识。
2020年5月,胡首双上了一堂可化为差比数列求数列通项的“本原三学”示范课,整节课学生参与度高,展示和探究精彩纷呈,学生上台展示前置研究的成果,自己命题、讲题,落落大方,精准高效。胡首双形象地说,命题人故意将题目的由来和解题方法隐藏起来,就如狐狸的狡猾之处是不让猎人看到他的踪迹,唯有掌握命题的规律,练就过硬的打猎本领,才能洞察秋毫、驾驭自如,这样一来,再狡猾的狐狸也逃不出猎人的手心。
形成闭环,从优化模式、卡点卡位做起,拉长生态链条
为实现课堂的两次转变,胡首双带领团队创建了“本原教育三学课堂”教学模式。“三学”是指课堂教学建立三个环节——前置研学、团队互学、教师帮学,其中,教师帮学贯穿始终。三环节并非线性点状排列,而是环环相扣,相互渗透,相辅相成,构成一个完整的教学环节,形成一个完整的闭环,实现了高效和创新。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胡首双特别注重前置研究,因为前置研学的内容源于前置研究。前置研究要求教师具备极高的备课水平,要抓住知识的根本,遵循根本、开放、简单的原则,棒棒要打鼓心上,从简单的知识点切入,精心设置前置研究,以研究的方式展开对将学内容的体验、探讨和思考,让学生有自己的想法和疑问,并通过追本溯源的方式抽丝剥茧,从自发性的深度研究延伸到深层思维拓展,引导学生先学,让学生学习过程从“好(三声)学”过渡到“好(四声)学”。
本原教育的课堂拒绝“零起点”。课前,学生围绕前置研究自主解决50%以上的问题,标出疑点和难点。课堂上,学生小组合作,交叉检查前置研究,教师对前置研究情况做出评估,坚持“不做不议”,层层开展好前置研究,然后进行下一环节的小组队学,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根据实际情况,也可以在课中做小微前置研究,但课中前置研究,难度不宜过大,时间不宜过长。胡首双班上有一名学生小张说,以前他一上数学课就打瞌睡,自从胡首双上课后,特别是加入前置研究这一环节后,他由开始的似懂非懂到一知半解,再由一知半解到豁然开朗,最终“顿悟”,有了一种被尊重和发现的愉悦。
在“本原教育”实施过程中,教师充分尊重学生,放手让学生合作探究,团队互学。团队互学的形式多样,主要包括小组队学、班级群学。
小组队学要求组内学生全面参与,每个组员都要表达自己的看法,认真倾听他人的发言,并做好相关记录。小组成员分工明确,保证团队互学真实有效,能解决前置研究75%以上的问题,形成小组队学成果,并对成果展示人员和方式作出安排。同时,教师要适时参与小组交流,及时发现学生独到的见解和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并对每个小组进行监督和巡查,保证合作探究的质量,做到“不议不讲”,即组内交流不充分就不进行下一环节的班级群学。
班级群学环节设计的最大优势是解决小组队学环节留下的疑难问题,包括:展示小组队学成果;提出有代表性的问题或者疑难问题;回答、追问、质疑、辩论或补充问题。班级群学强调展示过程中的互动,追求知识和思想生成的价值,讲求展示质疑的实效,通过班级群学能解决本课所学内容85%以上的问题。班级群学展示质疑是“三学”的重要环节,它使课堂变成引力场,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动力。
教师帮学是指在实施“本原教育”课程中,教师要适时关注全体学生状态,善于抓住课堂生成性资源,在知识生长处、方法形成处和思维发生处发力,帮助学生提炼知识、提升能力。在指导学生“画龙”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在关键之处“点睛”,同时还要对学生个体、学习小组作出激励性评价,在学生展示过程中,做到“不辩不拨”,即学生没有质疑和辩论,教师不要先去点拨。生物科组长陈瑞红善于把课前设置学案和课堂教学研究有机结合,从而更有目的地进行实验教学,激活实验课堂。同时,她通过分享实验心得与收获,让学生体会到生物学的四大核心素养,特别是科学思维和创新探究能力。她还关注那些“标新立异”的学生,充分挖掘其“异想天开”中的合理因素,大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发现力。
以零为环显本色,根深叶茂有真功。胡首双千里跃进,从头跨越,在本原教育的征途中进行了可貴的探索,不仅提高了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同时培养了四十多名“本原教育”教学精英走向全国各地。他就像大树一样,头顶蓝天,脚踩大地,迎风冒雨,汲取营养,绽放着绿色的神韵,成为南国教育的一个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