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把创新教育融入到学科教育中,必须正视这样一个现实问题:如何结合各学科的特点和具体的教学要求理解并实践创新教育?在此就创新教育在历史教学中的特定内涵及历史课中学生创新素质的构成进行探讨。
一、历史课创新教育的内涵
历史课教学的地位作用、目标性质以及它编选的适合中学生理解水平的基础知识,是创新教育必须接受的指导思想和指导原则,历史课教学本身蕴涵的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是创新教育的既定内容。因此,机械套用创新教育的一般含义和要求,以此取代历史课教学中创新教育的特定涵义,是不合适的;肤浅地把历史课教学中的创新教育理解为对局部教学问题的修补和完善,同样没有抓住问题的要害。对创新教育在历史课教学中的具体表述,本文借用了“创新素质”这一概念。创新素质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新人格,它们互相制约、密不可分。创新人格是创新心理素质的基础,创新意识是创新心理素质的动力和需求,创新能力是实现创新最为关键的因素。这一概念更适合历史课教学的特殊性和教育实际,因为历史课教学有其特定的实施渠道,其内容本身具备了科学性,学生需要通过产生积极的思维心理活动才能更好地理解运用其基本内容;学生也只能在重新理解、运用其基本内容的思维活动中才能形成创新素质。
二、历史课学生创新素质的构成
1.历史课学生的创新意识
历史课学生的创新意识,主要包括创新需要、创新动机、创新兴趣和创新信念。创新需要是属于自我实现层次的高级需要,常常表现出对现状的不满足,常常因内心的缺乏而产生不平衡状态。当运用已有方法和手段仍无法使心理恢复平衡时,就可能寻找新的方法和手段。问题意识是创新需要的集中表现。
在历史课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主要表现在发现问题、理解问题、解决问题,要求学生具有独立的主体意识,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在学习和掌握基本知识的过程中,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能运用所学的基本观点、思想、方法去认识和解决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从而获得成就感、责任感、认可和赞赏。
2.历史课学生的创新思维
历史课学生的创新思维,强调思维的广泛性、求异性和开放性,善于运用发散思维、求异思维、开放思维和逆向思维等形式。历史课学生的创新思维,首先表现在学生能够灵活地去讨论、分析现实问题,能从多角度、全方位辩证地看待问题,能以某一问题为中心,把所学知识融汇贯通起来。其次表现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敢于对书本上某些观点提出质疑,对一些尚待深入的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创新思维要求质疑问难,探究发现,具有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辩证性。
3.历史课学生的创新能力
根据历史教学内容的特定性、知识性特点和学生掌握知识的思维心理规律,历史课学生的创新能力包括寻求与处理信息的能力、竞争与合作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创新必须以一定的知识、信息为原材料,因此,发现那些创新价值的信息就成了创新素质不可或缺的能力之一。竞争与合作能力是现代社会、未来社会必须具备的能力,因此,学生要学会竞争,学会扬长避短,学会与人沟通合作,有效利用别人的信息和智慧。创新能力是创新素质的集中体现。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历史课教学中,主要表现在他们能理论联系实际地分析、解决现实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预测事物发展的趋势;能对不断变化着的社会诸方面实际进行分析、综合,获得正确的结论。
4.历史课学生的创新人格
历史课学生的创新人格,可以约定为责任心、自信心、独立性、坚韧性等个性特征,其主要内涵应是独立思考、信服真理、追求真理。例如,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成果是我们党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结晶,是我们党独立探索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结晶,一大批优秀共产党人为此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做出了卓越贡献。这就需要引导学生从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社会阅历、知识水平的实际出发,进行独立思考,得出自己的结论,并获得正确的认识。因此,让学生去领悟创建这一理论过程中闪烁着的群体人格魅力,是对学生进行创新人格教育的重要方面。
总之,教育的目标之一是培养人的创新素质。教育的功能不仅是知识与技能的传授,也是传承和培育文化传统、道德品质、价值观念的过程。历史课是以实现教育的后一个功能为主要任务的,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历史课教学任务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内容丰富,充满了创新精神,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历史课教学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这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是新时期素质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
一、历史课创新教育的内涵
历史课教学的地位作用、目标性质以及它编选的适合中学生理解水平的基础知识,是创新教育必须接受的指导思想和指导原则,历史课教学本身蕴涵的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是创新教育的既定内容。因此,机械套用创新教育的一般含义和要求,以此取代历史课教学中创新教育的特定涵义,是不合适的;肤浅地把历史课教学中的创新教育理解为对局部教学问题的修补和完善,同样没有抓住问题的要害。对创新教育在历史课教学中的具体表述,本文借用了“创新素质”这一概念。创新素质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新人格,它们互相制约、密不可分。创新人格是创新心理素质的基础,创新意识是创新心理素质的动力和需求,创新能力是实现创新最为关键的因素。这一概念更适合历史课教学的特殊性和教育实际,因为历史课教学有其特定的实施渠道,其内容本身具备了科学性,学生需要通过产生积极的思维心理活动才能更好地理解运用其基本内容;学生也只能在重新理解、运用其基本内容的思维活动中才能形成创新素质。
二、历史课学生创新素质的构成
1.历史课学生的创新意识
历史课学生的创新意识,主要包括创新需要、创新动机、创新兴趣和创新信念。创新需要是属于自我实现层次的高级需要,常常表现出对现状的不满足,常常因内心的缺乏而产生不平衡状态。当运用已有方法和手段仍无法使心理恢复平衡时,就可能寻找新的方法和手段。问题意识是创新需要的集中表现。
在历史课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主要表现在发现问题、理解问题、解决问题,要求学生具有独立的主体意识,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在学习和掌握基本知识的过程中,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能运用所学的基本观点、思想、方法去认识和解决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从而获得成就感、责任感、认可和赞赏。
2.历史课学生的创新思维
历史课学生的创新思维,强调思维的广泛性、求异性和开放性,善于运用发散思维、求异思维、开放思维和逆向思维等形式。历史课学生的创新思维,首先表现在学生能够灵活地去讨论、分析现实问题,能从多角度、全方位辩证地看待问题,能以某一问题为中心,把所学知识融汇贯通起来。其次表现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敢于对书本上某些观点提出质疑,对一些尚待深入的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创新思维要求质疑问难,探究发现,具有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辩证性。
3.历史课学生的创新能力
根据历史教学内容的特定性、知识性特点和学生掌握知识的思维心理规律,历史课学生的创新能力包括寻求与处理信息的能力、竞争与合作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创新必须以一定的知识、信息为原材料,因此,发现那些创新价值的信息就成了创新素质不可或缺的能力之一。竞争与合作能力是现代社会、未来社会必须具备的能力,因此,学生要学会竞争,学会扬长避短,学会与人沟通合作,有效利用别人的信息和智慧。创新能力是创新素质的集中体现。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历史课教学中,主要表现在他们能理论联系实际地分析、解决现实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预测事物发展的趋势;能对不断变化着的社会诸方面实际进行分析、综合,获得正确的结论。
4.历史课学生的创新人格
历史课学生的创新人格,可以约定为责任心、自信心、独立性、坚韧性等个性特征,其主要内涵应是独立思考、信服真理、追求真理。例如,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成果是我们党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结晶,是我们党独立探索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结晶,一大批优秀共产党人为此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做出了卓越贡献。这就需要引导学生从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社会阅历、知识水平的实际出发,进行独立思考,得出自己的结论,并获得正确的认识。因此,让学生去领悟创建这一理论过程中闪烁着的群体人格魅力,是对学生进行创新人格教育的重要方面。
总之,教育的目标之一是培养人的创新素质。教育的功能不仅是知识与技能的传授,也是传承和培育文化传统、道德品质、价值观念的过程。历史课是以实现教育的后一个功能为主要任务的,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历史课教学任务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内容丰富,充满了创新精神,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历史课教学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这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是新时期素质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