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效课堂,是高效型课或高效性课堂的简称,顾名思义是指教育教学效率或效果能够有相当高的目标达成的课堂,倡导学生的高参与度,主导性。那么在高中通用技术教学过程中,高效课堂到底有没有用,什么情况下使用才效果更好,在本文中,将结合实际经验,进行探索。
【关键词】高效课堂;通用技术
在高中通用技术教学中,对于这种学生重视度不够的非高考科目,高效课堂的模式到底有没有用,应该如何去用,一直是我思考的一个问题。
先说说我对高效课堂的认识,高效课堂,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参考杜郎口经验,10+35,教师可支配时间为10分钟,学生自主学习时间为35分钟,倡导以学生自主主动学习为基础,提高学生参与度,来提高学习效率。那么我觉得在这种模式下,学生整体学习效率较低,学习容量达不到要求,学习深度不够,虽然发挥了学生的主观积极性,但是在应试教育的前提下,应试能力和大而深的的知识量才是重点。所以我内心对高效课堂一直是有一些抵触的,直到上一节课我才有了改变。
上节课时,因为学生参与度不高,课堂纪律较差,效率低下,引发了我的思考,既然学生在课堂不愿意听,那我们是不是可以换一种方式,让学生来讲,以学生为主导,这节课我就采取了这种办法。
本节课,我上课前对要学习的内容,控制与设计的第一、二节,控制的手段与应用和控制系统的工作过程与方式,总结了四个最重要的问题,1.什么是控制?控制的三要素?举例说明2.控制系统的输入,输出指的是什么?可以谈自己的理解。3.什么是开环控制系统?什么是闭环控制系统?开环闭环的区别?4.开环的标准框图是什么?闭环的标准框图是什么?这四个问题是前两节最重要的四个问题,那么对于一些不是太重要的知识点,比如控制的分类,人工控制和自动控制,只能舍弃,要不然课堂时间将不够。
我具体课堂安排为:课前5分钟,我提本节课知识的重要性,学习重点,难点,幻灯片展示这四个问题,安排任务。接下来的20分钟,学生按照我的问题在课本上寻找答案,讨论理解,在这个过程中进行分组,每组一个问题,10分钟理解本组问题,10分钟用来了解其他组的问题。本节课的最后20分钟,每组推选一名同学在讲台上来进行讲解,把自己对这个知识点的理解讲解给其他同学,本组其他学生进行补充,我来最终总结。讲的好坏由下面的学生来评价。出乎意料的是四名学生中,只有一名学生讲的不好,对知识的理解出现了偏差,一名学生知识点清晰,语言准确,另外两名,知识点明确,但是语言表达不好。最让我惊喜的是学生的参与度明显增强了很多,以前每节课只有不到10人参与课堂,我觉得上课没有动力,学生也可以偷懒,这节课参与学生明显增多,有接近一半的学生都投入到了学习中去了。
是不是这样就说明高效课堂就一定高效,可以在所有的班级所有的学科进行推广。然而,我首先想到了这节课的不足,对知识点的取舍,因为要靠学生去看书学习讲解,那么学校速度变慢,带来的必然是内容的减少,这个是无法回避的话题,任何高效课堂都很难兼顾课堂容量和学生参与度。那么为什么我的这个班级可以获得成功,甚至是给我带来了惊喜,我觉得主要因为以前的教学模式,因为没有高考压力,非主课,教师吸引力差等因素学生参与度很低,这样教学效果不可能好,不管你内容多么充实,内容多么合理,学生不参与,根本不可能学会相应的知识,教学效果只能是差。改变模式后,以学生为主导,学生自己来讲,参与度自然就提高了,教学效果也肯定就更好,但是,如果本来就是一个学生很重视的学科,如语数外理化生等高考科目,学生本来参与度就很高,如果盲目改变课堂模式,或许会降低课堂容量和深度,在应试教育中失去优势。
最后,我认为,可以把我们的课堂教学情况总结为一个公示:学生学会知识量=课堂总容量*学生参与度。通过这个式子我们可以发现,对于原本参与度很低的课堂,改变模式,适当的降低课堂的容量,通过学生主导,学生讲解,分组讨论等方式大幅度提高学生的参与度,那么学生学会知识量会提升,对于教学来说,这种改变是成功的,或许可以一试。但是对于本来学生就很重视的学科,比如高中的数学,学生已经在课堂上已经在聚精会神的聆听老师的讲解,如果这个时候再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那么肯定会带来课堂容量的下降,学生要去理解掌握知识点,那么是有老师的引导,也不可能比传统课堂效率更高,从式子中可以看到,当参与度没有提高,而课堂容量降低的情况下,最终带来的只能是学生学会知识量的降低,那么,这种课堂的改变,教学效率的下降,不是我们期望的结果,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高效课堂取得成功的学校一般起点都比较低,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本来就不高,转变教学模式,学生参与度提高,自然应取得成功。
【关键词】高效课堂;通用技术
在高中通用技术教学中,对于这种学生重视度不够的非高考科目,高效课堂的模式到底有没有用,应该如何去用,一直是我思考的一个问题。
先说说我对高效课堂的认识,高效课堂,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参考杜郎口经验,10+35,教师可支配时间为10分钟,学生自主学习时间为35分钟,倡导以学生自主主动学习为基础,提高学生参与度,来提高学习效率。那么我觉得在这种模式下,学生整体学习效率较低,学习容量达不到要求,学习深度不够,虽然发挥了学生的主观积极性,但是在应试教育的前提下,应试能力和大而深的的知识量才是重点。所以我内心对高效课堂一直是有一些抵触的,直到上一节课我才有了改变。
上节课时,因为学生参与度不高,课堂纪律较差,效率低下,引发了我的思考,既然学生在课堂不愿意听,那我们是不是可以换一种方式,让学生来讲,以学生为主导,这节课我就采取了这种办法。
本节课,我上课前对要学习的内容,控制与设计的第一、二节,控制的手段与应用和控制系统的工作过程与方式,总结了四个最重要的问题,1.什么是控制?控制的三要素?举例说明2.控制系统的输入,输出指的是什么?可以谈自己的理解。3.什么是开环控制系统?什么是闭环控制系统?开环闭环的区别?4.开环的标准框图是什么?闭环的标准框图是什么?这四个问题是前两节最重要的四个问题,那么对于一些不是太重要的知识点,比如控制的分类,人工控制和自动控制,只能舍弃,要不然课堂时间将不够。
我具体课堂安排为:课前5分钟,我提本节课知识的重要性,学习重点,难点,幻灯片展示这四个问题,安排任务。接下来的20分钟,学生按照我的问题在课本上寻找答案,讨论理解,在这个过程中进行分组,每组一个问题,10分钟理解本组问题,10分钟用来了解其他组的问题。本节课的最后20分钟,每组推选一名同学在讲台上来进行讲解,把自己对这个知识点的理解讲解给其他同学,本组其他学生进行补充,我来最终总结。讲的好坏由下面的学生来评价。出乎意料的是四名学生中,只有一名学生讲的不好,对知识的理解出现了偏差,一名学生知识点清晰,语言准确,另外两名,知识点明确,但是语言表达不好。最让我惊喜的是学生的参与度明显增强了很多,以前每节课只有不到10人参与课堂,我觉得上课没有动力,学生也可以偷懒,这节课参与学生明显增多,有接近一半的学生都投入到了学习中去了。
是不是这样就说明高效课堂就一定高效,可以在所有的班级所有的学科进行推广。然而,我首先想到了这节课的不足,对知识点的取舍,因为要靠学生去看书学习讲解,那么学校速度变慢,带来的必然是内容的减少,这个是无法回避的话题,任何高效课堂都很难兼顾课堂容量和学生参与度。那么为什么我的这个班级可以获得成功,甚至是给我带来了惊喜,我觉得主要因为以前的教学模式,因为没有高考压力,非主课,教师吸引力差等因素学生参与度很低,这样教学效果不可能好,不管你内容多么充实,内容多么合理,学生不参与,根本不可能学会相应的知识,教学效果只能是差。改变模式后,以学生为主导,学生自己来讲,参与度自然就提高了,教学效果也肯定就更好,但是,如果本来就是一个学生很重视的学科,如语数外理化生等高考科目,学生本来参与度就很高,如果盲目改变课堂模式,或许会降低课堂容量和深度,在应试教育中失去优势。
最后,我认为,可以把我们的课堂教学情况总结为一个公示:学生学会知识量=课堂总容量*学生参与度。通过这个式子我们可以发现,对于原本参与度很低的课堂,改变模式,适当的降低课堂的容量,通过学生主导,学生讲解,分组讨论等方式大幅度提高学生的参与度,那么学生学会知识量会提升,对于教学来说,这种改变是成功的,或许可以一试。但是对于本来学生就很重视的学科,比如高中的数学,学生已经在课堂上已经在聚精会神的聆听老师的讲解,如果这个时候再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那么肯定会带来课堂容量的下降,学生要去理解掌握知识点,那么是有老师的引导,也不可能比传统课堂效率更高,从式子中可以看到,当参与度没有提高,而课堂容量降低的情况下,最终带来的只能是学生学会知识量的降低,那么,这种课堂的改变,教学效率的下降,不是我们期望的结果,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高效课堂取得成功的学校一般起点都比较低,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本来就不高,转变教学模式,学生参与度提高,自然应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