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重提

来源 :精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12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看过电影《霍元甲》的人普遍有一种并不很过瘾的感觉,其根本原因在于片中的武术动作设计也像剧情一样有散和滥的嫌疑。一般讲,以反映真人真事为题材的武术动作片,首先要以主人公所练拳种(门派)为背景,映衬其成长为一代豪杰的全过程,而影片《霍元甲》却偏为“不落俗套”而独辟蹊径。影片开始介绍洋人在我国耀武扬威,侮我民族为“东亚病夫”,指出我国几乎无人敢站出来反抗。事实上很多武术家继承了中华武术扶危济困的侠肝义胆精神,“该出手时就出手”,挺身应战,霍元甲之所以比其他打过洋人擂台的武林英雄的名气更大,是因为他创办了精武体操会,将迷踪拳在更大的范围内发扬光大。可惜的是,影片却只字未提迷踪艺这一使主人公扬名立万的拳术,反倒是很多媒体刻意渲染,说“天资聪颖的少年霍元甲苦练霍家拳,成为赫赫有名的武师,但在经历了一系列复杂的事情之后,已经学有所成的霍元甲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对武术的理解,将武学思想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终于独创出闻名中外的迷踪拳”。许多人看完影片后问笔者,电影中的霍元甲演练的拳术是不是迷踪拳?笔者认为,既然影片只提霍家拳而不提迷踪艺,这实际上已为编导们对片中武术动作的设计打下了伏笔,因为世上本没有什么霍家拳(中国的武术拳种或门派也很少是用姓氏来命名的),因此,片中出现的套路是不是迷踪拳,尽可由观众随意去想像和评说了。
  在影片的片序和片尾中,各有一段“霍元甲”演练的拳术,笔者认为,如果把这两段拳合在一起,看成是一个完整套路的话,应该最能体现片中主人公所练的拳种。但笔者可以肯定地告诉大家,这套拳绝对不是迷踪拳。这套拳的上半段有太极起势、旋腰抹掌、上步双摆拳、里合腿再接横裆步冲拳亮掌等典型的长拳动作,后半段中有典型的陈氏太极拳和八卦掌的一些动作姿势。之所以说它不是迷踪拳,是因为在这套拳里既没有迷踪拳特有的马步撑、打虎式、跨虎架子等典型动作,也没有迷踪拳中丰富的刁、掳、缠、抓的手形变化,更没有体现“迷踪拳,腿最馋”的缠丝腿、横切腿和跳闯腿等有着独特风格的实用腿法。总之,从这套拳中找不出一点静海传统迷踪拳的影子,与霍元甲和霍东阁传给精武会的72式迷踪练手拳也没有一点相似之处。可以说,这个套路是为拍片临时串编起来的以长拳架势为主的几个动作组合。
  影片开始时还有一段霍父演练的拳术,因为动作较少,更分辨不出其所练为何拳。但其中有一个并步立冲拳的动作与传统迷踪拳中的练法有相似之处。片中还有一处霍元甲与人比武之前拉了一个虚步立掌冲拳的架子,与迷踪拳的动作相同。但仅凭一两个动作就断定它属于什么拳种,会让人产生肤浅之感,因为中国武术象形取意,再加上各门派传人之间的不断交流与融合,一些动作同时存在于各个门派中也是不足为奇的。
  霍父教徒弟练武的情景,我认为有值得商榷的地方,一是历史上的霍氏迷踪艺秘不外传,霍父不可能同时教十多个徒弟一起练武;二是过去师父教徒弟,不可能像电影中反映的那样,由师父喊着口令,徒弟们反复操练着同样的几个动作,而是根据入门时间的长短,教学有别,徒弟们各自学完自己的动作后,反复研练与琢磨,师父再在旁边分类示范和指导。
  电影牛,少年元甲偷艺后,农劲荪帮其练写字,元甲在旁边练拳。当时元甲所练的拳是少年规定拳。这套拳本是上个世纪80年代“全民习武”热潮中,为加速少年儿童运动技术的规范化,提高运动技术水平,而由国家体委于1987年编排颁布的少年规定竞赛套路。把这个套路搬到了清朝,让当时的霍元甲演练,足以说明编创人员的功夫并没有真正下在武术动作设计上。长拳演练时本不该发声,而少年霍元甲演练此拳时却发声助力,“虚”助声势。
  在霍父与赵中强的比武中,有两处似值得与编剧商榷,一是比武时双方互签“胜负在人,生死在天”的生死状,这种武侠小说家之言的把戏,与中国武术所推崇的“以武会友”的理念是背道而驰的。二是霍父将赵中强打倒在擂台边缘时,作为强者来讲,一般是应该让其站起来以后重新过招的,而这时霍父在犹疑了片刻以后,使一个跳转身盖掌动作欲击打赵的头部,但偏偏在这时霍父又手下留情,欲打又停,而赵中强却趁“隙”而人,将霍击败。这个武打动作的瑕疵不是出在霍父的手下留情上,而是出在前边迟疑后的跳转身盖掌这个动作上。稍有些技击常识的人恐怕都能看得出来,即使霍父最后不手下留情,真的要击打对手,对手实际上早已能趁其转身落地之际闪身而进,根本用不着等到其掌要落未落之时才被动出招。在后来的霍元甲与奥比音的比武中,霍元甲也用了一个同样的跳转身劈掌动作,说明本片的武打设计是把这一招法当作绝招来进行设计的,而这一“绝招”的设计中显然存在着技术方面的明显缺陷。
  在与赵健打擂比武的一场戏中,编导为霍元甲设计了一个典型的跆拳道下劈动作。应该说,在缺乏国际间武术交流的当时,这种腿法在我国的传统拳术中并不多见。
  影片还臆造了外国商会密谋策划四大高手挑战霍元甲的比武闹剧。有一家媒体这样宣传影片,“电影《霍元甲》详细展示了迷踪拳对抗西洋拳、中国长枪对抗德国长矛、中国剑对抗西洋剑、三截棍对抗东洋刀和中国擒拿手对抗澳洲摔跤的场景”,而且“本片除李连杰与著名武术指导袁和平这对超强组合外,还聚集了英国拳王、泰国拳王、澳洲顶级摔跤手和德国两位剑术专家共5位世界顶尖‘武林高手’,展现东西方武术较量。与李连杰过招的外国演员都用真刀真枪,而不是道具,增加了影片的真实性和可看性”。这种宣传,一是为影片发行造势,二是“外行看热闹”跟着瞎起哄。而作为已经拍摄了三十多部影片的“功夫皇帝”李连杰口口声声称要用《霍元甲》为自己三十多年的习武生涯做个了断,却如此这般设计打擂比武戏,则显得过于不严肃了。首先,以一抵四的国际间正式比武在现实生活中是绝对有违公平的,也是绝对不会发生的。其次,擂台比武不是战场厮杀,真刀真枪的比试不符合中国武术的比武传统。真有非比器械不可时,很多武术家是随意抄起根烧火棍之类的东西代替真刀与对手进行比武的,即使真的要比枪,双方都是以棍代枪,并且还要在棍梢上缠布,涂上白粉,双方点到为止,最后以身上所中白灰的多寡来分出胜负高低。否则刀枪无眼,剑不留情,真要是哪方拿捏不准,整出个残疾来,就违背了以武会友的真正动机和目的。其三,历史上的霍元甲与日本柔道高手进行较量时,本是战胜对手后,才遭对手的报复而中毒的,而本片却让霍元甲在与日本九鬼神流的高手田中安野比赛的间隙中毒,让已经踉踉跄跄的霍元甲在日人的重拳攻击之下气绝身亡。当片中霍元甲明明已经奄奄一息却还要继续比武时,在场的中方人士不仅不加阻拦,还一致高呼“自强不息”;当片中 的田中安野将并无还手之力的霍元甲击昏在擂台上,却假惺惺地举起霍元甲的右手,嘴里高喊“霍——元——甲”时,我不知道看过该片的朋友会做何感想,本是让中国人精神为之一振的壮举却变成了如此窝囊的一幕。我真不知道煞费苦心的编导们究竟是要宣扬中华武术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还是有意要灭自己的志气、长他人的威风呢?
  关于迷踪拳,在民国三十一年庐景贵所著《曹氏八卦掌谱》总论中有如下叙述:“人类之武术乃人类所创,不得谓为创自某人。其称为某人创者乃指门户派别言也……盛清复有四大派出焉,太极拳、迷踪拳、形意拳及八卦掌是也。”“迷踪拳盛行北方,传自康熙末年鲁人孙通,今日沧州及静海之迷踪艺皆孙之嫡派。”“此四派之艺于上中下三盘顾及周到,拳术有刚有柔,并大枪、短棍以及刀、剑、钩、拐等器械各有操练法式,更有二人对比练法。凡学术后来居上,拳术亦不能例外,此晚出之四派实兼收各家之长,洵为现今最称完善之艺也。”
  在民国二十二年金警钟所著的《国术名人录》中的《沧州陈广智》中也说:“盖猊宗艺者,少林慢架之一,亦内功架之最适于静养者也,其动作姿态,绵绵不断,处处相连,由首至尾,无断劲,无散架,斯术也,尤注意于腿功。在百年前之技击名家,凡习猊宗者,即所谓秘宗,复曰迷踪,莫不以柔为主,其理法功用,完全与太极相同。近数十年之技击家,习猊宗者,多追时尚,趋新奇,无不将迷踪改变姿势,窜纵跳跃,瞠相咬牙,野态蛮劲,至不可名状。静海县霍家之拳术,人所钦仰如鼎鼎大名之霍元甲,惟其猊宗架,早失其庐山真面,作俑之罪,究不知谁属也。”
  以上所沦,都说明迷踪拳应属快慢相兼、刚柔并济、内外兼练的一门拳术。在静海县杨成庄乡所传的迷踪拳中,除一套二路练手拳为快拳(表演拳)外,其它拳术套路都被称为功夫拳,保留着内外兼练的传统。而电影《霍元甲》中,霍元甲对着霍父的灵位说:“当年您的拳不够快,更不够狠。”并信誓旦旦地说今天没有人再打得过霍家拳!言外之意是如今的霍家拳既刚又猛,与传统的迷踪拳格格不入。不知道编导们根本就没有深入地研究传统迷踪拳的特点,还是嫌内外兼练的迷踪拳不好看、不过瘾,干脆又把它变回到了最初时的外家拳(少林拳)呢?
  综一所述,电影《霍元甲》是一部带有明显“后现代主义”特色的、好莱坞式的、以娱乐至上和赢利主导为目的的商业片。在影片中,拼凑占了主导地位,历史被娱乐原则‘而不是真实原则’所支配。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历史被娱乐化了。从某种角度讲,这部影片违背了真实感这一电影的第一要义(包括虚构部分要合理)。之所以影片有较好的票房收入,一是娱乐至上的“后现代化主义”制作方法适应了部分人的观赏心理和审美口味,二是“功夫影帝”李连杰的“收山之作”和个人魅力将大量观众引进影院。
其他文献
临床资料显示,90%的肝细胞癌(HCC)具有肝硬化背景,并且与肝硬化相关的HCC患者死亡率仍在上升。细胞外蛋白质的大量沉积增加了细胞外基质(ECM)的刚度,从而改变细胞所处的力学微环境。HCC是一种转移率较高且预后差的恶性癌症,目前针对HCC的治疗方案选择较少且效果有限。癌细胞转移作为肿瘤预后不良的主要因素,是攻克肿瘤的重难点。上皮间充质转化(EMT)是一个使肿瘤细胞获得转移能力的复杂过程,其进程几乎在所有转移性癌症中都有发生,能够使癌细胞获得运动能力,迁移到邻近组织。研究表明,SNF5在多种恶性肿瘤中表
肝癌是一种发病率和病死率均较高的恶性肿瘤,传统的治疗方法常常难以彻底消除肝癌,治疗后易复发、转移。肝癌干细胞(liver cancer stem cells,LCSCs)是肝肿瘤中具有自我更新和分化能力的癌细胞亚群,研究表明LCSCs对放、化疗具有耐受性,与肝癌的复发和转移有密切关联,其存在可能是肝癌治疗不彻底的重要原因。因此,在肝癌的治疗中,针对LCSCs的治疗策略对于防止肝癌复发、转移有着重要的意义。
  盐霉素(salinomycin,SAL)是一种对包括LCSCs在内的多种癌干细胞具有选择性
不管武林中某些武人如何自诩,武术发展得并不好。我所说的发展,指的是武术在普通人中的普及程度,而不是说某一门派或某一拳种有了一两个顶梁柱式的人物便叫发展了。发展武术,其实主要还得靠国家,但从现状来看,国家对武术的开发力度还不够,虽开展着散打和套路等运动也不能否定这一点。十运会的武术比赛中不就在套路比赛中加入了音乐吗,运动员还化着浓妆——武术终于被舞蹈同化了。但看台上的观众屈指可数,这说明“武蹈”远不
期刊
蛤蚌功由已故北京太极拳名家王培生老师传授。此功在意念中模拟蛤蚌两壳开合的动作,吸气时假想开壳采日月之光,呼气时假想闭壳。在北京几所院校传授之后,普遍反映练后全身舒适,气力充沛,尤适合青少年筑基之用。  此功法分三个阶段,各以蛤蚌育肉、开怀、采气作为比喻。    1.肩肉 两脚站立与肩同宽,两膝微屈,两手自然下垂,眼帘自然下垂,但不闭合。松肩坠肘后,两手自然起来捧着肚子,两中指尖隔着衣服放在肚脐的
期刊
南枝拳是南拳中一个出色的拳种,属后发制人的实战技法。据传,此拳出自南少林寺,为洪熙官所创,寺僧何岩曾学此拳。火烧少林寺时,何岩出走广东,至海陆丰碣石收徒传拳。陈南枝是何岩再传弟子,是门中成就最高之人。  陈南枝(1847年—1925年),又名鉴山,为名震一时的技击高手。潮汕武坛和民众都佩服其功夫,公认其为“好手南枝师”,并称其所教的拳为南枝拳。    南枝天赋极高,拳识渊博。他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期刊
以色列军队所采用的一种防身技术(KravMaga)现在正风靡世界各地,目前全球有超过20万人学习KravMaga。这种防身技术最大的特点就是招式根据人的直觉和本能反应而生,攻击敌人容易受伤的部位,务求简单、实效。    防枪技术    1.敌右手持枪,指向我头部,对我正面造成威胁(图1)。趁敌不备,我左脚前伸,快速降低上体高度,同时双手向前上方推抓敌手,使枪口反转(图2);双手协力猛力向前下方推压
期刊
胰腺转录因子1a(pancreatic transcription factor1a,Ptf1a)编码一种碱性螺旋-环-螺旋(basic helix-loop-helix,bHLH)蛋白,在脊椎动物的中枢神经系统和胰腺中特异性表达,在神经元亚型的分化,胰腺多能祖细胞的命运决定以及成体外分泌胰腺的维持中都起着重要作用,但目前关于其调控神经及胰腺早期发育的下游靶点还知之甚少。
  本研究对CRISPR/Cas9技术构建的热带爪蛙ptf1a-KI-3×HA-Td-tomato品系进行了传代和鉴定,在F2代
“天下武功出少林”,少林武学的魅力像一块巨大的磁铁,深深吸引着众多炎黄子孙和外国友人。今年7月和9月,“少林迷”潘双喜两次拜访了这座千年古刹,系统地研究了少林文化中的禅、武、医综合体系,并整理成文。从本期开始,我们将刊登系列文章,为广大读者展现古老少林文化的内在魅力。    少林功夫于北魏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发源于河南省嵩山少林寺,据今已有1510年的历史。  “拳以寺名,寺以拳显”,少林功
期刊
恩师王培生先生1919年3月24日出生于河北省永清县小韩庄村,卒于2004年9月11日,五岁随父母迁居北京,九岁开始习武,一生不二,七十余年如一日。国办杂志称他为“中国自古有武术,独步当代第一人”,日本的《阿罗汉》杂志尊他为“东方奇人”“中国十大武术家之一”。    一、根扎八方,博学众艺    王培生先生九岁步人武林,先后师从武坛多位名师学练翻腾术、尹式八卦掌、教门弹腿和查拳等。十三岁进入吴式极
期刊
PR—24式警棍,俗称警拐,广泛配备于西方警界,在国内警界尚耒多见。在耒适合使用枪械的情况下,使用警拐可大大提高警察的战斗力。本文为您介绍使用警拐控制歹徒的方法。    (一)擊复别臂    警察面对歹徒,右手持警棍,以警戒式站立,随即旋转棍身,用棍身的后端戳击歹徒腹部,迫使其身体前倾,然后警察将警棍棍身由下向上插入歹徒右腋窝下,左手接握插入右臂警棍的后端,反扣下压其身体,使其俯卧倒地,将其制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