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的历史哲学”的批判

来源 :历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ojiubujian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西方有一种流行的观点认为,当代西方历史哲学划分为"思辨的历史哲学"与"批判的历史哲学"两大类。"思辨的历史哲学"是反思历史进程本身,探讨"事件的进程:即实在的某一层次,历史学家将其作为专业研究的对象"。"批判的历史哲学"又称"分析的历史哲学",它批判和分析历史知识的性质,探讨"历史学家的研究本身,即具有某种确定课题的研究"。当代的趋势是从"思辨的历史哲学"转到"批判的历史哲学"。笔者以为,这种观点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当代西方历史哲学发展的某种趋向,然而却过于武断和片面。事实上,就当代西方"批判的历史哲学"而言,它对历史知识的探讨无不以某种对历史进程本身的反思为前提,无不以某种"思辨的历史哲学"为指导。本文拟从这一角度对西方历史哲学的发展趋向做些扼要阐述,并对当代西方"批判的历史哲学"做些批判和分析。
其他文献
科学观的发展是近代中国文化冲突与演进的重要动因和标志之一。它蕴涵着丰富的内容,经历了日渐深入的变迁历程,形成了在近代中国特殊的历史条件下日益注重科学的"思想环境",使中国文化开始溶进近代科学的内涵,同时又存在诸多缺陷,由
一般认为,是否占有生产资料是判断雇佣工人身份的重要依据之一,这一点无疑是正确的。但是另一方面也必须注意,切忌将这一标志绝对化,尤其是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初期,一部分雇佣工人与生产资料的分离是相对的,且有一个发展过程。关于农
日本古代统一国家的成立,同大陆的移民与佛教的输入关系至为紧密。因此,佛教传播日本一事乃是研究中日关系史及日本古代史的重大课题之一。这一问题,国内似乎鲜见研究,本文试图对若干有关史料进行分析论证,以求探明这段史实。
中国世界现代史研究会第四届年会暨学术讨论会于1990年8月13日至18日在黑龙江大学举行。出席大会代表129人,分别来自近90个单位。全国除海南、台湾两省外各省市自治区均有代表参加会议。大会收到学术论文90余篇。大会以"当代中
中世纪英国的法律结构和体制具有多元化的特点。换言之,中世纪英国的法律机构不是出自同一个权力体系;相反,它们分别代表着迥然不同的政治和社会力量。长期居于主导地位的千差万别的习惯法和以相互的权利义务为条件的契约型的法制传统
《历史研究》1984年第6期发表的胡珠生同志《正气会及其<会序>三题》一文,对我很有启发。但我认为,文中有两个地方值得商榷。一、正气会创立者不能排除唐才常胡文认为,"正气会是丁惠康创立的","从张难先以来的定论应该推倒"(按:指"唐才常组织正气会")。我则认为正气会创立者固然有丁惠康,但也不能排除唐才常。
一般认为,海防是指为防御从海上入侵的敌人,为保卫国家的主权、领土完整、安全和海洋权益所采取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等措施和斗争。本文仅就明代海防在军事方面的措施,作一探讨,以求教于方家。我国在沿海设防可追溯到很早。但明以前,除元朝有抵御外敌从海上入侵的作用外,其余多是对付本国的敌对势力或国内其他民族,而且限于个别地域,没有完整的防御体系。因此,这些不过是海防的萌芽,真正形成防御体系,则在明代。明代的海防是因防御倭寇而形成的。倭寇对中国沿海的侵扰,出现于南宋,元末趋于严重,到明初则更为猖獗。公元133
研究《周礼》一书所蕴涵的思想体系,对于考定《周礼》的成书年代,具有重要意义。前辈学者的研究表明,《周礼》既有鲜明的儒家思想色彩,又有严密的法治思想系统,还有浓厚的阴阳思想气息。那么,作为战国、秦汉时代最流行的五行思想,《周礼》中是否有它的影子呢?学界鲜有论及于此者。有人甚至断言:"五行在《周官》中没有地位"。唯杨向奎先生指出,《周礼》的宗教崇拜中有五行思想,该书"在其他方面也有明显的五行说",但是,"在书中找不到有系统的五行说。"本文拟在杨说的基础上作进一步探讨,并就教于各位专家。
唐代市籍制度可溯源至秦汉。市籍制的终结是中国封建城市史上的一个划时期事件。中外一些学者都曾论及市籍制问题,然而,现已发掘出来的唐代市籍的史料却十分稀少。因此,《文苑英华》所载若干判文就成为一项尚待发掘与解释的珍贵资料,而敦煌所出判文亦足资参证。 "判"是唐代官府公文案卷中的判辞,原本是断狱之词,但后来广泛用指一个案件或事件的判决、裁决、裁断的辞语。传世判文一部分是供考试参考用的范文或文人模拟性作业,因为,唐吏部任用官员的考试中,以身、言、书、判四事试人。而判文的骈文文体及用典的形式主义风格,常使判辞内
去年10月7日,来自世界五大洲25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多位名流、学者云集北京,纪念孔子诞辰2540周年。中央电台、各大报纸连续报导,盛况空前;影响之大,更是难以估量。然而,去年是"孔子诞辰2540周年吗?笔者提出一点异议,以求教于方家。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这是史学界和历法学界的共同结论。那么,去年怎么成为孔子诞辰2540周年呢?考其计算方法,是将公元前年代数加上公元年代数,即:551+1989=2540。不过,假如我们针对这种计算方法提出一个问题:哪一年是孔子诞辰551周年?就会发现很难回答。因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