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Halo”在菲律宾语里意为“混合”,在我眼里,它是一个形容菲律宾的绝佳词汇,确是菲律宾人在面对世事变迁时惯常采用的“烹调法”。
在菲律宾历史上,“殖民”是关键词,西班牙和美国的统治先后瓜分了这个岛国记忆中将近400年的“份额”。不过菲律宾人却没有因为历史而背上仇恨的包袱,东方的文化传统和西方的文化影响已经以一种融合的姿态深深扎根。
菲人虽然接受了西班牙的殖民统治,但在文学方面,他们实质上是利用拉丁化的文字来表达自己对天主教文化的理解,前殖民时代土著居民的传统性格和思维习惯在文学作品中仍然有迹可循。
菲律宾人对于外来文化有超强的“消化能力”。因此,那些来自遥远国度的异族文明才可能以一种“菲化”的方式共生于这一片土地。所以,西班牙王城、圣奥古斯丁大教堂、麦哲伦十字架等殖民统治的产物占据了人文景观的半壁江山;你可以在同一家餐馆里喝到菲律宾酸汤、咀嚼汉堡披萨和中国炒面,也可以在菜单上读到一些用字母拼写而成但发音似曾相识的中文词,在菲律宾餐桌上,“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在宗教节日“圣周”期间,你也能看见菲律宾老大爷面对着耶稣像、用他加禄语吟唱一本由圣经改编的诗歌,在出租车上发现司机一边摆放着圣婴像,一边挂着“一帆风顺”祈求保佑,同时还可能听到车厢里正在播放Taylor Swift、Jason Mraz等美国歌星的歌曲。
这真的是一片神奇的土地,来自世界上不同地域的人群与文明,在菲律宾都能逐渐摸索出生存、交流的理想方式。
5月的中期选举前一天,我和几个同学来到一个社区参观选举志愿者的培训工作。穿梭于狭窄的街道和错落的平房间,匆匆扫视着路边摊贩售卖的瓜果鱼肉,和来来往往的居民、三轮车摩肩接踵,这就是马尼拉大多数人的生活环境——称不上繁华,但热闹和人情味十足。
培训工作在社区的教堂里进行。与教堂一墙之隔的是一个宽敞的篮球场和一所社区小学。在球场的角落里,几个女孩在玩“跳房子”,但她们丢的不是沙包,而是废弃的烟头。球场上,几个看起来像中学生的男孩正在投篮。他们无一例外都又黑又瘦,而且居然全都赤脚在打球。
我还接触过另外一些菲律宾孩子,比如在车站兜售茉莉花串的小男孩,在马路上抓住我们的手乞讨的小孩,他们十分执着,你说“不给”时会穷追不舍;还有那些贫民区屋檐下的小孩,光着屁股,摸着脏兮兮的小脸······
相仿的年纪,一样是童年,几种截然不同的生活轨迹在不同空间里相安无事地运行着。大学一些学生社团的骨干待人非常热情。一名学生干部曾带我们去家里参观,他家可以算作马尼拉上流社会生活的小缩影:他住在一个别墅社区,他和父母、姐弟同住一栋房子,爷爷奶奶住在小区的另一栋别墅里。他十二岁的弟弟熟练使用苹果产品,对着大大的电视屏幕打电子游戏,衣食无忧。
菲律宾人的生活水平差距很大,社会问题也不少,可人们似乎有一种特殊的能力包容这些对立与矛盾,还能继续把日子过下去。在菲律宾大抵有一种重要的生存哲学——容忍差异。这个国家能够容忍、接纳、调适世界多元文化的差异,这个社会同样在容忍两种极端状态的生活状况的差异。
在菲律宾历史上,“殖民”是关键词,西班牙和美国的统治先后瓜分了这个岛国记忆中将近400年的“份额”。不过菲律宾人却没有因为历史而背上仇恨的包袱,东方的文化传统和西方的文化影响已经以一种融合的姿态深深扎根。
菲人虽然接受了西班牙的殖民统治,但在文学方面,他们实质上是利用拉丁化的文字来表达自己对天主教文化的理解,前殖民时代土著居民的传统性格和思维习惯在文学作品中仍然有迹可循。
菲律宾人对于外来文化有超强的“消化能力”。因此,那些来自遥远国度的异族文明才可能以一种“菲化”的方式共生于这一片土地。所以,西班牙王城、圣奥古斯丁大教堂、麦哲伦十字架等殖民统治的产物占据了人文景观的半壁江山;你可以在同一家餐馆里喝到菲律宾酸汤、咀嚼汉堡披萨和中国炒面,也可以在菜单上读到一些用字母拼写而成但发音似曾相识的中文词,在菲律宾餐桌上,“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在宗教节日“圣周”期间,你也能看见菲律宾老大爷面对着耶稣像、用他加禄语吟唱一本由圣经改编的诗歌,在出租车上发现司机一边摆放着圣婴像,一边挂着“一帆风顺”祈求保佑,同时还可能听到车厢里正在播放Taylor Swift、Jason Mraz等美国歌星的歌曲。
这真的是一片神奇的土地,来自世界上不同地域的人群与文明,在菲律宾都能逐渐摸索出生存、交流的理想方式。
5月的中期选举前一天,我和几个同学来到一个社区参观选举志愿者的培训工作。穿梭于狭窄的街道和错落的平房间,匆匆扫视着路边摊贩售卖的瓜果鱼肉,和来来往往的居民、三轮车摩肩接踵,这就是马尼拉大多数人的生活环境——称不上繁华,但热闹和人情味十足。
培训工作在社区的教堂里进行。与教堂一墙之隔的是一个宽敞的篮球场和一所社区小学。在球场的角落里,几个女孩在玩“跳房子”,但她们丢的不是沙包,而是废弃的烟头。球场上,几个看起来像中学生的男孩正在投篮。他们无一例外都又黑又瘦,而且居然全都赤脚在打球。
我还接触过另外一些菲律宾孩子,比如在车站兜售茉莉花串的小男孩,在马路上抓住我们的手乞讨的小孩,他们十分执着,你说“不给”时会穷追不舍;还有那些贫民区屋檐下的小孩,光着屁股,摸着脏兮兮的小脸······
相仿的年纪,一样是童年,几种截然不同的生活轨迹在不同空间里相安无事地运行着。大学一些学生社团的骨干待人非常热情。一名学生干部曾带我们去家里参观,他家可以算作马尼拉上流社会生活的小缩影:他住在一个别墅社区,他和父母、姐弟同住一栋房子,爷爷奶奶住在小区的另一栋别墅里。他十二岁的弟弟熟练使用苹果产品,对着大大的电视屏幕打电子游戏,衣食无忧。
菲律宾人的生活水平差距很大,社会问题也不少,可人们似乎有一种特殊的能力包容这些对立与矛盾,还能继续把日子过下去。在菲律宾大抵有一种重要的生存哲学——容忍差异。这个国家能够容忍、接纳、调适世界多元文化的差异,这个社会同样在容忍两种极端状态的生活状况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