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更多英语教师已开始对如何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进行思考。以任务为载体展开课堂提问能更好地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恰当的任务式课堂提问能促使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寻,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英语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
关键词:任务型课堂提问;探究性自主学习;功能;操作原则
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是任务型学习模式的一种体现。问题是思维的向导,课堂提问是英语交际的促进剂,是师生课堂多边活动的重要途径。通过课堂提问来展示教学任务,完成目标,推进教学进程,是任务型学习模式的基本要求。合适的课堂提问,能够有效地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探究性自主学习。
一、任务型课堂提问与探究性自主学习的关系
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也是学生不断地“生疑—质疑—解疑”的过程,要使学生“生疑”,教师首先要“引疑”,通过“引疑”促使学生不断地思维、分析、判断, 大胆的“质疑”,通过讨论,敢于求异创新,在“解疑”的过程中学会自主学习。
根据课堂语言的交际性,提问分为展示式提问和参阅式提问。展示式提问是对学生当堂获得知识的检测性提问,是根据教师事先设定的可接受的封闭式提问,它可以提高学生一定的表达能力,但往往具有求同性,局限了学生的“质疑”和后续学习。参阅式提问更注重鼓励学生发散性思维的有见解的表达,具有求异性和开放性,问题的答案是不确定的,更能激发学生探究性自主学习。
二、任务型课堂提问在探究性自主学习中的运用
新教材在编写时重视以人为本和语言运用,每个单元围绕学生熟悉并感兴趣的一个话题进行功能性训练。因此,应充分利用这些语言材料,通过精心设计的提问展示任务,为学生创设探究前提,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使学生获得为适应学习化社会所需要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在学习的基础上了解文化差异,发展健全的人格,培养参与能力和合作精神。
任务型课堂提问的种类很多,根据提问的功能可分为以下几种:
1.新课导入提问
新课的导入是一节课的关键,需要艺术性地点缀,通过具有悬念的设问,造成学生渴望追求新知奥秘的强烈愿望,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好效果。
2.过渡提问
德国教育学家赫尔巴特说过:“如果教师的提问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就能使学生在每个阶段都连贯地表现为等待、探索和行动。”这样,课堂活动就能顺利高效地进行。教师在教学时,从一个知识点讲到另一个知识点要衔接自然,否则,学生就跟不上老师的思路,会觉得莫名其妙。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知识点的衔接,多角度、多方位设计各种问题,发展学生横向、类比、逆向、联想等思维,使学生不单单停留在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而且利用现有知识,结合已学知识去创造、去探索,培养创新能力。
3.亮点问题
亮点即高潮,也就是悬念。在一堂课中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有数个,它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既激活了课堂气氛,又使学生从被提问的角色转换为探究性学习的主角。
4.难点提问
备课时,除确定教学重点外,教师还应该找出教学难点,并为它设计出相应的教学环节,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教师应该避免课堂提问的随意性。太浅显的不必问,太艰深的不必问,难度较大的可分几步走,由浅入深,以此来化解难点,降低教学难度,帮助学生获得学习上的成功。
三、任务型课堂提问的操作原则
课堂提问是教学任务得以顺利完成的前提,使用得当能起到画龙点睛、承上启下的明显效果,因而要遵循以下原则:
1、整体设计的原则
《英语课程标准》特别强调面向全体学生,整体设计目标。因而在备教材、备学生时,应整体设计问题任务。任务的设计分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
微观设计指教师对每一堂课的问和答的过程进行模拟设计,设定多个有梯度的问题任务让学生逐一完成,其完成过程就是教学目标达成的过程,也是学生获得主动学习能力的过程。
宏观设计指教师对整个英语课程的综合设计。初中阶段的教学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因此,对教学任务的设计应具备承接性和延续性,要整体设计教学目标,每个级别都能体现出阶段性、灵活性和开放性。
2、巧妙启发的原则
教师的提问应富有启发性。所提问题能激发学生的思考与求知欲,引起学生的探索活动,促进其创造力的发展。启发式提问重在所提问题有价值和有意义,能够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发展其思维能力。
3、灵活开放的原则
教师面对的是教育情景中的即时性和不确定性,在备课时应充分考虑课堂教学中的变化,上课时应根据课堂情景需要适时进行调整,随时找到适合学生的提问形式,通过教态表情、语调表情、评价激情等增进师生间的情感交融,吸引学生兴趣,开启知识的大门,开发潜能。
课堂提问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桥梁,是师生共同创造奇迹、唤醒各自沉睡潜能的催化剂;它点燃了智慧的火把,师生在平等、民主、愉悦的氛围中共同参与挑战性问题的讨论和探索,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风景。这样的课堂才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只有这样,教师才能以高素质去主动适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为方向的《英语新课程标准》的改革,才能接受新时代的挑战。
关键词:任务型课堂提问;探究性自主学习;功能;操作原则
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是任务型学习模式的一种体现。问题是思维的向导,课堂提问是英语交际的促进剂,是师生课堂多边活动的重要途径。通过课堂提问来展示教学任务,完成目标,推进教学进程,是任务型学习模式的基本要求。合适的课堂提问,能够有效地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探究性自主学习。
一、任务型课堂提问与探究性自主学习的关系
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也是学生不断地“生疑—质疑—解疑”的过程,要使学生“生疑”,教师首先要“引疑”,通过“引疑”促使学生不断地思维、分析、判断, 大胆的“质疑”,通过讨论,敢于求异创新,在“解疑”的过程中学会自主学习。
根据课堂语言的交际性,提问分为展示式提问和参阅式提问。展示式提问是对学生当堂获得知识的检测性提问,是根据教师事先设定的可接受的封闭式提问,它可以提高学生一定的表达能力,但往往具有求同性,局限了学生的“质疑”和后续学习。参阅式提问更注重鼓励学生发散性思维的有见解的表达,具有求异性和开放性,问题的答案是不确定的,更能激发学生探究性自主学习。
二、任务型课堂提问在探究性自主学习中的运用
新教材在编写时重视以人为本和语言运用,每个单元围绕学生熟悉并感兴趣的一个话题进行功能性训练。因此,应充分利用这些语言材料,通过精心设计的提问展示任务,为学生创设探究前提,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使学生获得为适应学习化社会所需要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在学习的基础上了解文化差异,发展健全的人格,培养参与能力和合作精神。
任务型课堂提问的种类很多,根据提问的功能可分为以下几种:
1.新课导入提问
新课的导入是一节课的关键,需要艺术性地点缀,通过具有悬念的设问,造成学生渴望追求新知奥秘的强烈愿望,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好效果。
2.过渡提问
德国教育学家赫尔巴特说过:“如果教师的提问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就能使学生在每个阶段都连贯地表现为等待、探索和行动。”这样,课堂活动就能顺利高效地进行。教师在教学时,从一个知识点讲到另一个知识点要衔接自然,否则,学生就跟不上老师的思路,会觉得莫名其妙。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知识点的衔接,多角度、多方位设计各种问题,发展学生横向、类比、逆向、联想等思维,使学生不单单停留在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而且利用现有知识,结合已学知识去创造、去探索,培养创新能力。
3.亮点问题
亮点即高潮,也就是悬念。在一堂课中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有数个,它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既激活了课堂气氛,又使学生从被提问的角色转换为探究性学习的主角。
4.难点提问
备课时,除确定教学重点外,教师还应该找出教学难点,并为它设计出相应的教学环节,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教师应该避免课堂提问的随意性。太浅显的不必问,太艰深的不必问,难度较大的可分几步走,由浅入深,以此来化解难点,降低教学难度,帮助学生获得学习上的成功。
三、任务型课堂提问的操作原则
课堂提问是教学任务得以顺利完成的前提,使用得当能起到画龙点睛、承上启下的明显效果,因而要遵循以下原则:
1、整体设计的原则
《英语课程标准》特别强调面向全体学生,整体设计目标。因而在备教材、备学生时,应整体设计问题任务。任务的设计分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
微观设计指教师对每一堂课的问和答的过程进行模拟设计,设定多个有梯度的问题任务让学生逐一完成,其完成过程就是教学目标达成的过程,也是学生获得主动学习能力的过程。
宏观设计指教师对整个英语课程的综合设计。初中阶段的教学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因此,对教学任务的设计应具备承接性和延续性,要整体设计教学目标,每个级别都能体现出阶段性、灵活性和开放性。
2、巧妙启发的原则
教师的提问应富有启发性。所提问题能激发学生的思考与求知欲,引起学生的探索活动,促进其创造力的发展。启发式提问重在所提问题有价值和有意义,能够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发展其思维能力。
3、灵活开放的原则
教师面对的是教育情景中的即时性和不确定性,在备课时应充分考虑课堂教学中的变化,上课时应根据课堂情景需要适时进行调整,随时找到适合学生的提问形式,通过教态表情、语调表情、评价激情等增进师生间的情感交融,吸引学生兴趣,开启知识的大门,开发潜能。
课堂提问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桥梁,是师生共同创造奇迹、唤醒各自沉睡潜能的催化剂;它点燃了智慧的火把,师生在平等、民主、愉悦的氛围中共同参与挑战性问题的讨论和探索,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风景。这样的课堂才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只有这样,教师才能以高素质去主动适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为方向的《英语新课程标准》的改革,才能接受新时代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