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长江第一弯成因是一个复杂而重大的科学问题,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的争论。不同的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观点,概括来说有河流袭夺说和非袭夺说之争。本文就这些观点进行了综述,并提出了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途径。
关键词:长江第一弯;河流袭夺;金沙江
金沙江—长江水系的形成演化可谓是中国地质地貌研究的重大问题之一,已成为国内外地质地理工作者广泛关注的重大科学问题之一。长江上游金沙江流经我国两大地貌单元的阶梯地带,金沙江水系形成演化与青藏高原隆升、云贵高原形成演化,横断山纵向岭谷区的地理环境形成演化密切相关,而探讨长江第一弯成因、虎跳峡贯穿年代、金沙江河谷地貌演化是探讨金沙江及长江水系形成发育的关键点之一。
长江第一弯很早就引起了中外地理学家和地质学家的注意,并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解释。对于“长江第一弯”的研究多从地理学、地貌学的观点去解释。如主要依据阶地的级数、高程等特征,峡谷特征,地貌间相互关系等地貌学方面的研究,因此造成金沙江成因之争、金沙江水系形成时间早晚之争一直难有定论。
关于长江第一弯,前人做过广泛研究,自1912年J.Depart[1]提出之后,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普遍认为是长江水系袭夺金沙江水系的结果[2-9],并作为河流袭夺的经典例子[10],20世纪50年代后写进了教科书[11—12]。然而,随着近些年的工作进展,也有人对此提出过异议[13-19],认为是“构造弯”[20]。目前关于金沙江袭夺问题的意见还是众说纷坛,莫衷一是。但这个问题在长江发育史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众所周知,长江水系的形成和演化是中国河流地貌学研究的两大重要问题之一,在国内外地学工作者热衷高原研究的大环境下,探讨金沙江袭夺具有重大意义,对解决长江形成与演化、长江古水系及其与青藏高原的隆升和高原面地貌发育的关系问题、是否为川江袭夺问题起着关键作用。可为长江现代格局探求其因并为今后江河湖海的演化预测其果[21]。
1、长江第一弯概述
长江第一弯位于云南西北部的丽江石鼓镇,包括石鼓—三江口这一金沙江规模宏大的急剧转弯地带,形成1100的大拐弯。石鼓以上,河道原自北北西流向南南东,至石鼓附近突折向东北东流,到洪文村附近又折向北流,切穿海拔高度超过5000m的哈巴雪山和玉龙雪山,经虎跳峡谷而后东流入海,人们都称它是“天下第一湾”。这种奇特的水系被认为这是地球表面最奇特的现象之一。
2、长江第一弯成因之争
金沙江上游象石鼓这样大的拐弯就有三处,另两个在金江街和龙街。石鼓弯且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兴趣,产生了近百年的争论。原因就在于石鼓弯恰好位于金沙江与九河—剑川—下关谷地的接合部位,而金江街、龙街附近并没有与其它谷地相连。因此,产生了石鼓弯是袭夺弯还是构造弯之争。根据一些学者对金沙江石鼓大拐弯成因的解释可概括为河流袭夺说和非袭夺说,非袭夺说主要有构造抬升说、地质构造说和新构造运动说。兹将各派的见解和主要论据简述如下:
2.1河流袭夺说者的见解和主要论据
袭夺论者认为石鼓大拐弯是由于金沙江河流袭夺造成的,即金沙江原来自北向南,由石鼓流经白汉场—九河—剑川,通过漾濞江注入澜沧江或红河。后来由于云南高原隆起,长江侵蚀基准面降低,侵蚀能力加强,使石鼓以上的金沙江被袭夺而并入长江水系[2-3]。丁文江认为:金沙江原来自石鼓经漾濞江入澜沧江,后经袭夺而变为金沙江上游;他提出的证据主要有二点:第一,漾濞江在宽谷中,第二,宽谷中多湖沼。英国人J. W.Gregory认为昔日金沙江,经剑川盆地直达红河支流经越南入海[6],李春昱也持有相同的见解。李春昱提出的证据是谷地内分水岭的高度相近,有一个风口(箐铺口)和古谷[2]。G. B.Barbour只是对前人的见解作了一些解释,他自己并没有提出任何新的证据[8]。一直到1945年,P.米士才提出了比较详细的资料,在他所著“丽江地质志”一稿中注意到了石鼓大拐弯附近白汉场古谷,作壮年早期之外貌,谷底平坦。认为此巨型河谷实非漾濞江所造成者。其原因有二:漾濞江之源仅为一小溪,决无此庞大之剥蚀力,一则纵谷并不仅连于漾濞发源之小湖为止,但继续北南延长,而毫未改变其形状,直达突为金沙江所截处为止。此外,P.米士还谈到了袭夺作用与玉龙山上升的关系,P.米士关于袭夺问题的探讨比前人深入了一步,然而他也没有提出任何更有力的证据足以说明袭夺作用的存在。任美锷认为过去学者论证金沙江曾经袭夺,大都是从地图上来分析或是仅根据走马观花的路线观察,提出相反意见的李承三和袁复礼也没有亲自到该地区做过详细工作,双方论据都不足。于是1959年,任美锷先生经过实地调查后,对河流袭夺问题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分析研究[22],对金沙江河谷地貌和袭夺问题阐述得最为详细。任先生在分析该区的地层性质及其分布、地质构造和地质历史、现代金沙江河谷地貌和新构造运动、白汉场古谷地貌基础上对河流的袭夺问题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分析,承认发生过河流袭夺,不过袭夺地点不在石鼓,而在石鼓以下的雄古和鸿文之间,石鼓附近的金沙江大拐弯是受近南北向和北东向两组断裂控制而形成的。他认为鸿文—白汉场—九河—剑川谷地为袭夺前的金沙江古道,并提出了4点证据:(1)鸿文—白汉场—剑川为一宽广的老谷地,从其规模来说,绝非小河所能形成;(2)谷地两侧有三级侵蚀阶地;(3)谷地内有金沙江的古砾岩层;(4)谷地内有一系列洼地和湖泊。任先生还探讨了袭夺产生的原因,认为与新构造运动和溯源侵蚀都有关系。任先生的研究比前人更深入了一步。1991年,曾昭璇认为[23],洪文村到剑川谷地为成形河谷,谷地中有古阶地,古河床卵石层,古谷地纵斜度均匀向剑川递降等,从而认为古金沙江确实存在。曾普胜[24]承认袭夺是存在的,但方式是由于老君山第三纪岩浆活动“突变”而导致的,老君山一带强烈岩浆活动的“突变事件”,堵塞古金沙江(包括古冲江河)形成堰塞湖,并在玉龙雪山和哈巴雪山之间决口而形成长江第一弯,丽江鸿文—剑川甸南这段纵谷(加上鸿文——桥头这段金沙江河道)曾为冲江河的古河道。
2.2非袭夺说者的见解和主要论据
1956-1957年,李承三、袁复礼对此提出了不同看法。李先生认为,白汉场谷地是冰川侵蚀作用的产物,并非河流袭夺前金沙江的古河道[13];袁先生则认为,石鼓弯完全可以用嵌人河曲来解释[14]。沈玉昌等认为[15]:石鼓附近金沙江的马蹄形大拐弯与北北西—南南东和北北东—南南西的共轭构造有关,并不是河流袭夺的结果。洪文村附近不是袭夺弯,在洪文村与玉龙山之间也没有袭夺的痕迹;洪文村与剑川的宽谷主要沿着北北东—南南西大断层发育的一连串的断陷盆谷,北段为石灰岩溶蚀洼地,中段为宽广的第三纪九河红色盆地和河东断陷溶蚀盆地,南段为剑川断陷湖盆地;第三纪时,金沙江与澜沧江及红河上游礼社江之间的一些盆地大多数是封闭的,沉积了各自的地层,砾石层岩性成份很不一致,在玉华山上升之前,剑川和洱源盆地可能互相沟通,犹如现在弥苴河贯穿了洱源、邓川、大理三个盆地一样;漾濞江是一条不太大的山地河流,河谷狭小,与洪文村至剑川之间的宽谷地貌很不相同,似非金沙江故道。许仲路[16]在探讨洪文村—甸南纵谷的成因后,认为缺乏大河营力塑造的地貌,纵谷为断层谷;纵谷内除剑川盆地和九河宽谷有湖积物外,其余多为洪积物,认为金沙江在石鼓流向的突变,是金沙江在发育过程中适应各种地质条件的自然结果,万里长江第一湾是河谷地貌对构造自然适应的产物,并非河流袭夺之结果。何浩生认为[17]:在金沙江河谷发育有七级阶地,这些河流阶地在石鼓及鸿文上、下游均连续分布,反映了金沙江自早更新世以来,并没有发生明显的河道变迁;在鸿文—白汉场—剑川谷地中,所谓金沙江的三级侵蚀阶地,实际上是夷平面断裂变形的阶梯状断块台地;谷地中的冲、洪层中的砾石成分与金沙江冲积层的砾石成分截然不同,其物质来源与金沙江无关,谷地中的金沙江古砾岩实际上是大面积面状分布的始新世——渐新世的山麓堆积;鸿文—白汉场—剑川谷地不是金沙江的古河谷,而是剑川断裂带形成的断陷谷地,在整个断陷谷地中,分布着一系列断陷盆地和湖泊。程捷[18]通过野外调查发现金沙江大拐弯,都与断裂构造活动有关,并非河流袭夺造成的,其河谷的形成发育史,与滇西北地区的构造发育史、沉积史是一致的。杨达源等[19]认为洪文村—剑川古河谷是顺洪文村—剑川断陷构造发育的,断陷构造皆近南北走向,并在长期流失侵蚀作用下均已发育成为较宽的成型河段。由于青藏高原强烈隆升之后,川西高原和滇西高原的强烈隆升,导致金沙江上段及金沙江下段的南北向河段向下游方向的泄劲水平畅,甚至阻塞。金沙江下段康滇地轴构造带在隆升到达到最大降水高度之前,降水增多,导致该地区河流水量大增并垂向深切加剧,在上述情况下,一方面若干支流的溯源深切,袭夺南北向河流;另一方面,南北向河流的原出流河道被阻塞而改为向袭夺河出流;两者的结合就形成金沙江下段各河段相继贯通,并强烈深切。明庆忠认为长江第一湾的形成不是河流袭夺而形成的,而是在新构造运动及青藏高原隆升影响背景下水系调整适应的自然结果,是古水洛河、冲江河汇口汇入古金沙江形成汇口现象。云南和滇西北三江并流区的现代水系受青藏高原隆升的影响经历了外流-内流-外流的演变过程,原来南流水系受东西向隆起等的影响而发生变化,加之川江向滇西北溯源侵蚀,最终在三江口袭夺了水洛河,成为名符其实的大江。金沙江河流阶地发育在石鼓、鸿文、龙蟠、热水塘等具有连续性。这种连续性也说明在石鼓或鸿文附近没有发生过河流袭夺。剑门之南的双龙山等东西向隆起迫使金沙江水流不畅,导致三江口以下的金沙江以四川盆地等作为侵蚀基准面,溯源侵蚀,袭夺了古水洛河,使古金沙江沿水洛河谷倒流,贯通形成现代金沙江。杨世瑜认为长江第一湾是新构造运动形成的,经历了6个阶段,白汉场隆升(纬向构造带活动)-玉龙山麓断块(南北向断裂带垂直位移)—丽江拉分盆地(北东向断裂扭动)—虎跳峡冰川(北东向U形冰川谷地)—虎跳峡贯通(U—V冰川—新构造运动)—河流改道定局(长江第一湾形成)
3、存在问题和解决途径
3.1只注重地貌和沉积物的初步考察,而缺乏定量的分析
过去多从地理学、地貌学的观点去解释金沙江水系发育的过程,但都存在一些局限和不足,很少有沉积学方面的研究,而只是沉积物的初步观察。由于这些方面本身具有多解性,加之本区地处青藏高原与云贵高原的结合部,新构造运动十分活跃。因而,根据地貌形态和沉积物宏观特征来解释其成因必然会得出不同的、甚至是截然相反的结论。其次,虽然该段第四纪沉积物丰富,但第四纪沉积物测年困难,一些关键性的年龄数据难以得到,如由于所见剖面局限、受后期人为影响严重,很难找到适合于测年的材料。因此,只能运用前人的资料,范围,难免会产生不同的理解。
3.2只注重石鼓大拐弯的成因探讨,而没有全局观点
过去受当时的交通条件、认识水平和研究方法等的限制,前人的考察范围有限,这些均是限制对该问题正确认识的主要原因。另外,由于地质现象的形成是很复杂的过程,往往受多种因素作用,局部的地质现象常常受控于局域地质构造的作用。因此,在研究长江第一湾时,不仅要考虑第一湾附近的地形地貌、还要考虑整个纵向岭谷区及云南高原的地貌发育;不仅要考虑石鼓附近金沙江大拐弯的成因,还要考虑三江口附近的第二湾及其他几个湾的成因以及纵向岭谷区的水系演化,只有对这些问题进行全面的研究才能得出较为正确的结论。今后在研究金沙江水资源系统的演变历史即发育史、演变史,应从全球的尺度、大区域的角度去探讨,从区域地质背景入手重建金沙江流域水资源系统历史演变轨迹并揭示其规律。
3.3只注重地理事实的讨论,而缺少测年数据的支持
河流演化的研究离不开对夷平面的研究,虽然关于夷平面的问题前人的研究很多,但一个明显的不足在于对于夷平面形成年龄的准确确定。比起河流阶地形成年龄的测定,夷平面的测年更为困难,因为一方面在于其形成年代的久远,另一方面在于缺乏相应的测年样品和适合的测年方法。
3.4只注重阶地级数、高程特征进行分析,而缺乏物源的分析
在对金沙江地区的阶地进行划分和对比研究中,之所以会出现在同一地区不同的研究者划分出差异很大的级数、出现将冲积扇沉积划分为阶地的情况,除了对于阶地研究应该更加深化外,如对于什么样的沉积才能称为阶地、阶地的形成受什么样的因素影响、会出现什么样的野外特征等需要更加明确外。还需要相关的沉积学理论、方法和手段。只有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更好的解决一些关键性的问题。另外,物源分析是解决水系演化过程和沉积物对比的一种重要手段,是进行阶地对比、水系演化阶段的确定、沉积物归属等问题的重要解决方法之一。但是,现在还缺乏整个金沙江不同河段的现代沉积物中特征矿物、特征元素方面的资料,而这些资料是研究早期沉积物、河流演化的重要背景值。
参考文献:
[1]Deprat,J,Etude geologique du Yunnan Oriental. Mem.Sur.Geol. Indo-China,1912.
[2]李春昱.长江上游河谷之发展[J].中国地质学会志,1933,13.
[3]丁文江.漫游散记(二十).独立评论,1933,(83).
[4]林文英.江流索隐“徐霞客先生逝世300周年纪年册”.前浙江大学史地系出版,1942.
[5]李式金.云南石鼓附近金沙江争夺问题[J].地理集刊,3(1~2).
[6]Gregory. J. W. 1923.The alps of Tibet and their geographical relation,Geogr. Jour. 61(3):166.
[7]Credner,W.1932,Observations on geology and morphology of Yunnan,Geol.Sur.Kwangtung and Kwangsi,Spec.Publ.
[8]Barbour,G. B.1935,Physiographic History of Yantze,Geological Memoirs,Series A,No.14.
[9]Misch P(李璞译).丽江地质志,北京:北京国立大学,1947.
[10]谢家荣.河流袭夺及其实例[J].地理学报,1935,(3):4~7.
[11]南京大学.地貌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
[12]杜恒俭等.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M].北京:地质出版社,1981
[13]李承三.长江发育史.人民长江,1956,10月号.
[14]袁复礼.长江发育史的补充研究.人民长江,1957,2月号.
[15]沈玉昌,杨逸畴.滇西北金沙江袭夺问题的新探讨[J].地理学报,1963,29(2):103-104.
[16]许仲路,李行健.滇西北丽江鸿文-剑川甸南纵谷成因与金沙江袭夺问题之探讨[J].地理学报,1982,37(3):333.
[17]何浩生等.滇西北金沙江河流袭夺的研究—兼与任美锷先生商榷[J].现代地质,1989.3(3):319~330.
[18]程捷.金沙江奔子栏-金江街发育史探讨[J].华东地质学院学报,1994,17(3):234~240.
[19]杨达源,李徐生.金沙江东流的研究[J].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2001,37(3):317~321.
[20]王铠元.金沙江川滇交界段构造—地貌特征[J].云南地质,1989,8(1),1~6.
[21]夏金梧.长江流域地学研究现状与前沿课题[J].人民长江,2004,35(2).
[22]任美锷,包浩生,韩同春等.云南西北部金沙江河谷地貌与河流袭夺问题[J].地理学报,1959,25(2).
[23]曾昭漩.金沙江袭夺地形探讨[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1995,3(2):44-48.
[24]曾普胜.滇西北地区岩浆活动与长江第一弯形成的关系[J].地理学报,2002,57(3):310-314.
[25]任美锷.丽江和玉龙山地貌的初步研究[J].云南大学学报,1957,(4).
关键词:长江第一弯;河流袭夺;金沙江
金沙江—长江水系的形成演化可谓是中国地质地貌研究的重大问题之一,已成为国内外地质地理工作者广泛关注的重大科学问题之一。长江上游金沙江流经我国两大地貌单元的阶梯地带,金沙江水系形成演化与青藏高原隆升、云贵高原形成演化,横断山纵向岭谷区的地理环境形成演化密切相关,而探讨长江第一弯成因、虎跳峡贯穿年代、金沙江河谷地貌演化是探讨金沙江及长江水系形成发育的关键点之一。
长江第一弯很早就引起了中外地理学家和地质学家的注意,并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解释。对于“长江第一弯”的研究多从地理学、地貌学的观点去解释。如主要依据阶地的级数、高程等特征,峡谷特征,地貌间相互关系等地貌学方面的研究,因此造成金沙江成因之争、金沙江水系形成时间早晚之争一直难有定论。
关于长江第一弯,前人做过广泛研究,自1912年J.Depart[1]提出之后,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普遍认为是长江水系袭夺金沙江水系的结果[2-9],并作为河流袭夺的经典例子[10],20世纪50年代后写进了教科书[11—12]。然而,随着近些年的工作进展,也有人对此提出过异议[13-19],认为是“构造弯”[20]。目前关于金沙江袭夺问题的意见还是众说纷坛,莫衷一是。但这个问题在长江发育史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众所周知,长江水系的形成和演化是中国河流地貌学研究的两大重要问题之一,在国内外地学工作者热衷高原研究的大环境下,探讨金沙江袭夺具有重大意义,对解决长江形成与演化、长江古水系及其与青藏高原的隆升和高原面地貌发育的关系问题、是否为川江袭夺问题起着关键作用。可为长江现代格局探求其因并为今后江河湖海的演化预测其果[21]。
1、长江第一弯概述
长江第一弯位于云南西北部的丽江石鼓镇,包括石鼓—三江口这一金沙江规模宏大的急剧转弯地带,形成1100的大拐弯。石鼓以上,河道原自北北西流向南南东,至石鼓附近突折向东北东流,到洪文村附近又折向北流,切穿海拔高度超过5000m的哈巴雪山和玉龙雪山,经虎跳峡谷而后东流入海,人们都称它是“天下第一湾”。这种奇特的水系被认为这是地球表面最奇特的现象之一。
2、长江第一弯成因之争
金沙江上游象石鼓这样大的拐弯就有三处,另两个在金江街和龙街。石鼓弯且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兴趣,产生了近百年的争论。原因就在于石鼓弯恰好位于金沙江与九河—剑川—下关谷地的接合部位,而金江街、龙街附近并没有与其它谷地相连。因此,产生了石鼓弯是袭夺弯还是构造弯之争。根据一些学者对金沙江石鼓大拐弯成因的解释可概括为河流袭夺说和非袭夺说,非袭夺说主要有构造抬升说、地质构造说和新构造运动说。兹将各派的见解和主要论据简述如下:
2.1河流袭夺说者的见解和主要论据
袭夺论者认为石鼓大拐弯是由于金沙江河流袭夺造成的,即金沙江原来自北向南,由石鼓流经白汉场—九河—剑川,通过漾濞江注入澜沧江或红河。后来由于云南高原隆起,长江侵蚀基准面降低,侵蚀能力加强,使石鼓以上的金沙江被袭夺而并入长江水系[2-3]。丁文江认为:金沙江原来自石鼓经漾濞江入澜沧江,后经袭夺而变为金沙江上游;他提出的证据主要有二点:第一,漾濞江在宽谷中,第二,宽谷中多湖沼。英国人J. W.Gregory认为昔日金沙江,经剑川盆地直达红河支流经越南入海[6],李春昱也持有相同的见解。李春昱提出的证据是谷地内分水岭的高度相近,有一个风口(箐铺口)和古谷[2]。G. B.Barbour只是对前人的见解作了一些解释,他自己并没有提出任何新的证据[8]。一直到1945年,P.米士才提出了比较详细的资料,在他所著“丽江地质志”一稿中注意到了石鼓大拐弯附近白汉场古谷,作壮年早期之外貌,谷底平坦。认为此巨型河谷实非漾濞江所造成者。其原因有二:漾濞江之源仅为一小溪,决无此庞大之剥蚀力,一则纵谷并不仅连于漾濞发源之小湖为止,但继续北南延长,而毫未改变其形状,直达突为金沙江所截处为止。此外,P.米士还谈到了袭夺作用与玉龙山上升的关系,P.米士关于袭夺问题的探讨比前人深入了一步,然而他也没有提出任何更有力的证据足以说明袭夺作用的存在。任美锷认为过去学者论证金沙江曾经袭夺,大都是从地图上来分析或是仅根据走马观花的路线观察,提出相反意见的李承三和袁复礼也没有亲自到该地区做过详细工作,双方论据都不足。于是1959年,任美锷先生经过实地调查后,对河流袭夺问题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分析研究[22],对金沙江河谷地貌和袭夺问题阐述得最为详细。任先生在分析该区的地层性质及其分布、地质构造和地质历史、现代金沙江河谷地貌和新构造运动、白汉场古谷地貌基础上对河流的袭夺问题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分析,承认发生过河流袭夺,不过袭夺地点不在石鼓,而在石鼓以下的雄古和鸿文之间,石鼓附近的金沙江大拐弯是受近南北向和北东向两组断裂控制而形成的。他认为鸿文—白汉场—九河—剑川谷地为袭夺前的金沙江古道,并提出了4点证据:(1)鸿文—白汉场—剑川为一宽广的老谷地,从其规模来说,绝非小河所能形成;(2)谷地两侧有三级侵蚀阶地;(3)谷地内有金沙江的古砾岩层;(4)谷地内有一系列洼地和湖泊。任先生还探讨了袭夺产生的原因,认为与新构造运动和溯源侵蚀都有关系。任先生的研究比前人更深入了一步。1991年,曾昭璇认为[23],洪文村到剑川谷地为成形河谷,谷地中有古阶地,古河床卵石层,古谷地纵斜度均匀向剑川递降等,从而认为古金沙江确实存在。曾普胜[24]承认袭夺是存在的,但方式是由于老君山第三纪岩浆活动“突变”而导致的,老君山一带强烈岩浆活动的“突变事件”,堵塞古金沙江(包括古冲江河)形成堰塞湖,并在玉龙雪山和哈巴雪山之间决口而形成长江第一弯,丽江鸿文—剑川甸南这段纵谷(加上鸿文——桥头这段金沙江河道)曾为冲江河的古河道。
2.2非袭夺说者的见解和主要论据
1956-1957年,李承三、袁复礼对此提出了不同看法。李先生认为,白汉场谷地是冰川侵蚀作用的产物,并非河流袭夺前金沙江的古河道[13];袁先生则认为,石鼓弯完全可以用嵌人河曲来解释[14]。沈玉昌等认为[15]:石鼓附近金沙江的马蹄形大拐弯与北北西—南南东和北北东—南南西的共轭构造有关,并不是河流袭夺的结果。洪文村附近不是袭夺弯,在洪文村与玉龙山之间也没有袭夺的痕迹;洪文村与剑川的宽谷主要沿着北北东—南南西大断层发育的一连串的断陷盆谷,北段为石灰岩溶蚀洼地,中段为宽广的第三纪九河红色盆地和河东断陷溶蚀盆地,南段为剑川断陷湖盆地;第三纪时,金沙江与澜沧江及红河上游礼社江之间的一些盆地大多数是封闭的,沉积了各自的地层,砾石层岩性成份很不一致,在玉华山上升之前,剑川和洱源盆地可能互相沟通,犹如现在弥苴河贯穿了洱源、邓川、大理三个盆地一样;漾濞江是一条不太大的山地河流,河谷狭小,与洪文村至剑川之间的宽谷地貌很不相同,似非金沙江故道。许仲路[16]在探讨洪文村—甸南纵谷的成因后,认为缺乏大河营力塑造的地貌,纵谷为断层谷;纵谷内除剑川盆地和九河宽谷有湖积物外,其余多为洪积物,认为金沙江在石鼓流向的突变,是金沙江在发育过程中适应各种地质条件的自然结果,万里长江第一湾是河谷地貌对构造自然适应的产物,并非河流袭夺之结果。何浩生认为[17]:在金沙江河谷发育有七级阶地,这些河流阶地在石鼓及鸿文上、下游均连续分布,反映了金沙江自早更新世以来,并没有发生明显的河道变迁;在鸿文—白汉场—剑川谷地中,所谓金沙江的三级侵蚀阶地,实际上是夷平面断裂变形的阶梯状断块台地;谷地中的冲、洪层中的砾石成分与金沙江冲积层的砾石成分截然不同,其物质来源与金沙江无关,谷地中的金沙江古砾岩实际上是大面积面状分布的始新世——渐新世的山麓堆积;鸿文—白汉场—剑川谷地不是金沙江的古河谷,而是剑川断裂带形成的断陷谷地,在整个断陷谷地中,分布着一系列断陷盆地和湖泊。程捷[18]通过野外调查发现金沙江大拐弯,都与断裂构造活动有关,并非河流袭夺造成的,其河谷的形成发育史,与滇西北地区的构造发育史、沉积史是一致的。杨达源等[19]认为洪文村—剑川古河谷是顺洪文村—剑川断陷构造发育的,断陷构造皆近南北走向,并在长期流失侵蚀作用下均已发育成为较宽的成型河段。由于青藏高原强烈隆升之后,川西高原和滇西高原的强烈隆升,导致金沙江上段及金沙江下段的南北向河段向下游方向的泄劲水平畅,甚至阻塞。金沙江下段康滇地轴构造带在隆升到达到最大降水高度之前,降水增多,导致该地区河流水量大增并垂向深切加剧,在上述情况下,一方面若干支流的溯源深切,袭夺南北向河流;另一方面,南北向河流的原出流河道被阻塞而改为向袭夺河出流;两者的结合就形成金沙江下段各河段相继贯通,并强烈深切。明庆忠认为长江第一湾的形成不是河流袭夺而形成的,而是在新构造运动及青藏高原隆升影响背景下水系调整适应的自然结果,是古水洛河、冲江河汇口汇入古金沙江形成汇口现象。云南和滇西北三江并流区的现代水系受青藏高原隆升的影响经历了外流-内流-外流的演变过程,原来南流水系受东西向隆起等的影响而发生变化,加之川江向滇西北溯源侵蚀,最终在三江口袭夺了水洛河,成为名符其实的大江。金沙江河流阶地发育在石鼓、鸿文、龙蟠、热水塘等具有连续性。这种连续性也说明在石鼓或鸿文附近没有发生过河流袭夺。剑门之南的双龙山等东西向隆起迫使金沙江水流不畅,导致三江口以下的金沙江以四川盆地等作为侵蚀基准面,溯源侵蚀,袭夺了古水洛河,使古金沙江沿水洛河谷倒流,贯通形成现代金沙江。杨世瑜认为长江第一湾是新构造运动形成的,经历了6个阶段,白汉场隆升(纬向构造带活动)-玉龙山麓断块(南北向断裂带垂直位移)—丽江拉分盆地(北东向断裂扭动)—虎跳峡冰川(北东向U形冰川谷地)—虎跳峡贯通(U—V冰川—新构造运动)—河流改道定局(长江第一湾形成)
3、存在问题和解决途径
3.1只注重地貌和沉积物的初步考察,而缺乏定量的分析
过去多从地理学、地貌学的观点去解释金沙江水系发育的过程,但都存在一些局限和不足,很少有沉积学方面的研究,而只是沉积物的初步观察。由于这些方面本身具有多解性,加之本区地处青藏高原与云贵高原的结合部,新构造运动十分活跃。因而,根据地貌形态和沉积物宏观特征来解释其成因必然会得出不同的、甚至是截然相反的结论。其次,虽然该段第四纪沉积物丰富,但第四纪沉积物测年困难,一些关键性的年龄数据难以得到,如由于所见剖面局限、受后期人为影响严重,很难找到适合于测年的材料。因此,只能运用前人的资料,范围,难免会产生不同的理解。
3.2只注重石鼓大拐弯的成因探讨,而没有全局观点
过去受当时的交通条件、认识水平和研究方法等的限制,前人的考察范围有限,这些均是限制对该问题正确认识的主要原因。另外,由于地质现象的形成是很复杂的过程,往往受多种因素作用,局部的地质现象常常受控于局域地质构造的作用。因此,在研究长江第一湾时,不仅要考虑第一湾附近的地形地貌、还要考虑整个纵向岭谷区及云南高原的地貌发育;不仅要考虑石鼓附近金沙江大拐弯的成因,还要考虑三江口附近的第二湾及其他几个湾的成因以及纵向岭谷区的水系演化,只有对这些问题进行全面的研究才能得出较为正确的结论。今后在研究金沙江水资源系统的演变历史即发育史、演变史,应从全球的尺度、大区域的角度去探讨,从区域地质背景入手重建金沙江流域水资源系统历史演变轨迹并揭示其规律。
3.3只注重地理事实的讨论,而缺少测年数据的支持
河流演化的研究离不开对夷平面的研究,虽然关于夷平面的问题前人的研究很多,但一个明显的不足在于对于夷平面形成年龄的准确确定。比起河流阶地形成年龄的测定,夷平面的测年更为困难,因为一方面在于其形成年代的久远,另一方面在于缺乏相应的测年样品和适合的测年方法。
3.4只注重阶地级数、高程特征进行分析,而缺乏物源的分析
在对金沙江地区的阶地进行划分和对比研究中,之所以会出现在同一地区不同的研究者划分出差异很大的级数、出现将冲积扇沉积划分为阶地的情况,除了对于阶地研究应该更加深化外,如对于什么样的沉积才能称为阶地、阶地的形成受什么样的因素影响、会出现什么样的野外特征等需要更加明确外。还需要相关的沉积学理论、方法和手段。只有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更好的解决一些关键性的问题。另外,物源分析是解决水系演化过程和沉积物对比的一种重要手段,是进行阶地对比、水系演化阶段的确定、沉积物归属等问题的重要解决方法之一。但是,现在还缺乏整个金沙江不同河段的现代沉积物中特征矿物、特征元素方面的资料,而这些资料是研究早期沉积物、河流演化的重要背景值。
参考文献:
[1]Deprat,J,Etude geologique du Yunnan Oriental. Mem.Sur.Geol. Indo-China,1912.
[2]李春昱.长江上游河谷之发展[J].中国地质学会志,1933,13.
[3]丁文江.漫游散记(二十).独立评论,1933,(83).
[4]林文英.江流索隐“徐霞客先生逝世300周年纪年册”.前浙江大学史地系出版,1942.
[5]李式金.云南石鼓附近金沙江争夺问题[J].地理集刊,3(1~2).
[6]Gregory. J. W. 1923.The alps of Tibet and their geographical relation,Geogr. Jour. 61(3):166.
[7]Credner,W.1932,Observations on geology and morphology of Yunnan,Geol.Sur.Kwangtung and Kwangsi,Spec.Publ.
[8]Barbour,G. B.1935,Physiographic History of Yantze,Geological Memoirs,Series A,No.14.
[9]Misch P(李璞译).丽江地质志,北京:北京国立大学,1947.
[10]谢家荣.河流袭夺及其实例[J].地理学报,1935,(3):4~7.
[11]南京大学.地貌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
[12]杜恒俭等.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M].北京:地质出版社,1981
[13]李承三.长江发育史.人民长江,1956,10月号.
[14]袁复礼.长江发育史的补充研究.人民长江,1957,2月号.
[15]沈玉昌,杨逸畴.滇西北金沙江袭夺问题的新探讨[J].地理学报,1963,29(2):103-104.
[16]许仲路,李行健.滇西北丽江鸿文-剑川甸南纵谷成因与金沙江袭夺问题之探讨[J].地理学报,1982,37(3):333.
[17]何浩生等.滇西北金沙江河流袭夺的研究—兼与任美锷先生商榷[J].现代地质,1989.3(3):319~330.
[18]程捷.金沙江奔子栏-金江街发育史探讨[J].华东地质学院学报,1994,17(3):234~240.
[19]杨达源,李徐生.金沙江东流的研究[J].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2001,37(3):317~321.
[20]王铠元.金沙江川滇交界段构造—地貌特征[J].云南地质,1989,8(1),1~6.
[21]夏金梧.长江流域地学研究现状与前沿课题[J].人民长江,2004,35(2).
[22]任美锷,包浩生,韩同春等.云南西北部金沙江河谷地貌与河流袭夺问题[J].地理学报,1959,25(2).
[23]曾昭漩.金沙江袭夺地形探讨[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1995,3(2):44-48.
[24]曾普胜.滇西北地区岩浆活动与长江第一弯形成的关系[J].地理学报,2002,57(3):310-314.
[25]任美锷.丽江和玉龙山地貌的初步研究[J].云南大学学报,195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