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从教育的本质,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作了精辟的概述:“教育是什么?往简单的方面说,只需一句话,就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习的过程、质量与效果产生积极的影响,对今后的发展创造奠定良好的基础。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哪些良好的学习习惯呢?
一、爱好读书的习惯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课程基本理念有这样的表述:“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这说明语文教学重点在于积累、感悟、运用语言文字,而读书是实现语言积累、培养语感、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重要方法和途径。古人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说法。教师培养学生从小养成爱读书、多读书、读好书的良好学习习惯,是学生获取知识、增长才干必不可少的习惯。为此要做到:
1.重视读书训练,加强读书指导,使学生会读书。每节课,教师都要留有一定的读书时间,让每个学生充分地读书。课后,教师安排读书任务,鼓励学生有计划地读一些名著。教师课上加强读书指导,认真倾听,进行范读,让学生进行模仿读、跟读等练习,使学生爱读书、会读书。
2.教学中进行各种形式的读书训练,激发读书兴趣。如采取分角色朗读、配乐读、竞赛读、对读、领读、默读、诵读等方式进行训练,激发读书兴趣。
3.观看教学光盘,听录音练读,感受语文美感,增强读书愿望。
4.通过复述、讲述、对话练习,引发读书需求。
通过以上训练,使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为今后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二、专心听讲的习惯
听课是学生学习的中心环节,是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教师要求学生做到专心听讲,即要求学生“眼到、心到、脑到、口到、手到”,“要会听、听懂”。会听做到不仅认真听,还要随时分析、理解、记忆。既听教师的语言,又要专心倾听同学的发言,捕获课堂的一切学习信息。听懂做到真正理解意思和要求、体会表达的内容、情感、思想,有所感悟,有所收获,抓住要领,吸收、储存知识信息,逐步养成专心听讲的习惯。这就要求教师首先从自身做起,备课要精细,讲课生动有趣,有吸引力,条理清晰,层次分明,重点突出,精心设计问题,注意启发思维,充分利用教具、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其次,根据不同时期学生的年龄特征,加强常规训练,提出听课要求,关注学生的听课状态,随机调整课堂气氛和节奏,要求学生边听、边想、边画,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这样就能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教学过程,积极思考,产生共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记忆背诵的习惯
记忆背诵是实现语言积累的重要方法。古人学习,主要以背诵为主,新课标对各年段背诵都有明确要求。在语文学习中,对优美的词句、段落、美文,我们只有背诵下来,才能不断时时揣摩,感受中国语言文字的美,不断提高语文素养,提高鉴赏力,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学生养成时时记笔记、记忆背诵的习惯,会使其一生受益。
四、书写整洁的习惯
认真、整洁地书写对学生形成端正的学习态度、工作态度都起着积极作用。除对小学生执笔方法、写字姿势严格要求外,还要要求学生格式正确、笔顺规范、讲究文字的间架结构,字迹工整、整洁。教师可要求学生每天坚持一定时间写字练习,逐渐养成规范书写习惯,提高写规范字速度。
五、阅读课本的习惯
小学语文课本的每篇课文都是精选一些名家的优秀作品或有代表的作品,是学习语文的主要素材,并且每一单元都有主要训练项目、重点。培养学生养成认真阅读课本习惯,对掌握语文基础知识,掌握语言工具,发展语言运用能力,提高语文素养起最主要的作用。
六、交流表达的习惯
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让学生会阅读、会交流、会表达。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从小学各年级进行交流表达训练,既能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又能促使学生不断阅读、感悟,同时培养学生交往能力、合作意识、口语交际能力,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全方面发展。
七、独立思考的习惯
学习是思维的体现,语文学习活动,归根结底是思维活动。思维是知识的源泉,没有思维就没有知识的理解、感悟、消化、掌握、升华。所以,教师要创设情境,启发引导,树立问题意识,让学生逐步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八、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语文知识散、杂、多,丰富多彩,也体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为更好地获取语文知识,拓宽学习途径,充分利用各种工具书、互联网、电子图书等工具查阅资料,学生养成使用工具书的习惯有利于终身学习。
此外,还有“自主、合作、探究的习惯”、“记笔记、勤练笔的习惯”等。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新课标提倡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素质。
总之,小学生良好语文学习习惯的形成必须由教师严格要求和有效引导,必须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求我们广大教师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对学生严格要求、细心指导、有效引导,使学生从小养成终生受益的良好学习习惯。
(责编黄桂坚)
一、爱好读书的习惯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课程基本理念有这样的表述:“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这说明语文教学重点在于积累、感悟、运用语言文字,而读书是实现语言积累、培养语感、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重要方法和途径。古人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说法。教师培养学生从小养成爱读书、多读书、读好书的良好学习习惯,是学生获取知识、增长才干必不可少的习惯。为此要做到:
1.重视读书训练,加强读书指导,使学生会读书。每节课,教师都要留有一定的读书时间,让每个学生充分地读书。课后,教师安排读书任务,鼓励学生有计划地读一些名著。教师课上加强读书指导,认真倾听,进行范读,让学生进行模仿读、跟读等练习,使学生爱读书、会读书。
2.教学中进行各种形式的读书训练,激发读书兴趣。如采取分角色朗读、配乐读、竞赛读、对读、领读、默读、诵读等方式进行训练,激发读书兴趣。
3.观看教学光盘,听录音练读,感受语文美感,增强读书愿望。
4.通过复述、讲述、对话练习,引发读书需求。
通过以上训练,使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为今后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二、专心听讲的习惯
听课是学生学习的中心环节,是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教师要求学生做到专心听讲,即要求学生“眼到、心到、脑到、口到、手到”,“要会听、听懂”。会听做到不仅认真听,还要随时分析、理解、记忆。既听教师的语言,又要专心倾听同学的发言,捕获课堂的一切学习信息。听懂做到真正理解意思和要求、体会表达的内容、情感、思想,有所感悟,有所收获,抓住要领,吸收、储存知识信息,逐步养成专心听讲的习惯。这就要求教师首先从自身做起,备课要精细,讲课生动有趣,有吸引力,条理清晰,层次分明,重点突出,精心设计问题,注意启发思维,充分利用教具、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其次,根据不同时期学生的年龄特征,加强常规训练,提出听课要求,关注学生的听课状态,随机调整课堂气氛和节奏,要求学生边听、边想、边画,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这样就能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教学过程,积极思考,产生共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记忆背诵的习惯
记忆背诵是实现语言积累的重要方法。古人学习,主要以背诵为主,新课标对各年段背诵都有明确要求。在语文学习中,对优美的词句、段落、美文,我们只有背诵下来,才能不断时时揣摩,感受中国语言文字的美,不断提高语文素养,提高鉴赏力,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学生养成时时记笔记、记忆背诵的习惯,会使其一生受益。
四、书写整洁的习惯
认真、整洁地书写对学生形成端正的学习态度、工作态度都起着积极作用。除对小学生执笔方法、写字姿势严格要求外,还要要求学生格式正确、笔顺规范、讲究文字的间架结构,字迹工整、整洁。教师可要求学生每天坚持一定时间写字练习,逐渐养成规范书写习惯,提高写规范字速度。
五、阅读课本的习惯
小学语文课本的每篇课文都是精选一些名家的优秀作品或有代表的作品,是学习语文的主要素材,并且每一单元都有主要训练项目、重点。培养学生养成认真阅读课本习惯,对掌握语文基础知识,掌握语言工具,发展语言运用能力,提高语文素养起最主要的作用。
六、交流表达的习惯
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让学生会阅读、会交流、会表达。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从小学各年级进行交流表达训练,既能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又能促使学生不断阅读、感悟,同时培养学生交往能力、合作意识、口语交际能力,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全方面发展。
七、独立思考的习惯
学习是思维的体现,语文学习活动,归根结底是思维活动。思维是知识的源泉,没有思维就没有知识的理解、感悟、消化、掌握、升华。所以,教师要创设情境,启发引导,树立问题意识,让学生逐步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八、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语文知识散、杂、多,丰富多彩,也体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为更好地获取语文知识,拓宽学习途径,充分利用各种工具书、互联网、电子图书等工具查阅资料,学生养成使用工具书的习惯有利于终身学习。
此外,还有“自主、合作、探究的习惯”、“记笔记、勤练笔的习惯”等。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新课标提倡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素质。
总之,小学生良好语文学习习惯的形成必须由教师严格要求和有效引导,必须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求我们广大教师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对学生严格要求、细心指导、有效引导,使学生从小养成终生受益的良好学习习惯。
(责编黄桂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