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所谓问题解决,就是人在面临着问题这个情境,为处理这个情境而产生的一系列认知加工活动,因此课堂上的问题解决重在寻找途径和方法,以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问题为中心,进行发展性教学,通过师生共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来实现教学目标的。
关键词:课堂教学 问题解决 能力
一.创设问题情境
问题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存在的,也在一定的情境中凸现出来,离开一定的情境,这问题就存在不了,当前也无法凸现出来。布鲁纳认为:“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以问题为思维中心,造就强烈的问题意识,实现学生自觉地有意识地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促进思维能力的扩展。”威特海默在《创造性思维》中也认为,问题的细节应该放在整个情境中,和整个情境的结构相联系起来加以考虑。建构主义教学观特别强调在真实而富有意义的情境中进行学习与教学。教学应该通过设计一项重大任务或问题以支撑学习者积极的学习活动,帮助学习者成为学习的主体;设计真实、复杂、具有挑战性的开放的学习环境与问题情境,诱发、驱动并支撑学习者的探索、思考与问题解决活动。直观性是指创设的情境可以直接观察到,一看就明白,既形象又具体;关联性指创设的情境有利于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起着中介作用,这样,学生才可能自主建构知识;情感性指创设的情境要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情感体验,从而以轻松愉悦的心情投入学习;暗示性指创设的情境有暗示学生心理、启发他们思维的作用;问题性指创设的情境能凸现矛盾和对立,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二.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
问题教学是学习方式的转变,从人性的角度来说,人是主动性与客体性的统一,又是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也是独立性和依赖性的统一。问题教学是自主学习的一种方式,是建立在人的主动性、能动性、独立性的一面上的。主动性是问题教学所必需的,学生对学习的内在需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兴趣,第二是责任。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学习对他来说就不是负担,而是一种责任和享受。教学目标通过一定情景呈现问题来展开,使枯燥的、抽象的知识学习转变为问题的探索和解决,使探索过程中掌握的方法和知识,成为了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让学生明白“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和“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的道理,从而冲破权威的约束,用批判的眼光来审视书本和权威,达到发现问题的目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经常采用新角度、新方法,提出一些新看法,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应该怎样去怀疑,怎样去发现问题,从而形成问题意识。问题教学是创造性教学的一种开始。创造性主要不是智力问题,而是精神状态,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中才能得以培养和发展。问题意识是人的本能,故创造性也是人的本能。传统的教学模式重视的是知识的灌输教学,轻视甚至排斥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意识,从而造成学生很少提问题,很少真正通过研读探究去解决一个关键问题,从而去学懂知识,深层次地理解课文,发展自己的创造性思维。
三.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下借助于他人(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和工具,通过意义建构的方法获得的。其教学设计原理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问题相结合,让学生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带着问题学习,以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法来驱动和维持学习者学习的兴趣和动机。建构主义教学观还认为教学应该通过设计一项重大任务或问题,以支撑学习者积极的学习活动,帮助学习者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如设计真实、复杂、具有挑战性的开放学习环境与问题情境,诱发驱动并支撑学习者探索、思考与问题解决的活动;提供机会并支持学习者,同时对学习的内容和过程进行反思与调控。发现问题、探究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是一个数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多发现问题,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当学生具有一定的问题意识后,一旦教师创设了问题情境,他们就会发现一些问题。对于创造性较高的学生来说,一旦发现了这些问题,他们就会产生解决问题的需要和内驱力,产生一種心理上的不平衡,从而激发起强烈的求知欲与好奇心,唤起他们内心创造的需求与兴趣,在强烈的创造动机驱使下,激励他们进行积极自主的思考和创造,直到解决问题,达到创造的目的。
(作者单位:甘肃省会宁县翟家所镇中心小学)
关键词:课堂教学 问题解决 能力
一.创设问题情境
问题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存在的,也在一定的情境中凸现出来,离开一定的情境,这问题就存在不了,当前也无法凸现出来。布鲁纳认为:“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以问题为思维中心,造就强烈的问题意识,实现学生自觉地有意识地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促进思维能力的扩展。”威特海默在《创造性思维》中也认为,问题的细节应该放在整个情境中,和整个情境的结构相联系起来加以考虑。建构主义教学观特别强调在真实而富有意义的情境中进行学习与教学。教学应该通过设计一项重大任务或问题以支撑学习者积极的学习活动,帮助学习者成为学习的主体;设计真实、复杂、具有挑战性的开放的学习环境与问题情境,诱发、驱动并支撑学习者的探索、思考与问题解决活动。直观性是指创设的情境可以直接观察到,一看就明白,既形象又具体;关联性指创设的情境有利于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起着中介作用,这样,学生才可能自主建构知识;情感性指创设的情境要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情感体验,从而以轻松愉悦的心情投入学习;暗示性指创设的情境有暗示学生心理、启发他们思维的作用;问题性指创设的情境能凸现矛盾和对立,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二.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
问题教学是学习方式的转变,从人性的角度来说,人是主动性与客体性的统一,又是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也是独立性和依赖性的统一。问题教学是自主学习的一种方式,是建立在人的主动性、能动性、独立性的一面上的。主动性是问题教学所必需的,学生对学习的内在需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兴趣,第二是责任。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学习对他来说就不是负担,而是一种责任和享受。教学目标通过一定情景呈现问题来展开,使枯燥的、抽象的知识学习转变为问题的探索和解决,使探索过程中掌握的方法和知识,成为了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让学生明白“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和“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的道理,从而冲破权威的约束,用批判的眼光来审视书本和权威,达到发现问题的目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经常采用新角度、新方法,提出一些新看法,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应该怎样去怀疑,怎样去发现问题,从而形成问题意识。问题教学是创造性教学的一种开始。创造性主要不是智力问题,而是精神状态,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中才能得以培养和发展。问题意识是人的本能,故创造性也是人的本能。传统的教学模式重视的是知识的灌输教学,轻视甚至排斥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意识,从而造成学生很少提问题,很少真正通过研读探究去解决一个关键问题,从而去学懂知识,深层次地理解课文,发展自己的创造性思维。
三.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下借助于他人(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和工具,通过意义建构的方法获得的。其教学设计原理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问题相结合,让学生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带着问题学习,以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法来驱动和维持学习者学习的兴趣和动机。建构主义教学观还认为教学应该通过设计一项重大任务或问题,以支撑学习者积极的学习活动,帮助学习者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如设计真实、复杂、具有挑战性的开放学习环境与问题情境,诱发驱动并支撑学习者探索、思考与问题解决的活动;提供机会并支持学习者,同时对学习的内容和过程进行反思与调控。发现问题、探究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是一个数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多发现问题,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当学生具有一定的问题意识后,一旦教师创设了问题情境,他们就会发现一些问题。对于创造性较高的学生来说,一旦发现了这些问题,他们就会产生解决问题的需要和内驱力,产生一種心理上的不平衡,从而激发起强烈的求知欲与好奇心,唤起他们内心创造的需求与兴趣,在强烈的创造动机驱使下,激励他们进行积极自主的思考和创造,直到解决问题,达到创造的目的。
(作者单位:甘肃省会宁县翟家所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