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6~12岁的小学生正处于童年,这是人生中一段最美妙的时光,也是他们最依赖父母的时候。然而对于北京市密云区冯家峪镇中心小学寄宿制学校的学生来说,他们每周要有五天时间在学校学习和生活,离开家人时常会感到孤独无助,情感缺失成了妨碍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作为教师,我有责任让他们在校园里也能感受到“家”的温暖,也能享受快乐的生活。为此,我充分发挥音乐学科的独特作用,让音乐课成为学生的快乐源泉,弥补他们缺失的情感,助益他们的健康成长。
在音乐形象中激发情感
在小学音乐教材中的很多作品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塑造出了活灵活现的艺术形象。因此,我在教学中尝试通过音乐中的形象激发学生的情感。例如,在教学《粗心的小画家》《捉泥鳅》等歌曲时,学生会不自觉地产生联想,想起在家中一起玩耍的小伙伴,想起在家时的趣事。此时,教师要给予学生正向的引导,帮助学生将情感转移到身边的同学身上,使他们认识到在学校同样有知心的小伙伴,同样有许多有趣的事可以做。如在学唱《粗心的小画家》时,我问学生:“在你的同学中,有没有这样粗心的人啊?他们做了什么粗心的事呢?”以此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学校同学的身上,学生发言踊跃。于是,我又问:“你想怎么帮助这些有缺点的同学呢?”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就这样,在学唱歌曲的过程中,学生发现有很多人愿意帮助自己,并找到了新的朋友,觉得在学校生活并不孤单。
在音乐体验中丰富情感
音乐是一门情感的艺术,要想给学生情感上的温暖与寄托,就要从他们感兴趣的内容入手。现在的孩子普遍喜欢流行歌曲,而教材中的内容,常常让他们觉得艰深而遥远。针对这种情况,我认真梳理教材的特点和可能在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并对其进行改编与整合,把学生喜欢的流行音乐和古典乐融合起来,让学生了解流行音乐中的古典乐。例如,在欣赏莫扎特的《土耳其进行曲》时,我采用周杰伦的《琴伤》这首歌作为导入,因为《琴伤》当中恰恰就引用了《土耳其进行曲》的旋律,这样孩子们的听赏兴趣一下子就被调动了起来,看似听不懂的古典乐却也意外地使学生们感到很有趣、很惊喜。
我认为音乐课堂应该善于铺垫、富有节奏、巧设悬念、迭起高潮甚至关注插曲,这样才能生机勃勃,才能感染学生。于是,我在课堂中引导学生实践打击乐器的合奏、配合表演民歌对唱、了解京剧的唱腔与四大行当、尝试演奏“纸乐”和“水乐”、上演“最美和声”和“梦想合唱团”等等。从孩子的内心世界出发,拉近了我與他们之间的距离。我们一起捕捉音乐的节奏美、旋律美、曲调美,从小夜曲的优美、摇篮曲的柔美、进行曲的壮美中去感受万种形态的美;我们一起领略世界音乐的魅力,感知音乐中的文化,理解音乐文化的多样性。
此外,我还引导学生吟唱古诗文中的传世佳作,让古诗词走进音乐课堂,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古诗的意境,使学生受到心灵的熏陶和潜移默化的感染。例如,清代诗人袁枚曾创作的《苔》,“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是一首咏物诗,也是一首人生励志的小诗,虽然只有短短四句,但却向人们传达了自强不息、永不气馁的人生态度。于是,我将《苔》这首诗引入课堂,想以此来告诉孩子们:我们即使拥有的不多,但依然可以找到生命的价值,像牡丹花一样绽放,就像生长在阴暗角落的那些“苔”,很不起眼,但是如果你用放大镜看,那分明是一朵朵绽放的小花!而我们老师就要做那个放大镜,去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发现每个孩子身上的潜能,鼓励孩子去不断地自我探索,让他们从中获得巨大的快乐和满足,在音乐体验的过程中不断地丰富内心世界的情感。
在音乐活动中增进情感
对于情感缺失的孩子,增进他们与教师、与同学之间情感交流的最好方式,就是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释放童真,释放快乐,释放思念,在活动中增进感情,体会“爱”。
对此,我通过组织学生参与合唱、舞蹈和萨克斯社团的活动,丰富孩子们的课余文化生活,让他们在感受音乐的美和愉悦的同时,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增进同学间的情感和了解,从而收获友谊与自信。此外,我们还充分发挥寄宿制小学的特点,以宿舍为单位开展宿舍才艺比拼、歌王争霸赛、达人秀和音乐会等一系列活动,评选出多才多艺宿舍、才艺小达人、人气小明星等。在实践活动中,孩子们不仅提升了音乐素养,天真活泼的个性还得到了张扬。总之,作为音乐教师,我愿把音乐的种子播撒在学生的心田,一路陪伴他们成长,用音乐抚慰孩子的心灵,使他们用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周遭的一切事与物,笑对生活、勇往直前,不辜负生命中的每一天!
本文系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校本研究专项课题“偏远山区寄宿制小学生情感关怀缺失的对策研究(课题编号:CBEA16070)”的成果。
(作者单位:北京市密云区冯家峪镇中心小学)
在音乐形象中激发情感
在小学音乐教材中的很多作品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塑造出了活灵活现的艺术形象。因此,我在教学中尝试通过音乐中的形象激发学生的情感。例如,在教学《粗心的小画家》《捉泥鳅》等歌曲时,学生会不自觉地产生联想,想起在家中一起玩耍的小伙伴,想起在家时的趣事。此时,教师要给予学生正向的引导,帮助学生将情感转移到身边的同学身上,使他们认识到在学校同样有知心的小伙伴,同样有许多有趣的事可以做。如在学唱《粗心的小画家》时,我问学生:“在你的同学中,有没有这样粗心的人啊?他们做了什么粗心的事呢?”以此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学校同学的身上,学生发言踊跃。于是,我又问:“你想怎么帮助这些有缺点的同学呢?”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就这样,在学唱歌曲的过程中,学生发现有很多人愿意帮助自己,并找到了新的朋友,觉得在学校生活并不孤单。
在音乐体验中丰富情感
音乐是一门情感的艺术,要想给学生情感上的温暖与寄托,就要从他们感兴趣的内容入手。现在的孩子普遍喜欢流行歌曲,而教材中的内容,常常让他们觉得艰深而遥远。针对这种情况,我认真梳理教材的特点和可能在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并对其进行改编与整合,把学生喜欢的流行音乐和古典乐融合起来,让学生了解流行音乐中的古典乐。例如,在欣赏莫扎特的《土耳其进行曲》时,我采用周杰伦的《琴伤》这首歌作为导入,因为《琴伤》当中恰恰就引用了《土耳其进行曲》的旋律,这样孩子们的听赏兴趣一下子就被调动了起来,看似听不懂的古典乐却也意外地使学生们感到很有趣、很惊喜。
我认为音乐课堂应该善于铺垫、富有节奏、巧设悬念、迭起高潮甚至关注插曲,这样才能生机勃勃,才能感染学生。于是,我在课堂中引导学生实践打击乐器的合奏、配合表演民歌对唱、了解京剧的唱腔与四大行当、尝试演奏“纸乐”和“水乐”、上演“最美和声”和“梦想合唱团”等等。从孩子的内心世界出发,拉近了我與他们之间的距离。我们一起捕捉音乐的节奏美、旋律美、曲调美,从小夜曲的优美、摇篮曲的柔美、进行曲的壮美中去感受万种形态的美;我们一起领略世界音乐的魅力,感知音乐中的文化,理解音乐文化的多样性。
此外,我还引导学生吟唱古诗文中的传世佳作,让古诗词走进音乐课堂,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古诗的意境,使学生受到心灵的熏陶和潜移默化的感染。例如,清代诗人袁枚曾创作的《苔》,“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是一首咏物诗,也是一首人生励志的小诗,虽然只有短短四句,但却向人们传达了自强不息、永不气馁的人生态度。于是,我将《苔》这首诗引入课堂,想以此来告诉孩子们:我们即使拥有的不多,但依然可以找到生命的价值,像牡丹花一样绽放,就像生长在阴暗角落的那些“苔”,很不起眼,但是如果你用放大镜看,那分明是一朵朵绽放的小花!而我们老师就要做那个放大镜,去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发现每个孩子身上的潜能,鼓励孩子去不断地自我探索,让他们从中获得巨大的快乐和满足,在音乐体验的过程中不断地丰富内心世界的情感。
在音乐活动中增进情感
对于情感缺失的孩子,增进他们与教师、与同学之间情感交流的最好方式,就是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释放童真,释放快乐,释放思念,在活动中增进感情,体会“爱”。
对此,我通过组织学生参与合唱、舞蹈和萨克斯社团的活动,丰富孩子们的课余文化生活,让他们在感受音乐的美和愉悦的同时,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增进同学间的情感和了解,从而收获友谊与自信。此外,我们还充分发挥寄宿制小学的特点,以宿舍为单位开展宿舍才艺比拼、歌王争霸赛、达人秀和音乐会等一系列活动,评选出多才多艺宿舍、才艺小达人、人气小明星等。在实践活动中,孩子们不仅提升了音乐素养,天真活泼的个性还得到了张扬。总之,作为音乐教师,我愿把音乐的种子播撒在学生的心田,一路陪伴他们成长,用音乐抚慰孩子的心灵,使他们用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周遭的一切事与物,笑对生活、勇往直前,不辜负生命中的每一天!
本文系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校本研究专项课题“偏远山区寄宿制小学生情感关怀缺失的对策研究(课题编号:CBEA16070)”的成果。
(作者单位:北京市密云区冯家峪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