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喜欢喝茶的人越来越多,这是好事,我在回答朋友们对于茶的问题时,尽可能在历史源流中寻找答案,客观看待问题。
常有朋友问我:“有些茶煮着喝觉得好喝,什么茶可以煮,什么茶不能煮呢?”在回答这些问题前,我先给大家分享唐宋时期的三首茶诗。
即惠山煮茶
作者:蔡襄(宋代书法家、茶学家)
此泉何以珍,适与真茶遇。在物两称绝,于予独得趣。鲜香箸下云,甘滑杯中露。当能变俗骨,岂特湔尘虑。昼静清风生,飘萧入亭树。中含古人意,来者庶冥悟。
诗解:惠山泉水很珍贵,但是要在遇到上好品质的真茶时才能真正称绝。茶也只能和上好的泉水相融,才能完美发挥本性。若能相得益彰, 饮茶人大受其惠,不仅口腹畅快,还能“变俗骨”“湔尘虑”,把自己修炼成一个心性高洁的人。
汲江煎茶
作者:苏轼(宋)
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取深清。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茶雨已翻煎处脚, 松风忽作泻时声。枯肠未易禁三碗,坐数荒村长短更。
诗解:活水还须活火烹,这是关键,一个“活”字多层意思。中间描述的都是煎茶的过程,还有茶快煎好时的声势。结尾则是喝茶的感受。
煎茶
作者:成彦熊(南唐进士)
岳寺春深睡起时,虎跑泉畔思迟迟。
蜀茶倩个云僧碾,自拾枯枝三四枝。
诗解:时间、地点都很明确,虎跑泉边冲泡的是四川的茶。我去过蒙顶山,蒙顶山的茶可是好茶,作者和一个云游的僧人一起捡拾起枯枝, 碾了茶,然后开始煎茶。
在以上三篇茶诗中,我们了解到作用于茶的方法是不一样的,下面分别说明。
煮茶法
唐代以前无制茶法,往往直接采生叶煮饮, 唐以后则以蒸青绿茶做龙凤饼团的方式做茶,然后干茶煮饮,明后朱元璋提倡散茶,清以迄今。
汉魏南北朝以迄初唐,主要是直接采茶树生叶烹煮成羹汤而饮,饮茶类似喝蔬茶汤,此羹汤吴人称之为“茗粥”。
陆羽《茶经·五之煮》中记载:“或用葱、姜、枣、桔皮、茱萸、薄荷之等,煮之百沸,或扬令滑, 或煮去沫,斯沟渠间弃水耳,而习俗不已。”晚唐樊绰《蛮书》记:“茶出银生成界诸山,散收,无采早法。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唐代煮茶,往往加盐、葱、姜、桂等佐料。我在伊朗也了解到当地人依然有把香料等一起煮茶的方式, 看来受到我们丝绸之路文化的影响深远。
煎茶法
唐代至南宋末年流行此法,团饼茶经过炙、碾、罗等工序,制成细微粒的茶末,再根据水的煮沸程度( 如鱼目微有声,为一沸;锅边缘如涌泉连珠,为二沸;腾波鼓浪,为三沸),在二沸时投茶煮,然后分饮。会适量加入一点盐,不再加其他任何东西,喝茶的本味清香。
《煎茶》诗所言“蜀茶倩个云僧碾”,其“碾”字就表示了要将团饼茶碾碎后,再捡枯枝烧火煮水,然后煎茶,以得茶之清味。
点茶法
宋代的点茶法是将团饼经炙茶后碾磨成粉末状,再用筛罗分筛出最细腻的茶粉投入茶盏中, 即用沸水冲点,随即用茶筅快速击打,使茶与水充分交融,并使茶盏中出现大量白色茶沫。
关于点茶所见法,在日本比较常见,不管是居家还是严谨的茶道表演中,用茶筅将抹茶粉快速击打成茶汤,并配以甜点。
泡茶法
明末清初开始,朱元璋提倡废弃龙凤饼团而用散茶直接用水冲泡茶叶的方式,一直沿袭至今,成为民间最流行的冲泡法。开水注入盖碗、玻璃杯等容器中即可。
回到现在,除了有直接冲泡的器皿,又发明了煮茶器、蒸茶器,琳琅满目的器具似乎让我们有了选择恐惧症。
先大概说下,如果有一款适合蒸煮的茶去比较茶,那么用煮茶的方式,茶色会深,茶汤浓郁,口感醇滑,香气略持久;而用蒸茶的方式,茶色相对明亮清澈些,茶汤香甜, 香气不太持久。若用煮茶的方式,水直接与茶接触,茶汤的醇度自然高一些,因为果胶、糖分的浸出物含量高于蒸茶。从香气的角度看,煮茶的水温低于蒸茶的蒸汽温度,所以蒸茶的香气会随着高温蒸煮而有所流失。
当然,无论是蒸茶还是煮茶,還是要看个人喜好及对茶性的了解和把握。
常有朋友问我:“有些茶煮着喝觉得好喝,什么茶可以煮,什么茶不能煮呢?”在回答这些问题前,我先给大家分享唐宋时期的三首茶诗。
即惠山煮茶
作者:蔡襄(宋代书法家、茶学家)
此泉何以珍,适与真茶遇。在物两称绝,于予独得趣。鲜香箸下云,甘滑杯中露。当能变俗骨,岂特湔尘虑。昼静清风生,飘萧入亭树。中含古人意,来者庶冥悟。
诗解:惠山泉水很珍贵,但是要在遇到上好品质的真茶时才能真正称绝。茶也只能和上好的泉水相融,才能完美发挥本性。若能相得益彰, 饮茶人大受其惠,不仅口腹畅快,还能“变俗骨”“湔尘虑”,把自己修炼成一个心性高洁的人。
汲江煎茶
作者:苏轼(宋)
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取深清。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茶雨已翻煎处脚, 松风忽作泻时声。枯肠未易禁三碗,坐数荒村长短更。
诗解:活水还须活火烹,这是关键,一个“活”字多层意思。中间描述的都是煎茶的过程,还有茶快煎好时的声势。结尾则是喝茶的感受。
煎茶
作者:成彦熊(南唐进士)
岳寺春深睡起时,虎跑泉畔思迟迟。
蜀茶倩个云僧碾,自拾枯枝三四枝。
诗解:时间、地点都很明确,虎跑泉边冲泡的是四川的茶。我去过蒙顶山,蒙顶山的茶可是好茶,作者和一个云游的僧人一起捡拾起枯枝, 碾了茶,然后开始煎茶。
在以上三篇茶诗中,我们了解到作用于茶的方法是不一样的,下面分别说明。
煮茶法
唐代以前无制茶法,往往直接采生叶煮饮, 唐以后则以蒸青绿茶做龙凤饼团的方式做茶,然后干茶煮饮,明后朱元璋提倡散茶,清以迄今。
汉魏南北朝以迄初唐,主要是直接采茶树生叶烹煮成羹汤而饮,饮茶类似喝蔬茶汤,此羹汤吴人称之为“茗粥”。
陆羽《茶经·五之煮》中记载:“或用葱、姜、枣、桔皮、茱萸、薄荷之等,煮之百沸,或扬令滑, 或煮去沫,斯沟渠间弃水耳,而习俗不已。”晚唐樊绰《蛮书》记:“茶出银生成界诸山,散收,无采早法。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唐代煮茶,往往加盐、葱、姜、桂等佐料。我在伊朗也了解到当地人依然有把香料等一起煮茶的方式, 看来受到我们丝绸之路文化的影响深远。
煎茶法
唐代至南宋末年流行此法,团饼茶经过炙、碾、罗等工序,制成细微粒的茶末,再根据水的煮沸程度( 如鱼目微有声,为一沸;锅边缘如涌泉连珠,为二沸;腾波鼓浪,为三沸),在二沸时投茶煮,然后分饮。会适量加入一点盐,不再加其他任何东西,喝茶的本味清香。
《煎茶》诗所言“蜀茶倩个云僧碾”,其“碾”字就表示了要将团饼茶碾碎后,再捡枯枝烧火煮水,然后煎茶,以得茶之清味。
点茶法
宋代的点茶法是将团饼经炙茶后碾磨成粉末状,再用筛罗分筛出最细腻的茶粉投入茶盏中, 即用沸水冲点,随即用茶筅快速击打,使茶与水充分交融,并使茶盏中出现大量白色茶沫。
关于点茶所见法,在日本比较常见,不管是居家还是严谨的茶道表演中,用茶筅将抹茶粉快速击打成茶汤,并配以甜点。
泡茶法
明末清初开始,朱元璋提倡废弃龙凤饼团而用散茶直接用水冲泡茶叶的方式,一直沿袭至今,成为民间最流行的冲泡法。开水注入盖碗、玻璃杯等容器中即可。
回到现在,除了有直接冲泡的器皿,又发明了煮茶器、蒸茶器,琳琅满目的器具似乎让我们有了选择恐惧症。
先大概说下,如果有一款适合蒸煮的茶去比较茶,那么用煮茶的方式,茶色会深,茶汤浓郁,口感醇滑,香气略持久;而用蒸茶的方式,茶色相对明亮清澈些,茶汤香甜, 香气不太持久。若用煮茶的方式,水直接与茶接触,茶汤的醇度自然高一些,因为果胶、糖分的浸出物含量高于蒸茶。从香气的角度看,煮茶的水温低于蒸茶的蒸汽温度,所以蒸茶的香气会随着高温蒸煮而有所流失。
当然,无论是蒸茶还是煮茶,還是要看个人喜好及对茶性的了解和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