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进一步提高体育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思明区小学体育教研组提出“以提升体育教师专业素养为出发点,以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能力为落脚点”的工作目标,建立“区级、片区、学校三级联动”的体育教研、科研、教师培养、信息化工作,形成了区域教研活动的统一性、整体性、延续性和系统性。教研工作聚焦区域主题研修活动、聚焦大课间体育活动、聚焦新教师职业规划培养、聚焦体育专项技能课程培训等内容。
一、聚焦区域主题研修活动,实现教研的统一性
区域研修宏观把握,确立主题。区域研修聚焦教育教学改革的热点、难点、重点问题,以解决学科教学实际。2017年思明区小学体育教学围绕“学科核心素养下的运动技能教学与运动负荷研究”研修主题,聚焦“技能教学和运动负荷”核心问题,通过组织片区组长、学科骨干学习相关理论,明确区域教学研究重点以及研究的整体思路;召开主题研修活动展示观摩,聚焦如何“掌握运动技能,提高运动负荷”话题,在思想上形成共识从而在行动上指导课堂教学。
片区研修整体跟进,聚焦项目。结合片区内学校实际情况,各片区制订研修内容,如,8个片区的体育片区组长,分别围绕篮球、足球、排球、跑、跳、投、跳绳、技巧等教材,选择其中1项教材内容进行研究。针对“技能教学与运动负荷”开展每月1次的片区主题研修活动,探讨在不同运动项目教学中如何有效提高学生课堂练习的时间和次数、掌握运动技能、提高身体素质、培养体育核心素养,对区域教研起到了承上启下和分散项目整体推进的作用,同时各片区之间聚焦主题的研讨交流,实现了教研资源的有效整合利用,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校本教研结合课例,聚焦问题。各校体育组长根据区、片区的研修内容组织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校本教研更加细化研修内容,每一次的主题研修活动,结合具体的课例,针对技能学习和运动負荷问题,从教学目标制订、教学手段选择、课堂队伍调动、场地器材运用、教师语言组织、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捕捉课堂生成资源等问题进行细致研讨。研讨活动邀请体育教研员、片区组长、学科骨干参与指导。聚焦问题的研讨促进了教师对课程标准的理解能力、对教材的解读能力,并转化为课堂教学的实践能力。
“三级联动”聚焦区域研修主题,从区域宏观指导到片区的中观调整,再到学校的微观细化,实现了研修主题的统一性和研修活动的延续性,对不同层次的教师进行了全面的再培训,统一认识、更新理念,有效提高了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
二、聚焦大课间体育活动,推进教研的实效性
学校的大课间活动呈现的是学生整体精神面貌,体现的是学校的体育文化,展示的是体育教研组的综合实力。为提高大课间活动实效性、有效性、欣赏性和借鉴性,促进各校落实阳光体育运动,增强学生体能,促进健康成长,开展了“三级联动”的大课间观摩评比活动。
制订方案,整体部署。区级层面制订《思明区落实阳光体育运动有效开展大课间活动方案》,并召开了各片区负责校领导、各校分管体育的副校长、全体体育教师参加的工作部署会,会议形成共识,明确了片区观摩评比方案及区级展示表彰的具体要求和时间,同时在部署会上展示了部分学校特色大课间活动视频,为各校开展有特色的大课间活动提供借鉴参考。
观摩交流,片区推优。各片区负责校协同片区体育组长,制订本片区的大课间活动评比具体内容,利用每月固定教研时间,实地查看了解各校大课间活动开展情况,并提出建设性意见;制订各校展示时间,组织各校体育组长对本片区内各校的大课间活动进行评比,评比内容包括学生整体精神面貌、活动内容、活动组织、活动时间、活动效果、活动特色等,评选出优秀组织学校和特色学校,并推选到全区进行标准并组织全区体育教师进行观摩。
凝聚力量,推陈出新。各校领导对体育活动的高度重视,各校体育组凝聚团队力量对原有大课间内容进行调整优化,通过班班训练、年段评比、学校展示,有效提升了队列队形、广播操、集体跑操的动作质量;邀请专家指导、多渠道学习借鉴,创编具有学校体育特色的手球模仿操、篮球创编操、足球自编操、跳绳等级操、体能训练操等,科学合理用足用实25min运动时间,不仅提高了学生的体能,更是提升了学校整体精神面貌,形成了积极向上的校园风貌。
“三级联动”聚焦大课间活动,采用“自上而下”的任务布置与“自下而上”的整体推进,有效推动了大课间活动从理论指导实践,再从实践提升理论的综合融通过程。扎实有效的教研活动,促进了体育教师的团队凝聚力,激发了体育教师的责任意识和专业自信,更是体现了体育教师从“有为”到“有位”的价值认同。
三、聚焦新教师职业规划,提高培训的针对性
年轻教师的成长需要较长时间的磨炼,需要基于学校实践基础上的“传、帮、带”,更需要教师对自我成长的规划。在区级层面上,教师培训处对新入职的教师采用集中培训和学科分散指导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系统培训。培训课程包含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教学法规、课堂教学常规、教师专业发展等内容。在全区统一的通识培训基础上,结合学科特点,开展体育教师的专业素养培训。培训内容聚焦严谨的队列口令、精准的讲解示范、规范的教学设计、顺畅的课堂组织,及时的师生互动,以提高新教师课堂教学的适应性;做好体育教师职业规划指导,以思明区教师发展“五级平台”指导新教师做好阶段工作规划,明确工作重点及工作目标,以“定目标、给任务、压担子,促行动”,引导新教师朝着既定的目标不断努力,不断提高职业的成就感和幸福感;跟踪建立教师发展档案,对新教师思想品德、工作态度、工作能力等进行了解,发展种子选手,做好后备人才的选拔和培养。
片区层面上由片区组长组织,组织片区内新教师每学期1次的课堂教学研讨活动,促进区域内新教师之间频繁的学习和交流。结合每次的教学研讨活动,要求新教师撰写个人开课反思、观课评课稿,在研讨的公开场合中发言,锻炼新教师的书面表达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研讨活动中片区组长或者导师针对新教师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答疑解惑,提出指导意见和解决措施,帮助新教师建立课堂教学观和学生发展观,同时结合研讨主题以及教材内容,有针对性地对新教师进行教材梳理和教材衔接等方面的指导,以帮助新教师系统了解教材的整体架构,更好地完成课堂教学。 在校级层面,注重导师手把手指导。导师可以是本校的骨干教师,可以是外校教师,也可以是教研员。充分发挥导师的“传、帮、带、教”作用,指导新教师研读课程标准,领会课程标准理念,学习制订教学计划、撰写教学设计、制订课堂教学评价等;建立导师“推门听课”和新教师的“敲门学课”制度,有效提高师徒之间实践—指导—反思—提升的双向互动过程;通过指导新教师撰写教学感悟、课后反思,及时了解教学中的困惑,并进行有针对性的开导,为新教师排忧解难。
“三级联动”聚焦新教师职业规划培养,通过目标设置、任务驱动的方式,全面而系统地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有效提高了新教师的(入职3年内)课堂教学能力,提高了新教师快速适应新形势下开放的體育课堂教学的能力。
四、聚焦体育专项技能课程培训,提高培训的有效性
根据不同教师不同发展阶段的需求,开展基于需求侧的菜单式的课程培训,有效激发了教师自我学习的积极性。2016年足球专项课程培训结束之后,进行了全区体育教师关于课程培训需求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80%的体育教师们希望开设篮球专项技能培训。根据教师门的需求与建议,2017年开设的“篮球专项技能与教师专业发展培训课程”设置了篮球运动发展、篮球专业技能、篮球教材解读、篮球课例研讨、在线学习互动等课程内容,同时还结合了厦门市师生体育能力大赛的篮球比赛内容,邀请专家对比赛规程以及比赛项目进行解读和现场指导。
为方便篮球课程培训班学员及时有效互动,实现资源共享,将每月2次的区级课程培训时间与各片区的教研活动有机整合和适度调整,实现资源重组和再利用。通过片区组织培训小组进行篮球基本技能展示、团队比赛,同时将篮球课程培训与区级的研修主题相结合,开展篮球课例研讨,做实做细篮球专项技能培训内容,起到了“一举多得”的效果。
为充分发挥篮球培训班学员的所学知识,实现一人学习多人受益,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培训班学员通过课程学习后,在本校体育组进行分享交流,同时借助优幕互动APP分享在线学习课程及学员互动内容,让未能参加课程培训的教师也能通过在线学习,了解篮球课程培训内容以及交流的话题,同时还可以随时登入课程平台,发表个人的见解与培训班学员互动交流。
基于需求的课程培训,激发了体育教师的内需动力,为校本培训提供了更多的互动话题,也为教师提供了不受时空限制的共享资源。实现了从外部“输血”到内部“造血”、从他培到自培、从外力推动到自我更新的转变。
一、聚焦区域主题研修活动,实现教研的统一性
区域研修宏观把握,确立主题。区域研修聚焦教育教学改革的热点、难点、重点问题,以解决学科教学实际。2017年思明区小学体育教学围绕“学科核心素养下的运动技能教学与运动负荷研究”研修主题,聚焦“技能教学和运动负荷”核心问题,通过组织片区组长、学科骨干学习相关理论,明确区域教学研究重点以及研究的整体思路;召开主题研修活动展示观摩,聚焦如何“掌握运动技能,提高运动负荷”话题,在思想上形成共识从而在行动上指导课堂教学。
片区研修整体跟进,聚焦项目。结合片区内学校实际情况,各片区制订研修内容,如,8个片区的体育片区组长,分别围绕篮球、足球、排球、跑、跳、投、跳绳、技巧等教材,选择其中1项教材内容进行研究。针对“技能教学与运动负荷”开展每月1次的片区主题研修活动,探讨在不同运动项目教学中如何有效提高学生课堂练习的时间和次数、掌握运动技能、提高身体素质、培养体育核心素养,对区域教研起到了承上启下和分散项目整体推进的作用,同时各片区之间聚焦主题的研讨交流,实现了教研资源的有效整合利用,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校本教研结合课例,聚焦问题。各校体育组长根据区、片区的研修内容组织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校本教研更加细化研修内容,每一次的主题研修活动,结合具体的课例,针对技能学习和运动負荷问题,从教学目标制订、教学手段选择、课堂队伍调动、场地器材运用、教师语言组织、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捕捉课堂生成资源等问题进行细致研讨。研讨活动邀请体育教研员、片区组长、学科骨干参与指导。聚焦问题的研讨促进了教师对课程标准的理解能力、对教材的解读能力,并转化为课堂教学的实践能力。
“三级联动”聚焦区域研修主题,从区域宏观指导到片区的中观调整,再到学校的微观细化,实现了研修主题的统一性和研修活动的延续性,对不同层次的教师进行了全面的再培训,统一认识、更新理念,有效提高了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
二、聚焦大课间体育活动,推进教研的实效性
学校的大课间活动呈现的是学生整体精神面貌,体现的是学校的体育文化,展示的是体育教研组的综合实力。为提高大课间活动实效性、有效性、欣赏性和借鉴性,促进各校落实阳光体育运动,增强学生体能,促进健康成长,开展了“三级联动”的大课间观摩评比活动。
制订方案,整体部署。区级层面制订《思明区落实阳光体育运动有效开展大课间活动方案》,并召开了各片区负责校领导、各校分管体育的副校长、全体体育教师参加的工作部署会,会议形成共识,明确了片区观摩评比方案及区级展示表彰的具体要求和时间,同时在部署会上展示了部分学校特色大课间活动视频,为各校开展有特色的大课间活动提供借鉴参考。
观摩交流,片区推优。各片区负责校协同片区体育组长,制订本片区的大课间活动评比具体内容,利用每月固定教研时间,实地查看了解各校大课间活动开展情况,并提出建设性意见;制订各校展示时间,组织各校体育组长对本片区内各校的大课间活动进行评比,评比内容包括学生整体精神面貌、活动内容、活动组织、活动时间、活动效果、活动特色等,评选出优秀组织学校和特色学校,并推选到全区进行标准并组织全区体育教师进行观摩。
凝聚力量,推陈出新。各校领导对体育活动的高度重视,各校体育组凝聚团队力量对原有大课间内容进行调整优化,通过班班训练、年段评比、学校展示,有效提升了队列队形、广播操、集体跑操的动作质量;邀请专家指导、多渠道学习借鉴,创编具有学校体育特色的手球模仿操、篮球创编操、足球自编操、跳绳等级操、体能训练操等,科学合理用足用实25min运动时间,不仅提高了学生的体能,更是提升了学校整体精神面貌,形成了积极向上的校园风貌。
“三级联动”聚焦大课间活动,采用“自上而下”的任务布置与“自下而上”的整体推进,有效推动了大课间活动从理论指导实践,再从实践提升理论的综合融通过程。扎实有效的教研活动,促进了体育教师的团队凝聚力,激发了体育教师的责任意识和专业自信,更是体现了体育教师从“有为”到“有位”的价值认同。
三、聚焦新教师职业规划,提高培训的针对性
年轻教师的成长需要较长时间的磨炼,需要基于学校实践基础上的“传、帮、带”,更需要教师对自我成长的规划。在区级层面上,教师培训处对新入职的教师采用集中培训和学科分散指导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系统培训。培训课程包含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教学法规、课堂教学常规、教师专业发展等内容。在全区统一的通识培训基础上,结合学科特点,开展体育教师的专业素养培训。培训内容聚焦严谨的队列口令、精准的讲解示范、规范的教学设计、顺畅的课堂组织,及时的师生互动,以提高新教师课堂教学的适应性;做好体育教师职业规划指导,以思明区教师发展“五级平台”指导新教师做好阶段工作规划,明确工作重点及工作目标,以“定目标、给任务、压担子,促行动”,引导新教师朝着既定的目标不断努力,不断提高职业的成就感和幸福感;跟踪建立教师发展档案,对新教师思想品德、工作态度、工作能力等进行了解,发展种子选手,做好后备人才的选拔和培养。
片区层面上由片区组长组织,组织片区内新教师每学期1次的课堂教学研讨活动,促进区域内新教师之间频繁的学习和交流。结合每次的教学研讨活动,要求新教师撰写个人开课反思、观课评课稿,在研讨的公开场合中发言,锻炼新教师的书面表达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研讨活动中片区组长或者导师针对新教师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答疑解惑,提出指导意见和解决措施,帮助新教师建立课堂教学观和学生发展观,同时结合研讨主题以及教材内容,有针对性地对新教师进行教材梳理和教材衔接等方面的指导,以帮助新教师系统了解教材的整体架构,更好地完成课堂教学。 在校级层面,注重导师手把手指导。导师可以是本校的骨干教师,可以是外校教师,也可以是教研员。充分发挥导师的“传、帮、带、教”作用,指导新教师研读课程标准,领会课程标准理念,学习制订教学计划、撰写教学设计、制订课堂教学评价等;建立导师“推门听课”和新教师的“敲门学课”制度,有效提高师徒之间实践—指导—反思—提升的双向互动过程;通过指导新教师撰写教学感悟、课后反思,及时了解教学中的困惑,并进行有针对性的开导,为新教师排忧解难。
“三级联动”聚焦新教师职业规划培养,通过目标设置、任务驱动的方式,全面而系统地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有效提高了新教师的(入职3年内)课堂教学能力,提高了新教师快速适应新形势下开放的體育课堂教学的能力。
四、聚焦体育专项技能课程培训,提高培训的有效性
根据不同教师不同发展阶段的需求,开展基于需求侧的菜单式的课程培训,有效激发了教师自我学习的积极性。2016年足球专项课程培训结束之后,进行了全区体育教师关于课程培训需求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80%的体育教师们希望开设篮球专项技能培训。根据教师门的需求与建议,2017年开设的“篮球专项技能与教师专业发展培训课程”设置了篮球运动发展、篮球专业技能、篮球教材解读、篮球课例研讨、在线学习互动等课程内容,同时还结合了厦门市师生体育能力大赛的篮球比赛内容,邀请专家对比赛规程以及比赛项目进行解读和现场指导。
为方便篮球课程培训班学员及时有效互动,实现资源共享,将每月2次的区级课程培训时间与各片区的教研活动有机整合和适度调整,实现资源重组和再利用。通过片区组织培训小组进行篮球基本技能展示、团队比赛,同时将篮球课程培训与区级的研修主题相结合,开展篮球课例研讨,做实做细篮球专项技能培训内容,起到了“一举多得”的效果。
为充分发挥篮球培训班学员的所学知识,实现一人学习多人受益,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培训班学员通过课程学习后,在本校体育组进行分享交流,同时借助优幕互动APP分享在线学习课程及学员互动内容,让未能参加课程培训的教师也能通过在线学习,了解篮球课程培训内容以及交流的话题,同时还可以随时登入课程平台,发表个人的见解与培训班学员互动交流。
基于需求的课程培训,激发了体育教师的内需动力,为校本培训提供了更多的互动话题,也为教师提供了不受时空限制的共享资源。实现了从外部“输血”到内部“造血”、从他培到自培、从外力推动到自我更新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