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大健康背景下国民体质健康越发得到重视,对体育教育事业的提升和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和目标。在与外来体育文化碰撞融合、交流互鉴的同时,应积极地发掘优秀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促进其在现代文化进程中找到新的立足点。民族健身操做为体操学科中的一个新分支,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弘扬独具优势和特色。哈尼族健身操是民族健身操的重要组成部分,独特的民族性、实用性与时代性等特点使其具有较高的推广和弘扬价值,现代语境下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交流与传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从哈尼族健身操的形成与发展特点分析出发,探讨大健康背景下哈尼族健身操推广与发展策略。
关键词:大健康;哈尼族健身操;推广与发展
一、前言
哈尼族历史悠久,世居在相对封闭的哀牢山、无量山中,形成了30余种繁杂支系。哈尼族舞蹈源于其生产生活,动作古朴、豪放、热情,是力与美的展现。通过操化动作创编而成的哈尼族健身操,融合哈尼族舞蹈和健身操的特点,透视出浓郁的民族特色与时代气息,具有健身、健心、观赏、提高身体协调性的功能,亦是民族精神的时代展现。是集哈尼族体育运动、哈尼族舞蹈与健美操运动于一体的综合性的健身运动方式。哈尼族健身操作为一项新兴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其发展前景与空间远大[1]。其推广与发展对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较高的实际与理论意义、社会经济与文化价值。
二、哈尼族健身操的形成与发展特点
(一)显著的地域性
“有什么样的地方、就有什么样的文化”。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哈尼族分布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红河、元阳、绿春、金平以及墨江、江城、西双版纳等地域[2]。普遍生活在海拔约800-2550米之间的山地,流传有“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民间谚语。独特的自然环境、气候和地形要素之中孕育出具有鲜明山地梯田稻作特征的哈尼族传统体育,哈尼族舞蹈热情、奔放、地域特征显著,与远古迁徙和生产生活密切关联。哈尼族健身操是根据哈尼族舞蹈的韵律与特色,结合其舞蹈动作元素和操化而创编,融合了哈尼族舞蹈和健身操的特点。
(二)浓郁的民族性
哈尼族舞蹈历史久远,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哈尼族的历史迁徙、生产生活、原始节祭仪式、内化教育、民俗乡约等,是哈尼族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组成,展现出族群认同与民族自豪。从其舞蹈中可以了解到哈尼族鲜明的民族性特点。在哈尼族传统节日“矻扎扎”“甘通通”“昂玛突”到来时,附近村落各民族均相聚在寨子里,跳侗尼尼、木雀舞、棕扇舞、乐作舞、铓鼓舞,可谓各民族大狂欢。阿扎河乡万人大乐作是近年来区域开展红火的活动代表。这无一不透视出哈尼族雄健彪悍、热情奔放、智慧勤劳的民族性情。哈尼族健身操创编过程中充分融入了哈尼族的舞蹈元素,从动作、音乐到服饰都充分体现出哈尼族的民族性特点。如哈尼族舞蹈动作多以半蹲状态下,以小腹为轴心“扭动”,多是展现生活生产、耕作丰收的舞蹈,具有浓郁的山地农耕民族特点。
(三)特殊的传承性
哈尼族众多民族事项以口传为主,族群记忆大多记载在古歌史诗内,其舞蹈承载着族群的缘由历史、开拓居住地的迁徙战争、选址定居后的生产生活方式、丰收的喜悦之情等事项,可以说文化的传承内化在了他们的舞蹈里。生命力尤为充沛,流传世代。之所以把哈尼族舞蹈元素创编在哈尼族健身操中,其目的就是为了使哈尼族传统文化得以在现代文化进程中继续传承下去,与世界多元文化交流互鉴、共同繁荣。
(四)应用的实用性
哈尼族健身操融合了哈尼族舞蹈和健身操的特点,有着浓郁的哈尼族民族特色和时尚气息,具有健身、健心、观赏、提高身体协调性的功能,是集哈尼族体育运动、哈尼族舞蹈与健美操运动于一体的综合性健身运动方式,亦是群众体育不可或缺的一个内容。具有较强的推广性与实用性特点。体现出丰富的艺术性和运动性,长期坚持习练可使人精神饱满、情绪愉快、丰富娱乐,培养民族团结的情操、推动哈尼族传统体育文化内外的交流与传播。
(五)鲜明的时代性
各民族文化都有着属于自身的内涵与外延,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亦一样。在不同历史时期,展现出不同的文化特质与特殊的人文地理与人际关系。随着时代的变迁,哈尼族体育文化也在不断调适,从传统的节祭、民俗中的“满足”与“寓意”中逐步呈现出来,从“后台”到“前台”、从“悦神”到“悦己”、从“地方的、集体的”到“群众的、民间的”、从民族习俗内的传习活动到现代竞技场上体育健身。哈尼族健身操在历经一代又一代体育工作者凝练提升,是社会大众需求变迁的必然,是群众健身的优选,现代展演舞台上其表现形式与内蕴气息无不散发出鲜明的时代性。
(六)广阔的世界性
民族传统体育从概念上深入思考应具备“全称判断性质”[3],哈尼族武术、摔跤、走高跷、赛马等项目逐步从民间节祭活动中脱颖出来,演变为较具有代表性的现代竞技体育项目。哈尼族健身操融入了竞技性的体育特点,绚丽多彩的纹形服饰、民族特色的民族音乐使其独具观赏与习练价值。应验出“越是世界的,就越是民族的。越是民族的,才越是世界的[4]”。特殊的形成地域、浓郁的民族内涵、广阔的应用空间,决定了它必然走出乡村展演活动、走向世界体育舞台。
三、哈尼族健身操推广与发展策略辨析
(一)发展方向的具体把控
民族传统体育由于其特殊的文化缘由和形成背景,展现出人和自然界的协调与相融共生[5],其赖以生存的土壤在乡村在民间。哈尼族体育大多不具备竞技性,在对其开发利用的同时不能因过于强调竞技性和体育性而忽略了其本质特性。要坚持“文化本真”,以多学科知识为指导,充分利用先进文化资源,不断实践探索,注重开发的利益取向及科学性与实效性,推广过程中要通过实践验证,不断修正、凝练升华,形成可持续发展良性机制。
(二)从传统向现代,在凝炼提升中发展
随着生产生活方式的变迁,为适应现代文化的需求。哈尼族体育的推广和发展逐步在从过去内蕴的经验导向向现代合理科学的导向延伸[6],在不脱离其赖以生存的文化土壤,保持其“文化本真”的前提下,现代多学科知识理论、组织原理、发展模式被合理的移植、引入和运用。哈尼族健身操也应遵从不断凝练提升的发展原则,与过家发展战略相契合,借助现代体育先进理念与信息传媒,在制度、规则、模式、机制等方面加以完善改进,进一步推进哈尼族健身操的现代化转型,使其稳步发展。
(三)组织竞赛规范发展
有序组织竞赛活动,推动哈尼族健身操的可持续发展。既要提高竞技技术水平,又要追求其大众型推广。在评分规则方面,应以体育特征为核心分值;在评委的选择方面,应以体育方向的评委为主,避免现在许多类似体育展演或竞赛被过于加工而导致“舞蹈化、艺术化”的扭曲现象。
(四)注重学校教育
哈尼族健身操在沿边民族地区有较好的群众基础,在中小学、地方高校中开展或设置教学内容,既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形成、丰富体育课程内容与特色,还可以拓展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生存空间。体现其价值,通过教育的引入为区域青少年体质发展助力。
四、结语
大健康背景下,随着中西方体育文化的交流互鉴,哈尼族健身操要不断创新融合、开发发展,尊重文化本真注入新的内容与形式、引入现代体育理念,利用好信息传媒平台,成为喜闻乐见的大众健身体育项目的同时,与世界多元体育文化共发展。
参考文献:
[1]倪利.云南民族健身操创编及推广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2014,5:1-71.
[2]李德祥.哈尼族体育[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0,3:5.
[3]手兆束刀.民族体育与传统体育[J].体育文化导刊,2002 (2):92-93.
[4]张选惠.民族传统体育概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5:20-21.
[5]彭福栋,戚一峰.全球化背景下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路径选择[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6,4:29-31.
[6]余静,蒋艳阳.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與现代奥林匹克文化的融合—奥林匹克文化多样性的研究视角[J].广州体育学报,2007,9:27-30.
关键词:大健康;哈尼族健身操;推广与发展
一、前言
哈尼族历史悠久,世居在相对封闭的哀牢山、无量山中,形成了30余种繁杂支系。哈尼族舞蹈源于其生产生活,动作古朴、豪放、热情,是力与美的展现。通过操化动作创编而成的哈尼族健身操,融合哈尼族舞蹈和健身操的特点,透视出浓郁的民族特色与时代气息,具有健身、健心、观赏、提高身体协调性的功能,亦是民族精神的时代展现。是集哈尼族体育运动、哈尼族舞蹈与健美操运动于一体的综合性的健身运动方式。哈尼族健身操作为一项新兴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其发展前景与空间远大[1]。其推广与发展对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较高的实际与理论意义、社会经济与文化价值。
二、哈尼族健身操的形成与发展特点
(一)显著的地域性
“有什么样的地方、就有什么样的文化”。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哈尼族分布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红河、元阳、绿春、金平以及墨江、江城、西双版纳等地域[2]。普遍生活在海拔约800-2550米之间的山地,流传有“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民间谚语。独特的自然环境、气候和地形要素之中孕育出具有鲜明山地梯田稻作特征的哈尼族传统体育,哈尼族舞蹈热情、奔放、地域特征显著,与远古迁徙和生产生活密切关联。哈尼族健身操是根据哈尼族舞蹈的韵律与特色,结合其舞蹈动作元素和操化而创编,融合了哈尼族舞蹈和健身操的特点。
(二)浓郁的民族性
哈尼族舞蹈历史久远,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哈尼族的历史迁徙、生产生活、原始节祭仪式、内化教育、民俗乡约等,是哈尼族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组成,展现出族群认同与民族自豪。从其舞蹈中可以了解到哈尼族鲜明的民族性特点。在哈尼族传统节日“矻扎扎”“甘通通”“昂玛突”到来时,附近村落各民族均相聚在寨子里,跳侗尼尼、木雀舞、棕扇舞、乐作舞、铓鼓舞,可谓各民族大狂欢。阿扎河乡万人大乐作是近年来区域开展红火的活动代表。这无一不透视出哈尼族雄健彪悍、热情奔放、智慧勤劳的民族性情。哈尼族健身操创编过程中充分融入了哈尼族的舞蹈元素,从动作、音乐到服饰都充分体现出哈尼族的民族性特点。如哈尼族舞蹈动作多以半蹲状态下,以小腹为轴心“扭动”,多是展现生活生产、耕作丰收的舞蹈,具有浓郁的山地农耕民族特点。
(三)特殊的传承性
哈尼族众多民族事项以口传为主,族群记忆大多记载在古歌史诗内,其舞蹈承载着族群的缘由历史、开拓居住地的迁徙战争、选址定居后的生产生活方式、丰收的喜悦之情等事项,可以说文化的传承内化在了他们的舞蹈里。生命力尤为充沛,流传世代。之所以把哈尼族舞蹈元素创编在哈尼族健身操中,其目的就是为了使哈尼族传统文化得以在现代文化进程中继续传承下去,与世界多元文化交流互鉴、共同繁荣。
(四)应用的实用性
哈尼族健身操融合了哈尼族舞蹈和健身操的特点,有着浓郁的哈尼族民族特色和时尚气息,具有健身、健心、观赏、提高身体协调性的功能,是集哈尼族体育运动、哈尼族舞蹈与健美操运动于一体的综合性健身运动方式,亦是群众体育不可或缺的一个内容。具有较强的推广性与实用性特点。体现出丰富的艺术性和运动性,长期坚持习练可使人精神饱满、情绪愉快、丰富娱乐,培养民族团结的情操、推动哈尼族传统体育文化内外的交流与传播。
(五)鲜明的时代性
各民族文化都有着属于自身的内涵与外延,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亦一样。在不同历史时期,展现出不同的文化特质与特殊的人文地理与人际关系。随着时代的变迁,哈尼族体育文化也在不断调适,从传统的节祭、民俗中的“满足”与“寓意”中逐步呈现出来,从“后台”到“前台”、从“悦神”到“悦己”、从“地方的、集体的”到“群众的、民间的”、从民族习俗内的传习活动到现代竞技场上体育健身。哈尼族健身操在历经一代又一代体育工作者凝练提升,是社会大众需求变迁的必然,是群众健身的优选,现代展演舞台上其表现形式与内蕴气息无不散发出鲜明的时代性。
(六)广阔的世界性
民族传统体育从概念上深入思考应具备“全称判断性质”[3],哈尼族武术、摔跤、走高跷、赛马等项目逐步从民间节祭活动中脱颖出来,演变为较具有代表性的现代竞技体育项目。哈尼族健身操融入了竞技性的体育特点,绚丽多彩的纹形服饰、民族特色的民族音乐使其独具观赏与习练价值。应验出“越是世界的,就越是民族的。越是民族的,才越是世界的[4]”。特殊的形成地域、浓郁的民族内涵、广阔的应用空间,决定了它必然走出乡村展演活动、走向世界体育舞台。
三、哈尼族健身操推广与发展策略辨析
(一)发展方向的具体把控
民族传统体育由于其特殊的文化缘由和形成背景,展现出人和自然界的协调与相融共生[5],其赖以生存的土壤在乡村在民间。哈尼族体育大多不具备竞技性,在对其开发利用的同时不能因过于强调竞技性和体育性而忽略了其本质特性。要坚持“文化本真”,以多学科知识为指导,充分利用先进文化资源,不断实践探索,注重开发的利益取向及科学性与实效性,推广过程中要通过实践验证,不断修正、凝练升华,形成可持续发展良性机制。
(二)从传统向现代,在凝炼提升中发展
随着生产生活方式的变迁,为适应现代文化的需求。哈尼族体育的推广和发展逐步在从过去内蕴的经验导向向现代合理科学的导向延伸[6],在不脱离其赖以生存的文化土壤,保持其“文化本真”的前提下,现代多学科知识理论、组织原理、发展模式被合理的移植、引入和运用。哈尼族健身操也应遵从不断凝练提升的发展原则,与过家发展战略相契合,借助现代体育先进理念与信息传媒,在制度、规则、模式、机制等方面加以完善改进,进一步推进哈尼族健身操的现代化转型,使其稳步发展。
(三)组织竞赛规范发展
有序组织竞赛活动,推动哈尼族健身操的可持续发展。既要提高竞技技术水平,又要追求其大众型推广。在评分规则方面,应以体育特征为核心分值;在评委的选择方面,应以体育方向的评委为主,避免现在许多类似体育展演或竞赛被过于加工而导致“舞蹈化、艺术化”的扭曲现象。
(四)注重学校教育
哈尼族健身操在沿边民族地区有较好的群众基础,在中小学、地方高校中开展或设置教学内容,既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形成、丰富体育课程内容与特色,还可以拓展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生存空间。体现其价值,通过教育的引入为区域青少年体质发展助力。
四、结语
大健康背景下,随着中西方体育文化的交流互鉴,哈尼族健身操要不断创新融合、开发发展,尊重文化本真注入新的内容与形式、引入现代体育理念,利用好信息传媒平台,成为喜闻乐见的大众健身体育项目的同时,与世界多元体育文化共发展。
参考文献:
[1]倪利.云南民族健身操创编及推广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2014,5:1-71.
[2]李德祥.哈尼族体育[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0,3:5.
[3]手兆束刀.民族体育与传统体育[J].体育文化导刊,2002 (2):92-93.
[4]张选惠.民族传统体育概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5:20-21.
[5]彭福栋,戚一峰.全球化背景下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路径选择[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6,4:29-31.
[6]余静,蒋艳阳.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與现代奥林匹克文化的融合—奥林匹克文化多样性的研究视角[J].广州体育学报,2007,9:2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