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总结和探讨医院内感染的发病相关因素,查找分析感染的原因,以便采取切实可行的防治措施,降低医院内感染发生率。方法 对我院儿科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度出院患儿发生的医院内感染,采取整体回顾性调查。 结果:6368例住院患儿中发生医院内感染285例,感染率平均为4.73%。感染部位最多见于呼吸系统感染,医院内感染患儿平均住院天数明显增多,滥用抗菌药现象普遍。 结论:儿科病房污染严重,不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滥用抗菌药是造成医院内感染最常见原因。
关键词: 儿科;医院感染;控制措施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4-0643-02
住院患儿体质较弱,免疫功能低下,在原有疾病的基础上接触少量病原体即可引起院内感染,从而加重原有疾病,增加患儿痛苦,延长住院时间,重者可引起高热不退、抽搐、顽固性腹泻,脱水。有文献报道儿科病区院内感染率为3.89%,且年龄越小的患儿越容易发生。因此,加强病区管理,降低院内感染率是现代护理管理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现简单介绍我院儿科病区院内感染原因及相应对策。
1 临床资料
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儿科住院患儿6 368例(不包括住院天数≤3天者),发生医院感染189例,感染率为2.97%,明显低于3.42%的报道。其中男110例,女79例,年龄1~9岁,平均1岁,住院天数4~28天,平均住院8天。
2儿科病区院内感染原因
2.1我院儿科近3年来医院内感染率平均为4.73%,与国内儿科报道(3.05%~5.13%) [1,2] 大致相同。发病年龄多见于婴幼儿,占总量60.7%,这与婴幼儿期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功能低下相关。虽然国内报道新生儿期院内感染亦高达7.6% [3] ,但我院新生儿发生率仅为2.68%。远较平均感染率低。主要是我科设单独新生儿室,谢绝陪护及直接探视,医护人员诊治患儿时均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从而大大降低新生儿的院内感染率。
2.2医院内感染部位最多见于呼吸系统感染,主要由于儿科病房陪护多,探视密,空气污染严重,通风及空气消毒不足所致,造成呼吸道交叉感染。其次为肠道感染,除家人护理不当等因素外,其中医护人员在检查及治疗患儿过程中,不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不注意洗手,就容易将直接接触了患儿排泄物的双手污染,而再传播给别的患儿[4] 。所以,加强院内消毒隔离,健全无菌操作规程、家属探视制度、污物处理制度,同时向患儿家属进行防病护理知识宣教等都是防止院内感染的重要措施。说明完善传染病的隔离措施亦相当必要。总的来说,感染区还要根据定植细菌种类或感染类型的不同来设置病房,即将同一种细菌感染的病儿集中到一室,并给予针对性较强的管理措施,既有利于医疗和护理的开展,又能更有效地避免交叉感染。
2.3本组患儿中,使用2种及以上的抗菌药者占90.2%,药敏试验中革兰阴性杆菌占多数,阳性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及表皮葡萄球菌为主,并且对一代头孢及青霉素均有较高耐药性。说明了临床广泛应用抗菌药,联合用药种类多,且选用起点高是造成院内感染的重要原因。本组患儿有22例真菌感染,亦是滥用抗菌药,导致菌群失调所致。因此,在医院管理中应严格控制抗菌药的滥用。
2.4医院内感染的患儿平均住院天数较无院内感染患儿增加67%,既浪费国家医药资源及加重家长的经济负担,同时亦给患儿造成巨大痛苦。
3 护理管理要点
3.1严格无菌操作,增强护理人员的预防交叉感染的意识 护士是各种治疗护理的执行者,是否严格遵守无菌操作程序,在紧急情况下是否所有的操作处置均符合要求都关系到是否会发生院内感染。提高护理人员的医院感染意识,增强消毒灭菌观念,并组织感染知识学习、培训、定期考核,达到感染知识全面提高。
3.2不同病种分室收治 合理使用抗生素、激素类药物,严格按规定时间、剂量给药,并注意观察疗效,及时停药或换药。
3.3加强护理人员的责任心,做好病房管理
3.3.1密观病情变化,加强皮肤、口腔护理 及时发现口腔等部位隐蔽病灶,减少交叉感染机会;加强患者的保护性隔离措施,缩短住院时间,控制和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
3.3.2加强病房管理 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无菌与非无菌物品分开放置,医疗与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做好病区清洁,坚持每天三扫一拖[4],定时加湿打扫和消毒地面、墙面、桌椅、玩具、便盆等,每日定时通风换气,紫外线照射消毒;严格执行探视、陪住制度,尽量减少室内人员过多流动,以免污染室内空气或带入病原体。
3.3.3勤洗手 医务人员的手常常是交叉感染的传播媒介,洗手是防止医院感染重要措施。严格执行洗手制度,防止交叉感染的发生。
3.3.4制定切实可行的消毒管理措施,护士长安排并监督消毒管理,了解科内患儿及护士的情况,对科内患感染性疾病的护士暂时调整工作岗位。由于医护人员不洗手导致细菌传播而引起的感染占医院感的30%,所以要严格洗手制度,做到一操作一洗手,护理用品一人一份,在病房放置1∶5000的84消毒液,严格要求医护及陪护人员入病房时洗手。病区开展责任护士负责一个病室的护理工作,减少病房人员流动,降低院内感染率。医护人员处置病房应从非感染病房开始,尽量避免穿工作服哄抱患儿。
3.4认真作好监测工作 消毒效果的监测是评价其消毒方法是否合理,消毒效果是否可靠的手段。浸泡仪器消毒液每天更换,进行消毒液检测;由专职人员每月定期对空气、体表面及医务人员的手进行监测并记录;对治疗室、抢救室、新生儿室及特殊疾病室进行重点监测。通过监测及时发现问题,采取有效的措施,预防医院感染的发生。
3.5采取净化空气的措施,时时开窗换气,尽量少用空调。在冬季至少每日2次开窗通风,每次15 min,无人病房可用2%过氧乙酸溶液喷雾,8 ml/m3可杀灭90%的微生物。有患儿居住的病房可降低过氧乙酸浓度为0.02%,病区走廊及治疗室每晚紫外线照射消毒1 h,用1%~2%的来苏水刷床和清洁地面。每间病房的病床数不超过3张,拉长病床间距在1.5 m以上,按感染性和非感染性分房隔离治疗,病房内尽量收治同一病种的患儿,新老患儿不混住一室,治疗时间较长的患儿及时调整床位。
3.6加强基础护理 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注重眼部、口腔、脐部及臀部护理。每天洗脸2次,眼部有脓性分泌物者,可用青霉素钠盐水作眼结膜囊冲洗(洗眼)q 8 h,每天用生理盐水清洁口腔2次,动作轻柔防止损伤口腔黏膜。一旦发生感染应及时隔离,若有鹅口疮可涂油剂制霉菌素,在喂奶后30~60 min涂药。脐部每天沐浴前用3M透明敷料覆盖,沐浴后用75%酒精消毒,如脐部湿润或有脓性分泌物,可先用双氧水冲洗,再用10%碘酊烧灼创面(注意保护好周围皮肤,以免烧伤),最后用75%酒精脱碘。病情许可者每天沐浴1次,病情较重者行床上擦浴,并用达克宁散扑皮肤皱褶处,预防感染。喂奶后60 min换尿布,换上尿布前用强生婴儿湿纸巾擦干净臀部,有臀红者可用浓鱼肝油滴剂保护皮肤,皮肤有糜烂者可抹上达克宁散。做一切治疗及护理操作动作均应轻柔,剪短指甲,防止患儿皮肤损伤而引起感染。
4小结
引起院内感染的原因还有很多,有待于大家去进一步发现,找出问题共同解决。为了有效控制院内感染,我们必须从最基础抓起,要求医护人员具备控制院内感染的意识,发挥主观能动性,从身边做起,使院内感染率降至最低。
参考文献
[1] 李旭.儿科病房院内感染249例分析.中國微生态学杂志,2004,1:43.
[2] 牛秀琴,张树德,周素琴,等.医护人员洗手技术与再污染研究.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1998,8(2):88-89.
[3] 董慰慈,张桢先.护理学基础.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22.
[4] 杨华明,易滨.现代医院消毒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405.
[5] 吴安华,任南,文细毛,等.全国医院感染监控网1998-1999年监测资料分析.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0,10(6):401-402.
[6] 李晓红.控制医院感染的方法与效果.护理管理杂志,2004,4:39-40.
[7] 王枢群,张邦.医院感染学.重庆: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重庆分社,1991,10-274.
关键词: 儿科;医院感染;控制措施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4-0643-02
住院患儿体质较弱,免疫功能低下,在原有疾病的基础上接触少量病原体即可引起院内感染,从而加重原有疾病,增加患儿痛苦,延长住院时间,重者可引起高热不退、抽搐、顽固性腹泻,脱水。有文献报道儿科病区院内感染率为3.89%,且年龄越小的患儿越容易发生。因此,加强病区管理,降低院内感染率是现代护理管理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现简单介绍我院儿科病区院内感染原因及相应对策。
1 临床资料
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儿科住院患儿6 368例(不包括住院天数≤3天者),发生医院感染189例,感染率为2.97%,明显低于3.42%的报道。其中男110例,女79例,年龄1~9岁,平均1岁,住院天数4~28天,平均住院8天。
2儿科病区院内感染原因
2.1我院儿科近3年来医院内感染率平均为4.73%,与国内儿科报道(3.05%~5.13%) [1,2] 大致相同。发病年龄多见于婴幼儿,占总量60.7%,这与婴幼儿期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功能低下相关。虽然国内报道新生儿期院内感染亦高达7.6% [3] ,但我院新生儿发生率仅为2.68%。远较平均感染率低。主要是我科设单独新生儿室,谢绝陪护及直接探视,医护人员诊治患儿时均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从而大大降低新生儿的院内感染率。
2.2医院内感染部位最多见于呼吸系统感染,主要由于儿科病房陪护多,探视密,空气污染严重,通风及空气消毒不足所致,造成呼吸道交叉感染。其次为肠道感染,除家人护理不当等因素外,其中医护人员在检查及治疗患儿过程中,不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不注意洗手,就容易将直接接触了患儿排泄物的双手污染,而再传播给别的患儿[4] 。所以,加强院内消毒隔离,健全无菌操作规程、家属探视制度、污物处理制度,同时向患儿家属进行防病护理知识宣教等都是防止院内感染的重要措施。说明完善传染病的隔离措施亦相当必要。总的来说,感染区还要根据定植细菌种类或感染类型的不同来设置病房,即将同一种细菌感染的病儿集中到一室,并给予针对性较强的管理措施,既有利于医疗和护理的开展,又能更有效地避免交叉感染。
2.3本组患儿中,使用2种及以上的抗菌药者占90.2%,药敏试验中革兰阴性杆菌占多数,阳性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及表皮葡萄球菌为主,并且对一代头孢及青霉素均有较高耐药性。说明了临床广泛应用抗菌药,联合用药种类多,且选用起点高是造成院内感染的重要原因。本组患儿有22例真菌感染,亦是滥用抗菌药,导致菌群失调所致。因此,在医院管理中应严格控制抗菌药的滥用。
2.4医院内感染的患儿平均住院天数较无院内感染患儿增加67%,既浪费国家医药资源及加重家长的经济负担,同时亦给患儿造成巨大痛苦。
3 护理管理要点
3.1严格无菌操作,增强护理人员的预防交叉感染的意识 护士是各种治疗护理的执行者,是否严格遵守无菌操作程序,在紧急情况下是否所有的操作处置均符合要求都关系到是否会发生院内感染。提高护理人员的医院感染意识,增强消毒灭菌观念,并组织感染知识学习、培训、定期考核,达到感染知识全面提高。
3.2不同病种分室收治 合理使用抗生素、激素类药物,严格按规定时间、剂量给药,并注意观察疗效,及时停药或换药。
3.3加强护理人员的责任心,做好病房管理
3.3.1密观病情变化,加强皮肤、口腔护理 及时发现口腔等部位隐蔽病灶,减少交叉感染机会;加强患者的保护性隔离措施,缩短住院时间,控制和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
3.3.2加强病房管理 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无菌与非无菌物品分开放置,医疗与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做好病区清洁,坚持每天三扫一拖[4],定时加湿打扫和消毒地面、墙面、桌椅、玩具、便盆等,每日定时通风换气,紫外线照射消毒;严格执行探视、陪住制度,尽量减少室内人员过多流动,以免污染室内空气或带入病原体。
3.3.3勤洗手 医务人员的手常常是交叉感染的传播媒介,洗手是防止医院感染重要措施。严格执行洗手制度,防止交叉感染的发生。
3.3.4制定切实可行的消毒管理措施,护士长安排并监督消毒管理,了解科内患儿及护士的情况,对科内患感染性疾病的护士暂时调整工作岗位。由于医护人员不洗手导致细菌传播而引起的感染占医院感的30%,所以要严格洗手制度,做到一操作一洗手,护理用品一人一份,在病房放置1∶5000的84消毒液,严格要求医护及陪护人员入病房时洗手。病区开展责任护士负责一个病室的护理工作,减少病房人员流动,降低院内感染率。医护人员处置病房应从非感染病房开始,尽量避免穿工作服哄抱患儿。
3.4认真作好监测工作 消毒效果的监测是评价其消毒方法是否合理,消毒效果是否可靠的手段。浸泡仪器消毒液每天更换,进行消毒液检测;由专职人员每月定期对空气、体表面及医务人员的手进行监测并记录;对治疗室、抢救室、新生儿室及特殊疾病室进行重点监测。通过监测及时发现问题,采取有效的措施,预防医院感染的发生。
3.5采取净化空气的措施,时时开窗换气,尽量少用空调。在冬季至少每日2次开窗通风,每次15 min,无人病房可用2%过氧乙酸溶液喷雾,8 ml/m3可杀灭90%的微生物。有患儿居住的病房可降低过氧乙酸浓度为0.02%,病区走廊及治疗室每晚紫外线照射消毒1 h,用1%~2%的来苏水刷床和清洁地面。每间病房的病床数不超过3张,拉长病床间距在1.5 m以上,按感染性和非感染性分房隔离治疗,病房内尽量收治同一病种的患儿,新老患儿不混住一室,治疗时间较长的患儿及时调整床位。
3.6加强基础护理 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注重眼部、口腔、脐部及臀部护理。每天洗脸2次,眼部有脓性分泌物者,可用青霉素钠盐水作眼结膜囊冲洗(洗眼)q 8 h,每天用生理盐水清洁口腔2次,动作轻柔防止损伤口腔黏膜。一旦发生感染应及时隔离,若有鹅口疮可涂油剂制霉菌素,在喂奶后30~60 min涂药。脐部每天沐浴前用3M透明敷料覆盖,沐浴后用75%酒精消毒,如脐部湿润或有脓性分泌物,可先用双氧水冲洗,再用10%碘酊烧灼创面(注意保护好周围皮肤,以免烧伤),最后用75%酒精脱碘。病情许可者每天沐浴1次,病情较重者行床上擦浴,并用达克宁散扑皮肤皱褶处,预防感染。喂奶后60 min换尿布,换上尿布前用强生婴儿湿纸巾擦干净臀部,有臀红者可用浓鱼肝油滴剂保护皮肤,皮肤有糜烂者可抹上达克宁散。做一切治疗及护理操作动作均应轻柔,剪短指甲,防止患儿皮肤损伤而引起感染。
4小结
引起院内感染的原因还有很多,有待于大家去进一步发现,找出问题共同解决。为了有效控制院内感染,我们必须从最基础抓起,要求医护人员具备控制院内感染的意识,发挥主观能动性,从身边做起,使院内感染率降至最低。
参考文献
[1] 李旭.儿科病房院内感染249例分析.中國微生态学杂志,2004,1:43.
[2] 牛秀琴,张树德,周素琴,等.医护人员洗手技术与再污染研究.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1998,8(2):88-89.
[3] 董慰慈,张桢先.护理学基础.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22.
[4] 杨华明,易滨.现代医院消毒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405.
[5] 吴安华,任南,文细毛,等.全国医院感染监控网1998-1999年监测资料分析.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0,10(6):401-402.
[6] 李晓红.控制医院感染的方法与效果.护理管理杂志,2004,4:39-40.
[7] 王枢群,张邦.医院感染学.重庆: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重庆分社,1991,10-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