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而苍凉的手势

来源 :大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qianjin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张爱玲是20世纪40年代上海沦陷区的传奇女作家,她的小说的魅力主要来自于传奇的故事以及弥漫其中的梦魇般的氛围。家庭生活的不幸、所处的时代与社会背景、个人的情感,以及作品的语言基调等多方面的原因,使得张爱玲的小说传达出深刻的悲剧意识和浓厚的悲剧色彩。张爱玲的悲剧意识表现在她对人性的探索,对现代恋爱和婚姻关系的描写上。“说不尽的苍凉的故事”成为张爱玲作品的独特题材。本文主要从悲剧意识产生的原因和表现等方面展开论述。
  关键词:张爱玲;悲剧意识;苍凉
  张爱玲以其融汇古今、雅俗共赏的文风独立于上个世纪40年代的上海文坛,其作品写尽人间苍凉。她的童年和婚姻的不幸,以及她所接触的周围环境,酿成了她的悲剧人生观和创作中的悲剧意识。张爱玲的浓重的悲剧意识根源于她对人生无常、生命悲凉的悲剧性感受,表现在对人性的探索中,她冷冷地撕开生命外表下的华美,露出人性的虚伪、孤独和冷漠。特别是其对婚姻爱情的描写,更是带有浓厚的悲剧意识,体现在作品中的婚恋观有两个基本的悲剧倾向:一是有情人终不能成眷属;二是以交易为目的的互相算计的爱。以至于我们在张爱玲的小说中几乎看不到幸福、美满的婚姻,只看到了磨难与缺憾。
  一、张爱玲悲剧意识产生的原因
  (一)家庭生活的不幸
  文艺心理学认为童年经验在一个人的一生中会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童年经验中所蕴藏着的最初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会直接或间接地渗透到作家的创作之中,对他的文学作品产生深刻的影响。
  张爱玲出身于满清豪门贵族,其外曾祖父就是近代史上有名的李鸿章。但到了张爱玲父亲时,家族已日趋没落。张爱玲的家既有前朝的豪华,又很早接受了西洋文化,她的家可以说是当时沪港洋场众多走向颓废没落的封建大家庭的一个代表。张爱玲正是出生在这样一个没落的贵族之家,出身在封建大户的老屋中,所以在她童年时就不可避免地感受到封建没落之家的那种颓废、阴郁的空气。作为满清遗少,张爱玲的父亲接受的是传统的中式教育,又沾染了纨绔子弟的一些恶习和癖好;而其母亲则从小接受了西洋文化的熏陶,追随“五四”新文化的精神思想,崇尚自由和平等。父母志不同、道不合,争吵随之而来。在张爱玲很小时,母亲便因为憎恶父亲的堕落,大胆离开封建旧式家族,远游欧洲。张爱玲的童年是在父母的争吵和分分合合中度过的。张爱玲十岁左右父母离异,继母进门。
  所以,这种家庭生活成长下的张爱玲,她的性格、处世观念和态度等就逐渐形成了。那些童年的不幸经历,以及爱的缺失让她过早地感受到了生命的孤独,让她的情感受到扭曲,在她的心里永远地埋下了痛苦的种子。使她对男权统治下的大家庭女性的不幸命运有着透彻的了解,使她能够用一种超然,冷漠的态度来展示封建大家庭内部的生活和状态。使她一生的作品都带有深深地的失落感,藏着深深的悲剧气息。
  (二)个人生活、情感的因素
  如果说家庭的变故让张爱玲看透了世事,那么她的情感、婚变则让其对爱情的向往受到泯灭,加深了她创作的悲剧意识。
  张爱玲与胡兰成,一个是当时上海最负盛名的女作家,一个是汪伪政府的要员。在乱世之中,他们相识、相知、相恋,再到最后的分手,都堪称是一场“传奇”。热恋中的张爱玲是欢愉的。她为他倾注了爱情全部的激情与幻想,然而张爱玲的幸福生活很快便幻灭了。面对胡兰成一次又一次的背叛,张爱玲无语,失望,她对他的爱早已燃烧完了。这次婚姻对张爱玲伤害之深,致使她对婚姻产生了强烈的不信任。
  目睹很多职业女性,如苏青等人的不幸婚姻,再加上自己婚姻的失败,张爱玲对天长地久的爱情是抱着怀疑的态度的。这些来自情感的创伤,在她笔下表现为女性婚姻的消极落寞。
  如《半生缘》里的婚姻是空壳,没有爱情,只有利益的驱使;《金锁记》里的婚姻是枷锁,锁住了爱情,刺激了金钱欲。这些作品塑造的爱情悲剧都是张爱玲对婚姻的思考。由于对婚姻的消极,张爱玲小说中的感情,“没有一样不是千疮百孔的”。
  (三)时代与现实的影响
  任何作家的创作风格都和当时的时代与社会背景脱离不开。
  张爱玲所处的时代,满清贵族时代已经过去了,连同他们全部的光荣和财富都土崩瓦解,没落贵族的小姐们日益受到身份贬值、经济困顿的威胁,无情的现实迫使她们走出闺阁,到新崛起的资产阶级中去换取生存的避难所。注重实际、金钱至上的资产阶级和贵族味十足的清高的满清小姐在诸多方面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性。张爱玲身为满清贵族的后代,对这一点是有深切体会的。
  况且,殖民地半殖民地时期的中国风雨飘摇、民不聊生,人们随时会受到战争和生存的威胁,作为弱势群体的女性更缺乏起码的生存空间,那么嫁人,尤其是嫁给有钱人自然就成了女性生存的最好选择。结婚自然变成找饭碗的功利性交易,这些都影响到后来张爱玲作品中的婚恋模式和婚恋观念。
  二、张爱玲悲剧意识在作品中的体现
  (一)对人性、人生的探索体现出强烈的悲剧意识
  张爱玲小说之所以具有悲剧意识,是她对当时社会观察凝结的结果,其中更有着对人性、对人生的深刻的认识。她透过传奇性的故事让读者感受到了世态炎凉和生命的苦难,让读者窥探到人性的自私、卑琐、冷漠、虚伪、变态。也决定了她对人性的悲观,对历史的悲观,对现实的悲观,从而形成了其独特的悲情艺术审美感和创作观。
  张爱玲笔下的人物渺小苍白,没有高尚的情操,没有善良质朴的心,没有憨厚的性格。他们在情欲、封建习俗的挤压下沉沦,精神空虚,人与人之间缺乏真情和互助,哪怕是亲人之间,朋友之间。他们在金钱物欲、性欲情欲的倾轧下,人性变得丑恶恐怖,令人不寒而栗,他们全是现代社会“病”了的人。张爱玲善于从人的“虚伪性”来揭露人性的丑恶,人的不可靠。张爱玲笔下各种类型不同阶层的人,尤其是生活在名门望族的遗老遗少、公子哥儿、太太小姐等上流人物,一旦撕开虚伪的面纱,剩下的便是赤裸裸的虚伪。   张爱玲的悲剧意识还体现在对人生、命运的体验上,她的小说处处渗透着一个失落者的人生感悟,“痛苦”仿佛是人生世界的永恒主题。过早接触人生苦难的她,处处感到生存威胁的她,用一种近似妄想者的眼光看世界,使得她笔下的世界荒诞而畸形,整个世界在某种欲望的诱惑下,弥漫着生之困扰和恐慌。
  (二)爱情、婚姻中的悲剧倾向
  张爱玲小说的底色是荒凉,是一种悲观的感叹。她的作品中荒凉的基调是建立在对日常生活的描述上,是对日常生活中男女问题的不厌其烦的描述上。创作主体的审美直接影响到作品的风格,这就使得张爱玲的作品中没有大起大落、大悲大喜的癫狂,却总能在平凡琐屑的普通人的情感世界中找到一种比悲壮更易触动大众的方式,那就是苍凉的美。
  恋爱与婚姻是张爱玲的中心题材。张爱玲用“男女问题”作为主线,叙述了一个个牵牵绊绊的情爱悲剧,但大量的“情爱”故事中却无法找到一个纯粹精神意义上的“健康的,正常的”爱。男女间无真情,情爱在游戏中进行,他们进行着玩世不恭的享乐主义的精神游戏,最终的结局是指向虚无。男女间虚伪、欺骗,男女的世界灰暗、肮脏、弥漫着窒息的腐烂的气味。婚姻无爱,脱离感情的范畴,婚姻披戴着诸多的枷锁。张爱玲笔下“没有一样感情不是千疮百孔的”。
  婚姻在张爱玲笔下是无爱的,“有爱的婚姻是痛苦的”,爱成就不了婚姻,但婚姻又受不了爱的诱惑。婚姻是枷锁,妄想用它来锁住别人,锁住爱情,都是不可能办到,结果只能毁了自己。爱情总是发生在自私的男人和自私的女人之间。各自为了捍卫那一点自由或者追逐物质上的相互算计着不妥协。当终于有一天,精神上的追求再寻不到现实的依托时,两个人方始彼此亲近。但究竟与爱情不大相干了。
  张爱玲作品中婚恋观基本走向之一:有情人终不能成眷属,成了眷属的却不一定是有情人。张爱玲婚恋观的基本走向之二:以交易为目的的互相算计的爱。张爱玲小说中的人物没有朋友,也没有亲人,更没有“爱”,即使在爱的名目下走到一起的男女,那“爱”也是掺杂了不少杂色的。
  三、悲凉语言渲染的悲凉氛围
  张爱玲善于运用苍凉的语言和独特的意象渲染悲凉的小说氛围,从而形成了悲凉的艺术风格。她的小说像一幅幅苍凉没落的风俗画,又像一幅幅人欲横流的百丑图。张爱玲的文字有一种冷漠、傲然、惨淡和苍凉的彻底和坚决。
  张爱玲的小说,比喻奇巧,色彩运用诡异,善于运用独特的想象创造小说的氛围。在语言上,她的小说,一是制造氛围的手腕高,二是“凉”字用得多,读了有一种忧郁感。在意象上,张爱玲常用月亮、玫瑰、绣在屏风上的鸟等悲凉的意象,来引发人们对小说人物命运的思考。读张爱玲的小说,苍凉的语言氛围总是让人陷入沉闷的悲凉,象征性的意象却又让读者感慨人生。张爱玲是一个感受性的作家,她将她创作的悲剧意识注入文学,以悲凉的语言和苍凉的意象表现出来,形成了小说的苍凉的艺术特色。
  张爱玲小说悲凉的氛围还在于她叙述的基调,那种特有的回忆,冷漠淡然的调子。张爱玲是冷静的,她笔下的文字也是冷静的,她用一种淡然的笔调冷静地表达现实,表达人性,翻来覆去地感叹同一种悲凉的情绪。
  四、结语
  作为一个小说家,张爱玲并没有一套完善的悲剧理论,但她的悲剧意识却无时无刻不强烈渗透在她的小说创作中,使得她的小说文本呈现出一种苍凉的悲剧色彩。她在创作中不仅向读者展示了人生永恒的悲剧性,还揭示了人性的自私、孤独的本原。总而言之,张爱玲的悲剧意识是深刻的,其创作中的浓厚的悲剧意识是在充满失落的生活中逐渐积累而形成的,它折射出作者复杂的心灵,体现出作者对人性、对历史、对现实的悲观。这种独特的悲情的艺术审美感不是淡淡的哀愁和美丽的忧伤,而是令人彻骨的冰凉的悲观。这一文风和魅力,也使她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独树一帜的、极富传奇色彩的作家。
  【参考文献】
  [1]宋明炜.浮世的悲哀——张爱玲传[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
  [2]陈涛.张爱玲作品中女性悲剧命运探析[J].中州大学学报,2006(04).
  [3]蔡敏燕.苍凉——张爱玲小说创作的审美定势[J].南京师范大学,2002.
  [4]乌纳穆诺.生命的悲剧意识[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1987.
  作者简介:刁晓丹,大学本科,辽宁建筑职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语言文学。
其他文献
摘要:中国社会工作起步较晚,而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也相应地受到政府的重视。本文主要在目前我国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背景之下,以无锡市南长区社会工作从业人员及社会工作培养机构管理人员为对象,利用团队成员专业优势和指导老师资源优势,采用文献法和访谈法,对无锡市南长区社工人才培养现状进行深度了解与探究,对其基本情况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并结合已存在问题提出我们自己的意见与建议,以期促进南长区社工人才队伍建设健
期刊
摘要:根据国际航空安全运营数据统计,在目前所发生的航空事故中,有80%以上的事故都与认为因素有关。在飞机的设计和制造日臻完美的今天,如何降低人的差错成为降低事故发生率的关键,消除或控制导致人为差错成为航空届所面临的重要课题。而良好的机组资源管理是民航高效安全运营的基础,这需要各部门相关专业人员的有效沟通和合作,机组成员之间的协作和内部形成的安全氛围都会对安全产生影响。缺乏相好的团队合作则会对飞行安
期刊
摘要:随着当下整容现象的盛行,越来越多的女大学生们也加入了整容行列,年轻的她们不惜冒着巨大的风险进行整容整形。本调查研究试图通过对当下在校大学生们进行调查和访谈,探索当代大学生们对于这一现象的理解和看法,从女性学和时代特点的角度分析女生“整容热”现象。  关键词:大学生;整容;女性地位;时代观  一、研究背景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在追求物质生活的同时,对自己的容貌也越来越重视。而整容作
期刊
摘要:《红楼梦》众多的诗作,最令人揪心的是黛玉的诗歌,黛玉的诗作有一个很明显的倾向,那就是很多诗歌中都有对于“眼泪”这一意象的描写,本文就是基于这一意象,以诗歌本身作为分析的基础,对黛玉诗歌中的眼泪作轻浅的解读。  关键词:黛玉;诗歌;眼泪;意象  曹雪芹用其毕生精力叙写的《红楼梦》,里面描写了许多美妙的诗句,这些诗作不仅符合人物的身份,而且与场合、心境都恰到其处,可谓每一首诗歌都值得人慢慢品读,
期刊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硬邦邦的现实容不下任何的理想主义。当电影遇上梦幻而抽象的诗,或许只有孟京辉荒诞不羁的先锋派作风才能驾驭。  影片是著名话剧导演孟京辉的电影处女作,他在谈到这部作品时说:“这是一部关于软弱的电影,一部鼓励理想主义者的电影。”整部影片便是他对理想主义的阐释。  “影像语言的概念是一种抽象的方法论,这一语言在在电影中绝不可能单独呈现,必须与表征有所关联,表征只有得到解释才成其
期刊
摘要:《寄全椒山中道士》是韦应物诗中的名篇,诗“化工笔”,“一片神行”。诗中似淡实浓的平淡真挚之情,似清而润的意象选取和意境营造,古朴自然的语言书写都给人以极大的审美享受,该诗的艺术魅力由此可见一斑。  关键词:《寄全椒山中道士》;韦应物;瓢  《寄全椒山中道士》,建中四年韦应物任滁州刺史时所作,写诗人在秋天的风雨之日念及山中道人朋友时的所想所感。该诗是韦诗中的名篇,诗“化工笔”(高步瀛《唐宋诗举
期刊
摘要:二十世纪法国伟大的思想家萨特从本质、存在、焦虑等方面延续着海德格尔和胡塞尔对存在的思索,几乎同时期的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也通过他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承载着自己关于“存在”的理解。卡尔维诺代表作《不存在的骑士》与萨特的存在主义有着一定的联系,笔者试图以存在主义视角解读《不存在的骑士》,依照存在、选择、焦虑之间的关系详细阐释,并提出对于存在的理解——主体对个人道路的选择、不断的实践已经代表着个体的存在
期刊
基金项目:本项目得到西南民族大学研究生创新型科研项目资助(CX2015SP166)  摘要:苗族汉语小说自现代文学以来一直活跃于文坛,出产的数量及质量均十分可观,这也引起了学者们对苗族汉语小说的研究兴趣。文中将对当代部分湖南地区苗族作家小说作品描述的女性形象进行分析探讨,首先回顾苗族汉语文学史及研究历程,其次对小说中的女性形象进行分类总结,最后分析其地位、成因及对现实社会的影响和意义。  关键词:
期刊
经过建安文人的努力,两汉乐府诗主要来源于民间的传统发生了巨大的改观。在曹氏父子的带领下,乐府诗在这一时期被文人所重视,呈现出“云蒸霞蔚”的创作局面。随着创作群体的变化,乐府诗在内容和艺术形式方面也呈现了与前代不同的面貌,总体体现出“文人化”的倾向。这一倾向从曹操的诗的内涵中就已初见端倪,又被曹丕赋予形式上的华丽,到曹植“集父兄之大成”,为乐府诗的“文人化”最终奠基。  南朝钟嵘在《诗品》中评价曹植
期刊
摘要:上世纪末以来,以图像化艺术为中心的艺术表现层出不穷,“图像化”作为一种潮流,并在商业方面取得巨大的成功。很短的时间内,各种图像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然而,今天的图像化作品并不同与上世纪末的图像化作品。本文通过对“当代艺术”和“图像”的内涵来阐述图像化艺术作品的发展状况。  关键词:当代艺术;图像;平涂;观念  对当代架上绘画的关注,引导我去接触了大量的图像化表达语言的作品。进而产生了一个疑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