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以问题为导向的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是以“问题导学”和“合作学习”两种教学理论有效融合为理论基础,以问题为导向,教师为引导者,学生为主体的小组合作的课堂教学活动规范形式。本文拟从概念界定、理论依据、基本流程、主要功能、实施策略等方面阐述模式建构的初步尝试。
【关键词】问题导向 小组合作学习 课堂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04-0161-01
一、小组活动及其优势
首先,什么是小組学习方法?小组学习是交际语言教学的一个基本特征。它包括了很多教学与学习技巧,比如讨论、解决问题、辩论等。在这些小组中,学生有大量的机会去说,比起只坐在课堂上听教师讲课的学生,小组学习中的学生能产生大量的语言[1]。
其次,在课堂上选择小组活动,其优势在于:
1.小组活动使学生增加语言使用的机会。有学者经过观察发现,外语教学中,教师讲话的时间至少占课堂时间的一半。
2.小组活动能提高目的语的使用质量。在传统的教师集中授课形式中,教师讲、学生听,学生的说话机会仅在于读课文和回答老师的提问。教师对提出的问题已经事先知道答案,因而问与答之间没有信息差,不算是真正的交际。
3.小组活动顾及学生的个体差异。学习者在性格、动机、态度、能力、风格等各方面都有差异,完全的集中授课不易适应每个学生的需要。小组学习虽然不能在这方面解决所有的问题,但可以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4.小组活动降低了学习者使用陌生语言的焦虑感。小组活动营造了一种轻松自如的气氛,学生不用担心在很多人面前“出丑”,从而在反复出错、纠错的过程中加强了语言能力。
5.小组活动能使学生增强学习动力。由于学生们获得了大量的语言练习时间,在小组活动中不同水平的学生可以自由、大胆地说话,这样就满足了不同水平学生的学习要求,极大地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增强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信心。
二、小组合作的基本流程
1.目标出示。包括学术目标和合作技能目标。学术目标的编写要适合学生的水平,并要根据概念或任务分析使之与教学水平相适应;合作技能目标要明确这节课强调的合作技能是什么,在合作学习实施的初期使用较多,随着学习的深入,学生合作技能逐渐熟练,这一目标可隐形化处理。
2.问题导学。以“问题导学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课前教师认真命制“问题导学单”,要有结构完整的自学提示(包括自学目标、自学内容、自学方法。其中,自学目标明确,自学内容精炼,自学方法具体)。学生按照“问题导学单”提供的自学方法进行自学;将自己不懂的问题记录在自学材料的相应处,以便进入以下环节询问同伴以求解。
3.问题导论。以问题引导学生交流讨论。教师公布自学题答案,学习组长组织组员交换检查答案的正确性,请每个组员说出自己的问题,请知者解答;将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汇总记录在显示板,要求书写工整。
4.问题导释。在问题的引导下教师解惑。教师根据显示板,迅速判断并释疑,包括普遍问题和学生虽未发现但却是关键的问题;学生迅速记录教师释疑的内容,不懂者可质疑(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仍存疑者要利用下一环节或者课后与老师或者同伴沟通、求教,以获得真正的理解。
5.问题导练。以问题引导学生练习。这一环节必须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来完成训练,这一过程基本由学生独立完成,充分展示自己对该部分内容的掌握情况。教师或学生批改后,将得分记录为“测验记分单”,以便对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6.小结反思。测验结束后,教师指导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联网;同时对小组合作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并把情况记录在“合作技能自评表”中,教师填写“课堂绩效评价表”。
三、实施策略
1.问题设置是保证。该模式整个教学过程必须以问题为导向,整节课的主要版块“问题导学”、“问题导论”、“问题导释”、“问题导练”都要紧紧围绕问题展开,因此问题的设置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要深入分析教材,明确本节知识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准确把握《课程标准》要求,使得设计的问题既突出章节知识重点和教学难点,又能反映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形成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问题链”,同时问题的设计还要符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水平,也可适度超越学生的认识水平,贴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以便学生找到问题的切入点,让学生在一个个问题的解决中体验成功,保持学习热情[2]。
2.科学分组是前提。该模式一般运用异质分组,把不同类别的学生分到一组中。在异质小组中,每个学生都有个体的独特生活体验和丰富的学习经验,这样就为其他人的学习提供多样化的观点,会有更多的合作性思维,更多的信息输出和输入,产生更多的观点,所有这些都有助于提高学生理解的深度,推理的质量和保持长时间记忆的精确性。小组学习中,小组是一个有着复杂社会团体动力的系统,每个组员都担当着互补且相互联系的角色,相辅相成,保证系统有机运转。
3.技能训练是基础。合作技能需要后天的训练,靠的是日积月累。教师要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训练实践合作技能的机会,并且将合作技能练习与学习任务相结合。同时,技能训练也要分步骤进行,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及时反馈训练情况,提高训练的针对性和效率,这是一个反复的过程,是一个逐步精确的过程。
4.多元评价是保障。本模式中可运用以下三个评价方式进行多元评价,从而提升整体教学成效。
(1)合作技能自评表。每节课的反思小结阶段,填写“合作技能自评表”,促使学生监控自己的行为,提升责任感,加强有目的地使用目标社会技能的意识;通过反思,使积极的良性行为得到及时的肯定和强化,使消极的劣性行为得到及时的纠正,借此改进和优化个人和小组合作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和态度等方面。
(2)课堂绩效评价表。教师可利用“课堂绩效评价表”进行及时的评价记录,对全班各个小组进行更全面的监控和引导,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其中评价指标的内容可包括自律、合作、成效等方面。
(3)测验进步记分单。本模式的“测验进步记分单”是利用学生小组成就区分法(STAD)进步分的记分方法,从个人进步和小组整体表现两个方面考量。个人进步分:以学生先前两三次测验的平均分为基础分,将测验分数减去基本分数得到差值,根据教师和学生商定的进步分换算法则,将差值换算成进步分,这样做的目的在于让所有学生得到不同的但对其而言是最好的发展,体验成功,激励学生的学习行为;小组分数即为每个组员的进步分的平均值,对全班表现优异小组给予奖励,让学生感受自己的分数对小组的重要性,既强化个人责任,又增强学习团队的凝聚力,进一步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的学习动机。
参考文献:
[1]黄强.“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小组合作学习实践研究[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1(z1):40-41.
[2]王妍.小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践研究[J].小作家选刊,2017(17).
【关键词】问题导向 小组合作学习 课堂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04-0161-01
一、小组活动及其优势
首先,什么是小組学习方法?小组学习是交际语言教学的一个基本特征。它包括了很多教学与学习技巧,比如讨论、解决问题、辩论等。在这些小组中,学生有大量的机会去说,比起只坐在课堂上听教师讲课的学生,小组学习中的学生能产生大量的语言[1]。
其次,在课堂上选择小组活动,其优势在于:
1.小组活动使学生增加语言使用的机会。有学者经过观察发现,外语教学中,教师讲话的时间至少占课堂时间的一半。
2.小组活动能提高目的语的使用质量。在传统的教师集中授课形式中,教师讲、学生听,学生的说话机会仅在于读课文和回答老师的提问。教师对提出的问题已经事先知道答案,因而问与答之间没有信息差,不算是真正的交际。
3.小组活动顾及学生的个体差异。学习者在性格、动机、态度、能力、风格等各方面都有差异,完全的集中授课不易适应每个学生的需要。小组学习虽然不能在这方面解决所有的问题,但可以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4.小组活动降低了学习者使用陌生语言的焦虑感。小组活动营造了一种轻松自如的气氛,学生不用担心在很多人面前“出丑”,从而在反复出错、纠错的过程中加强了语言能力。
5.小组活动能使学生增强学习动力。由于学生们获得了大量的语言练习时间,在小组活动中不同水平的学生可以自由、大胆地说话,这样就满足了不同水平学生的学习要求,极大地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增强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信心。
二、小组合作的基本流程
1.目标出示。包括学术目标和合作技能目标。学术目标的编写要适合学生的水平,并要根据概念或任务分析使之与教学水平相适应;合作技能目标要明确这节课强调的合作技能是什么,在合作学习实施的初期使用较多,随着学习的深入,学生合作技能逐渐熟练,这一目标可隐形化处理。
2.问题导学。以“问题导学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课前教师认真命制“问题导学单”,要有结构完整的自学提示(包括自学目标、自学内容、自学方法。其中,自学目标明确,自学内容精炼,自学方法具体)。学生按照“问题导学单”提供的自学方法进行自学;将自己不懂的问题记录在自学材料的相应处,以便进入以下环节询问同伴以求解。
3.问题导论。以问题引导学生交流讨论。教师公布自学题答案,学习组长组织组员交换检查答案的正确性,请每个组员说出自己的问题,请知者解答;将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汇总记录在显示板,要求书写工整。
4.问题导释。在问题的引导下教师解惑。教师根据显示板,迅速判断并释疑,包括普遍问题和学生虽未发现但却是关键的问题;学生迅速记录教师释疑的内容,不懂者可质疑(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仍存疑者要利用下一环节或者课后与老师或者同伴沟通、求教,以获得真正的理解。
5.问题导练。以问题引导学生练习。这一环节必须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来完成训练,这一过程基本由学生独立完成,充分展示自己对该部分内容的掌握情况。教师或学生批改后,将得分记录为“测验记分单”,以便对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6.小结反思。测验结束后,教师指导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联网;同时对小组合作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并把情况记录在“合作技能自评表”中,教师填写“课堂绩效评价表”。
三、实施策略
1.问题设置是保证。该模式整个教学过程必须以问题为导向,整节课的主要版块“问题导学”、“问题导论”、“问题导释”、“问题导练”都要紧紧围绕问题展开,因此问题的设置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要深入分析教材,明确本节知识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准确把握《课程标准》要求,使得设计的问题既突出章节知识重点和教学难点,又能反映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形成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问题链”,同时问题的设计还要符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水平,也可适度超越学生的认识水平,贴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以便学生找到问题的切入点,让学生在一个个问题的解决中体验成功,保持学习热情[2]。
2.科学分组是前提。该模式一般运用异质分组,把不同类别的学生分到一组中。在异质小组中,每个学生都有个体的独特生活体验和丰富的学习经验,这样就为其他人的学习提供多样化的观点,会有更多的合作性思维,更多的信息输出和输入,产生更多的观点,所有这些都有助于提高学生理解的深度,推理的质量和保持长时间记忆的精确性。小组学习中,小组是一个有着复杂社会团体动力的系统,每个组员都担当着互补且相互联系的角色,相辅相成,保证系统有机运转。
3.技能训练是基础。合作技能需要后天的训练,靠的是日积月累。教师要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训练实践合作技能的机会,并且将合作技能练习与学习任务相结合。同时,技能训练也要分步骤进行,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及时反馈训练情况,提高训练的针对性和效率,这是一个反复的过程,是一个逐步精确的过程。
4.多元评价是保障。本模式中可运用以下三个评价方式进行多元评价,从而提升整体教学成效。
(1)合作技能自评表。每节课的反思小结阶段,填写“合作技能自评表”,促使学生监控自己的行为,提升责任感,加强有目的地使用目标社会技能的意识;通过反思,使积极的良性行为得到及时的肯定和强化,使消极的劣性行为得到及时的纠正,借此改进和优化个人和小组合作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和态度等方面。
(2)课堂绩效评价表。教师可利用“课堂绩效评价表”进行及时的评价记录,对全班各个小组进行更全面的监控和引导,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其中评价指标的内容可包括自律、合作、成效等方面。
(3)测验进步记分单。本模式的“测验进步记分单”是利用学生小组成就区分法(STAD)进步分的记分方法,从个人进步和小组整体表现两个方面考量。个人进步分:以学生先前两三次测验的平均分为基础分,将测验分数减去基本分数得到差值,根据教师和学生商定的进步分换算法则,将差值换算成进步分,这样做的目的在于让所有学生得到不同的但对其而言是最好的发展,体验成功,激励学生的学习行为;小组分数即为每个组员的进步分的平均值,对全班表现优异小组给予奖励,让学生感受自己的分数对小组的重要性,既强化个人责任,又增强学习团队的凝聚力,进一步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的学习动机。
参考文献:
[1]黄强.“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小组合作学习实践研究[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1(z1):40-41.
[2]王妍.小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践研究[J].小作家选刊,201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