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人采用导学案模式完成《分子的立体结构》的课堂教学后,为了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打造高效课堂,本文从教学设计、导學案的编写和导学案的使用这三个角度对整个课堂教学系统进行了反思,总结出了在下次教学过程中采用导学案模式教学时需要注意的问题,为其他教师的课堂教学提供借鉴。
【关键词】分子 立体结构 反思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03.040
一、反思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的确定
在教学设计的时候,根据新课程标准制定的内容标准,确立的学习目标有三个,分别是“认识共价分子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了解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的内容”、“会运用VSEPR模型预测分子(离子)的立体构型”,根据三维目标设计的要求和这部分的知识类型,在教学设计的时候应该加上“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这个能力目标;为了让学生完成该学习目标,教师可以在课前可以布置任务让学生手工制作CH4、H2O和NH3分子的模型并在课堂上展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在介绍完形形色色的分子后,可以投影出V形、平面三角形、三角锥形和四面体形等空间图形,让学生在头脑中对空间构型有比较直观的印象,另外要注意收集形形色色的分子素材;在讲解分子的VSEPR模型怎么变换成分子的立体构型的时候,可以用动画辅助学生理解想象这些图形之间的转化。
(二)目标层级分析
在教学设计的时候,由于没有对“会运用VSEPR模型预测分子(离子)的立体构型”这一技能性目标进行层级分析,没有搭建好从一个次级目标过渡到另外一个次级目标的支架,以至于学生在计算出孤电子对数、价层电子对数之后,不知道怎么推测分子的VSEPR模型。因此,在课后,我对这一技能性目标进行了层级分析,从层级分析图(图1.可以看出,要想学习目标3.1,不仅需要先学习目标4.1,而且还需要事先学习目标4.2“会计算价层电子对数”。)
二、反思导学案的编写
该课时的导学案分为“课前预习”、“课内探究”和“课堂练习”三个部分,课前预习的内容要求学生在课前自学完成,问题的形式也是以填空为主,答案都能在教材上找到。课前预习部分的知识点和知识点出现的顺序如图所示。
(一)课前预习
课前预习部分的内容范围和知识呈现形式是没有问题的,问题在于知识点“VSEPR模型与分子的立体构型的区别”应该呈现在知识点“价层电子对的概念和计算方法”的前面,因为课内探究部分的第一个内容就是举例计算价层电子对数,调换顺序后在处理完课前预习部分“价层电子对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后,能在课内探究部分对这一内容进行即时巩固深化。
(二)课内探究
课内探究部分探究的内容只有一个“运用VSEPR理论预测OF2、SO32-和NH4+的立体构型”,这一内容又分三个步骤,“计算价层电子对数”、“确定分子的VSEPR模型”和“预测分子的立体构型”,教学存在的问题是由于考虑到学生的学情,担心很多学生不会根据计算出来的价层电子对数从教材上总结分子的VSEPR模型,导学案上直接把价层电子对数和分子的立体构型的关系直接以表格的形式呈现了出来,没有让学生去归纳从而得出结论。
三、反思导学案的使用
课前预习部分的使用流程为“自愿展示→质疑→教师点拨”,课内探究部分的使用流程为“独学→群学→自愿展示→质疑→教师反馈点拨”。
(一)点拨环节
第一个问题就是在点拨课前预习案的“常见分子的立体构型”的时候要强调“分子的立体构型”和“分子的立体构型的名称”的区别,要指出如果题目中问的“分子的立体构型”一般要求学生回答的是“分子的立体构型的名称”。第二问题就是在点拨课前预习案的“VSEPR模型与分子的立体构型的区别”的时候一定要指出分子的立体构型就是把VSEPR模型中的孤电子对去掉后得到的,这样学生在完成课内探究案的时候,才会根据已知的VSEPR模型预测分子的立体构型。第三个问题就是在点拨课内探究案的时候,一定要指出如果价层电子对数为4的话,VSEPR模型为四面体形,而不是正四面体形,并对照几何构型从键长角度阐述原因,以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二)学生展示环节
在让学生展示课前预习案的时候,采取的是让学生把自己的导学案投影到白板上,然后让学生把答案念一遍,这样做的话,在处理“价层电子对的概念及计算方法”这一知识点的时候,就碰到了太耽误时间这问一题,因为这一知识点存在大量的文字信息。因此,以后在处理这个知识点的时候只要学生口头展示就行,不必再上讲台展示,这样就能节约时间,提高课堂效率。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在让学生上讲台展示讲解课内探究案的“计算价层电子对数”这一内容的时候,学生讲到一半的时候,由于情绪紧张,思维混乱,讲不下去了,这个时候作为老师没有及时的鼓励和引导学生继续讲解,而是越俎代庖,代替学生把没讲完的内容讲完了,这样做导致不够相信学生,没有完全以学生为主,起不到锻炼学生的展示讲解能力的作用这一问题的出现。
(三)常规管理
在导学案的使用过程中,发现有些学生预习的时候看书不认真,有些课前预习案的答案从教材上直接能找到,但是学生还是做错了,完成课内探究案的时候速度非常慢,这些问题大大减慢了课堂效率;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要在上课时需要抽查一、两个小组的导学案,针对存在问题的学生,当面谈话,加强督促。还有在课堂讨论过程中,有些学生由于性格或习惯的原因,没有投入到和小组成员的讨论中去,这样的人在很多小组中都存在,这种情况的存在会影响小组合作学习的预期效果,因此需要加强小组建设,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效果。
【关键词】分子 立体结构 反思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03.040
一、反思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的确定
在教学设计的时候,根据新课程标准制定的内容标准,确立的学习目标有三个,分别是“认识共价分子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了解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的内容”、“会运用VSEPR模型预测分子(离子)的立体构型”,根据三维目标设计的要求和这部分的知识类型,在教学设计的时候应该加上“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这个能力目标;为了让学生完成该学习目标,教师可以在课前可以布置任务让学生手工制作CH4、H2O和NH3分子的模型并在课堂上展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在介绍完形形色色的分子后,可以投影出V形、平面三角形、三角锥形和四面体形等空间图形,让学生在头脑中对空间构型有比较直观的印象,另外要注意收集形形色色的分子素材;在讲解分子的VSEPR模型怎么变换成分子的立体构型的时候,可以用动画辅助学生理解想象这些图形之间的转化。
(二)目标层级分析
在教学设计的时候,由于没有对“会运用VSEPR模型预测分子(离子)的立体构型”这一技能性目标进行层级分析,没有搭建好从一个次级目标过渡到另外一个次级目标的支架,以至于学生在计算出孤电子对数、价层电子对数之后,不知道怎么推测分子的VSEPR模型。因此,在课后,我对这一技能性目标进行了层级分析,从层级分析图(图1.可以看出,要想学习目标3.1,不仅需要先学习目标4.1,而且还需要事先学习目标4.2“会计算价层电子对数”。)
二、反思导学案的编写
该课时的导学案分为“课前预习”、“课内探究”和“课堂练习”三个部分,课前预习的内容要求学生在课前自学完成,问题的形式也是以填空为主,答案都能在教材上找到。课前预习部分的知识点和知识点出现的顺序如图所示。
(一)课前预习
课前预习部分的内容范围和知识呈现形式是没有问题的,问题在于知识点“VSEPR模型与分子的立体构型的区别”应该呈现在知识点“价层电子对的概念和计算方法”的前面,因为课内探究部分的第一个内容就是举例计算价层电子对数,调换顺序后在处理完课前预习部分“价层电子对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后,能在课内探究部分对这一内容进行即时巩固深化。
(二)课内探究
课内探究部分探究的内容只有一个“运用VSEPR理论预测OF2、SO32-和NH4+的立体构型”,这一内容又分三个步骤,“计算价层电子对数”、“确定分子的VSEPR模型”和“预测分子的立体构型”,教学存在的问题是由于考虑到学生的学情,担心很多学生不会根据计算出来的价层电子对数从教材上总结分子的VSEPR模型,导学案上直接把价层电子对数和分子的立体构型的关系直接以表格的形式呈现了出来,没有让学生去归纳从而得出结论。
三、反思导学案的使用
课前预习部分的使用流程为“自愿展示→质疑→教师点拨”,课内探究部分的使用流程为“独学→群学→自愿展示→质疑→教师反馈点拨”。
(一)点拨环节
第一个问题就是在点拨课前预习案的“常见分子的立体构型”的时候要强调“分子的立体构型”和“分子的立体构型的名称”的区别,要指出如果题目中问的“分子的立体构型”一般要求学生回答的是“分子的立体构型的名称”。第二问题就是在点拨课前预习案的“VSEPR模型与分子的立体构型的区别”的时候一定要指出分子的立体构型就是把VSEPR模型中的孤电子对去掉后得到的,这样学生在完成课内探究案的时候,才会根据已知的VSEPR模型预测分子的立体构型。第三个问题就是在点拨课内探究案的时候,一定要指出如果价层电子对数为4的话,VSEPR模型为四面体形,而不是正四面体形,并对照几何构型从键长角度阐述原因,以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二)学生展示环节
在让学生展示课前预习案的时候,采取的是让学生把自己的导学案投影到白板上,然后让学生把答案念一遍,这样做的话,在处理“价层电子对的概念及计算方法”这一知识点的时候,就碰到了太耽误时间这问一题,因为这一知识点存在大量的文字信息。因此,以后在处理这个知识点的时候只要学生口头展示就行,不必再上讲台展示,这样就能节约时间,提高课堂效率。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在让学生上讲台展示讲解课内探究案的“计算价层电子对数”这一内容的时候,学生讲到一半的时候,由于情绪紧张,思维混乱,讲不下去了,这个时候作为老师没有及时的鼓励和引导学生继续讲解,而是越俎代庖,代替学生把没讲完的内容讲完了,这样做导致不够相信学生,没有完全以学生为主,起不到锻炼学生的展示讲解能力的作用这一问题的出现。
(三)常规管理
在导学案的使用过程中,发现有些学生预习的时候看书不认真,有些课前预习案的答案从教材上直接能找到,但是学生还是做错了,完成课内探究案的时候速度非常慢,这些问题大大减慢了课堂效率;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要在上课时需要抽查一、两个小组的导学案,针对存在问题的学生,当面谈话,加强督促。还有在课堂讨论过程中,有些学生由于性格或习惯的原因,没有投入到和小组成员的讨论中去,这样的人在很多小组中都存在,这种情况的存在会影响小组合作学习的预期效果,因此需要加强小组建设,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