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 人文素养 STS 情感态度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各地中小学信息技术必修课的开设,学生学会了熟练操作计算机和应用网络获取信息资源的技能。但大家也清楚地看到网络技术在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帮助的同时,也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不少挑战,缺乏教师和家长有效引导的学生面对网络经常迷失了方向,他们无法进行自我管理,由此导致了一系列青少年网络问题,如上网成瘾、网络犯罪等。在信息技术课堂中,有一部分学生只想着上网聊天、玩游戏,无心上课。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中太多关注学生对于技术本身的掌握,忽略了技术教育中的“人文素养的渗透”。
STS教育(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 education)即科学、技术与社会教育,是世界各国科学教育改革中形成的一个新的科学教育构想,以强调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生活和发展中的应用为指导思想而组织实施的科学教育。在信息技术课程中,与“科学—技术—社会”相对应是“信息科学—信息技术—信息社会”。 STS教育将社会价值观和伦理道德问题引入科学教育领域,用富于人文关怀的批判性视角来反思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来积极地帮助学生在科学活动中形成恰当的科学伦理观。在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改革中非常注重人文与技术的结合,实施课程目标当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技术为基础,以人自身的完善为最高目标,强调人的技术素质与人文修养的辨证统一,力求把“学会生存”、“学会关心”、“学会尊重、理解与宽容”、“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创造”等当代教育理念贯穿到课程的各个方面。我们在课堂教学当中,注重用信息技术内在的神秘感、创造性和独特力量吸引学生的参与,用信息技术蕴藏的艺术感、文化性、道德责任去熏陶学生的心灵。这样就可以达到这种目标。
本人结合教学实践,就STS视角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人文素养的渗透,实施课程目标当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了一些探索。
二、人文素养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体现
(1)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建立科学技术应用的道德准则和法律准则;(2)挖掘技术的科学思想与方法,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发展的适应能力;(3)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倡导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实践;(4)注重交流与合作,培养合作能力与合作精神;(5)关注现实生活,形成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
三、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人文素养的途径
1.营造民主和谐的人文素养课堂氛围: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热爱孩子是教师生活中最主要的东西,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师必须具备的美德。”教师应该在内心深处把学生看是与自己完全平等的人,更多地理解、信任学生,爱护学生的自尊心,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为人文素养的渗透营造了必要的外部环境,为教师与学生的心灵交流创造了条件,在相互理解与沟通中能更好的实现价值的认同与观念的共识。
如以第一章第二节《信息技术及其影响》为例:这一节从教学内容来看,可以说是一节事实性知识课该如何上的生动有趣呢?我分小组做“你做我猜”、“考考记忆力”、“读图时代”的游戏,即活跃气氛又可以引出问题:什么是信息技术?信息技术的发展过程?然后小组讨论,选派代表回答问题,最后由老师点评、小结。
2.注重开发教材中的情感素材,创设蕴涵人文素养的情景和任务。健康的情感和价值观是人文素养培养的重要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开发教材中的情感素材,创设蕴涵人文素养的情景和任务,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得到人文素养教育,润物于无声之中。
在讲解第三章第一节《文本信息的加工与表达》时,我布置任务:综合运用word设计电子贺卡。参考主题:劳动节贺卡、教师节贺卡、父亲节贺卡、母亲节贺卡。学生制作节日贺卡的兴趣高涨,劳动节贺卡让他们重新理解了劳动的崇高和乐趣,教师节、父亲节和母亲节贺卡将他们对老师、父亲、母亲的感激之情抒发和表现出来。
在讲解第六章《信息安全》时,我举例讲解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犯罪的事例,让学生感受到编制病毒程序和黑客的恶意攻击行为对社会造成的危害,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信息技术道德。我讲完这一章内容后,在班上开展“你我都来说上网”的讨论会。学生运用已经掌握的网络技术和安全上网知识,结合自己对上网的认识开展讨论交流,从中培养学生的法制观念,引导学生自觉远离网吧,做到安全文明上网,从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3.构建小组合作教学模式,培养人文素养:小组合作教学模式是开学初通过对全班学生进行分组,教师创设学习情境和布置学习任务,由小组全体成员共同探究、交流讨论、共同创作作品来完成学习任务。在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中,学生共同探究、互相帮助、取长补短,不同层次的学生均得到进步,体现出更多的人文关怀。学生在创作过程中发挥了自己的创意,体验了创作的喜悦和成功的快乐,从而增强了学习信息技术的自信心,提高了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
如在讲解第二章第一节《获取信息的过程与方法》时,我提出任务:通过获取相关信息制作一份介绍惠州魅力的电子作品。任务小组:城市经济、城市建设、民俗风情、历史文化、人文教育、旅游景点。提交形式可选择Word、PPT或网页等形式提交。用抽签形式产生各小组的任务,提高任务的趣味性,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培养了热爱家乡、关注家乡的发展与建设信息的意识。
4.建立开放式的评价体系,体现人文关怀:新课程改革倡导的评价体系基本思路是:“立足过程、促进发展”。即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作品评价,而且要考虑制作过程中学生的情感投入、态度和主观努力及学生对他人的帮助支持等过程因素。这就提出了构建开放式的评价体系。
STS视角下我们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要注重人文素养的渗透,营造民主和谐的情感氛围和育人环境,赋教学内容予人文精神的内涵,促进学生认知与情感态度的和谐发展,从而使学生从内心确立起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性发展的理念。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各地中小学信息技术必修课的开设,学生学会了熟练操作计算机和应用网络获取信息资源的技能。但大家也清楚地看到网络技术在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帮助的同时,也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不少挑战,缺乏教师和家长有效引导的学生面对网络经常迷失了方向,他们无法进行自我管理,由此导致了一系列青少年网络问题,如上网成瘾、网络犯罪等。在信息技术课堂中,有一部分学生只想着上网聊天、玩游戏,无心上课。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中太多关注学生对于技术本身的掌握,忽略了技术教育中的“人文素养的渗透”。
STS教育(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 education)即科学、技术与社会教育,是世界各国科学教育改革中形成的一个新的科学教育构想,以强调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生活和发展中的应用为指导思想而组织实施的科学教育。在信息技术课程中,与“科学—技术—社会”相对应是“信息科学—信息技术—信息社会”。 STS教育将社会价值观和伦理道德问题引入科学教育领域,用富于人文关怀的批判性视角来反思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来积极地帮助学生在科学活动中形成恰当的科学伦理观。在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改革中非常注重人文与技术的结合,实施课程目标当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技术为基础,以人自身的完善为最高目标,强调人的技术素质与人文修养的辨证统一,力求把“学会生存”、“学会关心”、“学会尊重、理解与宽容”、“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创造”等当代教育理念贯穿到课程的各个方面。我们在课堂教学当中,注重用信息技术内在的神秘感、创造性和独特力量吸引学生的参与,用信息技术蕴藏的艺术感、文化性、道德责任去熏陶学生的心灵。这样就可以达到这种目标。
本人结合教学实践,就STS视角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人文素养的渗透,实施课程目标当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了一些探索。
二、人文素养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体现
(1)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建立科学技术应用的道德准则和法律准则;(2)挖掘技术的科学思想与方法,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发展的适应能力;(3)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倡导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实践;(4)注重交流与合作,培养合作能力与合作精神;(5)关注现实生活,形成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
三、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人文素养的途径
1.营造民主和谐的人文素养课堂氛围: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热爱孩子是教师生活中最主要的东西,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师必须具备的美德。”教师应该在内心深处把学生看是与自己完全平等的人,更多地理解、信任学生,爱护学生的自尊心,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为人文素养的渗透营造了必要的外部环境,为教师与学生的心灵交流创造了条件,在相互理解与沟通中能更好的实现价值的认同与观念的共识。
如以第一章第二节《信息技术及其影响》为例:这一节从教学内容来看,可以说是一节事实性知识课该如何上的生动有趣呢?我分小组做“你做我猜”、“考考记忆力”、“读图时代”的游戏,即活跃气氛又可以引出问题:什么是信息技术?信息技术的发展过程?然后小组讨论,选派代表回答问题,最后由老师点评、小结。
2.注重开发教材中的情感素材,创设蕴涵人文素养的情景和任务。健康的情感和价值观是人文素养培养的重要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开发教材中的情感素材,创设蕴涵人文素养的情景和任务,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得到人文素养教育,润物于无声之中。
在讲解第三章第一节《文本信息的加工与表达》时,我布置任务:综合运用word设计电子贺卡。参考主题:劳动节贺卡、教师节贺卡、父亲节贺卡、母亲节贺卡。学生制作节日贺卡的兴趣高涨,劳动节贺卡让他们重新理解了劳动的崇高和乐趣,教师节、父亲节和母亲节贺卡将他们对老师、父亲、母亲的感激之情抒发和表现出来。
在讲解第六章《信息安全》时,我举例讲解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犯罪的事例,让学生感受到编制病毒程序和黑客的恶意攻击行为对社会造成的危害,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信息技术道德。我讲完这一章内容后,在班上开展“你我都来说上网”的讨论会。学生运用已经掌握的网络技术和安全上网知识,结合自己对上网的认识开展讨论交流,从中培养学生的法制观念,引导学生自觉远离网吧,做到安全文明上网,从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3.构建小组合作教学模式,培养人文素养:小组合作教学模式是开学初通过对全班学生进行分组,教师创设学习情境和布置学习任务,由小组全体成员共同探究、交流讨论、共同创作作品来完成学习任务。在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中,学生共同探究、互相帮助、取长补短,不同层次的学生均得到进步,体现出更多的人文关怀。学生在创作过程中发挥了自己的创意,体验了创作的喜悦和成功的快乐,从而增强了学习信息技术的自信心,提高了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
如在讲解第二章第一节《获取信息的过程与方法》时,我提出任务:通过获取相关信息制作一份介绍惠州魅力的电子作品。任务小组:城市经济、城市建设、民俗风情、历史文化、人文教育、旅游景点。提交形式可选择Word、PPT或网页等形式提交。用抽签形式产生各小组的任务,提高任务的趣味性,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培养了热爱家乡、关注家乡的发展与建设信息的意识。
4.建立开放式的评价体系,体现人文关怀:新课程改革倡导的评价体系基本思路是:“立足过程、促进发展”。即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作品评价,而且要考虑制作过程中学生的情感投入、态度和主观努力及学生对他人的帮助支持等过程因素。这就提出了构建开放式的评价体系。
STS视角下我们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要注重人文素养的渗透,营造民主和谐的情感氛围和育人环境,赋教学内容予人文精神的内涵,促进学生认知与情感态度的和谐发展,从而使学生从内心确立起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性发展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