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国标”提出了新的日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设置等内容,重视就业导向性的日语专业人才培养。本文在对新“国标”相关内容进行解读的基础上,探讨了目前地方高校日语专业毕业生就业所面临的问题,分析了造成此问题的原因,并进一步提出了相关的针对性对策,以促进就业导向型日语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实现日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率的提高。
[关键词]新“国标” 日語专业 就业
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厅科学研究计划项目“新中日关系与新‘国标’下地方高校日语专业就业前景与对策研究”(项目编号:19JK0921)。
新“国标”相关内容解读
新“国标”全称为《外国语言文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具体到日语专业门类,则是《高等学校日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此标准是各类高校开设、培养、评估日语专业的依据,也是日语教学及人才建设的总体性纲领性文件。新“国标”涵盖范围广,在适用专业范围、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体系、教师队伍、教学条件、质量管理等方面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比如在培养目标方面,新“国标”提出培养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扎实的日语读听说写基本功,并且掌握一定层次的相关专业知识,能够符合我国外交、国家经济与地方社会发展及教育、涉外等各行各业发展所需的日语专业人才与复合型日语人才。在培养规格方面,日语专业本科学制一般为4年,并可根据各校自身情况进行3至6年的弹性规制,毕业后授予文学学士学位。在课程体系方面分为通识教育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培养方向课程、实践教学环节及毕业论文五个环节。新“国标”要求实现通识课与专业课、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必修与选修、课程教学与实践教学之间的融合与互渗,构建合理有效的日语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注重学生跨语境能力、思辨创新能力的培养,并且为适应社会现实发展需要进行相应的动态机制调整。在质量管理方面,新“国标”对日语专业教学与评价做了相应的严格规约,建立了融教学监控机制、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与持续改进机制为一体的质量保障体系。
根据以上所列举的新“国标”内容可以发现,无论是复合型日语人才的培养目标,还是就业为导向的动态人才培养机制,以及毕业生去向的持续性跟踪,都体现了新“国标”对日语专业人才语言技能实践性的强调,以及契合社会人才需求的培养模式的重视。因此,如何看待在新“国标”背景下地方高校日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现状,解决日语专业就业市场所面临的现实问题,提出行之有效的针对性对策,对培养就业导向型日语复合型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日语专业毕业生就业前景分析
随着高校的扩招,再加之各方面的诸多原因,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的问题成为压在我国国民心头的一块巨石。随着地方高校日语专业雨后春笋般地开设,日语专业毕业生人数急速增加,导致很多地区日语专业人才的供需严重失衡,“毕业即失业”成为众多日语专业学生所面临的一个问题。如何提高日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实现新“国标”背景下日语专业人才在经济市场上的供需平衡,是地方高校日语专业建设与评估的关键。
2016年前后,借助已有的区域协作平台,依托我国与相关国家之间的双边、多边合作机制,以及“一带一路”所带来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国内中西部地区开辟了众多市场空间,这吸引了许多外商来华投资,其中也包括大量的日本跨国集团和中日合资企业。在这类涉日企业中,除了名气较大的索尼、丰田等大型企业外,还有数量可观的日本中小型公司。这些企业在中国发展一方面为我国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另一方面也推动了地方日语专业的建设和就业率的提高。可以说,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日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状况较为乐观。调查数据显示,国内高等院校日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在80%上下浮动,相较于德语、俄语、西班牙语等小语种,属于就业率较低的语种专业。要提高日语专业毕业生的有效就业率,就必须清楚毕业生就业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分析问题的成因,才能构建出具体的解决方案。就目前来看,日语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学生自身的原因
无语言实践技能,无行业工作经验,无个人职业规划,“三无”是包括日语专业学生在内的小语种专业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的自身条件限制,“三无”状态也是众多小语种专业学生的通病,而对专业技能不过硬的毕业生企业自然是避而远之。有关调查显示,44.68%的日语专业学生表示自己并非有目的地选择日语,多半是服从校内外的生源调剂,只有38.3%的学生表示自己对日语及日本文化有兴趣,而其中又只有8.51%的学生是有就业目的性选择日语专业的。从这些数据不难看出,就业困难的首要原因是学生自身就缺乏就业的明确概念,多数人在迷茫中完成了大学四年的学习,毕业即面临失业。语言是一门实用课程,而大多数学生在校期间得不到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实践,因而在求职过程中容易暴露实践能力缺乏的问题,难以达到企业岗位的要求标准。另外,不少学生在进入大学阶段后迷失了未来的方向,失去了学习的动力,导致专业学习不够投入,临近毕业之时所掌握的日语专业知识不深入、不扎实、不全面、不系统等。以上这些问题的存在,造成学生毕业后就业困难的出现。
2.高校培养机制的原因
随着各大高校持续性扩招,大学本科教育已经逐渐从精英走向大众。开设日语专业的院校越来越多,日语专业毕业生数量也呈膨胀趋势,远超过社会岗位需求的增长速度。因此,造成了某种程度上日语人才的过剩,日语专业人才也逐渐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众多日语专业毕业生面临被行业淘汰的危险,或者干脆抛开自身专业转而从事非本专业的工作。在这样严峻的就业背景下,各大高校的专业建设却没有跟上社会的发展,日语专业人才的培养机制调整步伐依然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日语专业课程强调理论性忽视实践性,培养模式缺乏创新,学业与就业脱节等问题层出不穷,致使毕业生在走出校门时对陌生的社会工作不可避免地会产生迷茫。同时,高校日语专业师资及教学软硬件设施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缺陷,使得日语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难以达到预期的目标。 3.用人单位招聘制度的原因
在日益供过于求的“买方市场”,各用人单位的招聘制度也随之发生了变化。面对海量的求职者,用人单位明确用人标准、提高准入门槛、设置应聘障碍,以期招聘最优人选。一方面,众多事业、企业单位有着严重的学校歧视,这对非“985”“211”“双一流”大学的学生来说是一个硬伤式障碍,从源头上就被限制了求职的资格。另一方面,即使对毕业院校沒有具体要求的用人单位,也十分看重学生在校期间所获的荣誉。因此,为了以后的就业,学生在校期间的重心便放在了学习专业技能以外的东西上,造成另一层面的失衡。除此之外,各用人单位尤其是以盈利为目的的单位,更多看中的是员工的实际工作经验,要求员工可以迅速熟悉工作,这样可以节省单位大量的培训、试错资本,这对没有任何工作经验的大学生来说又是一个竞争劣势。
4.择业预期与岗位需求不匹配的原因
从当前的数据分析来看,高等院校毕业的日语专业学生大多愿意在城市求职,追求国企等单位中相对稳定的职位,这就很容易形成“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竞争状况。机会相对较多的中小城市民营企业则常常无人问津,产生人才流向不平衡的问题。此外,当前的日语专业毕业生较多地存在着“自我定位不准确、自我认识不到位”的心态问题。对自我能力水平认识有限,盲目地追求高薪资、高福利、高自由度、高自我支配时间的工作岗位,在这种求职意向和错误心态下,往往无法实现有效且可持续性的稳定就业,这也是当前日语专业学生就业问题之一。
日语专业毕业生就业对策分析
要解决日语专业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就必须有针对性地从以下方面展开策略调整,以实现日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率的新突破。
1.学生要认识自身,努力学习和训练自身日语专业技能
想要达到良好的就业水准,首要条件就是提高自身的日语专业技能,包括专业知识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从学生内部着手,解决无语言实践技能、无行业工作经验、无个人职业规划的“三无”问题。调查结果显示,只有38.3%的学生表示自己对日语及日本文化有兴趣,所以必须加强对学生个人兴趣的培养,使学生对日语产生兴趣,防止一味地灌输理论知识,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身的能力与水平,以正确的心态面对就业市场,选择与自己兴趣与能力相匹配的职业。在就业环节中,企业最看中的也是最关键的部分,依然是毕业生所掌握的包括日语运用在内的综合技能,高校除了注重日语专业核心课程,还应该着重开发各类诸如“模拟翻译官”等倾向于实践的课程,以培养一批掌握扎实基本功、能够应对多方面挑战的日语专业人才。
2.高校要优化培养机制,适应社会需求
日语专业的建设和发展是促进就业的重中之重。尤其是地方高校,应切实立足于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所产生的动态性人才需求状况,灵活调整本校日语专业学生的培养机制与方向,明确培养目标。地方高校应尽快建立就业导向性培养机制,在促进日语学科发展进步的同时,发挥学生在学科建设中的作用。
3.用人单位要一视同仁,科学用人
用人单位在招聘社会人才之时,要尽可能地摆脱院校歧视,做到科学识人、科学选人、科学用人,不能因为一个非“双一流”的标签就将人才拒之门外。否则很容易造成优秀人才的流失,也容易造成人才流向不平衡、院校恶性竞争等社会问题的出现,这对用人单位和社会都是不利的。另外,用人单位要建立完整的员工培养机制,对刚刚走上岗位的日语专业毕业生进行合理有效的岗前培训,使其完成从院校走入社会的衔接,积极与高校合作,共同打造良性循环的就业链。
4.相关部门要实现市场监管,建立人才信息平台
大学生就业是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关系到民生稳定的重大议题。相关教育部门及各大高等院校和社会机构应当切实担负起促进就业的责任。调整不合理的就业秩序,建立流畅的信息交互平台,为求职者提供求职平台,为用人单位提供人才检索库,打通高校与企业之间的人才供给通道,实现双向选择的安全可持续性的就业渠道。尤其是地方各类部门机构,应当顺应当地经济社会对日语专业人才的需求,建立科学合理的日语专业人才信息平台,以帮助更多的日语专业毕业生快速、高效地实现就业,为各大用人单位科学地找到企业满意的人才。
结 语
新“国标”强调复合型日语人才的培养,重视实践技能的训练,注重就业导向人才培养机制的建设。当前各大高校日语专业毕业生人数剧增,就业压力大,就业困难问题突出。有学生自身的原因,高校培养机制的原因,用人单位招聘制度的原因,择业预期与岗位需求不匹配的原因。学生要认识自身,努力学习和训练日语专业技能;高校要优化培养机制,适应社会需求;用人单位要一视同仁,科学用人;相关部门要实现市场监管,建立人才信息平台。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日语专业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可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佳、李敏英:《日语专业毕业生就业问题思考》,《教育教学论坛》2016年第32期,第31-32页。
[2]李慧:《从当前就业压力看高校日语教学改革》,《科教文汇》(中旬刊)2015年第12期,第160-161页。
[3]李景瑞:《河南省三本院校日语专业大学生就业困境及解决对策》,《教育现代化》2017年第4卷第25期,第223-224、226页。
[4]刘非:《新国标背景下日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培养的思考》,《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年第3卷第6期,第119-120页。
[5]《外国语言文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http://2011.gdufs.edu.cn/info/1086/2682.htm,2018年4月12日。
作者单位:咸阳师范学院 陕西咸阳
[关键词]新“国标” 日語专业 就业
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厅科学研究计划项目“新中日关系与新‘国标’下地方高校日语专业就业前景与对策研究”(项目编号:19JK0921)。
新“国标”相关内容解读
新“国标”全称为《外国语言文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具体到日语专业门类,则是《高等学校日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此标准是各类高校开设、培养、评估日语专业的依据,也是日语教学及人才建设的总体性纲领性文件。新“国标”涵盖范围广,在适用专业范围、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体系、教师队伍、教学条件、质量管理等方面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比如在培养目标方面,新“国标”提出培养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扎实的日语读听说写基本功,并且掌握一定层次的相关专业知识,能够符合我国外交、国家经济与地方社会发展及教育、涉外等各行各业发展所需的日语专业人才与复合型日语人才。在培养规格方面,日语专业本科学制一般为4年,并可根据各校自身情况进行3至6年的弹性规制,毕业后授予文学学士学位。在课程体系方面分为通识教育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培养方向课程、实践教学环节及毕业论文五个环节。新“国标”要求实现通识课与专业课、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必修与选修、课程教学与实践教学之间的融合与互渗,构建合理有效的日语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注重学生跨语境能力、思辨创新能力的培养,并且为适应社会现实发展需要进行相应的动态机制调整。在质量管理方面,新“国标”对日语专业教学与评价做了相应的严格规约,建立了融教学监控机制、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与持续改进机制为一体的质量保障体系。
根据以上所列举的新“国标”内容可以发现,无论是复合型日语人才的培养目标,还是就业为导向的动态人才培养机制,以及毕业生去向的持续性跟踪,都体现了新“国标”对日语专业人才语言技能实践性的强调,以及契合社会人才需求的培养模式的重视。因此,如何看待在新“国标”背景下地方高校日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现状,解决日语专业就业市场所面临的现实问题,提出行之有效的针对性对策,对培养就业导向型日语复合型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日语专业毕业生就业前景分析
随着高校的扩招,再加之各方面的诸多原因,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的问题成为压在我国国民心头的一块巨石。随着地方高校日语专业雨后春笋般地开设,日语专业毕业生人数急速增加,导致很多地区日语专业人才的供需严重失衡,“毕业即失业”成为众多日语专业学生所面临的一个问题。如何提高日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实现新“国标”背景下日语专业人才在经济市场上的供需平衡,是地方高校日语专业建设与评估的关键。
2016年前后,借助已有的区域协作平台,依托我国与相关国家之间的双边、多边合作机制,以及“一带一路”所带来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国内中西部地区开辟了众多市场空间,这吸引了许多外商来华投资,其中也包括大量的日本跨国集团和中日合资企业。在这类涉日企业中,除了名气较大的索尼、丰田等大型企业外,还有数量可观的日本中小型公司。这些企业在中国发展一方面为我国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另一方面也推动了地方日语专业的建设和就业率的提高。可以说,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日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状况较为乐观。调查数据显示,国内高等院校日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在80%上下浮动,相较于德语、俄语、西班牙语等小语种,属于就业率较低的语种专业。要提高日语专业毕业生的有效就业率,就必须清楚毕业生就业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分析问题的成因,才能构建出具体的解决方案。就目前来看,日语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学生自身的原因
无语言实践技能,无行业工作经验,无个人职业规划,“三无”是包括日语专业学生在内的小语种专业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的自身条件限制,“三无”状态也是众多小语种专业学生的通病,而对专业技能不过硬的毕业生企业自然是避而远之。有关调查显示,44.68%的日语专业学生表示自己并非有目的地选择日语,多半是服从校内外的生源调剂,只有38.3%的学生表示自己对日语及日本文化有兴趣,而其中又只有8.51%的学生是有就业目的性选择日语专业的。从这些数据不难看出,就业困难的首要原因是学生自身就缺乏就业的明确概念,多数人在迷茫中完成了大学四年的学习,毕业即面临失业。语言是一门实用课程,而大多数学生在校期间得不到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实践,因而在求职过程中容易暴露实践能力缺乏的问题,难以达到企业岗位的要求标准。另外,不少学生在进入大学阶段后迷失了未来的方向,失去了学习的动力,导致专业学习不够投入,临近毕业之时所掌握的日语专业知识不深入、不扎实、不全面、不系统等。以上这些问题的存在,造成学生毕业后就业困难的出现。
2.高校培养机制的原因
随着各大高校持续性扩招,大学本科教育已经逐渐从精英走向大众。开设日语专业的院校越来越多,日语专业毕业生数量也呈膨胀趋势,远超过社会岗位需求的增长速度。因此,造成了某种程度上日语人才的过剩,日语专业人才也逐渐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众多日语专业毕业生面临被行业淘汰的危险,或者干脆抛开自身专业转而从事非本专业的工作。在这样严峻的就业背景下,各大高校的专业建设却没有跟上社会的发展,日语专业人才的培养机制调整步伐依然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日语专业课程强调理论性忽视实践性,培养模式缺乏创新,学业与就业脱节等问题层出不穷,致使毕业生在走出校门时对陌生的社会工作不可避免地会产生迷茫。同时,高校日语专业师资及教学软硬件设施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缺陷,使得日语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难以达到预期的目标。 3.用人单位招聘制度的原因
在日益供过于求的“买方市场”,各用人单位的招聘制度也随之发生了变化。面对海量的求职者,用人单位明确用人标准、提高准入门槛、设置应聘障碍,以期招聘最优人选。一方面,众多事业、企业单位有着严重的学校歧视,这对非“985”“211”“双一流”大学的学生来说是一个硬伤式障碍,从源头上就被限制了求职的资格。另一方面,即使对毕业院校沒有具体要求的用人单位,也十分看重学生在校期间所获的荣誉。因此,为了以后的就业,学生在校期间的重心便放在了学习专业技能以外的东西上,造成另一层面的失衡。除此之外,各用人单位尤其是以盈利为目的的单位,更多看中的是员工的实际工作经验,要求员工可以迅速熟悉工作,这样可以节省单位大量的培训、试错资本,这对没有任何工作经验的大学生来说又是一个竞争劣势。
4.择业预期与岗位需求不匹配的原因
从当前的数据分析来看,高等院校毕业的日语专业学生大多愿意在城市求职,追求国企等单位中相对稳定的职位,这就很容易形成“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竞争状况。机会相对较多的中小城市民营企业则常常无人问津,产生人才流向不平衡的问题。此外,当前的日语专业毕业生较多地存在着“自我定位不准确、自我认识不到位”的心态问题。对自我能力水平认识有限,盲目地追求高薪资、高福利、高自由度、高自我支配时间的工作岗位,在这种求职意向和错误心态下,往往无法实现有效且可持续性的稳定就业,这也是当前日语专业学生就业问题之一。
日语专业毕业生就业对策分析
要解决日语专业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就必须有针对性地从以下方面展开策略调整,以实现日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率的新突破。
1.学生要认识自身,努力学习和训练自身日语专业技能
想要达到良好的就业水准,首要条件就是提高自身的日语专业技能,包括专业知识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从学生内部着手,解决无语言实践技能、无行业工作经验、无个人职业规划的“三无”问题。调查结果显示,只有38.3%的学生表示自己对日语及日本文化有兴趣,所以必须加强对学生个人兴趣的培养,使学生对日语产生兴趣,防止一味地灌输理论知识,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身的能力与水平,以正确的心态面对就业市场,选择与自己兴趣与能力相匹配的职业。在就业环节中,企业最看中的也是最关键的部分,依然是毕业生所掌握的包括日语运用在内的综合技能,高校除了注重日语专业核心课程,还应该着重开发各类诸如“模拟翻译官”等倾向于实践的课程,以培养一批掌握扎实基本功、能够应对多方面挑战的日语专业人才。
2.高校要优化培养机制,适应社会需求
日语专业的建设和发展是促进就业的重中之重。尤其是地方高校,应切实立足于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所产生的动态性人才需求状况,灵活调整本校日语专业学生的培养机制与方向,明确培养目标。地方高校应尽快建立就业导向性培养机制,在促进日语学科发展进步的同时,发挥学生在学科建设中的作用。
3.用人单位要一视同仁,科学用人
用人单位在招聘社会人才之时,要尽可能地摆脱院校歧视,做到科学识人、科学选人、科学用人,不能因为一个非“双一流”的标签就将人才拒之门外。否则很容易造成优秀人才的流失,也容易造成人才流向不平衡、院校恶性竞争等社会问题的出现,这对用人单位和社会都是不利的。另外,用人单位要建立完整的员工培养机制,对刚刚走上岗位的日语专业毕业生进行合理有效的岗前培训,使其完成从院校走入社会的衔接,积极与高校合作,共同打造良性循环的就业链。
4.相关部门要实现市场监管,建立人才信息平台
大学生就业是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关系到民生稳定的重大议题。相关教育部门及各大高等院校和社会机构应当切实担负起促进就业的责任。调整不合理的就业秩序,建立流畅的信息交互平台,为求职者提供求职平台,为用人单位提供人才检索库,打通高校与企业之间的人才供给通道,实现双向选择的安全可持续性的就业渠道。尤其是地方各类部门机构,应当顺应当地经济社会对日语专业人才的需求,建立科学合理的日语专业人才信息平台,以帮助更多的日语专业毕业生快速、高效地实现就业,为各大用人单位科学地找到企业满意的人才。
结 语
新“国标”强调复合型日语人才的培养,重视实践技能的训练,注重就业导向人才培养机制的建设。当前各大高校日语专业毕业生人数剧增,就业压力大,就业困难问题突出。有学生自身的原因,高校培养机制的原因,用人单位招聘制度的原因,择业预期与岗位需求不匹配的原因。学生要认识自身,努力学习和训练日语专业技能;高校要优化培养机制,适应社会需求;用人单位要一视同仁,科学用人;相关部门要实现市场监管,建立人才信息平台。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日语专业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可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佳、李敏英:《日语专业毕业生就业问题思考》,《教育教学论坛》2016年第32期,第31-32页。
[2]李慧:《从当前就业压力看高校日语教学改革》,《科教文汇》(中旬刊)2015年第12期,第160-161页。
[3]李景瑞:《河南省三本院校日语专业大学生就业困境及解决对策》,《教育现代化》2017年第4卷第25期,第223-224、226页。
[4]刘非:《新国标背景下日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培养的思考》,《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年第3卷第6期,第119-120页。
[5]《外国语言文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http://2011.gdufs.edu.cn/info/1086/2682.htm,2018年4月12日。
作者单位:咸阳师范学院 陕西咸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