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本文运用文献计量方法,以CNKI中国知网为数据来源,对潮商、徽商、晋商研究相关文献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发现:潮商研究在数量质量上均明显弱于徽商、晋商,且研究方向较分散,研究者的持续产出能力较弱;徽商晋商研究机构和作者均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本土机构和作者有较高的研究热情.另外,商帮研究知识结构较为单一,主要集中在历史学,知识来源不够丰富.结合目前潮商研究中的不足,本文提出未来潮商研究的主要方向和推进潮商研究的建议.
【机 构】
:
汕头大学商学院,广东汕头515063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运用文献计量方法,以CNKI中国知网为数据来源,对潮商、徽商、晋商研究相关文献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发现:潮商研究在数量质量上均明显弱于徽商、晋商,且研究方向较分散,研究者的持续产出能力较弱;徽商晋商研究机构和作者均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本土机构和作者有较高的研究热情.另外,商帮研究知识结构较为单一,主要集中在历史学,知识来源不够丰富.结合目前潮商研究中的不足,本文提出未来潮商研究的主要方向和推进潮商研究的建议.
其他文献
中国当代文学的经典化在某种程度上是通过文学教育的形式来完成的,即在文学教材中所遴选出可以承担受教育者们对文学的基础认知和想象功能的文学文本.作为中国本土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奖者,莫言的作品早在获奖之前就已在当代文学史中完成了自身的经典化.然而,在更为大众化的中学语文教育中,莫言作品的入选却充满了各种争议,根本原因是由于当代文学的经典化标尺与中学语文教育的理念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和悖论.
新冠肺炎疫情相关信息传播过程中,公众对信息所反映的事实进行理性认知尤为重要,但同时,情感表达遍布各类信息渠道,人们也往往会对其所接收的带有情感色彩的信息有所觉察并被其打动.这种情感反应是否会干扰人们对事实的理性认知?基于覆盖全国30个省级行政区的问卷调查结果表明,疫情信息接收者的理性反应程度略高于情感反应程度,且二者并不必然相互排斥,而是呈现正相关关系;人口统计特征、信息主题卷入度、信息接收渠道等因素都会影响到对于疫情信息的特定反应方式.其中,性别、年龄、职业类型、居住地疫情严重程度,以及官方主流媒体、网
中国现代文学馆副馆长计蕾深情回忆和吴福辉先生30年交往的点滴,对吴福辉先生的个性、学术与人品均做出了准确细致的描述.
新中国成立以来,香港儿童文学创作始终汲取着民族传统文化的养分,并逐渐形塑出自己独特的审美性格.基于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去检视当代香港儿童文学对传统文化的文学阐释和艺术反馈,可以提炼出香港儿童文学的创作特质,即融传统文化于儿童文学创作方法的建构,现实主义风格与本土生活情趣的追求,以及香港儿童民族认同、文化自信的培塑等.
近几年应援文化和应援经济从海外袭来,不断升温,打榜、投票成为粉丝“在线应援”的重要部分.本研究以近两年来常见的“打榜投票”(下文简称为“打投”)应援方式为例,结合身份认同、集体行动等相关理论对粉丝参与活动的心理动因与行为特征进行初步的探析.
《觉醒年代》是近年来革命历史题材创作的突破,主要原因是在受众群体中,以“90后”的年轻观众占比过半,这在以往的主旋律电视剧传播效果中十分罕见.媒介心理学与传播心理学是由心理学衍生出的多层次学科,从传播主体、媒介和受众的角度来看,主要研究三者之间的心理互动对交际效果的影响.主要内容共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以媒介心理学视角对该剧网络议题的设置与宣传进行分析,探究媒介作为中间变量,传播者如何利用不同媒介根据青年受众喜好进行网络议题设置;第二部分以传播心理学视角对内容与受众的共鸣进行分析,主要从该剧的人物剧情、题材
名人离世常常在新媒体上掀起全民缅怀,潮水般的文本影像、抽象的时代符号、强烈的怀旧氛围,呈现出万人齐喑的景象.本研究基于全网悼念吴孟达的个案,使用集体记忆与个体记忆、天然记忆与人工记忆两组理论进路切入,通过收集新媒体平台的悼念内容,研究这两组二元关系是如何互相影响的.新媒体带来“自传式书写”的个体记忆表达,实现了以我为中心的天然记忆书写、表达准社会交往后的情感回馈、跨越代际形成记忆共同体的可能.但同时,主流媒体、商业媒体凭借强势的话语权和丰富的内容资源,仍对集体记忆保有主导建构作用,记忆书写呈现多元竞合的状
长期以来,围绕导学关系异化的极端案例层出不穷,引发社会舆论的同时也引发了学界对研究生导学关系问题的关注.基于心理契约视角,对251名研究生导师和692名研究生进行问卷调查,研究导学关系异化现象.发现(1)导师-研究生之间存在心理契约失衡,在对研究生群体的整体印象方面导师评价低于研究生评价,其中,双方在学习态度、未来规划维度评价存在显著性差异;(2)导师对学生学习的关心程度影响导师对研究生的心理契约满意度,导师在社会上是否获得尊重、导师的收入期望、导师对本校教师师德的评价也显著影响着导师对研究生的心理契约满
盘古神话由盘古开天地神话和盘古化生神话构成,二者均有若干要素可在先秦两汉思想文化中找到渊源.盘古开天地神话关于天地未分状态的描述,以及“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等观念,实为先秦两汉之际的普遍认识,尤其在道家文化中盛行.盘古化生神话关于盘古死后身体各部分化生为日月星辰、风雨雷电等天地万物的故事,应是在我国上古化生神话以及战国秦汉以来形成的天人感应思想基础上形成的.上古化生神话为其提供了死后化生的结构模式;天人感应思想——尤其是“人副天数”——将人体与自然事物一一对应,与盘古化生神话如出一辙,而且在具体的对应关系
旧岁腊月初三早晨,我收到《南方文坛》李北京师弟发来的消息,是吴福辉先生的去世噩耗.呆怔片刻,我先后拨通了师弟和刘铁群老师的电话,尽管消息已经确实,却仍存一丝希冀,想从他们口中听到“这不是真的”“是误传”等辨伪的话.如今先生虽已仙逝,但每一想起他老人家,音容笑貌就宛在目前,总觉得他并非真的离开,只是远在国外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