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摄/陈长吟
2006年6月,我得到一个在陕北延川县乾坤湾采风的机会,听说黄河在那里转了一个弯。黄河,天地间万古流淌的一个生命,她转弯的样子一定很生动吧。乾坤湾,我轻轻念着这个地名,不禁令我悠然神往。
那是一个骄阳似火却又平常的日子,我带着向往一路颠簸随一批来自全国的诗人、作家、作曲家、摄影家,顶着烈日来到黄河边一个古老的小村庄,傍晚时分,住进了乾坤湾依山傍水的世外桃源小程村。我怀着十分崇敬的心情,感受着这里一草一木间的诗情画意。
历史尘封得太久,使人的认识常常出现偏差,我自己以前对黄河边的印象就是从影视、文学作品中了解的。陕北这块土地总是缺少绿色,缺乏生机,总与“贫瘠”“荒蛮”“落后”这些字眼连在一起,和人们一起忽略着她本应有的辉煌。来到这里,才真正知道了黄河的神奇,流经延川县的68公里黄河在这里简直是天地造化的奇迹。置身群峦、俯瞰大河,波涛般奔涌的群山,像千万条巨蟒纠缠在一起,而在群山之间,有一条巨龙辗转于千山万壑之中,从烟波浩渺处奔来。狂奔不羁的黄河在这一带减少了威力,奇迹般地在峡谷间塑造出5个巨大的S形大转弯,形成极为壮美的罕见的河曲曲流地貌景观。而乾坤湾是五湾中拐得最漂亮、最具有历史感和文化感的弯中精品,黄河在这里旋转了320度,使怀中的河怀村三面环水,远远望去,酷似漂浮在河上的葫芦,而黄河则像一条漂亮的丝带在岛的周围打了个温柔的结。黄河转弯时的风采,便让我们看到了这条河美丽、温柔的一面。在这里,可以感受到黄河的心律。
乾坤湾,是个象征着天地、阴阳的地方,“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两句,在《易经》中,是乾卦和坤卦的卦辞,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乾坤湾,它不张扬也不造作,浑然天成,富有真趣,弥漫着自然生态和农俗文化的味道;乾坤湾,孕育出了远古时代中华民族文化基因密码的太极八卦与河图、洛书,那河谷裸露的中生代三叠系的砂泥岩质地层,那19万年前的古象化石,那峭壁上难以破译的“摩崖天书”,那清水关的古渡口“黄河码头”,那依稀可辨的“悬崖古寨”附近隐约显现的远古先民胜迹以及存留的残房、破庙、石碑、石桥、石碾等遗迹遗物,无疑是黄河文明的印证,是先民藏身避难全力图存的明证;那古老的“儒雅风学堂”……它们,都在告诉我们,这是一块古老的土地!这是一个神秘而又迷人的地方!
那古老的会峰台风景像个神奇的传说,它东临黄河天堑,西南两侧濒临寨河深谷,四面悬崖突兀,峭壁嶙峋,仅西北有条狭窄的崾岘似小桥,与山寨相通。此寨通体岩石,垒高沟深,山环水抱,巍峨险峻,形如虎踞,势若龙盘,易守难攻,固若金汤,是陕北遗存的防御工事之一。在会峰台观景,油然生出一种“黄河流日夜,代谢成古今”的沧桑之感,仿佛穿过时光的隧道,远古的悲壮和雄浑给这一片空旷抹上悲伧。
渐渐的,那远古的一个个传说,在眼前变得生动而又亲切起来。在清水关一块奇石百米之外的悬崖峭壁上,有三孔石室,在石室两边还有一个石洞。洞口撑有两根木柱,洞内有一只倒吊的石羊,有一个陶盆,那是先民生殖、生育的图腾,那是先民的遗物……谁能告诉我,那是何年何月何人所为?
在一个上千年的古窑前,我陷入沉思。看着头戴毡帽手提弓箭的石刻门神,看着凤凰、莲花、水瓶、生命树等这些是神灵的崇拜和生殖的崇拜,我无法阻止自己丰富的联想……戎狄、东胡、匈奴、鲜卑、突厥、回纥、契丹、女真等少数民族曾在这里相互交融,相互征战,共同谱写历史的奇妙乐章……匈奴人赫连勃勃在延川建下大夏国,那么,脚下这片土地里,留有多少生动的故事……那么,有谁知道,这里究竟藏着多少古的秘密呢?
历史是一种灵魂,和着河流的声音在那里敲打着黄河岸边,从未停息,河流滚滚前去,而把许多秘密没能带走,把它们留在了两岸拐弯处。
在乾坤湾,我见到了在滔滔黄河上劈波斩浪的船夫。乘船在黄河漂流,似乘船在梦幻般的晋陕峡谷中漫步,两岸风景令人陶醉,令人思绪万千,也有一种悲壮感在心里。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这样描写这里的风景:“夹岸崇深,倾岸返捍,巨石临危,若坠若倚……”两边的山,像一层层人工堆砌的不规则的古老金字塔,一个一个鳞次栉比,它们比埃及的金字塔更好看,更自然,成了一道长长的瑰丽奇妙的画廊。
船的速度不是很快,不知怎的,会有种高歌行吟的冲动,会有种朗诵豪情诗、唱豪情歌的冲动,欲把蕴藏在心中对黄河的所有豪情在这会儿一下子都抒发出来似的,而一时又不知怎样抒发才好。我想起了《黄河号子》,吆号子,那高亢、粗放、质朴、平实的声音,从《诗经》里悠悠地穿过了岁月的时空,在我的耳边响起,那是劳动人民几千年来自强不息的声音,那是人与大自然间最直接的互动,那是从灵魂最深处发出的呐喊,那是中华民族充满渴望的怒吼的歌……我想起《出塞曲》:“请为我唱一首出塞曲,用那遗忘了的古老言语,请用美丽的颤音轻轻呼唤,我心中的大好河山,那只有长城外才有的清香,谁说出塞歌的调子太悲凉……我们总是要一唱再唱……想着风沙呼啸过大漠,想着黄河啊阴山旁,英雄骑马壮,骑马荣归故乡……”石英先生夸我唱得好,叶延滨邀请我转向大家来唱,这时我也正有激情想唱给他们。可是,我是靠着船公坐在最前面的,这时船公提醒我注意安全。我便问船公:“船为什么不往那边去呢?”因为我感觉去那边才会有真正在黄河上漂流的感觉。
船公答:“那边有暗礁咧。”船公告诉我说,有一年,一个人就是在这附近河里淹死了。这时船上就有作家说:“可真是要小心呢,散文家王宗仁上次漂流时就掉下河去了……”
我便问:“这里的水有多深?”
船公说:“可深咧!”
我不无遗憾地说:“唉,我以为我们的漂流是在滔滔激流之上,而且使用的会是那种原始的羊皮筏子呢……我现在对黄河还没有感觉,回头怎么写文章啊,不知写些什么……”坐在我后面的叶延滨说:“为了让我们大家的文章有什么可写,我建议杨莹现在就掉下河去,然后我们来商量怎么救她……”我想,我在别人的眼里,自己一定是个淘气的孩子,不如索性无拘无束地玩,似乎好久了,我也未这么放开过了。正说着,突然,岸边一个浪打了过来,大水花溅了每个人一脸,玩笑立即戛然而止,我也倒吸了一口凉气。看来船公的话并不是危言耸听,危险确实随时存在,无常就潜伏在平常中。在黄河上漂流不像在小河里那样可以打水仗玩,或可以自己参与操作船前行的机会。我们这个组是第一个爬上小岛的。我们站在岸边,以欣赏而又羡慕的目光,目送壮年船公每人驾条橡皮船鱼贯从有暗礁的浪尖上飞过,像一场即兴表演,他们往小岛的另一头飞去,将在那边的码头等我们走过去。
光秃秃的小岛上,阳光更为强烈、难耐。叶延滨等人想赤脚在沙上行走,但他们很快便把鞋子穿上了,那过烫的沙子使他们的光脚无法踩下。
在强烈而耀眼的阳光下面,越走越热,焦渴,不想说话。旁边的一组“原生态”雕像《黄河少年》把我的注意力由活人引入了另一种艺术境界。从小岛的这头到那头,我有一段很深刻的体验,使我感受到人与大自然的情感交融,进入一种天人合一、物我合一的境界。在这特殊的温度里,在这段并不长的路程里,在这段并不长的时间里,我心底突然生出一种感伤与落寞。一时什么都没想,一时又倏忽想起远方的令人迷惑而又神往的地方,那是远在巴黎的一个小地方,那是给一个为艺术疯狂、为艺术殉道的伟大生命驿站,那里是给凡·高带来了精神上宁静、激动与灵感的地方。凡·高在那里见到了在世界上任何地方都见不到的又大又圆的太阳,以及那吸满阳光而茁壮开放的粗大花朵。那里让凡·高找到了属于阳光也属于他自己的颜色——夺目的黄色。那种黄色改变了他的画,也确立了他的画,他在那里一下子看到了万物的本质——一种通透的、灿烂的、蓬勃的生命本质,想象着他在疯狂的状态下画完他最后的油画《麦田群鸦》,我想起了凡·高孤僻的个性中所包藏的敏感与烈性的张力……孤独,果真通向人精神的两极:一是绝望,一是无边的自由。
“这块石头是我的擦脚布。”这时,身旁一位先生的声音把我的思绪拉回到现实。回头看,只见徐贵祥手里提着鞋,一双大脚丫子在一块干净的大石头上来回踩着,他的粗犷、风趣,使周围有了生气。他的动作和语言,让我有所悟,其实,生活是在于你去发现、去爱的,生命的生气也在于与大自然的贴近、和谐。我明白了,中国古老文化的博大精深之处,其实就在于它是与天地和谐,与自然共生。只有在这样的地方,才可以感悟出不可征服的中华民族精神,感悟出中国民族原本文化和中国本原哲学。中国文化的最伟大之处,在于中国古人的哲思与淡泊。
一位大爷盘腿坐在一个大磨盘上拉着二胡,我听了一会儿,感觉老人拉的似秦腔又不是秦腔,似民歌又不是民歌,一问才知,老人拉的是当地的“道情”。
原以为在这里想唱民歌随时就唱得出,谁知到了这里却常常因为嘴里没词而难以开口。我们和当地老乡联欢时,我拿《出塞曲》等这些现代歌和一段“美声秦腔”换得了延川人民的老民歌、老秦腔。接着,作家徐贵祥唱了《一条路》等三四首上世纪五十年代老歌。第二天,徐贵祥说他的嗓子被唱哑了,我也感觉自己喉咙很干,这时才真正知道了陕北的“干燥”。
奇怪的是,这里的干燥令我们只唱三四首就无法再唱得出,而当地老乡却能一首接一首地唱下去,他们简直有着“黄河的肺活量”。大家三五成堆地在山道旁休息时,偶尔听到了当地车队里一个司机小伙儿的歌声,那声音与我们路上在大轿车里听的那个叫阿宝的“原生态”有所不同,阿宝的声音多少还是有点被美化了。司机小伙儿站在山坳前吼着民歌的时候,他的歌声能让人闻声落泪、血脉喷张,让人想到了一张张印在黄土坡原上那苍凉悲抑面孔,想到了咆哮的黄河,想到苍茫的山川、粗糙秃硬的黄土高原,想到那一道道坡一道道梁。我听出古朴、听出悠远,感觉到心灵深处的震撼。据说,现在黄土高坡上,令人动容落泪的民歌已经不多了,肚里有歌的人也都在五十岁以上了,可这小伙儿不过二十来岁,于是,大家皆惊讶。一问才知小伙是从家里老人那里学的。听他这样说,大家内心暗自高兴。
小伙儿唱的民歌,绝大部分都不知谁是作者,多以口头传播,一传十十传百,一代传一代的传下去至今。其中的《小上坟》感情真挚、强烈,风格质朴,曲调优美,歌词生动,情调明快,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深深地感动了在场的人,它们是延川人民用以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最好方式,那种淳朴的情趣体现出浓郁的地方风情,令人深醉其中。歌曲《十五的月亮》的作者石祥说,“小伙子唱的是延川这里的调儿,语言结合得也特别好……”石祥在这里找到了陕北民歌与其他民间音乐的关系。一直在给唐诗谱曲的诗人汪国真听后也说,“对我的作曲很有启发”。
这里不仅仅只有民歌是原生态的,原生态的东西还有很多。原生态的河,原生态的路,原生态的窑洞,原生态的农具,原生态的厕所,原生态的花儿,原生态的民歌,原生态的灯笼。还有,这里的布堆画,竟有法国大画家马蒂斯的风格,这里有着原生态的艺术源泉,有着原生态的思维方式,原生态的接待方式。这里没有服务员,接待十分简单,只有热情没有形式,稀饭馒头都是我们自己去厨房端盘子取来。当老乡突然想学一下城里人的“高级接待方式”时缺乏经验,他们把名人不当名人,来者不分主次,一时把陈宝生的名字漏掉了。陈大师十分理解这种“原生态的接待”方式,也没觉得尴尬。
这是一块多么古老的土地!它距离城市是多么遥远啊!正因为这样,才让人深刻感到一种朴素之美。
这里真是个散步的好地方,在这里,天天可以到黄河边散步。每天早上和傍晚,大家走出自己的窑洞,远远一望,都在往黄河边走去。
散步时,摄影家们都不离照相机,随时拍下黄河美丽的瞬间。
散步时,我们在这里吃到了全世界最香甜的西瓜。它看上去并不大,但那小西瓜是我们以前都从未吃过的。那味道,我们记住了。
那摘自岸边的枣子,吃一个会忍不住想吃第二个。哦,那漫山遍野的枣树,那如宝石一样的一颗颗红枣,那一个个如红枣一样有着顽强生命力的生活在这里的老乡。哦,那味道,那笑容,我们记住了。
徐贵祥发现这里的南瓜“很好吃,连皮都很好吃,因为我们老家安徽是不吃南瓜皮的……”大家马上随他道:“是啊,是啊!很好吃!”这里的南瓜像这里的红枣一样甜一样好吃。那味道,我们记住了。
这么好的地方,却还是与贫穷脱不了关系。于是,大家开始寻思着想给身旁的县长想办法、出主意而改变这里。
“一定要改善植被,让这里形成良性循环……”汪国真说:“应该全面开发,突出重点,让它产生效益。”
有人提出,在延川搞个“民俗资料馆”。徐贵祥担心搞个“民俗资料馆”会“不好看”,会把这里真的也搞成假的了,把质朴的美给破坏了。
乾坤湾,小程村,永远落在我的记忆里了。
我忘不了,黄河边,有一个古老而美丽的小村庄。
2006年6月,我得到一个在陕北延川县乾坤湾采风的机会,听说黄河在那里转了一个弯。黄河,天地间万古流淌的一个生命,她转弯的样子一定很生动吧。乾坤湾,我轻轻念着这个地名,不禁令我悠然神往。
那是一个骄阳似火却又平常的日子,我带着向往一路颠簸随一批来自全国的诗人、作家、作曲家、摄影家,顶着烈日来到黄河边一个古老的小村庄,傍晚时分,住进了乾坤湾依山傍水的世外桃源小程村。我怀着十分崇敬的心情,感受着这里一草一木间的诗情画意。
历史尘封得太久,使人的认识常常出现偏差,我自己以前对黄河边的印象就是从影视、文学作品中了解的。陕北这块土地总是缺少绿色,缺乏生机,总与“贫瘠”“荒蛮”“落后”这些字眼连在一起,和人们一起忽略着她本应有的辉煌。来到这里,才真正知道了黄河的神奇,流经延川县的68公里黄河在这里简直是天地造化的奇迹。置身群峦、俯瞰大河,波涛般奔涌的群山,像千万条巨蟒纠缠在一起,而在群山之间,有一条巨龙辗转于千山万壑之中,从烟波浩渺处奔来。狂奔不羁的黄河在这一带减少了威力,奇迹般地在峡谷间塑造出5个巨大的S形大转弯,形成极为壮美的罕见的河曲曲流地貌景观。而乾坤湾是五湾中拐得最漂亮、最具有历史感和文化感的弯中精品,黄河在这里旋转了320度,使怀中的河怀村三面环水,远远望去,酷似漂浮在河上的葫芦,而黄河则像一条漂亮的丝带在岛的周围打了个温柔的结。黄河转弯时的风采,便让我们看到了这条河美丽、温柔的一面。在这里,可以感受到黄河的心律。
乾坤湾,是个象征着天地、阴阳的地方,“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两句,在《易经》中,是乾卦和坤卦的卦辞,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乾坤湾,它不张扬也不造作,浑然天成,富有真趣,弥漫着自然生态和农俗文化的味道;乾坤湾,孕育出了远古时代中华民族文化基因密码的太极八卦与河图、洛书,那河谷裸露的中生代三叠系的砂泥岩质地层,那19万年前的古象化石,那峭壁上难以破译的“摩崖天书”,那清水关的古渡口“黄河码头”,那依稀可辨的“悬崖古寨”附近隐约显现的远古先民胜迹以及存留的残房、破庙、石碑、石桥、石碾等遗迹遗物,无疑是黄河文明的印证,是先民藏身避难全力图存的明证;那古老的“儒雅风学堂”……它们,都在告诉我们,这是一块古老的土地!这是一个神秘而又迷人的地方!
那古老的会峰台风景像个神奇的传说,它东临黄河天堑,西南两侧濒临寨河深谷,四面悬崖突兀,峭壁嶙峋,仅西北有条狭窄的崾岘似小桥,与山寨相通。此寨通体岩石,垒高沟深,山环水抱,巍峨险峻,形如虎踞,势若龙盘,易守难攻,固若金汤,是陕北遗存的防御工事之一。在会峰台观景,油然生出一种“黄河流日夜,代谢成古今”的沧桑之感,仿佛穿过时光的隧道,远古的悲壮和雄浑给这一片空旷抹上悲伧。
渐渐的,那远古的一个个传说,在眼前变得生动而又亲切起来。在清水关一块奇石百米之外的悬崖峭壁上,有三孔石室,在石室两边还有一个石洞。洞口撑有两根木柱,洞内有一只倒吊的石羊,有一个陶盆,那是先民生殖、生育的图腾,那是先民的遗物……谁能告诉我,那是何年何月何人所为?
在一个上千年的古窑前,我陷入沉思。看着头戴毡帽手提弓箭的石刻门神,看着凤凰、莲花、水瓶、生命树等这些是神灵的崇拜和生殖的崇拜,我无法阻止自己丰富的联想……戎狄、东胡、匈奴、鲜卑、突厥、回纥、契丹、女真等少数民族曾在这里相互交融,相互征战,共同谱写历史的奇妙乐章……匈奴人赫连勃勃在延川建下大夏国,那么,脚下这片土地里,留有多少生动的故事……那么,有谁知道,这里究竟藏着多少古的秘密呢?
历史是一种灵魂,和着河流的声音在那里敲打着黄河岸边,从未停息,河流滚滚前去,而把许多秘密没能带走,把它们留在了两岸拐弯处。
在乾坤湾,我见到了在滔滔黄河上劈波斩浪的船夫。乘船在黄河漂流,似乘船在梦幻般的晋陕峡谷中漫步,两岸风景令人陶醉,令人思绪万千,也有一种悲壮感在心里。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这样描写这里的风景:“夹岸崇深,倾岸返捍,巨石临危,若坠若倚……”两边的山,像一层层人工堆砌的不规则的古老金字塔,一个一个鳞次栉比,它们比埃及的金字塔更好看,更自然,成了一道长长的瑰丽奇妙的画廊。
船的速度不是很快,不知怎的,会有种高歌行吟的冲动,会有种朗诵豪情诗、唱豪情歌的冲动,欲把蕴藏在心中对黄河的所有豪情在这会儿一下子都抒发出来似的,而一时又不知怎样抒发才好。我想起了《黄河号子》,吆号子,那高亢、粗放、质朴、平实的声音,从《诗经》里悠悠地穿过了岁月的时空,在我的耳边响起,那是劳动人民几千年来自强不息的声音,那是人与大自然间最直接的互动,那是从灵魂最深处发出的呐喊,那是中华民族充满渴望的怒吼的歌……我想起《出塞曲》:“请为我唱一首出塞曲,用那遗忘了的古老言语,请用美丽的颤音轻轻呼唤,我心中的大好河山,那只有长城外才有的清香,谁说出塞歌的调子太悲凉……我们总是要一唱再唱……想着风沙呼啸过大漠,想着黄河啊阴山旁,英雄骑马壮,骑马荣归故乡……”石英先生夸我唱得好,叶延滨邀请我转向大家来唱,这时我也正有激情想唱给他们。可是,我是靠着船公坐在最前面的,这时船公提醒我注意安全。我便问船公:“船为什么不往那边去呢?”因为我感觉去那边才会有真正在黄河上漂流的感觉。
船公答:“那边有暗礁咧。”船公告诉我说,有一年,一个人就是在这附近河里淹死了。这时船上就有作家说:“可真是要小心呢,散文家王宗仁上次漂流时就掉下河去了……”
我便问:“这里的水有多深?”
船公说:“可深咧!”
我不无遗憾地说:“唉,我以为我们的漂流是在滔滔激流之上,而且使用的会是那种原始的羊皮筏子呢……我现在对黄河还没有感觉,回头怎么写文章啊,不知写些什么……”坐在我后面的叶延滨说:“为了让我们大家的文章有什么可写,我建议杨莹现在就掉下河去,然后我们来商量怎么救她……”我想,我在别人的眼里,自己一定是个淘气的孩子,不如索性无拘无束地玩,似乎好久了,我也未这么放开过了。正说着,突然,岸边一个浪打了过来,大水花溅了每个人一脸,玩笑立即戛然而止,我也倒吸了一口凉气。看来船公的话并不是危言耸听,危险确实随时存在,无常就潜伏在平常中。在黄河上漂流不像在小河里那样可以打水仗玩,或可以自己参与操作船前行的机会。我们这个组是第一个爬上小岛的。我们站在岸边,以欣赏而又羡慕的目光,目送壮年船公每人驾条橡皮船鱼贯从有暗礁的浪尖上飞过,像一场即兴表演,他们往小岛的另一头飞去,将在那边的码头等我们走过去。
光秃秃的小岛上,阳光更为强烈、难耐。叶延滨等人想赤脚在沙上行走,但他们很快便把鞋子穿上了,那过烫的沙子使他们的光脚无法踩下。
在强烈而耀眼的阳光下面,越走越热,焦渴,不想说话。旁边的一组“原生态”雕像《黄河少年》把我的注意力由活人引入了另一种艺术境界。从小岛的这头到那头,我有一段很深刻的体验,使我感受到人与大自然的情感交融,进入一种天人合一、物我合一的境界。在这特殊的温度里,在这段并不长的路程里,在这段并不长的时间里,我心底突然生出一种感伤与落寞。一时什么都没想,一时又倏忽想起远方的令人迷惑而又神往的地方,那是远在巴黎的一个小地方,那是给一个为艺术疯狂、为艺术殉道的伟大生命驿站,那里是给凡·高带来了精神上宁静、激动与灵感的地方。凡·高在那里见到了在世界上任何地方都见不到的又大又圆的太阳,以及那吸满阳光而茁壮开放的粗大花朵。那里让凡·高找到了属于阳光也属于他自己的颜色——夺目的黄色。那种黄色改变了他的画,也确立了他的画,他在那里一下子看到了万物的本质——一种通透的、灿烂的、蓬勃的生命本质,想象着他在疯狂的状态下画完他最后的油画《麦田群鸦》,我想起了凡·高孤僻的个性中所包藏的敏感与烈性的张力……孤独,果真通向人精神的两极:一是绝望,一是无边的自由。
“这块石头是我的擦脚布。”这时,身旁一位先生的声音把我的思绪拉回到现实。回头看,只见徐贵祥手里提着鞋,一双大脚丫子在一块干净的大石头上来回踩着,他的粗犷、风趣,使周围有了生气。他的动作和语言,让我有所悟,其实,生活是在于你去发现、去爱的,生命的生气也在于与大自然的贴近、和谐。我明白了,中国古老文化的博大精深之处,其实就在于它是与天地和谐,与自然共生。只有在这样的地方,才可以感悟出不可征服的中华民族精神,感悟出中国民族原本文化和中国本原哲学。中国文化的最伟大之处,在于中国古人的哲思与淡泊。
一位大爷盘腿坐在一个大磨盘上拉着二胡,我听了一会儿,感觉老人拉的似秦腔又不是秦腔,似民歌又不是民歌,一问才知,老人拉的是当地的“道情”。
原以为在这里想唱民歌随时就唱得出,谁知到了这里却常常因为嘴里没词而难以开口。我们和当地老乡联欢时,我拿《出塞曲》等这些现代歌和一段“美声秦腔”换得了延川人民的老民歌、老秦腔。接着,作家徐贵祥唱了《一条路》等三四首上世纪五十年代老歌。第二天,徐贵祥说他的嗓子被唱哑了,我也感觉自己喉咙很干,这时才真正知道了陕北的“干燥”。
奇怪的是,这里的干燥令我们只唱三四首就无法再唱得出,而当地老乡却能一首接一首地唱下去,他们简直有着“黄河的肺活量”。大家三五成堆地在山道旁休息时,偶尔听到了当地车队里一个司机小伙儿的歌声,那声音与我们路上在大轿车里听的那个叫阿宝的“原生态”有所不同,阿宝的声音多少还是有点被美化了。司机小伙儿站在山坳前吼着民歌的时候,他的歌声能让人闻声落泪、血脉喷张,让人想到了一张张印在黄土坡原上那苍凉悲抑面孔,想到了咆哮的黄河,想到苍茫的山川、粗糙秃硬的黄土高原,想到那一道道坡一道道梁。我听出古朴、听出悠远,感觉到心灵深处的震撼。据说,现在黄土高坡上,令人动容落泪的民歌已经不多了,肚里有歌的人也都在五十岁以上了,可这小伙儿不过二十来岁,于是,大家皆惊讶。一问才知小伙是从家里老人那里学的。听他这样说,大家内心暗自高兴。
小伙儿唱的民歌,绝大部分都不知谁是作者,多以口头传播,一传十十传百,一代传一代的传下去至今。其中的《小上坟》感情真挚、强烈,风格质朴,曲调优美,歌词生动,情调明快,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深深地感动了在场的人,它们是延川人民用以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最好方式,那种淳朴的情趣体现出浓郁的地方风情,令人深醉其中。歌曲《十五的月亮》的作者石祥说,“小伙子唱的是延川这里的调儿,语言结合得也特别好……”石祥在这里找到了陕北民歌与其他民间音乐的关系。一直在给唐诗谱曲的诗人汪国真听后也说,“对我的作曲很有启发”。
这里不仅仅只有民歌是原生态的,原生态的东西还有很多。原生态的河,原生态的路,原生态的窑洞,原生态的农具,原生态的厕所,原生态的花儿,原生态的民歌,原生态的灯笼。还有,这里的布堆画,竟有法国大画家马蒂斯的风格,这里有着原生态的艺术源泉,有着原生态的思维方式,原生态的接待方式。这里没有服务员,接待十分简单,只有热情没有形式,稀饭馒头都是我们自己去厨房端盘子取来。当老乡突然想学一下城里人的“高级接待方式”时缺乏经验,他们把名人不当名人,来者不分主次,一时把陈宝生的名字漏掉了。陈大师十分理解这种“原生态的接待”方式,也没觉得尴尬。
这是一块多么古老的土地!它距离城市是多么遥远啊!正因为这样,才让人深刻感到一种朴素之美。
这里真是个散步的好地方,在这里,天天可以到黄河边散步。每天早上和傍晚,大家走出自己的窑洞,远远一望,都在往黄河边走去。
散步时,摄影家们都不离照相机,随时拍下黄河美丽的瞬间。
散步时,我们在这里吃到了全世界最香甜的西瓜。它看上去并不大,但那小西瓜是我们以前都从未吃过的。那味道,我们记住了。
那摘自岸边的枣子,吃一个会忍不住想吃第二个。哦,那漫山遍野的枣树,那如宝石一样的一颗颗红枣,那一个个如红枣一样有着顽强生命力的生活在这里的老乡。哦,那味道,那笑容,我们记住了。
徐贵祥发现这里的南瓜“很好吃,连皮都很好吃,因为我们老家安徽是不吃南瓜皮的……”大家马上随他道:“是啊,是啊!很好吃!”这里的南瓜像这里的红枣一样甜一样好吃。那味道,我们记住了。
这么好的地方,却还是与贫穷脱不了关系。于是,大家开始寻思着想给身旁的县长想办法、出主意而改变这里。
“一定要改善植被,让这里形成良性循环……”汪国真说:“应该全面开发,突出重点,让它产生效益。”
有人提出,在延川搞个“民俗资料馆”。徐贵祥担心搞个“民俗资料馆”会“不好看”,会把这里真的也搞成假的了,把质朴的美给破坏了。
乾坤湾,小程村,永远落在我的记忆里了。
我忘不了,黄河边,有一个古老而美丽的小村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