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吕叔湘先生按照文字代表语言的方式来分类,认为汉字是语素文字,本文作者同意吕先生的观点.裘锡圭主张“一种文字的性质就是由这种文字所使用的符号的性质决定的”,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根据字符的性质确定的是文字的内部结构,不是文字的性质.按照裘锡圭的理论,英文应该是音符文字,可是他同意英文是音素文字,这采用的正是吕先生的观点.汉字的优点主要有:一、可以区分同音语素;二、可以随着汉语的发展而及时调整,始终能完满地记录汉语;三、带有丰富的汉文化;四、具有一定的超越空间和时间的能力.
【机 构】
:
北京大学中文系 北京 100871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吕叔湘先生按照文字代表语言的方式来分类,认为汉字是语素文字,本文作者同意吕先生的观点.裘锡圭主张“一种文字的性质就是由这种文字所使用的符号的性质决定的”,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根据字符的性质确定的是文字的内部结构,不是文字的性质.按照裘锡圭的理论,英文应该是音符文字,可是他同意英文是音素文字,这采用的正是吕先生的观点.汉字的优点主要有:一、可以区分同音语素;二、可以随着汉语的发展而及时调整,始终能完满地记录汉语;三、带有丰富的汉文化;四、具有一定的超越空间和时间的能力.
其他文献
吐鲁番出土文书所见“(羯)”“(岑)”“(愁)”“(示)”等字分别为“羧”“容”“熊”“桑”.其中,“容”通作“騍”,“摁”通作“洒”,“洒”为“酒”之误,“(禾)”为“耒”之分化字,“黑”用为“(缰)”,又通作“糸”,“桑”用作“衫”(或“索”),“黑(示)”“黑理”即为“糸衫”(或“(缰)索”)“糸履”.
明清尺牍作为写本文献,因其不容低估的文物价值、史料价值、艺术价值和语料价值而受到学界的高度关注,尘封数百年的明清尺牍逐渐公之于众,为学人提供了学习研究的便利.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目前已出版尺牍在释文方面存在不少问题.文章结合已整理出版尺牍释文存在的具体问题,分类探讨并归纳出尺牍释文应注意的问题,为尺牍整理提供一些可资参考的条例.
本文考释了甲骨文中的一个疑难字,把“”分析为从虎从吕,进而与“()”相认同,释为加注虎声的“吕”字.
曾亘嫚鼎和否叔器这两组器物的铭文辞例存在相似之处,相互比照可加深我们对铭文语句的理解.曾亘嫚鼎铭文中的“非录”,是指没有福气,与否叔器铭文中的“疾不已”一样,都是交代作器缘由,即器主发生了不幸之事,故作器求福消灾.曾亘嫚鼎铭文中的“尔”,当指代曾亘嫚本人.否叔器中的“女”,研究者或读为“母”,本文指出当读为“汝”,指代否叔献其人.
殷墟甲骨文旧释为秜的字应释为(凥).宾组卜辞中从彳从凥之字可以证明其字声符为凥,不是尼.凥和巨古音极近.(凥)应读作秬.
利用“形用义音序五者互相求”考字方法,以《汉语大字典》《中华字海》为线索,对唐宋以来大型字书忄(心)部收录的20个疑难字进行了考释.考释内容主要包括俗讹字未与正字沟通者、字义未详或释义虚假者、异体字认同失误者、同形字未加别异者、已有考释尚可补正者.
与形义统一的本字界定不同,黄季刚先生的“本字”指造字之初与声义相应的象形指事字,也就是形音义之根“文”,对汉字汉语系统具有统摄作用.论文分别清理“文”作为形之根、音之根、训诂之根的体系,构建出黄季刚以“文”为统领的语言文字系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指出,“文”本字的实质是“共同之根”的载体.
最近新见一件战国齐国封泥,通过字形与辞例的比对,可释为“节(即)墨事(吏)()(徙)()(盐)之鉨(玺)”,“节”与“墨”吏“字形皆具有齐文字特征,”()“是”盐“字的初文,此封泥的”()“字可以补充战国齐文字”盐\"字字形演变的环节.
“卜”在明清写本文献中习见,它既可以作为汉字使用,也可以作为构字部件出现,亦可用作文献抄写中的删除符号.通过考察“卜”形的不同使用情况,展示出汉字构形演变的复杂性,从而有助于提高同类文献录文和释读的准确性,同时揭示出明清写本文献在汉字发展史上的重要价值.
“挥斥”一词最早见于《庄子·田子方》,后世多有使用.当前注家多在《庄子》郭象注和《列子》张湛注的基础上加以引申.结合《淮南子·原道》之“柝八极”和《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之“泝八埏”,本文指出“挥斥”一词当读作“(闈)拓”,与“开拓”同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