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思维的发展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问题是推动学生创造力发展的动力。可见,让学生敢于提问、善于提问、乐于提问,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也是学生自主学习、创新学习的重要标志。下面,就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提问意识谈几点做法。
一、营造氛围,使学生有“疑”敢“问”
俗话说:“亲其师而信其道。”人的感情有迁移功能,小学生更为强烈。怎样才能使学生敢于提问呢?首先,师生关系要融洽,改变传统的教師只是传授者、灌输者,学生只能当听众、课堂上一问一答式的做法。现在的课堂,教师要俯下身子,走近学生,跟学生是朋友关系,伙伴关系,是平等中的首席。其次,要为学生创设民主、宽松、愉快、和谐的教学氛围,转变师生角色,为学生搭设交流合作的平台。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参与中求知、在探讨中发展。再次,教师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即使是很简单的,甚至是幼稚可笑的,都要给予表扬。这样学生始终处于一种兴奋状态,积极思考,全心投入。另外,教师还要运用体态语言,如:每一个手势、一个眼神、一次暗示等跟学生都是心与心的沟通。这样的课堂,只要有疑问,便会毫无拘束地抢着提问,达到了有“疑”就敢“问”的效果。
二、创设情境,使学生想“疑”乐“问”
著名的教育家顾明远说:“不会提问题的学生不是好学生。”学生不仅要“学答”更应该“学问”。但由于小学生缺乏适当的问题情境,对提问的认识不够。或是教师没有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导致课堂上不愿意动脑筋提问题,只想当“观众”或“听众”,因此教师平时要多深入学生,了解他们在学习上的认知特点,创设问题情境,启迪学生思维。如:在教“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新课伊始,就让学生任意说出一个自然数,我很快能判断出他能否被3整除,这时,学生感到很奇怪,这里一定有什么秘密!于是,他们很想知道问题的答案,思维处于一种最积极、最兴奋的状态,学习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此时,我让学生打开书,先自学(时间必须充分),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再请教小组同学。我给学生留有足够的自学空间,让他们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不一会儿,同学们就找到了问题的答案,我说“数”,他们都能对答如流。当我让他们大胆质疑时,有一名学生站起来问:“老师,‘0’能否被3整除?”我抓住了学生这个质疑点,组织学生讨论、交流。这样,一方面有利于学生自主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来,另一方面有利于挖掘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教给方法,使学生寻“疑”善“问”
常言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会是前提,会学才是目的。学生想问、敢问、好问,更主要的应是会问、善问。要使学生认识到不会问就不会学习,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会问、善问才是具备质疑能力的重要标志。
首先,教师要做好提问的示范作用,让学生明确在哪儿寻找疑点。要引导学生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学习过程的困惑处,法则、性质的结论处,教学内容的重点处,还可以在概念的形成过程、算理推导过程、解题思维的分析过程中寻找疑点。如:教学“圆的面积公式时,我问学生,要想求出圆的面积必须知道什么?如果已知圆的直径或圆的周长,怎样求圆的面积呢?”这样既给学生提供了探索的机会,同时又对新知进行了强化和巩固。
其次,要教给学生善问的方法。刚开始,学生提出的问题往往太大、太空、不着边际,有时只言片语,有时浅显幼稚。对此,教师要及时进行指导,使学生在寻找疑点的同时,注意语言表达,从而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疑惑,进而达到问得准、问得新、问得有价值的效果。如:教学圆柱体的侧面积时,有这样一个环节:圆柱的侧面展开图一般都是长方形。有的学生问,为什么用“一般”?不就是长方形吗?我抓住时机,让学生动手操作,用两个不同的圆柱体实验,最终得出结论。
总之,让学生敢问、乐问、善问是“新课标”精神的具体体现,是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一个重要标志,是教会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之一,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有效途径。
一、营造氛围,使学生有“疑”敢“问”
俗话说:“亲其师而信其道。”人的感情有迁移功能,小学生更为强烈。怎样才能使学生敢于提问呢?首先,师生关系要融洽,改变传统的教師只是传授者、灌输者,学生只能当听众、课堂上一问一答式的做法。现在的课堂,教师要俯下身子,走近学生,跟学生是朋友关系,伙伴关系,是平等中的首席。其次,要为学生创设民主、宽松、愉快、和谐的教学氛围,转变师生角色,为学生搭设交流合作的平台。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参与中求知、在探讨中发展。再次,教师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即使是很简单的,甚至是幼稚可笑的,都要给予表扬。这样学生始终处于一种兴奋状态,积极思考,全心投入。另外,教师还要运用体态语言,如:每一个手势、一个眼神、一次暗示等跟学生都是心与心的沟通。这样的课堂,只要有疑问,便会毫无拘束地抢着提问,达到了有“疑”就敢“问”的效果。
二、创设情境,使学生想“疑”乐“问”
著名的教育家顾明远说:“不会提问题的学生不是好学生。”学生不仅要“学答”更应该“学问”。但由于小学生缺乏适当的问题情境,对提问的认识不够。或是教师没有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导致课堂上不愿意动脑筋提问题,只想当“观众”或“听众”,因此教师平时要多深入学生,了解他们在学习上的认知特点,创设问题情境,启迪学生思维。如:在教“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新课伊始,就让学生任意说出一个自然数,我很快能判断出他能否被3整除,这时,学生感到很奇怪,这里一定有什么秘密!于是,他们很想知道问题的答案,思维处于一种最积极、最兴奋的状态,学习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此时,我让学生打开书,先自学(时间必须充分),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再请教小组同学。我给学生留有足够的自学空间,让他们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不一会儿,同学们就找到了问题的答案,我说“数”,他们都能对答如流。当我让他们大胆质疑时,有一名学生站起来问:“老师,‘0’能否被3整除?”我抓住了学生这个质疑点,组织学生讨论、交流。这样,一方面有利于学生自主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来,另一方面有利于挖掘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教给方法,使学生寻“疑”善“问”
常言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会是前提,会学才是目的。学生想问、敢问、好问,更主要的应是会问、善问。要使学生认识到不会问就不会学习,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会问、善问才是具备质疑能力的重要标志。
首先,教师要做好提问的示范作用,让学生明确在哪儿寻找疑点。要引导学生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学习过程的困惑处,法则、性质的结论处,教学内容的重点处,还可以在概念的形成过程、算理推导过程、解题思维的分析过程中寻找疑点。如:教学“圆的面积公式时,我问学生,要想求出圆的面积必须知道什么?如果已知圆的直径或圆的周长,怎样求圆的面积呢?”这样既给学生提供了探索的机会,同时又对新知进行了强化和巩固。
其次,要教给学生善问的方法。刚开始,学生提出的问题往往太大、太空、不着边际,有时只言片语,有时浅显幼稚。对此,教师要及时进行指导,使学生在寻找疑点的同时,注意语言表达,从而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疑惑,进而达到问得准、问得新、问得有价值的效果。如:教学圆柱体的侧面积时,有这样一个环节:圆柱的侧面展开图一般都是长方形。有的学生问,为什么用“一般”?不就是长方形吗?我抓住时机,让学生动手操作,用两个不同的圆柱体实验,最终得出结论。
总之,让学生敢问、乐问、善问是“新课标”精神的具体体现,是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一个重要标志,是教会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之一,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