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数学教学中,练习环节必不可少。教师可通过巧用活动练习,运用题组练习和故设错误练习的方法提高学生数学练习的有效性,从而提升教学质量。
【关键词】活动练习;题组练习;错误练习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81-0073-02
【作者简介】庄巧荣,江苏省镇江市学府路小学(江苏镇江,212014)教师,一级教师,京口区数学学科带头人,镇江市优秀教育工作者。
练习是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也是反馈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它既能使学生巩固已学知识,发展学习能力,还能为教师和家长评价学生数学学习效果提供依据。而教师如何充分地利用有限的40分钟,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关键在于如何设计有效的练习。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归纳了以下几种方法,或可为一线教师设计有效练习提供参考。
1.巧用活动练习,导入处设疑。
兴趣是推动学生进行有意义学习的内在动力。在导入环节中,教师要巧妙地利用学生喜欢的活动或事物设计练习,并将学生目前不能解答的问题,设计在联系之中,最后让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識解释之前的现象,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为苏教版六下的《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一课设计导入环节时,笔者利用大头儿子图片的放大演示揭示课题。先出示模糊的小图片,然后问学生:看得清是什么吗?在学生看不清的情况下,教师分三次操作将图片放大。得到的图片如下:前两次操作,长、宽分别变化,所以,学生看到的图片是变大了,可是却变形了,还是看不清。第三次的操作依然是放大图片,但是图片没有变形,学生都兴奋地说:原来是我们喜欢的大头儿子。
在学生的兴趣达到高潮时,笔者设计一个问题:为什么第三次放大的大头儿子,大小变化且图片没有变形呢?在学生困惑时,笔者趁势说:学了今天的《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你就会知道其中的奥秘了。这是课开始部分的导入,正好与本节课的课尾设计相呼应:多媒体课件又出示导入中经三次操作的图片。此时,再请学生解释导入中的悬念。学生仔细观察并思考,结合本节课所学知识说出了其中的奥秘:因为第三次操作是教师按动鼠标拉着图片右下角移动的,这样放大后的图形边长与原图对应边长的比是一定的。
利用放大大头儿子的图片巧设悬念,设计问题练习,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望。以图达意,节省了学习时间,丰富了教学意蕴,且高效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2.运用题组练习,关注学生差异。
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是存在一定差异的,因此,教师在设计课堂练习时,要考虑每个学生的学情差异,尽可能做到练习有梯度,给每一个学生提供思考和表现的机会,而题组练习的设计方法可照顾到不同的学生。
题组练习包括基础性练习、综合性练习、发展性练习三个层次,教师可以放大学生的自主权,让学生自由选择其中的题目,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获取成功的机会。比如:在《找规律》的教学中,可设计一组珠子问题的练习题。
第一层次:照这样摆下去,第25颗珠子是什么颜色?
第二层次:照这样摆下去,第25颗珠子是什么颜色?
第三层次:照这样摆下去,第25颗珠子是什么颜色?
第四层次:照这样摆下去,第25颗珠子是什么颜色?
出示四题后,让学生任选两题解答。这里第一、第二两个层次,列式都是25÷5,初看差不多,但隐含着规律:虽然都是5颗一组,但是组里珠子的排列顺序改变了,最后第25颗珠子的颜色也不相同。而第三层次,列式25÷4,结果有余数,激发学生思考有余数的情况下如何判断。第四层次难度加强,前面6颗珠子的排列没有规律,后面开始出现规律,这种设计可以帮助学生突破思维定式。
多层次的练习把学生带入到不同的思维场,学生在这个场域中游历,感受思维认知的冲突与差异,并逐步地内化新知、增长智慧、提升能力。
3.故设错误练习,启发学生思维。
在数学课堂中,每天都有学生出错,而“错误”也可转变为宝贵的教学资源。面对学生解题时出现的各种错误,教师应抓住时机,巧妙利用,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在错误中理解知识,在错误中学会知识,在错误中弥补不足,这不仅可以深化学生的思维认知,而且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五年级学生学过分数的意义后,笔者设计了这样一道题目:幼儿园买来3箱饼干,每箱20千克,平均分给4个班。每个班分得多少箱?
学生审题后,个别学生列出以下错误算式:
(1)20×3÷4; (2)20÷4×3; (3)1÷4; (4)4÷3
面对以上错误,教师既要有针对性地指出错误之处,更要有“容错”的气度,以宽容、理解的心态去引导学生探究错误之源。教师可以先巧妙地将学生的错误呈现出来,再启发他们比较思辨,深入理解错误的根源,引发思维发展。
在具体实践中,笔者做了如下的教学处理:根据每个班分得多少箱,请同学们思考数量关系,同桌互相说一说。学生明白:要求每个班分得多少箱,必须用“一共的箱数÷班级数=平均每个班分得的箱数。”正确的解答是3÷4=( ),引导学生纠错后,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请同学们想一想,如果要使这些算式正确,应该怎样改编此题?应该提出什么问题?这样巧用错误进行练习,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诱导其进行思考,也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自信心,促进学习的深入。
(1)看算式20×3÷4,一位学生说:这个算式其实是解决了“平均每个班分得多少千克”的问题。单位是千克而不是箱,所以要认真审题。而算式20÷4×3也是解决同样的问题。只是两种方法的解题思路不同。第一个算式是先求饼干一共有多少千克,再求每个班分得多少千克。第二个算式是先求每箱饼干每个班分得多少千克,再求平均每个班分得多少千克。
(2)看算式1÷4问题就变为:每个班分得这些饼干的几分之几?班上另一位学生主动走到黑板前边说边画图:将3箱饼干看作单位“1”平均分给4个班,相当于平均分成4份。1÷4表示每个班分得这些饼干的四分之一。
在积极活跃的氛围中,学生明白了第4个算式4÷3,表示每箱饼干能分得几分之几个班。
在数学教学中,对于学生出现的错误,教师应帮助学生巧将错误变为练习资源,引导学生在主动参与辨错中逐步找出错误的原因,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既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又能发展其创新思维。
练习不在多,贵在精。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做有心人,利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精心地设计课堂练习。在备课时,教师应充分了解学情,因课之不同而设计与之相适应的练习;在教学组织过程中,教师应留心观察学生的行为细节,关注学生思维状态,把握教学时机,机智地开发有效的习题;在结果后,教师应及时反省,对练习反馈进行有效分析与总结,提升练习的有效度。■
【关键词】活动练习;题组练习;错误练习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81-0073-02
【作者简介】庄巧荣,江苏省镇江市学府路小学(江苏镇江,212014)教师,一级教师,京口区数学学科带头人,镇江市优秀教育工作者。
练习是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也是反馈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它既能使学生巩固已学知识,发展学习能力,还能为教师和家长评价学生数学学习效果提供依据。而教师如何充分地利用有限的40分钟,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关键在于如何设计有效的练习。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归纳了以下几种方法,或可为一线教师设计有效练习提供参考。
1.巧用活动练习,导入处设疑。
兴趣是推动学生进行有意义学习的内在动力。在导入环节中,教师要巧妙地利用学生喜欢的活动或事物设计练习,并将学生目前不能解答的问题,设计在联系之中,最后让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識解释之前的现象,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为苏教版六下的《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一课设计导入环节时,笔者利用大头儿子图片的放大演示揭示课题。先出示模糊的小图片,然后问学生:看得清是什么吗?在学生看不清的情况下,教师分三次操作将图片放大。得到的图片如下:前两次操作,长、宽分别变化,所以,学生看到的图片是变大了,可是却变形了,还是看不清。第三次的操作依然是放大图片,但是图片没有变形,学生都兴奋地说:原来是我们喜欢的大头儿子。
在学生的兴趣达到高潮时,笔者设计一个问题:为什么第三次放大的大头儿子,大小变化且图片没有变形呢?在学生困惑时,笔者趁势说:学了今天的《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你就会知道其中的奥秘了。这是课开始部分的导入,正好与本节课的课尾设计相呼应:多媒体课件又出示导入中经三次操作的图片。此时,再请学生解释导入中的悬念。学生仔细观察并思考,结合本节课所学知识说出了其中的奥秘:因为第三次操作是教师按动鼠标拉着图片右下角移动的,这样放大后的图形边长与原图对应边长的比是一定的。
利用放大大头儿子的图片巧设悬念,设计问题练习,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望。以图达意,节省了学习时间,丰富了教学意蕴,且高效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2.运用题组练习,关注学生差异。
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是存在一定差异的,因此,教师在设计课堂练习时,要考虑每个学生的学情差异,尽可能做到练习有梯度,给每一个学生提供思考和表现的机会,而题组练习的设计方法可照顾到不同的学生。
题组练习包括基础性练习、综合性练习、发展性练习三个层次,教师可以放大学生的自主权,让学生自由选择其中的题目,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获取成功的机会。比如:在《找规律》的教学中,可设计一组珠子问题的练习题。
第一层次:照这样摆下去,第25颗珠子是什么颜色?
第二层次:照这样摆下去,第25颗珠子是什么颜色?
第三层次:照这样摆下去,第25颗珠子是什么颜色?
第四层次:照这样摆下去,第25颗珠子是什么颜色?
出示四题后,让学生任选两题解答。这里第一、第二两个层次,列式都是25÷5,初看差不多,但隐含着规律:虽然都是5颗一组,但是组里珠子的排列顺序改变了,最后第25颗珠子的颜色也不相同。而第三层次,列式25÷4,结果有余数,激发学生思考有余数的情况下如何判断。第四层次难度加强,前面6颗珠子的排列没有规律,后面开始出现规律,这种设计可以帮助学生突破思维定式。
多层次的练习把学生带入到不同的思维场,学生在这个场域中游历,感受思维认知的冲突与差异,并逐步地内化新知、增长智慧、提升能力。
3.故设错误练习,启发学生思维。
在数学课堂中,每天都有学生出错,而“错误”也可转变为宝贵的教学资源。面对学生解题时出现的各种错误,教师应抓住时机,巧妙利用,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在错误中理解知识,在错误中学会知识,在错误中弥补不足,这不仅可以深化学生的思维认知,而且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五年级学生学过分数的意义后,笔者设计了这样一道题目:幼儿园买来3箱饼干,每箱20千克,平均分给4个班。每个班分得多少箱?
学生审题后,个别学生列出以下错误算式:
(1)20×3÷4; (2)20÷4×3; (3)1÷4; (4)4÷3
面对以上错误,教师既要有针对性地指出错误之处,更要有“容错”的气度,以宽容、理解的心态去引导学生探究错误之源。教师可以先巧妙地将学生的错误呈现出来,再启发他们比较思辨,深入理解错误的根源,引发思维发展。
在具体实践中,笔者做了如下的教学处理:根据每个班分得多少箱,请同学们思考数量关系,同桌互相说一说。学生明白:要求每个班分得多少箱,必须用“一共的箱数÷班级数=平均每个班分得的箱数。”正确的解答是3÷4=( ),引导学生纠错后,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请同学们想一想,如果要使这些算式正确,应该怎样改编此题?应该提出什么问题?这样巧用错误进行练习,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诱导其进行思考,也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自信心,促进学习的深入。
(1)看算式20×3÷4,一位学生说:这个算式其实是解决了“平均每个班分得多少千克”的问题。单位是千克而不是箱,所以要认真审题。而算式20÷4×3也是解决同样的问题。只是两种方法的解题思路不同。第一个算式是先求饼干一共有多少千克,再求每个班分得多少千克。第二个算式是先求每箱饼干每个班分得多少千克,再求平均每个班分得多少千克。
(2)看算式1÷4问题就变为:每个班分得这些饼干的几分之几?班上另一位学生主动走到黑板前边说边画图:将3箱饼干看作单位“1”平均分给4个班,相当于平均分成4份。1÷4表示每个班分得这些饼干的四分之一。
在积极活跃的氛围中,学生明白了第4个算式4÷3,表示每箱饼干能分得几分之几个班。
在数学教学中,对于学生出现的错误,教师应帮助学生巧将错误变为练习资源,引导学生在主动参与辨错中逐步找出错误的原因,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既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又能发展其创新思维。
练习不在多,贵在精。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做有心人,利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精心地设计课堂练习。在备课时,教师应充分了解学情,因课之不同而设计与之相适应的练习;在教学组织过程中,教师应留心观察学生的行为细节,关注学生思维状态,把握教学时机,机智地开发有效的习题;在结果后,教师应及时反省,对练习反馈进行有效分析与总结,提升练习的有效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