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语文中的情感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它对语文教学有着直接作用、熏陶作用、审美作用。小学语文情感教育有着很多方法或途径,创设情境,营造氛围、深挖教材,深化感情、内化感情,形成理念等,都能对小学语文情感教学有很好的作用。
有助于实现学生全面发展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语文课在促进学生情感发展方面有着其它科的优越性,语文是情感与文化的载体,蕴含着具有丰富的思想和情感。所以,它是思想性与人文性的结合体,蕴含着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优秀精神文化和传统。所以,语文课有助于培养学生优秀的性格和健全的人格,从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苏霍姆林斯基说:“道德准则,只有当它们被学生自己追求、获得亲身体验的时候,只有当它们变成学生独立的个人信念的时候,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由于语文情感教育的渗透性,它能够通过语文课堂教学将文中作者的情感与学生的的情感产生共鸣,并通过一定手段使之成为学生的情感。因此,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对培养学生健康的感情、良好的态度有着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它能不露痕迹地启发学生,唤起学生的健康意识,从而使其情感不断得到良好的发展。
情感的力量是无穷的。语文课文中有很多表现古今中外人物的精神美、心灵美的文章。在课堂教学中深入挖掘并展示这些美,充分利用榜样的作用,用它来拨动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美好的情感。小学教材中也有很多是写主人公优秀品质的,如《一夜的工作》《朱德的扁担》《小英雄王二小》等,教师通过课文教学不仅让学生获得知识,感受到主人公伟大高尚的品质,还让学生受到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品质。
小学语文教材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情感,作者的情感、思想,甚至整个心灵、灵魂都寄托在他们的作品之中。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老师要做的就是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让学生去感受、体会课文所描写的形象,体会作者的感情,使他们身临其境。通过感性形象来认知、感悟、体会。当作者刻画的形象完全展现在学生面前时,情感就随之产生了。他们的情感伴随着课堂教学活动,与作者同喜、同悲,与作者产生共鸣。
培养学生丰富想象力
学生的情感就像一潭清澈的池水,只要一颗小石子,就能泛起粼粼波纹。让学生配乐朗读课文,看多媒体课件,伴随着动听的音乐,学生深情地朗读那些优美的词句,看着眼前出现的景色,产生无限联想,同时让学生通过语言把这些联想到的形象联系起来,然后将它表达出来。由此可见,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启发学生进行丰富的联想和奇特的想象。
《语文新课标》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当培育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运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感情。”《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也明确指出:“阅读教学的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理解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可见语感能力的重要。学生在看、听、读之中,就能凭借联想去体会并使之化为具体的画面,领悟祖国语言文字的美妙。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情感,提高学生的思想素养,情感素养,也进一步促进了小学生语感能力的提高。
语文情感的教育方式
叶圣陶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说的就是教学要引领学生进入描写的情境,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达到亲情、生情的目的。
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富有语言感染力的导入,教师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绘,学生的心也随着教师的语言进行着丰富的联象。如《春》的导入:“提到春天,我们会想到风和日丽,鸟语花香;提到春天,我们就会感到无限的生机活力。古往今来,许多人文墨客都曾经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幅春天的美丽图景,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看一看,他的春是怎样的?他的春天有什么特殊?”寥寥数语,便可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的情感,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又或者在深入学习课文时,用自己的语言来感染学生,使学生有初步的情感体验,如《我的战友邱少云》,教师首先用语言把学生带入课文所描绘的那个硝烟弥漫的场景,“我们的炮兵不断地轰击敌人的阵地,山顶上腾起一团一团的青烟。敌人阵地前沿的地堡一个接一个被掀翻了。”接着抓住课文重点词句引导分析情境,紧扣“纹丝不动”“像千斤巨石一样”并想象邱少云在烈火烧身时的情景。在战火与英雄的闪现中,红旗迎风飘扬,让学生体会英雄为祖国、为人民不惜牺牲的高大形象。
为了使课文情境真实的再现在学生面前,教师可让学生扮演课文中的角色,让学生站在角色的立场上深入理解课文。如《孟母断织劝学》剧本,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一个扮演孟母,一个扮演孟子,让学生充分体会课文所讲的内涵,即断了的布是没有用的,中断学习的孩子是没有出息的。平时学习,就像断织的布一样,断了怎能接起来呢,功底再好也要重新再来。
人们是通过语言来认识世界,为加强了解,交流思想,增进感情,而音乐则起着烘托的作用。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利用音乐来营造氛围,将音乐与教师的语言有机的融合在一起,达到水乳交融的境界。神经活动学创始人巴甫洛夫把语言看作是最有力的刺激物,因为在语言中充满着情感。虽然说课堂上学生情感的激发,可以有变化无穷的新课导入,可以靠教师慷慨激昂或深沉凄婉的表情来展示,也可以靠形象的演示,还可以靠现代化的电教手段,但是最主要的还是靠教师声情并茂的语言。语言具有一种吸引力,既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又可以使学生的情感和教师、教材的内容形成共鸣,达到和谐。它不仅作用于学生的感官,更作用于学生的心灵。而音乐的作用虽然不想语言那样直接,可两者加起来使用却可以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在音乐的环境中,用心倾听着教师那声情并茂的语言描述,感受当时的氛围,在倾听的过程中,情感教育也随之渗透到学生的血液中。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中“人们眼望总理灵车缓缓驶过眼前,将永远离开人们而去,追着灵车跑“这段内容时,教师用低沉、悲痛欲绝语气,配以悲伤哀婉的音乐把文章的内容和感情基调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许多是图文并茂的。由图画带入教材描绘的情境是常用的手段,但从图到文,局限于静止的画面,往往进不到情境中去。恰当地使图画处于运动状态,会有增强感知的效果。例如《可爱的西沙群岛》,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中国的西沙群岛各种各样的美丽:五光十色的海水,深蓝的,淡青的,浅绿的,杏黄的。一块块,一条条,相互交错着,海中各种各样的珊瑚、鱼,海滩上不可胜数的美丽贝壳等等,让学生产生热爱西沙群岛,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这样的课文还有许多,如《桂林山水》,进行新课导入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丽,“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到映水中;桂林的山真险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通过一系列的图片展示,使学生在学习课文之前,初步感知课文所描绘的画面,为下一步的情感体验做了准备。
在成长的路上不断前行
情感是渗透在文章中的每一个词语、每一个句子当中的。在阅读课文时,要抓住文中关键词句,理解文章内涵和意蕴,让学生体会文章的情感,并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如抒情散文《放飞蜻蜓》,读到孩子们纷纷说:“放了它,放了它,让它回家去!”时,让学生对“纷纷”“让它回家去”进行重读。陶行知先生放飞不仅仅只是一只蜻蜓,更是希望。让学生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让学生自觉自愿地放飞了蜻蜓,并且放飞自己的希望。
情感是以认知为前提的。只有被感知过的事物,才能对这一事物产生一定的情感。教学时,教师要善于运用讲解的方法,讲清与文章有关的背景、故事,丰富学生的认识,达到以理激情、情理交融的境界。小语教材中绝大多数课文文艺性较强。阅读这些篇目,统观全文时总有一两处感人至深的佳句,深深地打动着读者的心。“培养学生运用字词句篇的能力,和理解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是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在教学中,教师只有从词句入手,让学生揣摩与品味教材里的思想感情,才能如春风化雨般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如在品赏抒情散文《锡林郭勒大草原》词句时,让学生们抓住“清亮、一洼洼”等感受湖水的清澈,通过“开满”“各种各样”“清香”等词感受野花的多、美、香。学生说,草原不仅美丽,还是香香的大草原。通过对词句的品味,加深学生们对草原美景的感悟。让学生加深对大自然、对家乡、对祖国、对生活的热爱,陶冶他们性情,开阔他们的胸襟,培养他们坚强的意志。
中学教材中有许多是写主人公优秀品质的。教师通过课文分析不仅让学生获得知识,感受到主人公伟大高尚的品质,还要让学生受到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教育,提高其思想道德素质。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可结合《一夜的工作》《詹天佑》等课文,引导学生从伟人的事迹中汲取丰富的营养,逐步树立远大的理想;通过学习《朱德的扁担》《一夜的工作》《小英雄王二小》等课文,让学生对比主人公和自己现在的生活,更加深刻的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学生会自发的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发奋学习。小学语文教材也中有大量的心理素质教育的素材。借助这些素材,加强学生个性和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逐步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稳定健康的心理状态。
强化感情,形成理念。教师应充分利用课文将其中的人、事物的情感迁移、渗透,从而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并转化成理念。课文《斑羚飞渡》中,一个凄惨的故事引发深深地思考,通过学习这篇课文教育学生要懂得保护自然,爱护地球,人与自然之间应该和谐相处。
培养学生情感,不是学几篇课文,做几件感人的事,看几部教育影片就能办到的;它必须融汇在日常的行为之中,并且通过坚持不懈的教育,才能达到情境相通的境界。而有效的情感体验,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本身的理解,更能丰富学生的情感生活,在实践中慢慢积累,慢慢地学会体谅、宽容、珍惜,学会尊敬、爱戴与向往,学会判断与辨别,学会思考与创新。但是,情感体验永远没有终点,要握好语文情感体验,为学生打开一扇又一扇情感之门,让他们在成长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作者单位:广西桂林市胜利小学)
有助于实现学生全面发展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语文课在促进学生情感发展方面有着其它科的优越性,语文是情感与文化的载体,蕴含着具有丰富的思想和情感。所以,它是思想性与人文性的结合体,蕴含着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优秀精神文化和传统。所以,语文课有助于培养学生优秀的性格和健全的人格,从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苏霍姆林斯基说:“道德准则,只有当它们被学生自己追求、获得亲身体验的时候,只有当它们变成学生独立的个人信念的时候,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由于语文情感教育的渗透性,它能够通过语文课堂教学将文中作者的情感与学生的的情感产生共鸣,并通过一定手段使之成为学生的情感。因此,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对培养学生健康的感情、良好的态度有着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它能不露痕迹地启发学生,唤起学生的健康意识,从而使其情感不断得到良好的发展。
情感的力量是无穷的。语文课文中有很多表现古今中外人物的精神美、心灵美的文章。在课堂教学中深入挖掘并展示这些美,充分利用榜样的作用,用它来拨动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美好的情感。小学教材中也有很多是写主人公优秀品质的,如《一夜的工作》《朱德的扁担》《小英雄王二小》等,教师通过课文教学不仅让学生获得知识,感受到主人公伟大高尚的品质,还让学生受到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品质。
小学语文教材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情感,作者的情感、思想,甚至整个心灵、灵魂都寄托在他们的作品之中。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老师要做的就是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让学生去感受、体会课文所描写的形象,体会作者的感情,使他们身临其境。通过感性形象来认知、感悟、体会。当作者刻画的形象完全展现在学生面前时,情感就随之产生了。他们的情感伴随着课堂教学活动,与作者同喜、同悲,与作者产生共鸣。
培养学生丰富想象力
学生的情感就像一潭清澈的池水,只要一颗小石子,就能泛起粼粼波纹。让学生配乐朗读课文,看多媒体课件,伴随着动听的音乐,学生深情地朗读那些优美的词句,看着眼前出现的景色,产生无限联想,同时让学生通过语言把这些联想到的形象联系起来,然后将它表达出来。由此可见,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启发学生进行丰富的联想和奇特的想象。
《语文新课标》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当培育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运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感情。”《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也明确指出:“阅读教学的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理解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可见语感能力的重要。学生在看、听、读之中,就能凭借联想去体会并使之化为具体的画面,领悟祖国语言文字的美妙。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情感,提高学生的思想素养,情感素养,也进一步促进了小学生语感能力的提高。
语文情感的教育方式
叶圣陶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说的就是教学要引领学生进入描写的情境,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达到亲情、生情的目的。
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富有语言感染力的导入,教师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绘,学生的心也随着教师的语言进行着丰富的联象。如《春》的导入:“提到春天,我们会想到风和日丽,鸟语花香;提到春天,我们就会感到无限的生机活力。古往今来,许多人文墨客都曾经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幅春天的美丽图景,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看一看,他的春是怎样的?他的春天有什么特殊?”寥寥数语,便可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的情感,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又或者在深入学习课文时,用自己的语言来感染学生,使学生有初步的情感体验,如《我的战友邱少云》,教师首先用语言把学生带入课文所描绘的那个硝烟弥漫的场景,“我们的炮兵不断地轰击敌人的阵地,山顶上腾起一团一团的青烟。敌人阵地前沿的地堡一个接一个被掀翻了。”接着抓住课文重点词句引导分析情境,紧扣“纹丝不动”“像千斤巨石一样”并想象邱少云在烈火烧身时的情景。在战火与英雄的闪现中,红旗迎风飘扬,让学生体会英雄为祖国、为人民不惜牺牲的高大形象。
为了使课文情境真实的再现在学生面前,教师可让学生扮演课文中的角色,让学生站在角色的立场上深入理解课文。如《孟母断织劝学》剧本,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一个扮演孟母,一个扮演孟子,让学生充分体会课文所讲的内涵,即断了的布是没有用的,中断学习的孩子是没有出息的。平时学习,就像断织的布一样,断了怎能接起来呢,功底再好也要重新再来。
人们是通过语言来认识世界,为加强了解,交流思想,增进感情,而音乐则起着烘托的作用。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利用音乐来营造氛围,将音乐与教师的语言有机的融合在一起,达到水乳交融的境界。神经活动学创始人巴甫洛夫把语言看作是最有力的刺激物,因为在语言中充满着情感。虽然说课堂上学生情感的激发,可以有变化无穷的新课导入,可以靠教师慷慨激昂或深沉凄婉的表情来展示,也可以靠形象的演示,还可以靠现代化的电教手段,但是最主要的还是靠教师声情并茂的语言。语言具有一种吸引力,既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又可以使学生的情感和教师、教材的内容形成共鸣,达到和谐。它不仅作用于学生的感官,更作用于学生的心灵。而音乐的作用虽然不想语言那样直接,可两者加起来使用却可以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在音乐的环境中,用心倾听着教师那声情并茂的语言描述,感受当时的氛围,在倾听的过程中,情感教育也随之渗透到学生的血液中。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中“人们眼望总理灵车缓缓驶过眼前,将永远离开人们而去,追着灵车跑“这段内容时,教师用低沉、悲痛欲绝语气,配以悲伤哀婉的音乐把文章的内容和感情基调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许多是图文并茂的。由图画带入教材描绘的情境是常用的手段,但从图到文,局限于静止的画面,往往进不到情境中去。恰当地使图画处于运动状态,会有增强感知的效果。例如《可爱的西沙群岛》,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中国的西沙群岛各种各样的美丽:五光十色的海水,深蓝的,淡青的,浅绿的,杏黄的。一块块,一条条,相互交错着,海中各种各样的珊瑚、鱼,海滩上不可胜数的美丽贝壳等等,让学生产生热爱西沙群岛,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这样的课文还有许多,如《桂林山水》,进行新课导入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丽,“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到映水中;桂林的山真险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通过一系列的图片展示,使学生在学习课文之前,初步感知课文所描绘的画面,为下一步的情感体验做了准备。
在成长的路上不断前行
情感是渗透在文章中的每一个词语、每一个句子当中的。在阅读课文时,要抓住文中关键词句,理解文章内涵和意蕴,让学生体会文章的情感,并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如抒情散文《放飞蜻蜓》,读到孩子们纷纷说:“放了它,放了它,让它回家去!”时,让学生对“纷纷”“让它回家去”进行重读。陶行知先生放飞不仅仅只是一只蜻蜓,更是希望。让学生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让学生自觉自愿地放飞了蜻蜓,并且放飞自己的希望。
情感是以认知为前提的。只有被感知过的事物,才能对这一事物产生一定的情感。教学时,教师要善于运用讲解的方法,讲清与文章有关的背景、故事,丰富学生的认识,达到以理激情、情理交融的境界。小语教材中绝大多数课文文艺性较强。阅读这些篇目,统观全文时总有一两处感人至深的佳句,深深地打动着读者的心。“培养学生运用字词句篇的能力,和理解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是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在教学中,教师只有从词句入手,让学生揣摩与品味教材里的思想感情,才能如春风化雨般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如在品赏抒情散文《锡林郭勒大草原》词句时,让学生们抓住“清亮、一洼洼”等感受湖水的清澈,通过“开满”“各种各样”“清香”等词感受野花的多、美、香。学生说,草原不仅美丽,还是香香的大草原。通过对词句的品味,加深学生们对草原美景的感悟。让学生加深对大自然、对家乡、对祖国、对生活的热爱,陶冶他们性情,开阔他们的胸襟,培养他们坚强的意志。
中学教材中有许多是写主人公优秀品质的。教师通过课文分析不仅让学生获得知识,感受到主人公伟大高尚的品质,还要让学生受到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教育,提高其思想道德素质。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可结合《一夜的工作》《詹天佑》等课文,引导学生从伟人的事迹中汲取丰富的营养,逐步树立远大的理想;通过学习《朱德的扁担》《一夜的工作》《小英雄王二小》等课文,让学生对比主人公和自己现在的生活,更加深刻的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学生会自发的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发奋学习。小学语文教材也中有大量的心理素质教育的素材。借助这些素材,加强学生个性和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逐步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稳定健康的心理状态。
强化感情,形成理念。教师应充分利用课文将其中的人、事物的情感迁移、渗透,从而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并转化成理念。课文《斑羚飞渡》中,一个凄惨的故事引发深深地思考,通过学习这篇课文教育学生要懂得保护自然,爱护地球,人与自然之间应该和谐相处。
培养学生情感,不是学几篇课文,做几件感人的事,看几部教育影片就能办到的;它必须融汇在日常的行为之中,并且通过坚持不懈的教育,才能达到情境相通的境界。而有效的情感体验,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本身的理解,更能丰富学生的情感生活,在实践中慢慢积累,慢慢地学会体谅、宽容、珍惜,学会尊敬、爱戴与向往,学会判断与辨别,学会思考与创新。但是,情感体验永远没有终点,要握好语文情感体验,为学生打开一扇又一扇情感之门,让他们在成长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作者单位:广西桂林市胜利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