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十五年的教育之旅匆匆而过,回首九千多个日子留下的斑斓光影,时常感念生活给予我的偏爱与厚待,油然而生感恩之心、敬畏之情,行走在“小语”原野上的步履因此更加轻盈而有力。
有效教学: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有师长和朋友关切地问我,究竟是什么让你如此迷恋、如此执着小学语文这“小小的营生”?
是啊,我也常常这样问自己。在我内心深处,也许存放着一个语文的梦。梦里,语文是先秦两汉的璀璨繁星,是“采菊东篱下”的闲情逸致,是“怒发冲冠凭栏处”的千古悲愤,是“千金散尽还复来”的旷达豪放,是字正腔圆的音韵、工整圆润的方块字、举手投足间的书卷气……语文,是人生流动的风景线;语文,让我们由肤浅变得深刻,由狭隘变得广博,由弱小变得强大,由平凡变得脱俗。
因为喜爱,所以执着;因为执着,所以苛求。苛求语文课堂的有效,苛求语文课堂的美好,苛求语文教师在课堂中精彩地演绎“语文”,智慧地呈现“语文”。因此,对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的研究就成为我多年关注的重点和工作重心。
朝着这一研究方向,我的足迹遍布全省各市(州)、县(市、区)学校,平均每年到学校视导、调研60多节(次),在课堂观察中思考语文课程改革的成绩与问题,在课堂问诊中研究改进教学的方法与策略。在掌握了数以千计的教学案例、撰写了近百万字的教学反思与教学建议之后,我体会到:教育改革的理由千千万万,让学生获得发展最为根本;教学创新的方法数不胜数,追求有效才是重点。有效的语文课堂,应该指向学生丰富的情感领域。这样的课堂“应是一扇门,推开它,满是阳光和鲜花,它能给孩子们带来自信、快乐”。有效的语文课堂,应该指向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发展。在教师的启发、点拨、示范下,学生由“不理解”逐渐到“理解”,由“不会”逐渐到“会”,由认识“肤浅”逐渐到认识“深刻”,表现为茅塞顿开、豁然开朗、悠然心会。有效的语文课堂,应该删繁就简,以语文本体性教学内容为核心,真正体现“学有所得”“一课一得”。
在广泛开展行动研究的基础上,我整理并出版了20多万字的《有效语文教学实践与反思》。语文教育专家、原全国小语学会理事长崔峦先生评价说,“读了李作芳的著作,我想表达一个观点:各级教研员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有功的,李作芳的所作所为就是明证;还想表达一种愿望:希望有更多的中青年教研员能示范教学、著书立说,于公可以指导当地青年教师提升教学水平,于己可以铺就专业成长的阶梯,李作芳的所作所为就是榜样。”
课程建设: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省教研员要在深入了解一线教师实践需求的基础上,找准学科持续发展的着力点,高品位设计教研活动,有效组织学术讲坛,发出学科研究领域最前沿、最有影响力的声音,为教育教学导航,为教师专业发展引路。从这个意义上讲,省教研员既是“行动者”,又是“呐喊者”。
如何走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创新之路?
2010年开始,我和学科团队的研究视域从教学方法层面转向课程建设层面。
2013年5月,湖北省小学语文特级教师“楚天教育论坛”在军事经济学院举办。在阅读教学分会场,我结合所展示的“人物描写一组”教学课例,作了《大阅读:由“量变”到“质变”》的主题报告,提出了“大阅读观”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与创新的思路。
2014年12月,湖北省小学语文学科“‘群读类学’——构建小学阅读课程新体系”课题实验在武汉市光谷四小正式开题并进入全面研究阶段。在开题会上,我作了《群读类学 减负增效》的主题报告,诠释了“群读类学”实验课题“着眼学生发展,减负、增量、提效,建立全新语文课程体系”的主张。
2015年5月,“群读类学”课题研究推进会在嘉鱼县举行。在课例展示、经验交流及分组研讨后,针对会议所呈现的实验工作的进展与亟待解决的问题,我和省教科院段宗平老师分别就“实验工作如何全面开展”及“课堂教学如何深入实施”作了专题报告。为增强指导的针对性,我仔细阅读了三个小组的研讨记录,结合展示的课例,深入分析了实验学校在“群读类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误区与困惑,连夜撰写了《群读类学:语文课堂的革命》。在这份报告中,我就“群读类学”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如何开展,提出了“五变”:在教学目标上,变“面面俱到”为“一课一得”;在教学资源上,变“一篇文本”为“多篇文本”;在教材处理上,变“单打独斗”为“教学统整”;在教学策略上,变“单一性阅读”为“对比性参读”;在教学方式上,变“教师引着学”为“学生自主建构”。
因为在课程建设方面成绩显著,我多次被聘为省教育厅“小学语文学科教师培训项目”备课组长、首席专家,在省内外做学术报告一百多场(次)。在为语文教育鼓与呼的过程中,我获得了作为一名教研员的存在感和幸福感。
网络教研: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各市(州)之间、城乡之间、学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越来越重要,教师之间的教研协作与成果共享越来越迫切。为了适应新形势下教研工作的新要求,我创建了“湖北小语人家”博客,建立了“琴台之约”小学语文教研QQ群,尝试利用网络平台拓展教研工作的辐射范围。
2006年9月,在省教育厅的统一部署下,原湖北省教研室小学语文学科承担了网上“案例沙龙”的研究工作。作为版主,我设计了活动栏目,聘请了栏目主持人,专注地做了三件事情:问题发布、过程引领、反思评价。来自全省各县(市、区)的教师以课例为载体,围绕“信息技术辅助课堂教学的有效方法”展开了广泛而持久的研讨。不到一学期,网上“案例沙龙”访问量达28000人(次),注册会员7800人,发帖总数8500人(次)。“案例沙龙”如同飓风,掀起了全省城乡小学语文教师的教研热情。
2014年9月,教育部“国培计划”小学语文高端研修工作坊开班,我省获得了在“中国教师研修网”平台建立工作坊的机会。有了在“案例沙龙”中积累的经验,我对“湖北小学语文工作坊”有了更多的期待。为了保证网络教研的实效,我首先加强了网络教研的组织与管理,确保网络教研的参与面,让老师们进得来,留得住;同时重视网络教研内容的选择与过程的引领,确保教研质效,让老师们从中真正受益。围绕这样的思路,我确立了“根据语篇类型确定教学内容”的研究主题,引导教师根据文本的不同体裁确定教学内容,建构不同的课程形态,实现“不一样的课文不一样地教”。
在近一年的网络教研中,我每天坚持网上指导,积极与坊内教师互动。在我和各位分坊主的带动、引领下,“湖北小学语文工作坊”聚集了越来越多有志于语文教学研究的一线教师和教研员,为我省教师学习、研讨搭建了超越时空的交流平台,使教学研讨由“独学无友”走向“合作研讨”,由“同水平重复”走向“深度研讨”。
2015年6月,教育部小学语文网络教研工作坊经验交流会在华南师大举行,我作为优秀工作坊坊主,在大会上作了题为“网络教研:开辟教师专业成长的新航道”的主题发言。
英国作家斯蒂文森写过一首诗《点灯的人》,大致意思是:每天太阳下山后,有个人扛着梯子提着灯把街灯一盏盏点亮。仔细想想,我以及每一位在教研领域里孜孜以求的人,不正像那个点灯的人吗?——在学科研究的道路上,一天天走下去,慢慢点亮教育路途中的每一盏灯,用小小的灯光温暖每一颗执着前行的心,让同行的人走得更踏实,更有希望。
(责任编辑 姜楚华)
有效教学: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有师长和朋友关切地问我,究竟是什么让你如此迷恋、如此执着小学语文这“小小的营生”?
是啊,我也常常这样问自己。在我内心深处,也许存放着一个语文的梦。梦里,语文是先秦两汉的璀璨繁星,是“采菊东篱下”的闲情逸致,是“怒发冲冠凭栏处”的千古悲愤,是“千金散尽还复来”的旷达豪放,是字正腔圆的音韵、工整圆润的方块字、举手投足间的书卷气……语文,是人生流动的风景线;语文,让我们由肤浅变得深刻,由狭隘变得广博,由弱小变得强大,由平凡变得脱俗。
因为喜爱,所以执着;因为执着,所以苛求。苛求语文课堂的有效,苛求语文课堂的美好,苛求语文教师在课堂中精彩地演绎“语文”,智慧地呈现“语文”。因此,对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的研究就成为我多年关注的重点和工作重心。
朝着这一研究方向,我的足迹遍布全省各市(州)、县(市、区)学校,平均每年到学校视导、调研60多节(次),在课堂观察中思考语文课程改革的成绩与问题,在课堂问诊中研究改进教学的方法与策略。在掌握了数以千计的教学案例、撰写了近百万字的教学反思与教学建议之后,我体会到:教育改革的理由千千万万,让学生获得发展最为根本;教学创新的方法数不胜数,追求有效才是重点。有效的语文课堂,应该指向学生丰富的情感领域。这样的课堂“应是一扇门,推开它,满是阳光和鲜花,它能给孩子们带来自信、快乐”。有效的语文课堂,应该指向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发展。在教师的启发、点拨、示范下,学生由“不理解”逐渐到“理解”,由“不会”逐渐到“会”,由认识“肤浅”逐渐到认识“深刻”,表现为茅塞顿开、豁然开朗、悠然心会。有效的语文课堂,应该删繁就简,以语文本体性教学内容为核心,真正体现“学有所得”“一课一得”。
在广泛开展行动研究的基础上,我整理并出版了20多万字的《有效语文教学实践与反思》。语文教育专家、原全国小语学会理事长崔峦先生评价说,“读了李作芳的著作,我想表达一个观点:各级教研员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有功的,李作芳的所作所为就是明证;还想表达一种愿望:希望有更多的中青年教研员能示范教学、著书立说,于公可以指导当地青年教师提升教学水平,于己可以铺就专业成长的阶梯,李作芳的所作所为就是榜样。”
课程建设: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省教研员要在深入了解一线教师实践需求的基础上,找准学科持续发展的着力点,高品位设计教研活动,有效组织学术讲坛,发出学科研究领域最前沿、最有影响力的声音,为教育教学导航,为教师专业发展引路。从这个意义上讲,省教研员既是“行动者”,又是“呐喊者”。
如何走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创新之路?
2010年开始,我和学科团队的研究视域从教学方法层面转向课程建设层面。
2013年5月,湖北省小学语文特级教师“楚天教育论坛”在军事经济学院举办。在阅读教学分会场,我结合所展示的“人物描写一组”教学课例,作了《大阅读:由“量变”到“质变”》的主题报告,提出了“大阅读观”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与创新的思路。
2014年12月,湖北省小学语文学科“‘群读类学’——构建小学阅读课程新体系”课题实验在武汉市光谷四小正式开题并进入全面研究阶段。在开题会上,我作了《群读类学 减负增效》的主题报告,诠释了“群读类学”实验课题“着眼学生发展,减负、增量、提效,建立全新语文课程体系”的主张。
2015年5月,“群读类学”课题研究推进会在嘉鱼县举行。在课例展示、经验交流及分组研讨后,针对会议所呈现的实验工作的进展与亟待解决的问题,我和省教科院段宗平老师分别就“实验工作如何全面开展”及“课堂教学如何深入实施”作了专题报告。为增强指导的针对性,我仔细阅读了三个小组的研讨记录,结合展示的课例,深入分析了实验学校在“群读类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误区与困惑,连夜撰写了《群读类学:语文课堂的革命》。在这份报告中,我就“群读类学”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如何开展,提出了“五变”:在教学目标上,变“面面俱到”为“一课一得”;在教学资源上,变“一篇文本”为“多篇文本”;在教材处理上,变“单打独斗”为“教学统整”;在教学策略上,变“单一性阅读”为“对比性参读”;在教学方式上,变“教师引着学”为“学生自主建构”。
因为在课程建设方面成绩显著,我多次被聘为省教育厅“小学语文学科教师培训项目”备课组长、首席专家,在省内外做学术报告一百多场(次)。在为语文教育鼓与呼的过程中,我获得了作为一名教研员的存在感和幸福感。
网络教研: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各市(州)之间、城乡之间、学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越来越重要,教师之间的教研协作与成果共享越来越迫切。为了适应新形势下教研工作的新要求,我创建了“湖北小语人家”博客,建立了“琴台之约”小学语文教研QQ群,尝试利用网络平台拓展教研工作的辐射范围。
2006年9月,在省教育厅的统一部署下,原湖北省教研室小学语文学科承担了网上“案例沙龙”的研究工作。作为版主,我设计了活动栏目,聘请了栏目主持人,专注地做了三件事情:问题发布、过程引领、反思评价。来自全省各县(市、区)的教师以课例为载体,围绕“信息技术辅助课堂教学的有效方法”展开了广泛而持久的研讨。不到一学期,网上“案例沙龙”访问量达28000人(次),注册会员7800人,发帖总数8500人(次)。“案例沙龙”如同飓风,掀起了全省城乡小学语文教师的教研热情。
2014年9月,教育部“国培计划”小学语文高端研修工作坊开班,我省获得了在“中国教师研修网”平台建立工作坊的机会。有了在“案例沙龙”中积累的经验,我对“湖北小学语文工作坊”有了更多的期待。为了保证网络教研的实效,我首先加强了网络教研的组织与管理,确保网络教研的参与面,让老师们进得来,留得住;同时重视网络教研内容的选择与过程的引领,确保教研质效,让老师们从中真正受益。围绕这样的思路,我确立了“根据语篇类型确定教学内容”的研究主题,引导教师根据文本的不同体裁确定教学内容,建构不同的课程形态,实现“不一样的课文不一样地教”。
在近一年的网络教研中,我每天坚持网上指导,积极与坊内教师互动。在我和各位分坊主的带动、引领下,“湖北小学语文工作坊”聚集了越来越多有志于语文教学研究的一线教师和教研员,为我省教师学习、研讨搭建了超越时空的交流平台,使教学研讨由“独学无友”走向“合作研讨”,由“同水平重复”走向“深度研讨”。
2015年6月,教育部小学语文网络教研工作坊经验交流会在华南师大举行,我作为优秀工作坊坊主,在大会上作了题为“网络教研:开辟教师专业成长的新航道”的主题发言。
英国作家斯蒂文森写过一首诗《点灯的人》,大致意思是:每天太阳下山后,有个人扛着梯子提着灯把街灯一盏盏点亮。仔细想想,我以及每一位在教研领域里孜孜以求的人,不正像那个点灯的人吗?——在学科研究的道路上,一天天走下去,慢慢点亮教育路途中的每一盏灯,用小小的灯光温暖每一颗执着前行的心,让同行的人走得更踏实,更有希望。
(责任编辑 姜楚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