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如何运用过程性考评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促进学生把理论学习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本文就“课前小测”、“学生讲历史”、“出历史手抄报”、“引导学生学会提问”等方面开展过程性考评的探索。
【关键词】课前小测;学生讲历史;出历史手抄报;引导学生学会提问
近年来,教学过程中越来越注重学生的主体角色,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如何?能否灵活运用?怎样在运用的基础上学会创新?这成为许许多多的教育人士不断探索的主题,这里就过程性考评谈谈一管之见。
一、利用课前小测,了解学生掌握程度
教学过程中最常用的考评手段是考试、测验,这些是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及时查漏补缺所必不可少的手段。除了平时的月考,还有必要运用课前小测激励学生及时复习,以便更好的掌握知识。课前小测的具体做法:首先教师要有针对性的选好小测内容,做到既要涉及到课标重点、难点内容,又要把知识前后贯穿起来,还要结合生动、灵活的提问方式。每节课前,用3分钟的时间对学生进行小测,小测后,利用2分钟时间同桌互相批改,课后教师根据分数整理出不同的等次并做记录,根据考评等次关注个体差异,努力做到关注所有的学生,并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85分以上者为优;70分—85分者为良好;60分—70分者为中等;60分以下为不合格。每月小测有5次以上优者,给予“学习标兵”的称号;每月有6次以上的良好者奖励1次优,连续2次优,给予“学习积极分子”称号;小测不合格者找组长或老师补测,补测后如每次都能达80分以上者给予“学习进步分子”称号。通过课前小测,教师可以及时发现学生知识的遗留问题,并及时解决问题于初始阶段;而对于学生来讲,这样做既养成他们良好的复习、自学习惯,又提高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考试、小测虽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检验手段,但它固有的刻板不灵活有时会僵化学生思想,不利于提高学生思维能力,所以这种方式不能成为唯一的考评方法,它必须与多种形式的考评方式相结合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多是围绕课本,课本知识范围窄、内容浅,不能很好的拓展学生思维,更不能锻炼学生其他方面的学习能力。对此,可以围绕课本知识,让学生出相关内容的历史手抄报,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让学生出手抄报不能流于形式,要让学生真正能从中学到知识、锻炼能力。教师首先要指导学生就所学课文去搜集、整理、筛选资料,确定手抄报的主题;然后还要指导学生在此基础上做好排版,画好刊图;学生在此过程中会发现很多问题,教师要参与其中给予必要的指导,然后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学生出好手抄报后,要及时评价,对他们的劳动给予充分肯定,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如下表:
通过办手抄报活动,学生的阅读量和阅读面可以大大增加,知识储备量不再局限于一本教科书,经常出手抄报的学生还能把学到的知识与生活实践、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学以致用,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
二、引导学生学会提问,提高课堂学习的深度
引导学生提问,能知道学生对知识理解的程度,也可以反馈学情。平时教学设计中,教师要有许多引导学生提问的环节,精心设计激发学生提问的场景。面对复杂的问题,教师要带动学生分析梳理,把问题细化、过程化,从而体现出问题的本来面目,使学生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如在讲到张骞通西域这段历史时,会涉及到古代长城的历史作用,很多同学都知道修筑长城是为了防御少数民族的入侵,却不知它还有其他作用。为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可以布置任务,让学生带着问题回家查资料“古代长城还有什么历史作用?”,学生查完资料后,立即提出很多相关问题,如“长城在秦汉帝国向西开拓推进的过程中起的关键作用,这是为什么?”“筑长城不就是为了抵御游牧民族入侵,起防守边疆的作用吗?与加强和西域关系有什么联系?”针对学生的提问,教师首先夸奖他们 “你的问题问得很好!”,然后再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文寻找答案,并提示学生带着“汉政府在保护、经营通往西域之路方面都采取了什么措施?”学生们带着疑问看书很快找到答案,就是“汉朝在通往中亚、西亚的路线上修道路、设驿站、筑长城,为来往使团、商旅提供食宿、交通和安全保护”一看到汉政府为了加强与西域的联系,还加筑长城,学生开始明白长城在秦汉帝国向西开拓推进的过程中起了关键作用。通过引导学生提问, 既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理解的深度,也考验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常此下去,师生双方都会取得显著进步。
三、在教学过程中穿插让学生讲历史的环节,能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如今,教师在课堂上讲,学生在讲台下听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一直备受争议。但是,谁又能否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是主导者这个事实呢!所以,怎样运用技巧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怎样使教师、学生的积极性都发挥出来,并使两者有机的结合,以达到双方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相互促进,这才是问题的关键。本人尝试在课堂中适时穿插让学生讲历史的环节,如讲到中国近代被列强侵略的史实时,教师可以先以悲愤的心情讲述两次鸦片战争期间我国遭到的侵略,用陈列殖民者的野蛮行径的方法把学生的爱国热情激发出来,这时可创设问题问学生“如果你生活在那个时代,你会用什么办法解救中国?”,问题把学生置身于历史情景中,让学生接着把历史讲下去,学生在讲台下立即活跃起来,各抒己见,从各方面阐述自己的想法和做法,经过一轮激烈的发言,老师掌握了学生的思路,根据学生的认识与理解水平,可以制定具体教学内容与步骤。如下表:
通过让学生讲,教师及时掌握了学生的认识程度,并有针对性的制定教学内容与方法,达到教学步骤紧贴学生实际,既使学生更好的掌握了基础知识,也提高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对于教师调节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水平也是很有效的方式。
以上是本人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考评方式,怎样把过程中考评运用得更好,这是一个需要长期探索的问题,必须在教学中不断探索、实践、总结,才能使之臻于完善。
【参考文献】
[1]《历史课程标准》
(作者单位:广东省佛山三中初中部)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关键词】课前小测;学生讲历史;出历史手抄报;引导学生学会提问
近年来,教学过程中越来越注重学生的主体角色,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如何?能否灵活运用?怎样在运用的基础上学会创新?这成为许许多多的教育人士不断探索的主题,这里就过程性考评谈谈一管之见。
一、利用课前小测,了解学生掌握程度
教学过程中最常用的考评手段是考试、测验,这些是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及时查漏补缺所必不可少的手段。除了平时的月考,还有必要运用课前小测激励学生及时复习,以便更好的掌握知识。课前小测的具体做法:首先教师要有针对性的选好小测内容,做到既要涉及到课标重点、难点内容,又要把知识前后贯穿起来,还要结合生动、灵活的提问方式。每节课前,用3分钟的时间对学生进行小测,小测后,利用2分钟时间同桌互相批改,课后教师根据分数整理出不同的等次并做记录,根据考评等次关注个体差异,努力做到关注所有的学生,并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85分以上者为优;70分—85分者为良好;60分—70分者为中等;60分以下为不合格。每月小测有5次以上优者,给予“学习标兵”的称号;每月有6次以上的良好者奖励1次优,连续2次优,给予“学习积极分子”称号;小测不合格者找组长或老师补测,补测后如每次都能达80分以上者给予“学习进步分子”称号。通过课前小测,教师可以及时发现学生知识的遗留问题,并及时解决问题于初始阶段;而对于学生来讲,这样做既养成他们良好的复习、自学习惯,又提高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考试、小测虽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检验手段,但它固有的刻板不灵活有时会僵化学生思想,不利于提高学生思维能力,所以这种方式不能成为唯一的考评方法,它必须与多种形式的考评方式相结合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多是围绕课本,课本知识范围窄、内容浅,不能很好的拓展学生思维,更不能锻炼学生其他方面的学习能力。对此,可以围绕课本知识,让学生出相关内容的历史手抄报,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让学生出手抄报不能流于形式,要让学生真正能从中学到知识、锻炼能力。教师首先要指导学生就所学课文去搜集、整理、筛选资料,确定手抄报的主题;然后还要指导学生在此基础上做好排版,画好刊图;学生在此过程中会发现很多问题,教师要参与其中给予必要的指导,然后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学生出好手抄报后,要及时评价,对他们的劳动给予充分肯定,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如下表:
通过办手抄报活动,学生的阅读量和阅读面可以大大增加,知识储备量不再局限于一本教科书,经常出手抄报的学生还能把学到的知识与生活实践、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学以致用,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
二、引导学生学会提问,提高课堂学习的深度
引导学生提问,能知道学生对知识理解的程度,也可以反馈学情。平时教学设计中,教师要有许多引导学生提问的环节,精心设计激发学生提问的场景。面对复杂的问题,教师要带动学生分析梳理,把问题细化、过程化,从而体现出问题的本来面目,使学生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如在讲到张骞通西域这段历史时,会涉及到古代长城的历史作用,很多同学都知道修筑长城是为了防御少数民族的入侵,却不知它还有其他作用。为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可以布置任务,让学生带着问题回家查资料“古代长城还有什么历史作用?”,学生查完资料后,立即提出很多相关问题,如“长城在秦汉帝国向西开拓推进的过程中起的关键作用,这是为什么?”“筑长城不就是为了抵御游牧民族入侵,起防守边疆的作用吗?与加强和西域关系有什么联系?”针对学生的提问,教师首先夸奖他们 “你的问题问得很好!”,然后再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文寻找答案,并提示学生带着“汉政府在保护、经营通往西域之路方面都采取了什么措施?”学生们带着疑问看书很快找到答案,就是“汉朝在通往中亚、西亚的路线上修道路、设驿站、筑长城,为来往使团、商旅提供食宿、交通和安全保护”一看到汉政府为了加强与西域的联系,还加筑长城,学生开始明白长城在秦汉帝国向西开拓推进的过程中起了关键作用。通过引导学生提问, 既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理解的深度,也考验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常此下去,师生双方都会取得显著进步。
三、在教学过程中穿插让学生讲历史的环节,能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如今,教师在课堂上讲,学生在讲台下听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一直备受争议。但是,谁又能否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是主导者这个事实呢!所以,怎样运用技巧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怎样使教师、学生的积极性都发挥出来,并使两者有机的结合,以达到双方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相互促进,这才是问题的关键。本人尝试在课堂中适时穿插让学生讲历史的环节,如讲到中国近代被列强侵略的史实时,教师可以先以悲愤的心情讲述两次鸦片战争期间我国遭到的侵略,用陈列殖民者的野蛮行径的方法把学生的爱国热情激发出来,这时可创设问题问学生“如果你生活在那个时代,你会用什么办法解救中国?”,问题把学生置身于历史情景中,让学生接着把历史讲下去,学生在讲台下立即活跃起来,各抒己见,从各方面阐述自己的想法和做法,经过一轮激烈的发言,老师掌握了学生的思路,根据学生的认识与理解水平,可以制定具体教学内容与步骤。如下表:
通过让学生讲,教师及时掌握了学生的认识程度,并有针对性的制定教学内容与方法,达到教学步骤紧贴学生实际,既使学生更好的掌握了基础知识,也提高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对于教师调节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水平也是很有效的方式。
以上是本人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考评方式,怎样把过程中考评运用得更好,这是一个需要长期探索的问题,必须在教学中不断探索、实践、总结,才能使之臻于完善。
【参考文献】
[1]《历史课程标准》
(作者单位:广东省佛山三中初中部)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