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理论标志着西方哲学史的一次重大转折。对于该理论中的出现的两个“我”则有不同的含义,对两个“我”不同意义的理解和“我思故我在”的把握可以增加对笛卡尔思想的理解和加深对近代西方哲学的了解。
【关键词】:笛卡尔;我思故我在;区别:整体意义
笛卡尔是近代西方哲学的奠基人和唯理论的创始人,其“我思故我在”的思想堪称近代哲学的第一命题。该命题也是笛卡尔哲学体系中最重要、最基础的一个命题。因此,对该命题中出现的两个”我”的意义区分和作用的把握,不仅能加深对笛卡尔思想的理解而且对近代西方哲学的整体理解都有着重要意义。
一、“我思”中的“我”
“我思故我在”首先是作为笛卡尔哲学中认识论的一个起点,可以说是西方近代哲学主客二分的一个开端。实际上笛卡尔所要表达的“我思”是存在于人的头脑之中的一个思维规定性,“我思”是“我在”所能成立的一个前提。笛卡尔在其著作中阐述到:“当我怀疑一切事物存在时,我却不用怀疑我本身的思想,因为此时我唯一可以确定的事就是我自己思想的存在”“由此我就认识到,我是一个实体,这个实体的全部本质或本性只是思想,它并不需要任何地点以便存在,也不依赖任何物质性的东西;因此这个‘我’,亦即我赖以成为我的那个心灵,是与身体完全不同的,甚至比身体更容易认识,纵然身体并不存在,心灵仍然不失其为心灵。”通过笛卡尔的描述,笛卡尔认为“我思”指的是人所具有思维的先天认识能力,是存在于人们头脑之中的一个思维规定性;其次,“我思”中的“我”不是指的是肉体上的我,而是一个心灵的实体,这个心灵的实体的本质是“思想”。笛卡尔的“思想”的范围很广,它包括一切意识活动,例如怀疑、理解、领会、肯定、否定、愿意、不愿意、想象、感觉等等的任何精神活动,即指的是一个思维的主体。因此,“我思”中的“我”也在一定程度上确立了人的思维而且肯定了人的思维主体性地位。
笛卡尔解释说“严格地说,我只是一个思想的东西,也就是说,我只是一个心灵、一个理智或一个理性。”通过这句话,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我自己思想的存在或者我在思考这是确信无疑的,并且在我的肉体出现了不够完整的情况下,我仍然能够进行思考和思想。因而我的精神或者说是灵魂和肉体是完全不一样,并且是完全可以将其分离的。因此,“我思”中的“我”便是超于现实一般形体上的我,因为这个“我”是完全可以在没有任何的形体之下(或者没有完的形体之下)做一些(或者任何)活動的。但是不管怎么样也不能没有思想或者停止思想。思想是属于“我”的一种本质属性,“我”一旦停止了思想这个活动,我的自身也就不存在了。
“我思故我在”哲学真正意义和后续的哲学思想体系是建立在“我思”的这个基础之上,理性是建立在自我意识的基础之上,理性本身就含有自我批判和自我反省的含义和功能,因此我们也需要受到理性的批判和审视。如果我们进一步地假设,这个“我思”中的“我”也是世界万物一体中的那个和世界相联系的这张大网中的一个聚焦点,是无限自主的,它没有实体、是可以不断转换的,但是我们却无法怀疑这个点在这个世界中所发生的思维作用。
二、“我在”中的“我”
实际上,“我思故我在”的本意是“我思故我是”,在上一点论述中也提到了“我思”是存在于人的头脑之中的思维规定性,“我”指的是一个心灵实体,“我思”是“我在”的前提。因此,只有真正地把握了我“我思”的内涵,才能真正地解开“我在”之谜。“我在”就是指人的本质存在。纵观在西方哲学的发展史看,古希腊的柏拉图将这个存在归结为一种理念,而亚里士多德则认为是事物的形式。笛卡尔正式继承了西方哲学史上的本体论思想,将这一思想精神加入到了“我思故我在”的理论命题之中。而“我在”就是指人的本质存在,这个“我”也就是指的现实生活中的我,是存在于世界中的真实的我,是会有形体变换的我,是人的本质。
三、“我思故我在”的意义
笛卡尔采用了对一切知识和观念都采取怀疑的态度,通过普遍怀疑来寻求无可置疑的真理,从普遍怀疑出发确定了心灵、上帝和物体三种东西的存在(笛卡尔称为“实体”)。笛卡尔通过普遍怀疑的方式确立了“我思”的存在,确立了自我。用“自我”的理性主义怀疑身外的一切,确立了身体和心灵是两个互不相干、相互独立的实体,并且创立了身心二元论。
笛卡尔是近代西方唯理论的创始人,他用“我思故我在”的理论确立了思维对于存在的决定性原则。把人从中世纪宗教神学的枷锁中解放出来,促进了理性的解放和发展。在笛卡尔看来,理性既是我们获得真理知识的出发点,也是我们检验知识真理性的标准。
以“我思故我在”为基础的笛卡尔哲学是西方哲学史上划时代的里程碑。它以批判性的反思、科学方法和理性精神清理中世纪经院哲学的废墟,重新建立了形而上学的基础,为近代哲学奠定了第一块基石,开辟了一条与以往不同的崭新的哲学道路,缔造了以蓬勃向上的理性为核心的新的时代精神。一方面为之后一代的哲学家提供了理论体系基础,另一方面也为后续地唯理论和经验论的争论拉开了序幕。
[1]张志伟.《西方哲学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6月第二版
[2]笛卡尔. 《第一哲学沉思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2月第四版
[3]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4]张世英.《哲学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6月第二版
【关键词】:笛卡尔;我思故我在;区别:整体意义
笛卡尔是近代西方哲学的奠基人和唯理论的创始人,其“我思故我在”的思想堪称近代哲学的第一命题。该命题也是笛卡尔哲学体系中最重要、最基础的一个命题。因此,对该命题中出现的两个”我”的意义区分和作用的把握,不仅能加深对笛卡尔思想的理解而且对近代西方哲学的整体理解都有着重要意义。
一、“我思”中的“我”
“我思故我在”首先是作为笛卡尔哲学中认识论的一个起点,可以说是西方近代哲学主客二分的一个开端。实际上笛卡尔所要表达的“我思”是存在于人的头脑之中的一个思维规定性,“我思”是“我在”所能成立的一个前提。笛卡尔在其著作中阐述到:“当我怀疑一切事物存在时,我却不用怀疑我本身的思想,因为此时我唯一可以确定的事就是我自己思想的存在”“由此我就认识到,我是一个实体,这个实体的全部本质或本性只是思想,它并不需要任何地点以便存在,也不依赖任何物质性的东西;因此这个‘我’,亦即我赖以成为我的那个心灵,是与身体完全不同的,甚至比身体更容易认识,纵然身体并不存在,心灵仍然不失其为心灵。”通过笛卡尔的描述,笛卡尔认为“我思”指的是人所具有思维的先天认识能力,是存在于人们头脑之中的一个思维规定性;其次,“我思”中的“我”不是指的是肉体上的我,而是一个心灵的实体,这个心灵的实体的本质是“思想”。笛卡尔的“思想”的范围很广,它包括一切意识活动,例如怀疑、理解、领会、肯定、否定、愿意、不愿意、想象、感觉等等的任何精神活动,即指的是一个思维的主体。因此,“我思”中的“我”也在一定程度上确立了人的思维而且肯定了人的思维主体性地位。
笛卡尔解释说“严格地说,我只是一个思想的东西,也就是说,我只是一个心灵、一个理智或一个理性。”通过这句话,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我自己思想的存在或者我在思考这是确信无疑的,并且在我的肉体出现了不够完整的情况下,我仍然能够进行思考和思想。因而我的精神或者说是灵魂和肉体是完全不一样,并且是完全可以将其分离的。因此,“我思”中的“我”便是超于现实一般形体上的我,因为这个“我”是完全可以在没有任何的形体之下(或者没有完的形体之下)做一些(或者任何)活動的。但是不管怎么样也不能没有思想或者停止思想。思想是属于“我”的一种本质属性,“我”一旦停止了思想这个活动,我的自身也就不存在了。
“我思故我在”哲学真正意义和后续的哲学思想体系是建立在“我思”的这个基础之上,理性是建立在自我意识的基础之上,理性本身就含有自我批判和自我反省的含义和功能,因此我们也需要受到理性的批判和审视。如果我们进一步地假设,这个“我思”中的“我”也是世界万物一体中的那个和世界相联系的这张大网中的一个聚焦点,是无限自主的,它没有实体、是可以不断转换的,但是我们却无法怀疑这个点在这个世界中所发生的思维作用。
二、“我在”中的“我”
实际上,“我思故我在”的本意是“我思故我是”,在上一点论述中也提到了“我思”是存在于人的头脑之中的思维规定性,“我”指的是一个心灵实体,“我思”是“我在”的前提。因此,只有真正地把握了我“我思”的内涵,才能真正地解开“我在”之谜。“我在”就是指人的本质存在。纵观在西方哲学的发展史看,古希腊的柏拉图将这个存在归结为一种理念,而亚里士多德则认为是事物的形式。笛卡尔正式继承了西方哲学史上的本体论思想,将这一思想精神加入到了“我思故我在”的理论命题之中。而“我在”就是指人的本质存在,这个“我”也就是指的现实生活中的我,是存在于世界中的真实的我,是会有形体变换的我,是人的本质。
三、“我思故我在”的意义
笛卡尔采用了对一切知识和观念都采取怀疑的态度,通过普遍怀疑来寻求无可置疑的真理,从普遍怀疑出发确定了心灵、上帝和物体三种东西的存在(笛卡尔称为“实体”)。笛卡尔通过普遍怀疑的方式确立了“我思”的存在,确立了自我。用“自我”的理性主义怀疑身外的一切,确立了身体和心灵是两个互不相干、相互独立的实体,并且创立了身心二元论。
笛卡尔是近代西方唯理论的创始人,他用“我思故我在”的理论确立了思维对于存在的决定性原则。把人从中世纪宗教神学的枷锁中解放出来,促进了理性的解放和发展。在笛卡尔看来,理性既是我们获得真理知识的出发点,也是我们检验知识真理性的标准。
以“我思故我在”为基础的笛卡尔哲学是西方哲学史上划时代的里程碑。它以批判性的反思、科学方法和理性精神清理中世纪经院哲学的废墟,重新建立了形而上学的基础,为近代哲学奠定了第一块基石,开辟了一条与以往不同的崭新的哲学道路,缔造了以蓬勃向上的理性为核心的新的时代精神。一方面为之后一代的哲学家提供了理论体系基础,另一方面也为后续地唯理论和经验论的争论拉开了序幕。
[1]张志伟.《西方哲学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6月第二版
[2]笛卡尔. 《第一哲学沉思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2月第四版
[3]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4]张世英.《哲学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6月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