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语文课改的进程中,新课程标准提出了不少新思想、新思路,刷新了语文教学的话语系统,其中包括“感悟”这个概念。“感悟”原于佛教中的一个说法,是佛家悟道的心理过程。2001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引入了“感悟”这一说法,在全文中一共出现了四次。
一、名家的解读
“感悟”,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有所感触而领悟。”在《辞海》中解释为“受到感动而醒悟。”当然,词典中的解释是不能准确全面地解释这个语文教学重要专业术语的。
人民教育出版社的专家刘真福提出:所谓感悟,是语文学习的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心理意识活动,是学习者对语文材料的积极反应,联想、想像和理解得以展开、跃进,情感体验得以加深,才性得以发挥,人格得以升华。感悟具有综合性、循序性、升华性等特点。
特级教师王崧舟提出:感悟本质上是一种“悟”,是一种感性化的“悟”。 所谓阅读中的感悟,是指学生凭借对语言和语境的直觉,获得一定的印象和意义的心理过程。感悟具有非逻辑性、突发性、整体性、或然性、洞悉性、情境性、体验性、直观性等特点。
二、实践的探讨
“感悟”的主要内容有哪些,怎样引导学生“感悟”?笔者试以特级教师薛法根的几段课堂节录,略加阐述。
1、感悟情感。
薛法根说:“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学生在感悟文字的过程中,要体会出作者蕴含在其中的情感,同时激发自身的情感。那些直白的情感表露,学生大多是自己能读懂的,而隐藏着作者丰富情感的景物描写,需要教师的引导才得以更深刻地感悟。
感悟,指向的主要不是字面的意思,而是隐藏于文字背后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在这一段课文中,“初升的阳光从窗外悄悄地探了进来。轻轻柔柔地笼罩着他们……”学生粗粗一读,没有什么不明白的,学生眼前都会出现这一温馨的画面。但是,一个“探”字,又使句子显得很特别,在一般情况下,这里是用“照”的。老师在这里一追问,学生顿时感觉这个“探”字的不寻常了。原来能读懂的文字也就有了“陌生感”,引发了学生对言语的推敲和揣摩。在这些景物描写中,蕴含着深刻的情感。善于抓住这些景语,把景语中隐藏的情感因素释放出来,是教育的艺术。
2、感悟形象。
课文文本中描述的形象,不像其他视觉艺术作品那样直接地呈现在眼前,而是要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揣摩,通过读者的想象,结合自身经验,在头脑中再造作者描述的形象。正所谓“作者完成了书的一半,读者完成了另一半。”(英国作家王尔德语)
[案例]薛法根执教《槐乡五月》课堂节录
……
“山山洼洼,坡坡岗岗,似瑞雪初降,一片白茫茫……”五月的槐乡是怎样的美景,薛老师通过引导学生对这一句话的反复品悟,感受槐乡的“香”、“美”、“多”。并通过对“片”、“ 山山洼洼”、“坡坡岗岗”几个词语的体味、诵读,感受槐乡的迷人景色。通过对文本的反复体悟,让学生在脑海中再造了槐乡的美丽景致。
3、感悟笔法。
语文教学不仅要关注语言内容“说什么”,还要聚焦语言形式,关注语言的表达方式。在关注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对人文内涵的感悟的同时,也要关注对文本语言表达形式的揣摩与运用,体悟语言表达形式的神韵。
[案例] 薛法根《唯一的听众》课堂节录
……
感悟,是在个体受到语言和语境的触发后才产生的。离开了对语言和语境的感知,就不可能有感悟。在上面的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薛老师是如何引导学生感悟课文语言特殊的表达形式的。“沙沙的足音”让人感到更静了,这就是“反衬”的艺术。“沙沙”“悠悠”这是“听起来比较舒服”的叠词。“沙沙”变成“沙沙沙”“蹬蹬”就不是安静而是匆匆忙忙与沉重了。“沙沙”对“悠悠”,“足音”对“小令”,这是语言的对称之美。这些文字表达中的秘密,在薛老师的引导下,变得清晰而实在。
4、感悟意境。
意境是文本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体现着作者内心情感的诗意空间。文字中营造的意境,是作品通过意象组合所描绘出的生活图景,与主体审美情感融合为一体而产生的一种艺术境界。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通过教师的引导,不断地把文字中表达的信息转化为生动的表象组合,在内心再造出独特的情境画面,这就是感悟意境的过程。
[案例] 薛法根《夜雪》课堂节录
师:好,我们通过“讶”、“明”、“重”、“时”这些词感受到这是一场大雪,所以我们说古诗当中每一个字它都能传达出一层意思,都能表达一种感情,也能营造一种意境。现在我们再来读这首诗,自己读,把这些圈出来的字体会一下,你的朗读感觉就会不一样。好,大家自己练习读一读。
生自由练读。(深情)
……
师:好,同学们,这个情景通过这二十个字,你都能感觉得出来。每个人读了这首诗,联想到的、感受到的可能都不一样,但夜雪留给你的印象是非常美妙的,对吗?下面我们一起来读。(集体读)
师:现在想像把自己当成诗人,躺在床上,頭枕着枕头,盖着被子,突然之间睡到半夜冻醒了。一看到窗户亮起来了,是不是天亮了?不时传来竹枝折断的声音……这个情景想象一下,下面我们自己轻声地来吟诵一下,不看这首诗,把自己作为诗人。(集体读)
文本中的意境是以境象为基础的,是通过对境象的把握与经营,达到“情与景汇﹐意与象通”的。在这个案例中,薛老师引导学生对古诗字面意思进行体会斟酌,再通过反复吟诵体味,感受雪的“冷”、“大”、“壮观”、“不停地下”,感受“外面很寂静,诗人很寂寞”,感受“夜雪留给你的印象是非常美妙的”。最后,薛老师又让学生“把自己当成诗人,躺在床上,头枕着枕头,盖着被子,突然之间睡到半夜冻醒了。一看到窗户亮起来了,是不是天亮了?不时传来竹枝折断的声音……”借着这样的想象,走进了诗句描绘的意境。
感悟是一个情理交融的过程,是感性体验和理性顿悟的整合。越来越多的语文老师认同了重视感悟在阅读教学当中的作用,甚至有人认为,没有感悟参与的阅读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阅读。当然,我们也要防止过于“迷恋”,不要放弃已经成熟的“听、说、读、写”等基本方法。准确的把握文本的情感基调,找准文本情感泄露的泉眼,精心的设计感悟的路径,就能驾驭“感悟”这个“新式武器”。
【作者单位:苏州市吴中区越溪实验小学 江苏】
一、名家的解读
“感悟”,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有所感触而领悟。”在《辞海》中解释为“受到感动而醒悟。”当然,词典中的解释是不能准确全面地解释这个语文教学重要专业术语的。
人民教育出版社的专家刘真福提出:所谓感悟,是语文学习的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心理意识活动,是学习者对语文材料的积极反应,联想、想像和理解得以展开、跃进,情感体验得以加深,才性得以发挥,人格得以升华。感悟具有综合性、循序性、升华性等特点。
特级教师王崧舟提出:感悟本质上是一种“悟”,是一种感性化的“悟”。 所谓阅读中的感悟,是指学生凭借对语言和语境的直觉,获得一定的印象和意义的心理过程。感悟具有非逻辑性、突发性、整体性、或然性、洞悉性、情境性、体验性、直观性等特点。
二、实践的探讨
“感悟”的主要内容有哪些,怎样引导学生“感悟”?笔者试以特级教师薛法根的几段课堂节录,略加阐述。
1、感悟情感。
薛法根说:“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学生在感悟文字的过程中,要体会出作者蕴含在其中的情感,同时激发自身的情感。那些直白的情感表露,学生大多是自己能读懂的,而隐藏着作者丰富情感的景物描写,需要教师的引导才得以更深刻地感悟。
感悟,指向的主要不是字面的意思,而是隐藏于文字背后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在这一段课文中,“初升的阳光从窗外悄悄地探了进来。轻轻柔柔地笼罩着他们……”学生粗粗一读,没有什么不明白的,学生眼前都会出现这一温馨的画面。但是,一个“探”字,又使句子显得很特别,在一般情况下,这里是用“照”的。老师在这里一追问,学生顿时感觉这个“探”字的不寻常了。原来能读懂的文字也就有了“陌生感”,引发了学生对言语的推敲和揣摩。在这些景物描写中,蕴含着深刻的情感。善于抓住这些景语,把景语中隐藏的情感因素释放出来,是教育的艺术。
2、感悟形象。
课文文本中描述的形象,不像其他视觉艺术作品那样直接地呈现在眼前,而是要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揣摩,通过读者的想象,结合自身经验,在头脑中再造作者描述的形象。正所谓“作者完成了书的一半,读者完成了另一半。”(英国作家王尔德语)
[案例]薛法根执教《槐乡五月》课堂节录
……
“山山洼洼,坡坡岗岗,似瑞雪初降,一片白茫茫……”五月的槐乡是怎样的美景,薛老师通过引导学生对这一句话的反复品悟,感受槐乡的“香”、“美”、“多”。并通过对“片”、“ 山山洼洼”、“坡坡岗岗”几个词语的体味、诵读,感受槐乡的迷人景色。通过对文本的反复体悟,让学生在脑海中再造了槐乡的美丽景致。
3、感悟笔法。
语文教学不仅要关注语言内容“说什么”,还要聚焦语言形式,关注语言的表达方式。在关注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对人文内涵的感悟的同时,也要关注对文本语言表达形式的揣摩与运用,体悟语言表达形式的神韵。
[案例] 薛法根《唯一的听众》课堂节录
……
感悟,是在个体受到语言和语境的触发后才产生的。离开了对语言和语境的感知,就不可能有感悟。在上面的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薛老师是如何引导学生感悟课文语言特殊的表达形式的。“沙沙的足音”让人感到更静了,这就是“反衬”的艺术。“沙沙”“悠悠”这是“听起来比较舒服”的叠词。“沙沙”变成“沙沙沙”“蹬蹬”就不是安静而是匆匆忙忙与沉重了。“沙沙”对“悠悠”,“足音”对“小令”,这是语言的对称之美。这些文字表达中的秘密,在薛老师的引导下,变得清晰而实在。
4、感悟意境。
意境是文本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体现着作者内心情感的诗意空间。文字中营造的意境,是作品通过意象组合所描绘出的生活图景,与主体审美情感融合为一体而产生的一种艺术境界。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通过教师的引导,不断地把文字中表达的信息转化为生动的表象组合,在内心再造出独特的情境画面,这就是感悟意境的过程。
[案例] 薛法根《夜雪》课堂节录
师:好,我们通过“讶”、“明”、“重”、“时”这些词感受到这是一场大雪,所以我们说古诗当中每一个字它都能传达出一层意思,都能表达一种感情,也能营造一种意境。现在我们再来读这首诗,自己读,把这些圈出来的字体会一下,你的朗读感觉就会不一样。好,大家自己练习读一读。
生自由练读。(深情)
……
师:好,同学们,这个情景通过这二十个字,你都能感觉得出来。每个人读了这首诗,联想到的、感受到的可能都不一样,但夜雪留给你的印象是非常美妙的,对吗?下面我们一起来读。(集体读)
师:现在想像把自己当成诗人,躺在床上,頭枕着枕头,盖着被子,突然之间睡到半夜冻醒了。一看到窗户亮起来了,是不是天亮了?不时传来竹枝折断的声音……这个情景想象一下,下面我们自己轻声地来吟诵一下,不看这首诗,把自己作为诗人。(集体读)
文本中的意境是以境象为基础的,是通过对境象的把握与经营,达到“情与景汇﹐意与象通”的。在这个案例中,薛老师引导学生对古诗字面意思进行体会斟酌,再通过反复吟诵体味,感受雪的“冷”、“大”、“壮观”、“不停地下”,感受“外面很寂静,诗人很寂寞”,感受“夜雪留给你的印象是非常美妙的”。最后,薛老师又让学生“把自己当成诗人,躺在床上,头枕着枕头,盖着被子,突然之间睡到半夜冻醒了。一看到窗户亮起来了,是不是天亮了?不时传来竹枝折断的声音……”借着这样的想象,走进了诗句描绘的意境。
感悟是一个情理交融的过程,是感性体验和理性顿悟的整合。越来越多的语文老师认同了重视感悟在阅读教学当中的作用,甚至有人认为,没有感悟参与的阅读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阅读。当然,我们也要防止过于“迷恋”,不要放弃已经成熟的“听、说、读、写”等基本方法。准确的把握文本的情感基调,找准文本情感泄露的泉眼,精心的设计感悟的路径,就能驾驭“感悟”这个“新式武器”。
【作者单位:苏州市吴中区越溪实验小学 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