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感的训练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bygnu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感是由感受语言文字而引起复杂的心理活动和认识活动的过程,是通过对语言材料的感知所形成的对语言材料特有的、近乎直觉的敏锐感受能力。敏锐的语感是学生学好语文的重要条件,它能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叶圣陶先生说:“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语感的训练。”吕叔湘先生也曾说:“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感。”因而,在语文教学中,要重视语感的训练和培养。下面笔者就语文教学中如何训练学生的语感,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朗读是培养学生语感最有效的途径
  朗读是训练语感的着力点。心理学研究表明朗读能发展儿童思维,培养儿童语感。因为许多语言具有抽象性,往往只能意会不能言传,只能凭语感去“破译”才能感知和理解。可见朗读对培养学生的语感有独特作用,学生的语感越强,对课文的理解就越深。
  第一,听录音。我们收听的录音,都是播音专家录制的,属于高品位的朗读艺术。听他们的朗读,可使学生陶冶情操,领悟文章的内在蕴意,能引发学生的联想、想象,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感。如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时,可让学生听录音,把学生带到庄严、肃穆的送别场面,感受人们失去总理后无比悲痛的心情,从而激发了学生对总理无比崇敬的真情实感。
  第二,教师的示范性朗读。虽然现在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已广泛运用,但教师的示范性朗读必不可少。因为,教师范读时的表情、语气、语调、体态都能作为一种信息传递给学生,学生听得见、看得着、贴得近,便于模仿和学习。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教师的范读可起到“榜样”作用,它明显优于放录音。教师朗读得好,可以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使他们的情感随文而变,能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如教学《美丽的小路》一文时,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用面部表情、动作、语气来启发学生,使学生感受到小兔、小鹿、小鸭看到小路发生变化而产生的态度变化。教师范读后,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这样学生就能从作品的字里行间悟出“味”来,并领悟到陈述句、感叹句、疑问句的不同语气。
  第三,学生自读。学生只有对朗读有兴趣,掌握了一定的朗读技巧,真正读进去,才能达到我们的教学目的。为此,在课堂实践中,我认为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1)抓重点句段训练语感。文章的中心句、重点段落贯穿全文,最能体现文章的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挑山工》一文,挑山工说的那几句朴素的话,蕴含着意味深长的哲理,只有让学生反复读,细细体味,才能悟到脚踏实地做人的道理。(2)抓难点问题训练语感。文章中难以理解的问题也应引导学生多读。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中的最后一句“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这句话中有两个“幸福”,它们的意思不同,学生较难理解,必须联系上文细读,感受作者写这篇文章的弦外之音:在资本主义社会里,穷苦人民的命运是悲惨的,对于他们来说,死倒是一种解脱,一种幸福。(3)抓精彩片段练语感。课文中有一些写得很美丽的片段,这些片段的内容生动、语言形象、引人入胜,是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感受、概括,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感情。如《鸟的天堂》一文中对“大榕树”的描写及“群鸟纷飞”的场景描写。通过对这些精彩片段的精读、揣摩、品味,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二、比较是培养学生语感的重要方法
  “有比较,才有鉴别。”通过比较,揣摩词句,引导学生领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增强学生对语言运用准确性的感受能力。在课堂教学中,要抓住那些对表现文章中心,表达作者情感具有重要作用的词语,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反复琢磨,体会作者用词的匠心,训练学生的语感。
  第一,换词比较。为了使学生了解选词炼字的重要性,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可采取改近义词的方法,让学生进行比较。如在教《草原》中的“……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 彩虹向我们飞来”这一句中的“飞”字时,可以启发学生思考:这里的“飞”字可以换成哪些词?而后引导学生将“飞”与这些词比较,思考哪个词更好,为什么?通过反复比较、琢磨,就可以体会到一个“飞”字传神地反映出了牧民迎宾时的急切心情,令读者也不禁被牧民的热情好客打动。
  第二,删减比较。在不影响语句通顺的情况下,删减一些准确、传神的词语让学生在比较中去探索课文的内蕴。如《圆明园的毁灭》中“所以它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如果将“当时”一词去掉,句意就变为“圆明园现在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这显然与前句语意矛盾,不符合客观事实,所以,“当时”这一限制语必不可少,有了它句意表达才严密。
  第三,练习比较。例如,在学习《草原》一文的“车跟着马飞过小丘,看见了几座蒙古包”一句中的“飞”字时,可以引导学生找出本段中描写汽车行驶的四个句子,联系起来比较一下,这几个句子有没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前三个描写汽车行驶的句子用“走”,而这一句又用“飞”呢?一比较,学生顿时恍然大悟:牧民的热情好客深深地感染着作者,他们的心在飞,情感在飞,急切盼望着能早点到蒙古包与主人见面。
  三、适当的想象能促进学生培养语感
  语文不同于雕塑,不同于刺绣,不同于盆景。语文的课文是用语言文字来塑造艺术形象的,用手摸不到的,它是要我们凭借语言文字的描写,通过想象,在脑海里浮现出课文中所描写的艺术形象来。在阅读教学中,要善于运用形象思维,启发学生想象,唤起学生的“内心视像”,让学生获得语感并逐渐形成敏锐的语感。
  第一,在朗读中想象。在教学适合感情朗读的课文时,可让学生在朗读中想象,入情入境。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在指导学生朗读“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看到不同的幻境”这一部分时,可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小女孩当时的可怜情景及五个幻境画面。这样学生就容易产生情感共鸣,达到训练语感的效果。
  第二,在理解中想象。结合理解课文,展开想象,借助想象,使学生悟出文章的真谛。如教学《慈仁寺的荷花池》时,在理解前两句诗的意思后,让学生用自己的彩笔画出池中荷花和星星的倒影,引导学生想象:夜里的池面平静如镜,撒满闪烁的星星,其间镶嵌着一朵朵轻轻摇曳的荷花。教后两句时启发想象,看到那么美妙的景色,你想到什么?让学生在图画中添上飞来飞去的萤火虫。通过以上训练,使学生对诗中美丽的画面有深刻的感受,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语感是把握语言文字的一种能力,是理解一切文字的基础。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的阅读分析,深入理解语言文字的内涵,并学以致用。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时时刻刻重视对学生的语感训练,从而美化我们的语言。?
其他文献
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的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 是一种目的性和意识性都很强的活动。通过教学,要使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形成态度和相应的品质。教师要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能,使课堂焕发出教学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实现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一、创设宽松的情感氛围  教育研究表明,学生在心情舒畅、情绪饱满,没有精神压力和
给出并证明格矩阵半群的Euler—Fermat公式: A^(n-1)^2+1=A^(n-1)^2+1+[a],A∈Mn(L) 其中L是任意的分配格,Mn(L)是L上所有n阶矩阵构成的半群。这是布尔矩阵半群的Eukr—Fermat公式的一种推
在过去的一百年里,英语阅读教学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人们提出了三种模式“(自下而上”阅读模式、“自上而下”阅读模式以及以上两种模式相组合的图式阅读模式)来解决英语阅读困
目的:探讨鸡血藤提取物对大鼠肝纤维化肝细胞中胶原蛋白表达及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采用二甲基亚硝胺(DMN)腹腔注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