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物简介
魏应行,1959年1月生于台湾彰化市永靖县,顶新国际集团董事长、顶巧控股有限公司(德克士西式速食、康师傅私房牛肉面)董事长、中国全家便利店董事长。
在台湾商界,流传着一个顶新集团和台北101大楼的趣事。作为曾经的世界第一高楼,台北101大楼高509米,地上101层,地下5层,由台湾12家银行及产业界共同出资兴建。台湾政府原想将台北101打造成台湾金融中心,然而,大楼建成后却招租困难、连年亏损。2009年,一家银行找到顶新集团,希望能够由其接盘101大楼的股份。这是笔亏本的买卖,没想到顶新高层却很爽快地答应了。很多人说:“怎么会有这样的傻瓜?”此后几年,顶新集团陆续购买了超过37%的101股权,成为台北101大楼第一大民间股东。
最开始的几年是不断地亏。可从2011年起,收入开始猛增。“猜猜这一年发生了什么?”站在顶新集团位于101大楼84层的总部办公室,顶新集团董事长魏应行跟环球人物杂志记者卖起了关子。他说:“2011年6月,大陆居民赴台个人游正式启动,当年大陆居民赴台旅游人数就超过了125万人次。几乎每人都要来101大楼参观,门票每张500元新台币(1元新台币约合0.207元人民币),你算算这是多少钱?大陆市场兼容并蓄,奔驰600和马车可以同时在街上跑。它很跳跃,也商机无限。”
500万美元换回500斤白菜
1988年,29岁的魏应行第一次来到大陆。此前,他与大陆的关联仅仅停留在族谱的记载上。
据考证,魏家1826年由福建迁往台湾永靖县,世代以行医为生。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魏家逐渐衰落,为维持生计,1958年,魏应行的父亲魏和德在台湾创立了顶新制油工厂,以生产蓖麻油为主,也加工出售少量其他食用油品。魏应行和3个哥哥从小就跟着父亲一起工作。1980年,父亲去世,大哥魏应州带着魏应交、魏应充、魏应行3个弟弟接手了制油厂。为了经营好制油厂,兄弟4人确立了“分工、分业、不分家”的原则,其基本内容是不能让任何一人没活干。同时,不管做什么工作,赚的钱要尽量交回家里。因为年纪最小,能跑,魏应行负责承担制油厂开拓市场、销售等事宜。“那个时候真是艰苦。”魏应行回忆说。白天,他在油厂忙活;晚上,骑着一辆二手摩托车,出去摆地摊卖从菲律宾倒腾回来的扇子。不过几年下来,顶新制油厂在台湾做得有声有色。
“台湾这个市场是有限的,伸出左脚就可能踩到别人的右脚。”魏家兄弟左思右想,决定派魏应行开拓大陆市场。就这样,魏应行带着500万美元(1美元约合6.2元人民币)和几桶自家出产的“顶好清香油”,一个人来到了北京。魏应行记得,那时候北京没几家像样的宾馆,卖的东西也有限。他住的友谊宾馆周围都是菜地,到了冬天各家各户都成堆成堆地购买白菜。“白菜卖不出去,政府就要求大家都去买,这叫‘爱国白菜’。”魏应行在大陆待了3年,生意却一直不见起色,很快就花光了90%的钱,500万美元只剩下了堆在北京仓库里的500斤“爱国白菜”。
眼看着就得打道回府了,魏应行决定最后再试一次。他来到北京北站,踏上了开往内蒙古通辽的火车。那时候去通辽要坐18个小时的火车,为了省钱,魏应行特意带了两箱从台湾捎来的方便面。当时,方便面在大陆还很少见,狭窄拥挤的车厢过道内,魏应行端着一碗热气腾腾的泡面走过人群,吸引了大量好奇的目光。第二天早上,当魏应行又一次拉出卧铺下的箱子想要掏出一包泡面,却意外地发现少了几包!魏应行马上意识到,这是一个新的商机。
不熟不做,不做不熟
回到台湾,魏应行立马和3个哥哥商量,希望能转行做方便面生意。但顶新之前从未涉足过食品领域。四兄弟讨论来讨论去,没有结论。最后,大哥魏应州说:“不熟的东西,我们不要做。”大家以为他要放弃方便面,他却接着说:“但是,不做也不熟啊!”这个故事,现在成了顶新员工人人皆知的典故。
在定品牌名称时,魏应行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大陆前几年提出来要走基层,在我看来商品的名字也得接地气才行。”他记得走在北京的街道上,你想跟不认识的人说话,开口都要先叫一声“师傅”。“所以我就给自己的品牌起名‘康师傅’。”提到自己的这个杰作,魏应行仍忍不住得意。
这还不是他最得意的。“康师傅”刚进军大陆市场时,有一次一位涉台机构干部告诉魏应行,家人要他买方便面只买“康师傅”。“你知道为什么吗?”魏应行又一次卖起了关子,“因为‘康师傅’的料包上有锯齿,好撕呀!我把每个细节都想到了。”
当然,魏应行也有“犯傻”的时候。常年奔波在大陆的火车上,他发现火车上的开水经常烧不开,而添加了马铃薯淀粉的方便面哪怕在水不开的情况下,口味依然不错。魏应行大胆拍板从欧洲引进马铃薯粉加入“康师傅”方便面里。为了让食品更健康,他还主张用色拉油制作酱包,而不是传统的黄油。没想到,这些举动却让“康师傅”的成本大增,在其他品牌只卖几毛钱的情况下,“康师傅”要卖到1.98元才能赚钱。“当时台资企业流行给员工饭补,我的标准就是每天补助2块钱,为的是员工能买得起一包‘康师傅’。”
魏应行没想到,这两个不靠谱的举动反而救了他。“用黄油炒酱包是台湾的原配方,但是大陆人吃不惯,改用色拉油后更受欢迎。”如今,魏应行常说,“顶好清香油”和“康师傅”方便面,一个是“来得早”,一个是“来得巧”。“它们印证了做生意的两个思路,前者是我有,然后去推销,失败了;后者是市场需要,我做,结果成功了。”
天上不会掉馅饼
从1988年到2014年,魏应行在大陆“混”了26年,从小青年变成了外祖父,顶新集团也日渐打入普通人的生活,旗下品牌有康师傅、德克士、味全等,还涉及粮油、地产、社会公益等行业。
近年来,魏应行又把目光瞄向了便利店。根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最新发布的“2013年行业发展状况调查”显示,2012年百货和大卖场增速明显下降,而便利店发展较快。魏应行认为,就便利店来说,第一代是传统的普通零售店,第二代是24小时便利店,如今的第三代便利店将成为一个小型的社区中心,可以从事快递代收、票务代售,还提供洗衣和代收罚款等服务。而顶新集团旗下的全家便利店将在熟食和饮品方面做文章。“全家在前年打出‘全民三餐在全家’的旗号,上市了单价6.8、7.8、8.8元的盒饭产品,销售量实现了倍增。到现在,盒饭和饭团在单店销售中的占比已经有50%。”从今年4月起,全家便利店内的所有米饭采用台湾云林特产“浊金米”制作。“浊金米”来自台湾著名的浊水溪,产区水质纯净、土壤肥沃,米质香嫩。将米从台湾运到大陆,势必增加成本,但魏应行依然坚持这个品质。
“天上不会掉馅饼,只会掉鸟屎。”魏应行说,“我从小就知道,食品是老实人做的买卖,入口三五秒见输赢,一分一毫都差不得。”为此,他经常到店里去检查。魏应行的检查方法很奇怪,不去厨房,而是看员工能否问心无愧地说一句:“我做的盒饭、三明治全都可以双手奉上,给我自己的老人和孩子。”在营销上,魏应行也要求,如果有100分的东西,只允许讲到99.99%,绝不能说到100.01%。“多出来的那0.01就是贪心,人一旦有了贪心,就做不到正念顺行,这是很可怕的事。”魏应行说。
有人说魏应行的这个要求太难,现在的年轻人没几个能做到。这让魏应行很生气,他说:“有什么难?天下难事就怕卷起袖子和裤腿管儿!童叟无欺的良心才是生意成功的基础。”
魏应行,1959年1月生于台湾彰化市永靖县,顶新国际集团董事长、顶巧控股有限公司(德克士西式速食、康师傅私房牛肉面)董事长、中国全家便利店董事长。
在台湾商界,流传着一个顶新集团和台北101大楼的趣事。作为曾经的世界第一高楼,台北101大楼高509米,地上101层,地下5层,由台湾12家银行及产业界共同出资兴建。台湾政府原想将台北101打造成台湾金融中心,然而,大楼建成后却招租困难、连年亏损。2009年,一家银行找到顶新集团,希望能够由其接盘101大楼的股份。这是笔亏本的买卖,没想到顶新高层却很爽快地答应了。很多人说:“怎么会有这样的傻瓜?”此后几年,顶新集团陆续购买了超过37%的101股权,成为台北101大楼第一大民间股东。
最开始的几年是不断地亏。可从2011年起,收入开始猛增。“猜猜这一年发生了什么?”站在顶新集团位于101大楼84层的总部办公室,顶新集团董事长魏应行跟环球人物杂志记者卖起了关子。他说:“2011年6月,大陆居民赴台个人游正式启动,当年大陆居民赴台旅游人数就超过了125万人次。几乎每人都要来101大楼参观,门票每张500元新台币(1元新台币约合0.207元人民币),你算算这是多少钱?大陆市场兼容并蓄,奔驰600和马车可以同时在街上跑。它很跳跃,也商机无限。”
500万美元换回500斤白菜
1988年,29岁的魏应行第一次来到大陆。此前,他与大陆的关联仅仅停留在族谱的记载上。
据考证,魏家1826年由福建迁往台湾永靖县,世代以行医为生。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魏家逐渐衰落,为维持生计,1958年,魏应行的父亲魏和德在台湾创立了顶新制油工厂,以生产蓖麻油为主,也加工出售少量其他食用油品。魏应行和3个哥哥从小就跟着父亲一起工作。1980年,父亲去世,大哥魏应州带着魏应交、魏应充、魏应行3个弟弟接手了制油厂。为了经营好制油厂,兄弟4人确立了“分工、分业、不分家”的原则,其基本内容是不能让任何一人没活干。同时,不管做什么工作,赚的钱要尽量交回家里。因为年纪最小,能跑,魏应行负责承担制油厂开拓市场、销售等事宜。“那个时候真是艰苦。”魏应行回忆说。白天,他在油厂忙活;晚上,骑着一辆二手摩托车,出去摆地摊卖从菲律宾倒腾回来的扇子。不过几年下来,顶新制油厂在台湾做得有声有色。
“台湾这个市场是有限的,伸出左脚就可能踩到别人的右脚。”魏家兄弟左思右想,决定派魏应行开拓大陆市场。就这样,魏应行带着500万美元(1美元约合6.2元人民币)和几桶自家出产的“顶好清香油”,一个人来到了北京。魏应行记得,那时候北京没几家像样的宾馆,卖的东西也有限。他住的友谊宾馆周围都是菜地,到了冬天各家各户都成堆成堆地购买白菜。“白菜卖不出去,政府就要求大家都去买,这叫‘爱国白菜’。”魏应行在大陆待了3年,生意却一直不见起色,很快就花光了90%的钱,500万美元只剩下了堆在北京仓库里的500斤“爱国白菜”。
眼看着就得打道回府了,魏应行决定最后再试一次。他来到北京北站,踏上了开往内蒙古通辽的火车。那时候去通辽要坐18个小时的火车,为了省钱,魏应行特意带了两箱从台湾捎来的方便面。当时,方便面在大陆还很少见,狭窄拥挤的车厢过道内,魏应行端着一碗热气腾腾的泡面走过人群,吸引了大量好奇的目光。第二天早上,当魏应行又一次拉出卧铺下的箱子想要掏出一包泡面,却意外地发现少了几包!魏应行马上意识到,这是一个新的商机。
不熟不做,不做不熟
回到台湾,魏应行立马和3个哥哥商量,希望能转行做方便面生意。但顶新之前从未涉足过食品领域。四兄弟讨论来讨论去,没有结论。最后,大哥魏应州说:“不熟的东西,我们不要做。”大家以为他要放弃方便面,他却接着说:“但是,不做也不熟啊!”这个故事,现在成了顶新员工人人皆知的典故。
在定品牌名称时,魏应行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大陆前几年提出来要走基层,在我看来商品的名字也得接地气才行。”他记得走在北京的街道上,你想跟不认识的人说话,开口都要先叫一声“师傅”。“所以我就给自己的品牌起名‘康师傅’。”提到自己的这个杰作,魏应行仍忍不住得意。
这还不是他最得意的。“康师傅”刚进军大陆市场时,有一次一位涉台机构干部告诉魏应行,家人要他买方便面只买“康师傅”。“你知道为什么吗?”魏应行又一次卖起了关子,“因为‘康师傅’的料包上有锯齿,好撕呀!我把每个细节都想到了。”
当然,魏应行也有“犯傻”的时候。常年奔波在大陆的火车上,他发现火车上的开水经常烧不开,而添加了马铃薯淀粉的方便面哪怕在水不开的情况下,口味依然不错。魏应行大胆拍板从欧洲引进马铃薯粉加入“康师傅”方便面里。为了让食品更健康,他还主张用色拉油制作酱包,而不是传统的黄油。没想到,这些举动却让“康师傅”的成本大增,在其他品牌只卖几毛钱的情况下,“康师傅”要卖到1.98元才能赚钱。“当时台资企业流行给员工饭补,我的标准就是每天补助2块钱,为的是员工能买得起一包‘康师傅’。”
魏应行没想到,这两个不靠谱的举动反而救了他。“用黄油炒酱包是台湾的原配方,但是大陆人吃不惯,改用色拉油后更受欢迎。”如今,魏应行常说,“顶好清香油”和“康师傅”方便面,一个是“来得早”,一个是“来得巧”。“它们印证了做生意的两个思路,前者是我有,然后去推销,失败了;后者是市场需要,我做,结果成功了。”
天上不会掉馅饼
从1988年到2014年,魏应行在大陆“混”了26年,从小青年变成了外祖父,顶新集团也日渐打入普通人的生活,旗下品牌有康师傅、德克士、味全等,还涉及粮油、地产、社会公益等行业。
近年来,魏应行又把目光瞄向了便利店。根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最新发布的“2013年行业发展状况调查”显示,2012年百货和大卖场增速明显下降,而便利店发展较快。魏应行认为,就便利店来说,第一代是传统的普通零售店,第二代是24小时便利店,如今的第三代便利店将成为一个小型的社区中心,可以从事快递代收、票务代售,还提供洗衣和代收罚款等服务。而顶新集团旗下的全家便利店将在熟食和饮品方面做文章。“全家在前年打出‘全民三餐在全家’的旗号,上市了单价6.8、7.8、8.8元的盒饭产品,销售量实现了倍增。到现在,盒饭和饭团在单店销售中的占比已经有50%。”从今年4月起,全家便利店内的所有米饭采用台湾云林特产“浊金米”制作。“浊金米”来自台湾著名的浊水溪,产区水质纯净、土壤肥沃,米质香嫩。将米从台湾运到大陆,势必增加成本,但魏应行依然坚持这个品质。
“天上不会掉馅饼,只会掉鸟屎。”魏应行说,“我从小就知道,食品是老实人做的买卖,入口三五秒见输赢,一分一毫都差不得。”为此,他经常到店里去检查。魏应行的检查方法很奇怪,不去厨房,而是看员工能否问心无愧地说一句:“我做的盒饭、三明治全都可以双手奉上,给我自己的老人和孩子。”在营销上,魏应行也要求,如果有100分的东西,只允许讲到99.99%,绝不能说到100.01%。“多出来的那0.01就是贪心,人一旦有了贪心,就做不到正念顺行,这是很可怕的事。”魏应行说。
有人说魏应行的这个要求太难,现在的年轻人没几个能做到。这让魏应行很生气,他说:“有什么难?天下难事就怕卷起袖子和裤腿管儿!童叟无欺的良心才是生意成功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