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他是华人世界中极少担得起“珠宝大师”之名的人,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开创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Wallace Cut雕刻法”,在欧亚大陆声名鹊起。无论是王菲的那枚能够“站立”的婚戒,还是俄罗斯皇室成员为新婚太太订制的神秘礼物,比起珠宝本身的夺目光彩,巨星贵胄的青睐都显得不足为道。
当他对新材质的开发应用解决了世界珠宝界的重大难题后,面对国际高级珠宝品牌的盛情邀请,他只淡淡地说了一句“我要做自己的事。”在欧美珠宝业巨头们面前,他是“那个可怕的中国人”,因为看过他作品的女人,对几乎所有的奢侈大牌都会丧失兴趣。
他就是华人珠宝设计雕刻师陈世英(wallace chan)。
“我的设计和卖价无关”
打开陈世英的保险箱,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首先,办公室的门必须关上。其次,开启过程必须依严格的先后次序进行:先松开最靠近墙壁的关卡,再打开一扇不起眼的柜门,插入钥匙转动密码盘,“嘎达”一声响,扭动把手,拉开保险箱沉重的柜门。整个过程涉及四扇门、至少四把钥匙,包括一把需要现场组装的长柄插芯匙,而未包括在内的,还有进入“Wallace Chan”公司大门时所需要的严格的身份认证。
“上面所有的宝石都来自斯里兰卡,包括蓝宝石、紫色蓝宝石、绿榴石,只有四周的白钻来自非洲。”陈世英慢条斯理地介绍着一件新近设计完工的宝石手镯,但是他的大脑显然在集中对付手中的钥匙和密码器。
“我总是记不住这个密码。”他讪讪地自嘲。旁边等待的人们则报以理解的微笑。大家都原地站立不动,屏息静气。人们有理由相信:当大门打开后,将会出现一个足以让黑暗绽放出光芒的精彩世界。而这只因为它的主人是陈世英。这位知名华人珠宝设计师的作品平时在市面上难得一见,只有在拍卖会、博物馆才得见芳踪。
一位与他亲近的朋友透露说,曾有一家国际高级珠宝品牌力邀他加盟,他却只是淡淡地回了一句:我想做自己的事。“我的作品就是贝多芬,品牌是流行曲。”陈世英说。
其实,说话一团和气,又总是谦卑微笑的陈世英,也乐于让更多的人拥有他的作品。只是他出手的速度不快一据说时间最长的一次,花了四年才完成一件作品:而他的客人又多,有演艺明星,也有皇亲贵胄。其中传言最甚的,就是王菲那只据说可以站立的珍珠婚戒。
尽管这些坊间传说已把大家的胃口调得老高,但当陈世英从保险箱里拿出宝石手镯时,现场在短暂的静默后,还是一阵低声惊叹:晶莹剔透的彩色宝石被耀眼的碎钻围绕着,璀璨却不夺目:手镯的主体截取自一只深蓝色的古董琉璃花瓶,嵌上同色系的碎蓝宝石、绿榴石,庄重中又闪现出跳跃的灵性……在这种奇妙的搭配下,他的作品放射出一种任何单一材质都无法比拟的光辉。所谓设计的魅力,大概就源于此。
如今,这只宝石手镯已被人以200万港币买下。这也许不会是最终价格。曾经有人将陈世英15年前的一件作品拿去拍卖,最终的成交价高出原价近六倍。
“不过这个数字跟我无关。”陈世英把玩着手中的宝石,脸上一如既往地谦卑微笑。与彩色宝石结缘
陈世英出生于福建,五岁随父母到了香港,住在离旧机场不远的九龙城区。与如今他的公司身处的中环相比,少年陈世英居住的马头涌道,虽也是香港发展较早的地区之一,但多是老字号小店。
1973年,陈世英16岁,对于日后赖以为生的珠宝还没有任何概念,就迈出了人生至关重要的一步——做象牙雕刻的叔叔送他去离家半小时路程的红磡,拜师学习玉石雕刻。
“那时候,我们已经没有机会再念书,也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没有前途,也没有学历。完全不知道自己的未来是什么样子。”陈世英摇摇头,笑了,“小时喜欢画图,但仍觉得雕刻是件很难的事,不一定学得会。没想到,这一下就30多年。”
拜师学艺后,陈世英与师兄师弟们一起住在师傅家里,只有周六晚上才能回家见父母。师傅从钟鼎文和古代铜器上的纹路开始教,慢慢给他加入观音、佛像的雕刻,以及“年年有鱼”等中国人在年节喜庆时的常用摆设。
香港毕竟是个华洋杂处之地,养家糊口之余,陈世英很快就接触到了西方的雕刻作品,并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尤其是米开朗基罗,他的作品让我很震撼:他把美的元素加在肌肉上,让肌肉充满弹性,很澎湃,让我产生了膜拜的心情。”
观察这些大师的作品,他渐渐意识到了一个以往从未想到过的元素——光。光线在材料上的反射,光线映衬在皮肤上的明暗效果,如何能够重现某种光源……诸多的想法在他心中萦绕盘旋。出于对光的迷恋,陈世英从象牙和玉石雕刻转向了对光线更为敏感的彩色宝石。
“一颗宝石拿过来,不是随便去打磨,你还要看他的颜色,色带怎么走。我探索它的光源,不停地和它沟通。你进去的时候,你会探索到,那是一个你从未遇过的世界。如果你游历过许多名山峻岭的话,你会感悟到身在其中,投入情感的时候,也会乐而忘返。”
但无论再过多久,陈世英都忘不了1985年那个惊心动魄的夜晚。那天,他生平第一次雕刻宝石。“心情很紧张!”他突然大笑起来。
本来一切进展得非常顺利。凌晨一点,那块重量300多克拉、价值9000美元的蓝色拓帕石已是一副精美的模样。如果陈世英就此收工,这将是一个美妙的夜晚,而他对于宝石的探索,也将有一个愉快的开端。但事实并非如此,总觉得还差了那么一点点的陈世英没有停止打磨着手中的石头。而突然,打磨宝石的羊皮裂开了口,钩住了石头的顶端。宝石顺着力道飞向了窗外,一声清脆的撞击声在夜空中响起。一两来重的拓帕石,从六楼窗口直跌到一楼人家的屋檐上。撞击声打破了夜的寂静,更把满腔热情的陈世英敲打得不知所措。
“9000美元,差不多是我全部的财产。”犹豫了二十分钟,他敲开一楼的门,爬到厨房屋顶,刚刚雕琢好的拓帕石从中间裂开,摔成两瓣,功亏一箦。
“其实在我的人生里,不是功亏一箦,就是一直在失败中等待成功。”即使是今天,陈世英做一件上千万元的珠宝首饰也要尝试三四次后才能成功。加之不愿重复已有的题材和造型,这种失败了再重来的循环往复,看起来永远不会有尽头。宝石里山水如画
陈世英今天的国际声誉,最早是从1988年自己命名的“Wallace Cut”开始的——那是他融浮雕、阴雕以及宝石切割技术于一体,独创的五面倒影雕刻法,获得当年的国际珠宝设计大奖。那时,距离他功亏一箦的宝石初体验刚刚过去三年。
随后的二十年,陈世英向成功迈出的每一步都顺理成章:参加珠宝展:举办个人巡回展:作品被收藏家青睐、博物馆收藏:受邀参加国际顶级博览会。2008年5月,莫斯科世界艺术展览会,只有20个世界级的国际品牌受邀参展,陈世英是迄今第一位接到邀请的中国珠宝设计师。一时间,他的声名臻于顶峰。
“宝石里面有山有水,”细数光荣往事,不如宝石里的大千世界更让陈世英有兴致。“好像小孩子在野外旅行,进去绕一圈,不行,再绕一圈,直到没有出路的时候,就 会突然间出现一个裂纹。”
陈世英在八年前开始了对钛金属的研究。2008年瑞士巴塞尔名表珠宝展上,陈世英展示了一批以钛为核心材料设计的作品,博得了满堂彩。珠宝界人人皆知,钛的重量只有18K黄金的六分之一,但它能够释放更多的空间展示珠宝的魅力。但是钛复杂的锻造问题却迟迟没有人能够解决。
一位国际珠宝界的大佬感慨地说:“这些年我们一直在寻找新的材料和创作可能,今天看到他,我松了口气。“
珠宝界的混搭高手
用碧玺衬托粉宝、黄钻,用400多年历史的紫檀木配上璀璨钻石,用现代感十足的钛合金镶嵌翡翠……陈世英的创作中充满了不可思议的混搭,却又展现出闻所未闻的惊人美感。
他把一块已经4D。多年的紫檀木配上翡翠和20多克拉的钻石,做成一件名为“红楼玉扣”的作品,不但以非凡的古典美超越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更巧妙运用镂空技术解决了为紫檀减重和防裂的难题。
雕刻家出身的陈世英深知:“珠宝的大小是永无止境的,既然追求不到最好最大的话,不如去追求精神层次,展示珠宝里面的内涵。这是一个设计师应有的责任。”而陈世英敢于用流线型的紫水晶掩盖圆形白钻的光芒,就是为了折射出蝴蝶飞舞时亦幻亦真的感觉。这是一位有责任感的珠宝设计师应当拥有的独立设计观。从中,你看到的是艺术,是美,而不是克拉数和宝石级别。同样,他在打磨过的宝石上雕刻蝴蝶翅膀上的脉络,埋上金丝,再附上珠贝。最终,多样化的莹彩在他的奇妙混搭下放射出连最昂贵的单一材质都无法比拟的光辉,而这才是珠宝设计的终极真谛。
“宝石就像人一样。小孩刚出生的时候就是没经过打磨的原石,在学习更多智慧之后,才成为人。”设计是为人而作,在陈世英设计的项链上看不见搭扣,无论脖子是长是短,是肥是瘦,它都能按照自己的形状完全帖服。
他的作品看似天马行空,内里却机巧深厚。因为他不但懂得珠宝的物理特性,更像了解朋友一样了解它们的性格,也正因如此,他的设计才会被称之为“性灵派珠宝”。
陈世英说,在创作时,他往往抽空自己,因为空才是力。使自己从作品中脱离出来,以一个婴儿的眼光观察周围的事物,即《佛经》上所说的“童观”,以此来激发心灵的状态,达到忘我的境界。他又指出,许多珠宝作品都将民族精神、人生感情、宗教和爱意融入其中。他以《禅》、《庄周梦蝶》等作品,阐释了他的作品要达到非此非彼、亦此亦彼得圆融境界的目标。
不禁感慨,除了像他这样真正懂得宝石的有心人,又有谁能用“石头”造出“庄生晓梦迷蝴蝶”的画境呢?
当他对新材质的开发应用解决了世界珠宝界的重大难题后,面对国际高级珠宝品牌的盛情邀请,他只淡淡地说了一句“我要做自己的事。”在欧美珠宝业巨头们面前,他是“那个可怕的中国人”,因为看过他作品的女人,对几乎所有的奢侈大牌都会丧失兴趣。
他就是华人珠宝设计雕刻师陈世英(wallace chan)。
“我的设计和卖价无关”
打开陈世英的保险箱,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首先,办公室的门必须关上。其次,开启过程必须依严格的先后次序进行:先松开最靠近墙壁的关卡,再打开一扇不起眼的柜门,插入钥匙转动密码盘,“嘎达”一声响,扭动把手,拉开保险箱沉重的柜门。整个过程涉及四扇门、至少四把钥匙,包括一把需要现场组装的长柄插芯匙,而未包括在内的,还有进入“Wallace Chan”公司大门时所需要的严格的身份认证。
“上面所有的宝石都来自斯里兰卡,包括蓝宝石、紫色蓝宝石、绿榴石,只有四周的白钻来自非洲。”陈世英慢条斯理地介绍着一件新近设计完工的宝石手镯,但是他的大脑显然在集中对付手中的钥匙和密码器。
“我总是记不住这个密码。”他讪讪地自嘲。旁边等待的人们则报以理解的微笑。大家都原地站立不动,屏息静气。人们有理由相信:当大门打开后,将会出现一个足以让黑暗绽放出光芒的精彩世界。而这只因为它的主人是陈世英。这位知名华人珠宝设计师的作品平时在市面上难得一见,只有在拍卖会、博物馆才得见芳踪。
一位与他亲近的朋友透露说,曾有一家国际高级珠宝品牌力邀他加盟,他却只是淡淡地回了一句:我想做自己的事。“我的作品就是贝多芬,品牌是流行曲。”陈世英说。
其实,说话一团和气,又总是谦卑微笑的陈世英,也乐于让更多的人拥有他的作品。只是他出手的速度不快一据说时间最长的一次,花了四年才完成一件作品:而他的客人又多,有演艺明星,也有皇亲贵胄。其中传言最甚的,就是王菲那只据说可以站立的珍珠婚戒。
尽管这些坊间传说已把大家的胃口调得老高,但当陈世英从保险箱里拿出宝石手镯时,现场在短暂的静默后,还是一阵低声惊叹:晶莹剔透的彩色宝石被耀眼的碎钻围绕着,璀璨却不夺目:手镯的主体截取自一只深蓝色的古董琉璃花瓶,嵌上同色系的碎蓝宝石、绿榴石,庄重中又闪现出跳跃的灵性……在这种奇妙的搭配下,他的作品放射出一种任何单一材质都无法比拟的光辉。所谓设计的魅力,大概就源于此。
如今,这只宝石手镯已被人以200万港币买下。这也许不会是最终价格。曾经有人将陈世英15年前的一件作品拿去拍卖,最终的成交价高出原价近六倍。
“不过这个数字跟我无关。”陈世英把玩着手中的宝石,脸上一如既往地谦卑微笑。与彩色宝石结缘
陈世英出生于福建,五岁随父母到了香港,住在离旧机场不远的九龙城区。与如今他的公司身处的中环相比,少年陈世英居住的马头涌道,虽也是香港发展较早的地区之一,但多是老字号小店。
1973年,陈世英16岁,对于日后赖以为生的珠宝还没有任何概念,就迈出了人生至关重要的一步——做象牙雕刻的叔叔送他去离家半小时路程的红磡,拜师学习玉石雕刻。
“那时候,我们已经没有机会再念书,也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没有前途,也没有学历。完全不知道自己的未来是什么样子。”陈世英摇摇头,笑了,“小时喜欢画图,但仍觉得雕刻是件很难的事,不一定学得会。没想到,这一下就30多年。”
拜师学艺后,陈世英与师兄师弟们一起住在师傅家里,只有周六晚上才能回家见父母。师傅从钟鼎文和古代铜器上的纹路开始教,慢慢给他加入观音、佛像的雕刻,以及“年年有鱼”等中国人在年节喜庆时的常用摆设。
香港毕竟是个华洋杂处之地,养家糊口之余,陈世英很快就接触到了西方的雕刻作品,并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尤其是米开朗基罗,他的作品让我很震撼:他把美的元素加在肌肉上,让肌肉充满弹性,很澎湃,让我产生了膜拜的心情。”
观察这些大师的作品,他渐渐意识到了一个以往从未想到过的元素——光。光线在材料上的反射,光线映衬在皮肤上的明暗效果,如何能够重现某种光源……诸多的想法在他心中萦绕盘旋。出于对光的迷恋,陈世英从象牙和玉石雕刻转向了对光线更为敏感的彩色宝石。
“一颗宝石拿过来,不是随便去打磨,你还要看他的颜色,色带怎么走。我探索它的光源,不停地和它沟通。你进去的时候,你会探索到,那是一个你从未遇过的世界。如果你游历过许多名山峻岭的话,你会感悟到身在其中,投入情感的时候,也会乐而忘返。”
但无论再过多久,陈世英都忘不了1985年那个惊心动魄的夜晚。那天,他生平第一次雕刻宝石。“心情很紧张!”他突然大笑起来。
本来一切进展得非常顺利。凌晨一点,那块重量300多克拉、价值9000美元的蓝色拓帕石已是一副精美的模样。如果陈世英就此收工,这将是一个美妙的夜晚,而他对于宝石的探索,也将有一个愉快的开端。但事实并非如此,总觉得还差了那么一点点的陈世英没有停止打磨着手中的石头。而突然,打磨宝石的羊皮裂开了口,钩住了石头的顶端。宝石顺着力道飞向了窗外,一声清脆的撞击声在夜空中响起。一两来重的拓帕石,从六楼窗口直跌到一楼人家的屋檐上。撞击声打破了夜的寂静,更把满腔热情的陈世英敲打得不知所措。
“9000美元,差不多是我全部的财产。”犹豫了二十分钟,他敲开一楼的门,爬到厨房屋顶,刚刚雕琢好的拓帕石从中间裂开,摔成两瓣,功亏一箦。
“其实在我的人生里,不是功亏一箦,就是一直在失败中等待成功。”即使是今天,陈世英做一件上千万元的珠宝首饰也要尝试三四次后才能成功。加之不愿重复已有的题材和造型,这种失败了再重来的循环往复,看起来永远不会有尽头。宝石里山水如画
陈世英今天的国际声誉,最早是从1988年自己命名的“Wallace Cut”开始的——那是他融浮雕、阴雕以及宝石切割技术于一体,独创的五面倒影雕刻法,获得当年的国际珠宝设计大奖。那时,距离他功亏一箦的宝石初体验刚刚过去三年。
随后的二十年,陈世英向成功迈出的每一步都顺理成章:参加珠宝展:举办个人巡回展:作品被收藏家青睐、博物馆收藏:受邀参加国际顶级博览会。2008年5月,莫斯科世界艺术展览会,只有20个世界级的国际品牌受邀参展,陈世英是迄今第一位接到邀请的中国珠宝设计师。一时间,他的声名臻于顶峰。
“宝石里面有山有水,”细数光荣往事,不如宝石里的大千世界更让陈世英有兴致。“好像小孩子在野外旅行,进去绕一圈,不行,再绕一圈,直到没有出路的时候,就 会突然间出现一个裂纹。”
陈世英在八年前开始了对钛金属的研究。2008年瑞士巴塞尔名表珠宝展上,陈世英展示了一批以钛为核心材料设计的作品,博得了满堂彩。珠宝界人人皆知,钛的重量只有18K黄金的六分之一,但它能够释放更多的空间展示珠宝的魅力。但是钛复杂的锻造问题却迟迟没有人能够解决。
一位国际珠宝界的大佬感慨地说:“这些年我们一直在寻找新的材料和创作可能,今天看到他,我松了口气。“
珠宝界的混搭高手
用碧玺衬托粉宝、黄钻,用400多年历史的紫檀木配上璀璨钻石,用现代感十足的钛合金镶嵌翡翠……陈世英的创作中充满了不可思议的混搭,却又展现出闻所未闻的惊人美感。
他把一块已经4D。多年的紫檀木配上翡翠和20多克拉的钻石,做成一件名为“红楼玉扣”的作品,不但以非凡的古典美超越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更巧妙运用镂空技术解决了为紫檀减重和防裂的难题。
雕刻家出身的陈世英深知:“珠宝的大小是永无止境的,既然追求不到最好最大的话,不如去追求精神层次,展示珠宝里面的内涵。这是一个设计师应有的责任。”而陈世英敢于用流线型的紫水晶掩盖圆形白钻的光芒,就是为了折射出蝴蝶飞舞时亦幻亦真的感觉。这是一位有责任感的珠宝设计师应当拥有的独立设计观。从中,你看到的是艺术,是美,而不是克拉数和宝石级别。同样,他在打磨过的宝石上雕刻蝴蝶翅膀上的脉络,埋上金丝,再附上珠贝。最终,多样化的莹彩在他的奇妙混搭下放射出连最昂贵的单一材质都无法比拟的光辉,而这才是珠宝设计的终极真谛。
“宝石就像人一样。小孩刚出生的时候就是没经过打磨的原石,在学习更多智慧之后,才成为人。”设计是为人而作,在陈世英设计的项链上看不见搭扣,无论脖子是长是短,是肥是瘦,它都能按照自己的形状完全帖服。
他的作品看似天马行空,内里却机巧深厚。因为他不但懂得珠宝的物理特性,更像了解朋友一样了解它们的性格,也正因如此,他的设计才会被称之为“性灵派珠宝”。
陈世英说,在创作时,他往往抽空自己,因为空才是力。使自己从作品中脱离出来,以一个婴儿的眼光观察周围的事物,即《佛经》上所说的“童观”,以此来激发心灵的状态,达到忘我的境界。他又指出,许多珠宝作品都将民族精神、人生感情、宗教和爱意融入其中。他以《禅》、《庄周梦蝶》等作品,阐释了他的作品要达到非此非彼、亦此亦彼得圆融境界的目标。
不禁感慨,除了像他这样真正懂得宝石的有心人,又有谁能用“石头”造出“庄生晓梦迷蝴蝶”的画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