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圆乎乎白白净净的一小坨,前面还有一点点小小的突起,傻乎乎的活像一个小猪,这粑粑也就得了一个好听的名字,猪儿粑。
猪儿粑看起来傻傻的,可吃起来味道可不错哟。又细又嫩,又甜又香,一口下去满口穿,那软绵绵糍舒舒的感觉,真是一道人间美味。再加上里面肉质的内馅儿,一口咬开,味道喷进鼻来,香,真香。
猪儿粑进到嘴里好吃,制作起来可是麻烦又讲究的,十好几道工序,没有三两年的手艺,那是不行的,做出来比猪气气还难闻。
那粑粑米料可得选优质的米面。米面的配方都是有一套的。饭米(又叫粳米)和酒米(又叫糯米)的搭配,那得靠经验。饭米多了,蒸出来的猪儿粑又硬又涩,下不了口,还堵塞喉咙,不要说卖钱了,就是请人吃都没得人尝。酒米多了呢,蒸出来的猪儿粑是亮汤货,稀烂的,上不了筷子进不了嘴,夹不起来,怎么个吃法呢?饭米与酒米按照两分的比例配制,那是最好不过了。米呢,那可得选好哟。带灰的带霉的带石子的都不行。米质差,猪儿粑一蒸出来,那可就不是白白净净的了,而是黄泥巴样子,看了不是让人吞口水而是让人吐口水。
石道场是一个大山里的小镇子,那里的猪儿粑却是山里山外香。
石道场顺着山间小溪左右两边各有一条街道呈平行状分布。石道场中间一条上百年的青石板大路沿东西通向远方。出场口不远,大路两边两排石头像猪儿粑一样排列着。传说,那是一个道人赶着石头去远方的磨刀溪修桥的。道人很有些道法,赶石头就像赶肥猪儿一样顺利。未曾想,被一过路的老汉儿说了一句闲话。那老汉儿说:你赶的就不是肥猪儿,就是石头。一语破了道人的天机,那道人再也赶不动石头了。那些石头就像猪儿一样并排着丢在了道路的两边。石道场就得了这个好听的名字。
石道场的那些像猪儿一样的石头是个传说,可那里的猪儿粑可不是个传说。
那条小镇古街子上,走不上七八步,就是一家卖猪儿粑的店子。一个灶头,五六隔蒸笼,一架老石磨,里面是三四张八仙桌,闻着猪儿粑的香走进去。来了,几位?请桌子上就坐,随着老板或老板娘几声能破了天梁子的招呼声,那猪儿粑就上了桌,放开嘴巴敞开肚皮地整吧。整着整着,老板还笑嘻嘻地喊上一句:进了石道场,猪儿粑没整够,那是不能走的哟。听了,更是让你嘴巴里的猪儿粑吃起来味道实足。
张三娘的猪儿粑,那在石道场更是一绝。张三娘做猪儿粑的手艺,那是祖辈传下来的。张三娘的老祖祖(也就是奶奶的妈)那在石道场就是靠做猪儿粑维持着一家人的生活。早年,县太爷办公差路过石道场,大鱼大肉不吃,那到店子里吃猪儿粑是少不了的。现在张三娘的家里还留着县太爷吃猪儿粑后兴起时亲手题字的牌匾呢,那可是金字招牌。张三娘的猪儿粑那在石道场也真是金字招牌。那米,产自回龙坝的上等好米,不施化肥农药,变霉变黑的,还有石子杂粒,全都清除得干干净净。那水,是场口上老黄桷树下百年老井里的泉水。每天鸡还刚叫头遍呢,一家人就得起来,白手套白围腰白上衣地穿着整齐才能干活儿,就是那蒸笼里蒸猪儿粑的蒸笼布,都是一天清洗三遍,白白净净的。张三娘的猪儿粑一出笼,皮儿是白亮亮的,能反着光。肉馅呢,三粒肉颗颗,伴着葱椒花生芝麻粒儿,在大铁锅里炒香了才能包进猪儿粑里。炒煳了炒坏了的,一律倒了喂猪。张三娘的猪儿粑透亮的一眼能看到里面的肉馅,看了就想吃,吃了还想吃。
石道场也是上百年的老鎮子,风雨来回,人来人往,那里猪儿粑店不知多少老板关了门倒了闭改了行,张三娘的猪儿粑店吃客依然络绎不绝,生意和那门前的灶台火一样旺盛。
多少次试想,在城市与尘世之外,在小镇与流水之上,一步走进张三娘的猪儿粑店里。一小笼猪儿粑,一小盘子泡水菜,一碗飘着热气的骨头清,轻松坐在一张八仙桌前,除去人世间的恩怨情仇、金钱与物欲流动的霓虹以及爱与被爱的纠缠,物我两忘,一口猪儿粑下去,那该是仙人般的生活。猪儿粑进了嘴,肚子里饱了足了,再信步在小镇、小街、小桥、小溪上走走,人生的快意也大不过如此了。
一笼猪儿粑,一个小镇的记忆,百年,也许千年,总在记忆的深处恒久留香。
猪儿粑看起来傻傻的,可吃起来味道可不错哟。又细又嫩,又甜又香,一口下去满口穿,那软绵绵糍舒舒的感觉,真是一道人间美味。再加上里面肉质的内馅儿,一口咬开,味道喷进鼻来,香,真香。
猪儿粑进到嘴里好吃,制作起来可是麻烦又讲究的,十好几道工序,没有三两年的手艺,那是不行的,做出来比猪气气还难闻。
那粑粑米料可得选优质的米面。米面的配方都是有一套的。饭米(又叫粳米)和酒米(又叫糯米)的搭配,那得靠经验。饭米多了,蒸出来的猪儿粑又硬又涩,下不了口,还堵塞喉咙,不要说卖钱了,就是请人吃都没得人尝。酒米多了呢,蒸出来的猪儿粑是亮汤货,稀烂的,上不了筷子进不了嘴,夹不起来,怎么个吃法呢?饭米与酒米按照两分的比例配制,那是最好不过了。米呢,那可得选好哟。带灰的带霉的带石子的都不行。米质差,猪儿粑一蒸出来,那可就不是白白净净的了,而是黄泥巴样子,看了不是让人吞口水而是让人吐口水。
石道场是一个大山里的小镇子,那里的猪儿粑却是山里山外香。
石道场顺着山间小溪左右两边各有一条街道呈平行状分布。石道场中间一条上百年的青石板大路沿东西通向远方。出场口不远,大路两边两排石头像猪儿粑一样排列着。传说,那是一个道人赶着石头去远方的磨刀溪修桥的。道人很有些道法,赶石头就像赶肥猪儿一样顺利。未曾想,被一过路的老汉儿说了一句闲话。那老汉儿说:你赶的就不是肥猪儿,就是石头。一语破了道人的天机,那道人再也赶不动石头了。那些石头就像猪儿一样并排着丢在了道路的两边。石道场就得了这个好听的名字。
石道场的那些像猪儿一样的石头是个传说,可那里的猪儿粑可不是个传说。
那条小镇古街子上,走不上七八步,就是一家卖猪儿粑的店子。一个灶头,五六隔蒸笼,一架老石磨,里面是三四张八仙桌,闻着猪儿粑的香走进去。来了,几位?请桌子上就坐,随着老板或老板娘几声能破了天梁子的招呼声,那猪儿粑就上了桌,放开嘴巴敞开肚皮地整吧。整着整着,老板还笑嘻嘻地喊上一句:进了石道场,猪儿粑没整够,那是不能走的哟。听了,更是让你嘴巴里的猪儿粑吃起来味道实足。
张三娘的猪儿粑,那在石道场更是一绝。张三娘做猪儿粑的手艺,那是祖辈传下来的。张三娘的老祖祖(也就是奶奶的妈)那在石道场就是靠做猪儿粑维持着一家人的生活。早年,县太爷办公差路过石道场,大鱼大肉不吃,那到店子里吃猪儿粑是少不了的。现在张三娘的家里还留着县太爷吃猪儿粑后兴起时亲手题字的牌匾呢,那可是金字招牌。张三娘的猪儿粑那在石道场也真是金字招牌。那米,产自回龙坝的上等好米,不施化肥农药,变霉变黑的,还有石子杂粒,全都清除得干干净净。那水,是场口上老黄桷树下百年老井里的泉水。每天鸡还刚叫头遍呢,一家人就得起来,白手套白围腰白上衣地穿着整齐才能干活儿,就是那蒸笼里蒸猪儿粑的蒸笼布,都是一天清洗三遍,白白净净的。张三娘的猪儿粑一出笼,皮儿是白亮亮的,能反着光。肉馅呢,三粒肉颗颗,伴着葱椒花生芝麻粒儿,在大铁锅里炒香了才能包进猪儿粑里。炒煳了炒坏了的,一律倒了喂猪。张三娘的猪儿粑透亮的一眼能看到里面的肉馅,看了就想吃,吃了还想吃。
石道场也是上百年的老鎮子,风雨来回,人来人往,那里猪儿粑店不知多少老板关了门倒了闭改了行,张三娘的猪儿粑店吃客依然络绎不绝,生意和那门前的灶台火一样旺盛。
多少次试想,在城市与尘世之外,在小镇与流水之上,一步走进张三娘的猪儿粑店里。一小笼猪儿粑,一小盘子泡水菜,一碗飘着热气的骨头清,轻松坐在一张八仙桌前,除去人世间的恩怨情仇、金钱与物欲流动的霓虹以及爱与被爱的纠缠,物我两忘,一口猪儿粑下去,那该是仙人般的生活。猪儿粑进了嘴,肚子里饱了足了,再信步在小镇、小街、小桥、小溪上走走,人生的快意也大不过如此了。
一笼猪儿粑,一个小镇的记忆,百年,也许千年,总在记忆的深处恒久留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