筷子的历史

来源 :畅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ongs87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中国人来说,筷子是中华饮食文化的重要标志,更是中国人智慧的结晶、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它从中国人几千年的日常生活中走来,串联起了无数人的人生百态,承载了中华民族的情感和记忆。
  筷子的起源
  筷子,古称箸,我国用箸进餐历史悠久。古籍《韩非子·喻老》载:“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司马迁在《史记·宗微子世家》亦云:“纣为象箸,箕子叹日:彼为象箸,必为玉杯;为玉杯,则必思远方珍怪之物而御之。舆马宫室之渐自此始,不可振也。”这虽是对纣王生活奢侈而引起朝臣恐惧的陈述,但却为我们追溯箸的诞生与发展提供了最有价值的文字史料。纣为商代末朝的君主,以此推算,也就是说我国在三千一百多年前已出现了精制的象牙箸。
  但也有专家认为,纣王是最早使用象牙箸的君王,却并非中国用箸第一人,箸的诞生应早于殷商若干年。
  我国东北就有一则民间传说,相传大禹在治理水患时三过家门而不入,都在野外进餐,有时时间紧迫,但汤水滚沸无法下手,就折树枝夹肉或粉粢(米饭)食之,这就是筷箸的雏形。传说虽非正史,但熟食烫手,筷箸因运而生,这是合乎人类生活发展规律的。
  《礼记》郑注云上古“以土涂生物,炮而食之”,就是把食材以树叶包好,糊泥置火中烤熟。有专家认为这种烤食法也推动了箸之形成。当先民把包好涂泥的食材置火灰中烤时,为使其受热均匀,不断用树枝拨动,我们聪明的祖先也就是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启发,天长日久,筷箸的雏形也渐渐地在先民手中出现。
  这当然是推测,因为新石器时代末期进入到夏禹时代还没有文字,当时无法记录箸之发明过程,但这些推测是不无科学道理的。
  《韩非子·喻老》称筷为“箸”,这就佐证筷最初是以木竹为材质。因北方多木,而南方多竹,我们祖先便就地取材,故竹木是我国最原始的箸之原料。
  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说箸“从竹者声”,古人云“箸为梜提”,而校从木,這又一次旁证先民最早以细树杆或竹为夹食工具。不过用树枝、细竹从陶锅中夹取烫食到箸之形成,这是一个数百年甚至更漫长的时间。
  人类的历史,是进化的历史,随着饮食烹调方法改进,其饮食器具也随之不断发展。原始社会,大家以手抓食。到了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进餐大多采用蒸煮法,主食米豆用水煮成粥,副食菜肉加水烧成多汁的羹,食粥用匕(匙),从羹中捞取菜肉用匙极不方便,而以箸夹取菜肉食之却得心应手,所以《礼记·曲礼》说,“羹之有菜用梜,其无菜者不用校。”郑玄注“梜,犹箸也”,于是箸便成了一种理想的餐具。
  总而言之,箸的出现,并不是孤立的。远在新石器时代中期,在仰韶文化遗址中,已发现了匕(匙)。当历史推进到新石器时代晚期,人的智慧有了一定的发展,生活条件也有所改善,单以匕(匙)进食己不能适应烹饪的进化,箸也就顺乎潮流而出现。不过四千年前的夏代,箸还处于雏形,后又经过数百年的不断演化,至商汤时代也就渐渐形成比虎口长一些的两根长短相同的“筷子”。继而发展到商代末期,纣为满足于自己君王奢侈的高贵生活需要,而下令猎象锯牙而制成象箸。
  两汉多铜箸,隋唐多银箸
  先秦之箸,多为竹木制品,不像青铜器埋入地下数千年依然器形完整,或有残缺,也可修复。而筷箸入土易腐烂,根本无迹可寻。但是近五十年来,经过考古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从古墓中也发掘了一些古箸。
  据《文物》1980年8期记载:“安徽贵池里山徽家冲窖藏出土,青铜箸一双。”由于岁月的腐蚀两支铜箸长短不齐,但相差无几,平均为20厘米,经考证为春秋晚期之物。
  到了汉代,箸的使用已非常普遍,人们将勺与箸作为随葬品一起埋入墓中。最著名的为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墓1973年出土的三千多件精美文物中,有一双竹箸,长17厘米,直径0.3厘米。发掘现场,有一漆案,案上放有漆盘、耳杯、酒卮等,而竹箸即斜放在耳杯上。这双二千一百多年前的西汉圆箸实物,现藏于湖南博物馆,可谓弥足珍贵。
  湖北云梦大坟头,也出土了西汉竹箸16支。甘肃酒泉夏河县曾出土东汉铜箸一双,西汉筷箸出土较多,长沙仰天湖、湖北江陵凤凰山等地也有铜箸竹箸出土。而四川出土的东汉画像砖《宴饮图》中也出现了箸,图中七人,正面三人,左右各二人,座次井然有序,席前樽爵并列,碟碗横陈,除了案前放有箸,也有碗中插箸的。由此可知汉代使用箸者已较为普通。
  汉代大多为首粗、下足略细的圆形箸。而春秋时代的箸,多为上下一般粗细的圆柱体。
  古名医陈藏器说:“铜器上汗有毒,令人发恶疮内疽”。事实证明,铜氧化就会产生铜腥气,铁氧化会变得锈迹斑斑,都难以进餐,故铁箸铜箸渐渐为银箸所替代。
  在考古中,根据现在的资料,很少发现有三国、晋代和南北朝的筷箸出土,这并不是说这三四百年箸在这些朝代中有所减少,因为考古有很大的偶然性,再说这与当年的战乱和陪葬习俗也有很大关系。但从唐代出土大量的银箸来看,筷箸在魏晋南北朝的阶段有了很大的发展,在魏晋以前出土的多为竹木箸、牙骨箸和铜箸,而隋代长安李静训墓出土的—双银箸。长29厘米,两头细、中间粗,这是迄今为止考古发现的我国最早银箸。
  在我国历史上,从隋到唐的三百多年间,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人民的生活也有较大的提高,特别是唐代,中外文化交流频繁,冶炼水平有了进一步发展,所以金箸银箸也就在餐桌上不断出现。
  《开元天宝遗事》云:“宋璟为宰相,朝野人心归美焉,时春御宴,帝以所用金箸令内臣赐璟。”当年黄金餐具器皿为皇宫所垄断,北魏时,曾规定上自王公下至百姓,不许私养厂“金银工巧之人,’,私造金器者是犯法的。所以当宋璟听说皇上赐他金箸,这位宰相十分惶恐,愣在陛前不知所措。唐玄宗见状说:“非赐汝金,盖赐卿以箸,表卿之直耳。”当宋璟知道是表彰他如同筷箸一样耿直刚正时,这才受宠若惊地接过金箸。但是这位“守法持正”的老臣,并不敢以金箸进餐,仅仅是把金箸供在相府而已。
其他文献
在山东潍坊潍城区陈介祺故居万印楼内,保存着一个“鼎”的复制品。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件复制品还原的是目前所见古鼎中镌刻金文最多的“毛公鼎”。  陈介祺是毛公鼎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位收藏者,也是鼎文拓写和解释的第一人。在他故去后,毛公鼎经历了颠沛流离的流浪之旅,最终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上世纪末,后人陈祖光有感万印楼不复毛公鼎身影,來往两岸数次,精心研究,终于成功复制出毛公鼎,了却心中的夙愿。  9月
期刊
筷子是中华文明的产物,在中国已有三千多年的使用历史。在同属东亚文化圈的日本和韩国,筷子也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进餐工具。筷子超越了其工具性,承载着强大的文化价值,是自然环境、饮食文化的重要体现,已然成为一种民族文化符号。日韩的用箸习俗虽源于中国,但因长期的历史演变、地域自然特征、饮食习惯等因素,两国筷子在外观、功用、礼仪、文化内涵方面存在相异之处。  日韩筷子的外观与功能  筷子由小小的两根木棒组
期刊
螺旋筷子  灵感来源于DNA螺旋结构,利用螺旋结构将两支筷子合二为一,使用时简单转开即可,十分方便收纳。  磁铁筷子  这种筷子一头窄一头宽,并有一条缺口被嵌入磁铁。当两支筷子翻转贴合在一起的时候,就会自动拼凑。设置在外侧的磁铁块也不会在正常吃饭使用时让筷子碰在一起。  组合餐具  西班牙厨具公司设计,集刀、叉、筷等于一身的便利餐具,可自由组合,比如把刀和叉部分扣接起来,刀柄和叉柄就立即变身成一对
期刊
在河北白洋淀的万里水乡上,舟船如飞燕过隙。轻快地划行在明澈的水面……船,是这里的主要交通工具,也是人们赖以营生的器具,它将白洋淀的水与人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孕育出独特的北国水乡风光。  而这一艘艘轻舟小船的驶出之地,却是一个“靠水不治鱼,造船不驶船”的湖边小村一一马家寨。  马家寨是保定市安新县一个宁静的匠人村落,家家户户无论老少,都有一手祖传的造船绝活,他们的造船手艺。从宋代传承至今,已逾千年。千
期刊
隐藏在雄伟阿尔卑斯山麓下的银行金库中的无数秘密终将被人知晓。  10月5日,瑞士联邦税务管理局(FTA)在其官网发布公告称,按照金融账户涉税信息自动交换(AEOI)标准,该机构已经在9月底首次同其他国家的税务机关交换了金融账户信息。  公告提到,瑞士税务管理局己向合作方共享了约200万条金融账户信息,自身也收到数以百万计的信息,包括账户持有者的姓名、住址、国籍、纳税识别信息、税务申报机构、账户余额
期刊
近日,某知名时装品牌因一则宣传广告,惹恼了中国网友。在宣传广告中,一名模特使用筷子尝试吃意大利食物。  筷子这一司空见惯的用餐工具,激起了强烈的共鸣。某官方媒体随后发表微博,“你真的懂中国的筷子吗?一双筷子,承载着中国人的情感和记忆”,并附带了关于筷子的公益广告视频,转发人数轻松超过百万。  毫无疑问,筷子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餐具。不仅是中国,整个东亚文化圈大多数地方,都将筷子作为主要的进食工具
期刊
莫干山下的地理信息小镇,眼下正忙着“撬动”地球。  小镇核心区不大,面积仅相当于北京回龙观社区一角,但目前已吸引近200位“地球观察员”入驻。  “地球觀察员”实为规模不等的地理信息企业,他们用各自的方式观测和“思考”蓝色星球。  有的已发射全国首颗以县域命名的遥感卫星“德清一号”,从535公里的高处能看清路上一辆小轿车的型号;有的搬来亚洲最大的微波测量实验室,以方便给地球做“B超”;有的派出机器
期刊
秦岭是我国地理南北分界线,素有“中华龙脉”之称。作为长江、黄河两大水系重要水源地,秦岭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地。风光旖旎、气候宜人,秦岭又被称为西安的“后花园”。  然而长期以来,秦岭北麓产生了大批违建别墅,不仅圈地占林,试图将“国家公园”变为“私家花园”,而且破坏山体、损毁植被,扰得一片生态之地乌烟瘴气。但这一沉疴顽疾却始终得不到解决。  针对这些问题,习近平总书记罕见地先后6次对秦岭北麓西安
期刊
自从有了“双十一”,快递行业就流传着一种说法,只要扛过了11月12日、13日、14日,就算挺过了一年中最繁忙的日子。  对于这句话,在申通快递参加实训的桐庐干部韩炬深有体会。11月14日下午,记者给韩炬打电话,但一直无人接听,2个多小时后,才接到一条他发来的消息。“今天实在扛不住了,睡得太死了。”  10月11日,韩炬、邱林峰、赵丹、汪相平4位浙江桐庐的机关干部,来到“三通一达”(申通快递、圆通速
期刊
筷子智慧,是中国独特的文化,象征着古老而悠久的中国文明,浓缩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中华祖先何时开始使用筷子,已无可考,但这两根小玩意,一旦能熟练操纵,使用起来灵巧无比,难怪西方有学者赞扬筷子是古老东方文明代表,是华夏民族智慧的结晶。  ◎筷子的称谓变迁  在中国古代,筷子的叫法很多。比较主流的称谓有三个:一个叫“箸”,一个叫“夹”,一个叫“助”。如果用木头制成的,又写作“梜”。  其中以“箸”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