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写作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新课标)必修目标“表达与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标对“表达”中的写作部分做了充分地解说:“45分钟能写600字左右的文章”,“课外练笔不少于2万字”,“观点明确,内容充实,感情真实健康”,“在生活和学习中多方面地积累素材,多想多写,做到有感而发”。这些要求吸纳了近几年语文教改的新成果,渗透着强烈的时代气息,倡导了一种新的写作理念,为写作教学的改革和发展确立了新的方向。
一、传统作文教学的弊端
据笔者调查,传统的作文教学和习作几乎是一种模式,就是教师布置作文、学生去写,然后教师批改,最后简单讲评。这看似完整的环节却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与新课程的理念不符。
1.“写”和“改”流于形式
大部分教师认为提高写作能力,就要“多练”,而“多练”就是“多写”,对于“多改”则重视不够,并且忽视了写和改的质量。很多语文教师让学生大量写文章,要求学生每周写“一篇大作文和三篇小作文”,面对这样的重任,学生只能仓促应战,写作前对作文的思考和理解很少,写出来的文章既无哲理又无文采,而且文面很乱,有的甚至是一塌胡涂。与此同时,教师腾不出时间与精力加以批、评,只好简单浏览一下,打个分数;或是让学习好的学生代为批改;或是干脆置之不理。习作中的问题,因没有得到教师的及时指导而不断重现于习作中,作文的质量没有得到应有的提高,训练效果事倍功半,而且繁重的练习任务加重了学生的心理负担。
2.“笼统批语”遗害无穷
如果翻开学生的作文本,就会发现有很多鲜红、醒目、潦草的“笼统批语”,如“条理不清”、“重点不突出”、“病句太多”、“书写潦草”等,学生看后,仍然不知错在何处,一合作文本了事。在讲评课上,教师一讲到底、一评到底,学生始终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位置,缺乏参预评改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况且教师只抓住一些普遍存在的问题,而对个别问题评改不够。习作经教师评改后,学生是否很认真地改了呢?大部分教师在这方面缺少跟踪、督促,个别人做了,也只限于一些“重点培养对象”,这种做法对提高整体的作文效果是很不利的。
二、我對改进作文教学的一些尝试
我在教学过程中贯穿了四个原则,即突现开放性原则,开放写作时空,贯穿一个“活”字;体现针对性原则,丰富写作底蕴,渗透一个“实”字;落实生命化原则,唤醒生命意识,关照一个“美”字;注意个性化原则,张扬写作个性,熔铸一个“真”字。下面是我在作文教学的各个阶段所做的探索。
1.使学生真正成为写作的主人
“活”在写作中主要指教师要“放权”,树立以学生为主的教学观,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实行教学民主化,使学生真正成为写作的“主人”。只有开放写作的时间、空间、内容和评价,跳出封闭的小圈子,才能彻底改变新旧课程标准更替时期写作教学的尴尬局面。
具体做法为:首先让学生们自由组成五个创作小组,每次作文范围定下来后,先由各小组成员共同分析、探讨并确定主旨,要求学生从自身的基础、能力、水平出发,设计和建构写作的计划、方案,做到有的放矢,并从不同角度去搜集所需材料,然后将这些材料进行比较、分类整理,以增加生活的厚度,提升思想的浓度,拓宽信息的广度,提炼语言的深度。要求学生从“实”入手,这既是生活的态度,也是写作的态度,内容要反映出写作者的主体情绪、心灵、人格,不弄虚作假,不唱高调反调,并且还要体现出青年人的率真。这样讲的目的,就是使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充分的张扬和尊重,便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发掘了学生的写作潜能。最后各小组成员分头去写作,完成他的作品,然后进行新的步骤。
2.倡导“二次写作”与“二次批、评”
课改要求“逐步培养学生自己修改习作的能力”,引导学生养成“写后认真修改的习惯”。所以,教师在加强写作前指导的同时,应加强习作的批、评,认真做好“二次习作”的训练,做到“写”、“改”并重。评改不是作文的最后步骤,而是写好作文的起点。
具体做法为:当学生经过思考、搜集材料并完成作品后,第一步让他们养成自改的习惯,即自己放声读出来,一读,立足中心看选材;二读,紧扣中心定增删;三读,语序改病句;四读,修改标点与错字,直到自己认为满意为止。第二步要在小组内互评,要求习作者先读自己的“得意”作品,其余的小组成员听后写出评改分析,内容可以小到一个标点、一个字,也可以大到整个段落篇章,评改的内容可以说透一个方面,也可以点出几个典型错误。第三步,教师指导各小组详细归纳。比如小组作文中共出现了多少个错别字,将正确的拼音和字形一并更正出来;出现了什么样的典型病句,怎样改正既正确又符合文意;出现了哪些优美的词句,这些句子在整个文章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等,最后评出两篇写得最好的文章参加班级评讲。第四步是各组之间的交流与评比,看看哪个组做得好、做得精。可采用教师范读和学生朗读每组所推荐的文章的方法,让大家在读的美感中再次享受写作的乐趣。第五步装订成册,放在教室阅览室里。一方面大家有一种收获的喜悦,另一方面可随时翻阅。这样学生都参与到了写和改的竞争氛围中,最终达到了提高习作教学质量的目的。
三、应建立相关的研究和管理机制
在很长时间内,学校把学生的作文列入常规检查,主要看语文教师把学生的作文批了没有,而对教学效果的督查不够;教师通常对课文的讲授很重视,下了很大的功夫,而在习作后期跟踪督促上用心较少。这样,学校和教师的重视程度跟不上,学生自然就麻痹了,认为作文只要交上去就算完成任务了,而恰恰忽略了作文的一大部分。根据笔者尝试,始终以学生为主体的作文教学法是正确的,是可行的。我建议教育者应改变传统的观念,建立新的研究和管理体制,为提升中学生作文的整体水平而不断探索。
一、传统作文教学的弊端
据笔者调查,传统的作文教学和习作几乎是一种模式,就是教师布置作文、学生去写,然后教师批改,最后简单讲评。这看似完整的环节却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与新课程的理念不符。
1.“写”和“改”流于形式
大部分教师认为提高写作能力,就要“多练”,而“多练”就是“多写”,对于“多改”则重视不够,并且忽视了写和改的质量。很多语文教师让学生大量写文章,要求学生每周写“一篇大作文和三篇小作文”,面对这样的重任,学生只能仓促应战,写作前对作文的思考和理解很少,写出来的文章既无哲理又无文采,而且文面很乱,有的甚至是一塌胡涂。与此同时,教师腾不出时间与精力加以批、评,只好简单浏览一下,打个分数;或是让学习好的学生代为批改;或是干脆置之不理。习作中的问题,因没有得到教师的及时指导而不断重现于习作中,作文的质量没有得到应有的提高,训练效果事倍功半,而且繁重的练习任务加重了学生的心理负担。
2.“笼统批语”遗害无穷
如果翻开学生的作文本,就会发现有很多鲜红、醒目、潦草的“笼统批语”,如“条理不清”、“重点不突出”、“病句太多”、“书写潦草”等,学生看后,仍然不知错在何处,一合作文本了事。在讲评课上,教师一讲到底、一评到底,学生始终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位置,缺乏参预评改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况且教师只抓住一些普遍存在的问题,而对个别问题评改不够。习作经教师评改后,学生是否很认真地改了呢?大部分教师在这方面缺少跟踪、督促,个别人做了,也只限于一些“重点培养对象”,这种做法对提高整体的作文效果是很不利的。
二、我對改进作文教学的一些尝试
我在教学过程中贯穿了四个原则,即突现开放性原则,开放写作时空,贯穿一个“活”字;体现针对性原则,丰富写作底蕴,渗透一个“实”字;落实生命化原则,唤醒生命意识,关照一个“美”字;注意个性化原则,张扬写作个性,熔铸一个“真”字。下面是我在作文教学的各个阶段所做的探索。
1.使学生真正成为写作的主人
“活”在写作中主要指教师要“放权”,树立以学生为主的教学观,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实行教学民主化,使学生真正成为写作的“主人”。只有开放写作的时间、空间、内容和评价,跳出封闭的小圈子,才能彻底改变新旧课程标准更替时期写作教学的尴尬局面。
具体做法为:首先让学生们自由组成五个创作小组,每次作文范围定下来后,先由各小组成员共同分析、探讨并确定主旨,要求学生从自身的基础、能力、水平出发,设计和建构写作的计划、方案,做到有的放矢,并从不同角度去搜集所需材料,然后将这些材料进行比较、分类整理,以增加生活的厚度,提升思想的浓度,拓宽信息的广度,提炼语言的深度。要求学生从“实”入手,这既是生活的态度,也是写作的态度,内容要反映出写作者的主体情绪、心灵、人格,不弄虚作假,不唱高调反调,并且还要体现出青年人的率真。这样讲的目的,就是使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充分的张扬和尊重,便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发掘了学生的写作潜能。最后各小组成员分头去写作,完成他的作品,然后进行新的步骤。
2.倡导“二次写作”与“二次批、评”
课改要求“逐步培养学生自己修改习作的能力”,引导学生养成“写后认真修改的习惯”。所以,教师在加强写作前指导的同时,应加强习作的批、评,认真做好“二次习作”的训练,做到“写”、“改”并重。评改不是作文的最后步骤,而是写好作文的起点。
具体做法为:当学生经过思考、搜集材料并完成作品后,第一步让他们养成自改的习惯,即自己放声读出来,一读,立足中心看选材;二读,紧扣中心定增删;三读,语序改病句;四读,修改标点与错字,直到自己认为满意为止。第二步要在小组内互评,要求习作者先读自己的“得意”作品,其余的小组成员听后写出评改分析,内容可以小到一个标点、一个字,也可以大到整个段落篇章,评改的内容可以说透一个方面,也可以点出几个典型错误。第三步,教师指导各小组详细归纳。比如小组作文中共出现了多少个错别字,将正确的拼音和字形一并更正出来;出现了什么样的典型病句,怎样改正既正确又符合文意;出现了哪些优美的词句,这些句子在整个文章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等,最后评出两篇写得最好的文章参加班级评讲。第四步是各组之间的交流与评比,看看哪个组做得好、做得精。可采用教师范读和学生朗读每组所推荐的文章的方法,让大家在读的美感中再次享受写作的乐趣。第五步装订成册,放在教室阅览室里。一方面大家有一种收获的喜悦,另一方面可随时翻阅。这样学生都参与到了写和改的竞争氛围中,最终达到了提高习作教学质量的目的。
三、应建立相关的研究和管理机制
在很长时间内,学校把学生的作文列入常规检查,主要看语文教师把学生的作文批了没有,而对教学效果的督查不够;教师通常对课文的讲授很重视,下了很大的功夫,而在习作后期跟踪督促上用心较少。这样,学校和教师的重视程度跟不上,学生自然就麻痹了,认为作文只要交上去就算完成任务了,而恰恰忽略了作文的一大部分。根据笔者尝试,始终以学生为主体的作文教学法是正确的,是可行的。我建议教育者应改变传统的观念,建立新的研究和管理体制,为提升中学生作文的整体水平而不断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