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十多年来,我国的机电产业一直保持着强劲的发展势头,带动了机电人才需求的快速增长。我校自1997年开始招收机电专业学生,到目前为止已为社会输送了2000多名毕业生。从毕业生去向看,其中约60%进入劳动密集型的电子生产企业,约20%进入机械加工生产企业,20%进入其他企业。本文基于对机电企业的用工调查,就中职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引发对中职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考。
一、机电企业用工状况分析
近些年来,本人因教学工作需要先后到过安徽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安徽合力叉车股份有限公司、苏州三星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南京LG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参观学习,了解毕业生情况。其间对以上各企业的生产工艺流程、技术平台、用工需求信息等进行了充分的调研,现将企业劳动力状况的共性分析如下:
(一)企业用工需求状况
机电企业大都为劳动密集型企业,人员实行二班倒工作制,流水线工作,劳动特点为强度小、密度大。毕业生在企业实习三至六个月后,以正式项岗操作视为“转正”。由于员工流动和企业生产扩大等原因,企业对机电类毕业生需求旺盛,每年都需要大量的技能操作型工人充实到生产一线。
(二)企业对员工的基本要求
通过调查访问,我了解到企业对员工的基本素质有以下三个方面的要求:1.关于人文素质:企业认为:员工的人文素质远比其他素质更为重要,他们应具有较强的劳动观念和敬业精神,能吃苦耐劳,具有善于与他人相处的团队协作能力;2.关于专业技能素质:企业认为:中职机电类毕业生基本能胜任机电生产岗位的工作,要求员工具备灵活的思脑和手脚,善于学习,勇于实践,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3.关于实践经验:对新员工的原有经验要求不高,新工人在师傅的帮带下2—3个月能独立工作即可。
(三)毕业生就业的待遇
新员工在实习期月薪大约600—800元,转正后为月计件薪资,约为1200—1800元不等,员工工龄按照工作服务年限。每半年30元递增。逢技术等级提升、职业岗位晋升,其待遇随之提高。企业员工享受国家规定的医保、养老保险、失业、伤残、生育、商业意外等保险,有的企业员工连续工龄达到一定年限还可以享受住房公积金等待遇。除此之外,员工还享受福利性食堂伙食补贴(工作每日补贴5元/天);夜班津贴(晚班员工伙食补贴6元/天);加班工资各企业均有具体规定。
(四)企业岗前培训
企业新招员工上岗前,必须参加岗前培训,培训内容基本上以企业规章制度、企业文化、企业的生产理念和安全生产知识为主。员工在新岗位上,师傅一对一传帮带,车间技术部门逐项考核。各项考核合格者即能独立上岗,实习期满未通过考核者,企业不再录用。
(五)中职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比较难适应企业各规章制度;2.工作前几个月磨合期内思想波动较大,情绪很不稳定;3.眼高手低,自己做不好,又看不上本岗位的工作。
二、由问题而引发的思考
如何把中职学生培养成企业生产部门需要的,靠的住的栋梁之才,我认为当前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帮助学生培养和建立职业兴趣
无数事实证明,兴趣是成才的起点,是发挥一个人的智慧、夺取成功的动力,是成力的阶梯。因此我们为跨入职业学校的学生培养和塑造良好的职业兴趣有着重要的意义。1.利用各种宣传手段,在教室、实训室等室内外场所,统筹布置图文并茂的职业名人名言,营造职业教育氛围,帮助学生树立成为“职业人”的观念;2.请老毕业生回母校做报告,讲述自己在职场打拼的成功经历;3.在课程设置中,增加专业技能实训课的比重,帮助学生建立专业兴趣,完成由普通中学生向职校学生的转变;4.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尤其是多媒体教学),巩固和保持学生学习兴趣的稳定;5.举办技能比赛和资格证考试培训,强化学生技能水准,激励学生争当技术能手,增强职业信心。只有当学生真正对其专业产生兴趣时,学校枯燥的学习生活就会变得丰富多彩;当他们深知技能的积累能提升人生的价值时,便会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学习,对待工作,使单一的生产劳动成为生活的重要经历。
(二)改进和完善专业教学体系
改革“以课堂为中心”的传统培养模式,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半工半读”办学机制,建立“以服务为宗旨,以为就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活动为主线”的教学模式,形成“学校教学与企业生产紧密结合,具有鲜明职业教育特色”的教学体系,营造“校园与工厂零距离”的教学环境,才能适应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
1.构建理论教学与实训一体化教室。合理分配办学经费,加大机电实训设施的建设投资。从专业角度出发,改变现有教室和实训室单一功能的格局,整合教学资源,在普通教室里增加实训教学的功能,把单一的理论教学环境改造成具有多媒体等综合教育功能的平台,完善教室与实训室的一体化功能。
构建理论教学与实训一体化教育,可以按照专业实践过程设计教学手段,在教室展开工作场景,把模拟的工作岗位搬进专业教育的课堂,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感受生产实作的氛围,提升专业教学的实效性。
2.建设教师与工程师为一体的“双师”培训体系。具备设计和指导专业技能形成过程教学手段能力的教师,其自身应有向学生“授之与渔”的技能。建立教师到企业培训制度,是培养“双师”型教师的重要途径之一。
学校在假期或教学任务空隙时,组织专业教师深入企业生产一线参加实践劳动。通过实践活动,吸收新技术,增强实践操作能力,结合生产实际进行教研活动,打造出“含金量”较高的“技师”或“高级技师”级教师。同时,聘请企业在职或退休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指导实训,参加专业教研活动,通过学术交流,能迅速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
3.为使学生适应今后的工作岗位,校内实训场所应模拟企业生产车间进行建立,设立插件、焊接、调试、检验等诸多实训岗位,编制生产工艺文件。学生在学校参加实训,模拟生产管理机制,要求身着工装,在生产工艺文件指导下进行操作。这些手段能增强学生对企业文化、企业管理的感性认识,使学生通过教室和实训室的活动体验到现场工人的工作,学会如何做好一名工人,养成“朴实、踏实、务实;能干、肯干、会干”的职业素质。其实的岗位实训可以帮助学生提高技能操作水平,强化职业指导,为学生融入职业生涯搭建“匹配性接口”和发展平台。
4.建立产教结合的一体化教学模式。“依托专业办产业,办好产业促专业”。中职学校要延伸职业教育的内涵,就应面向企业抓好三件事:第一,学校与企业共同成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指导实训场所建设和专业课程设置;第二,紧密联系地方经济,实行校企联合办学,推行“订单”培养;第三,教育与产业有机结合,建设校办工厂,为职业教育注入强劲的活力。
(三)提高职业素质教育的实效性成果
思想道德修养是影响人的一切工作的根本品质,是职业素质的核心。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应包括:忠于职守,热爱本职;热忱服务,勇于竞争;锐意改革,开拓创新;团结协作,互助友爱;艰苦奋斗,厉行节约。
青年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的成熟时期,学校要创造条件,组织学生积极参加校内外社会实践,引导他们通过学习、劳动、生活,一步一步地磨练自己的意志品质。要针对性地组织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结合学生专业特点,寓教于乐。
俗话说: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修养不成才”,对学生实施职业素质教育的过程,也是学生形成良好思想、品质的过程。
(责任编校:长江)
一、机电企业用工状况分析
近些年来,本人因教学工作需要先后到过安徽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安徽合力叉车股份有限公司、苏州三星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南京LG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参观学习,了解毕业生情况。其间对以上各企业的生产工艺流程、技术平台、用工需求信息等进行了充分的调研,现将企业劳动力状况的共性分析如下:
(一)企业用工需求状况
机电企业大都为劳动密集型企业,人员实行二班倒工作制,流水线工作,劳动特点为强度小、密度大。毕业生在企业实习三至六个月后,以正式项岗操作视为“转正”。由于员工流动和企业生产扩大等原因,企业对机电类毕业生需求旺盛,每年都需要大量的技能操作型工人充实到生产一线。
(二)企业对员工的基本要求
通过调查访问,我了解到企业对员工的基本素质有以下三个方面的要求:1.关于人文素质:企业认为:员工的人文素质远比其他素质更为重要,他们应具有较强的劳动观念和敬业精神,能吃苦耐劳,具有善于与他人相处的团队协作能力;2.关于专业技能素质:企业认为:中职机电类毕业生基本能胜任机电生产岗位的工作,要求员工具备灵活的思脑和手脚,善于学习,勇于实践,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3.关于实践经验:对新员工的原有经验要求不高,新工人在师傅的帮带下2—3个月能独立工作即可。
(三)毕业生就业的待遇
新员工在实习期月薪大约600—800元,转正后为月计件薪资,约为1200—1800元不等,员工工龄按照工作服务年限。每半年30元递增。逢技术等级提升、职业岗位晋升,其待遇随之提高。企业员工享受国家规定的医保、养老保险、失业、伤残、生育、商业意外等保险,有的企业员工连续工龄达到一定年限还可以享受住房公积金等待遇。除此之外,员工还享受福利性食堂伙食补贴(工作每日补贴5元/天);夜班津贴(晚班员工伙食补贴6元/天);加班工资各企业均有具体规定。
(四)企业岗前培训
企业新招员工上岗前,必须参加岗前培训,培训内容基本上以企业规章制度、企业文化、企业的生产理念和安全生产知识为主。员工在新岗位上,师傅一对一传帮带,车间技术部门逐项考核。各项考核合格者即能独立上岗,实习期满未通过考核者,企业不再录用。
(五)中职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比较难适应企业各规章制度;2.工作前几个月磨合期内思想波动较大,情绪很不稳定;3.眼高手低,自己做不好,又看不上本岗位的工作。
二、由问题而引发的思考
如何把中职学生培养成企业生产部门需要的,靠的住的栋梁之才,我认为当前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帮助学生培养和建立职业兴趣
无数事实证明,兴趣是成才的起点,是发挥一个人的智慧、夺取成功的动力,是成力的阶梯。因此我们为跨入职业学校的学生培养和塑造良好的职业兴趣有着重要的意义。1.利用各种宣传手段,在教室、实训室等室内外场所,统筹布置图文并茂的职业名人名言,营造职业教育氛围,帮助学生树立成为“职业人”的观念;2.请老毕业生回母校做报告,讲述自己在职场打拼的成功经历;3.在课程设置中,增加专业技能实训课的比重,帮助学生建立专业兴趣,完成由普通中学生向职校学生的转变;4.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尤其是多媒体教学),巩固和保持学生学习兴趣的稳定;5.举办技能比赛和资格证考试培训,强化学生技能水准,激励学生争当技术能手,增强职业信心。只有当学生真正对其专业产生兴趣时,学校枯燥的学习生活就会变得丰富多彩;当他们深知技能的积累能提升人生的价值时,便会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学习,对待工作,使单一的生产劳动成为生活的重要经历。
(二)改进和完善专业教学体系
改革“以课堂为中心”的传统培养模式,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半工半读”办学机制,建立“以服务为宗旨,以为就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活动为主线”的教学模式,形成“学校教学与企业生产紧密结合,具有鲜明职业教育特色”的教学体系,营造“校园与工厂零距离”的教学环境,才能适应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
1.构建理论教学与实训一体化教室。合理分配办学经费,加大机电实训设施的建设投资。从专业角度出发,改变现有教室和实训室单一功能的格局,整合教学资源,在普通教室里增加实训教学的功能,把单一的理论教学环境改造成具有多媒体等综合教育功能的平台,完善教室与实训室的一体化功能。
构建理论教学与实训一体化教育,可以按照专业实践过程设计教学手段,在教室展开工作场景,把模拟的工作岗位搬进专业教育的课堂,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感受生产实作的氛围,提升专业教学的实效性。
2.建设教师与工程师为一体的“双师”培训体系。具备设计和指导专业技能形成过程教学手段能力的教师,其自身应有向学生“授之与渔”的技能。建立教师到企业培训制度,是培养“双师”型教师的重要途径之一。
学校在假期或教学任务空隙时,组织专业教师深入企业生产一线参加实践劳动。通过实践活动,吸收新技术,增强实践操作能力,结合生产实际进行教研活动,打造出“含金量”较高的“技师”或“高级技师”级教师。同时,聘请企业在职或退休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指导实训,参加专业教研活动,通过学术交流,能迅速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
3.为使学生适应今后的工作岗位,校内实训场所应模拟企业生产车间进行建立,设立插件、焊接、调试、检验等诸多实训岗位,编制生产工艺文件。学生在学校参加实训,模拟生产管理机制,要求身着工装,在生产工艺文件指导下进行操作。这些手段能增强学生对企业文化、企业管理的感性认识,使学生通过教室和实训室的活动体验到现场工人的工作,学会如何做好一名工人,养成“朴实、踏实、务实;能干、肯干、会干”的职业素质。其实的岗位实训可以帮助学生提高技能操作水平,强化职业指导,为学生融入职业生涯搭建“匹配性接口”和发展平台。
4.建立产教结合的一体化教学模式。“依托专业办产业,办好产业促专业”。中职学校要延伸职业教育的内涵,就应面向企业抓好三件事:第一,学校与企业共同成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指导实训场所建设和专业课程设置;第二,紧密联系地方经济,实行校企联合办学,推行“订单”培养;第三,教育与产业有机结合,建设校办工厂,为职业教育注入强劲的活力。
(三)提高职业素质教育的实效性成果
思想道德修养是影响人的一切工作的根本品质,是职业素质的核心。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应包括:忠于职守,热爱本职;热忱服务,勇于竞争;锐意改革,开拓创新;团结协作,互助友爱;艰苦奋斗,厉行节约。
青年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的成熟时期,学校要创造条件,组织学生积极参加校内外社会实践,引导他们通过学习、劳动、生活,一步一步地磨练自己的意志品质。要针对性地组织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结合学生专业特点,寓教于乐。
俗话说: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修养不成才”,对学生实施职业素质教育的过程,也是学生形成良好思想、品质的过程。
(责任编校:长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