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歇后语;幽默艺术;修辞格;文化内涵
中图分类号:H136.3
文献标识码:A
汉语歇后语是熟语的一种,即“只能整体应用,不能随意改变其形式和成分的固定词语”。歇后语是我国广大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劳动、生活实践中逐渐沉淀、淬炼、凝聚而成的。人们通过这种幽默风趣的语言,“巧妙而深刻地揭示了事件或生活的真相、本质、哲理,全面而充分地展现了中华民族智慧、幽默、风趣的一面”,从而使之成为人民大众喜闻乐见、雅俗共赏的语言形式。那么,使用歇后语为何会产生幽默效果,其幽默艺术特点的成因是什么,笔者在此略作浅析,以便于我们更好地认识、掌握这种语言,熟练、正确地运用这种语言,并在交流、阅读、赏析中使其得到创新和发展。
《汉语修辞格大辞典》将“歇后”作为修辞格的一种,收录其中,其对于“歇后”的解释是:“用比喻再加上解说构成一种幽默风趣的语句。”我们知道,歇后语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是像谜语一样的谜面;后一部分是本意或本意的比喻、谐音双关、语意双关、对比、拟声等词汇,像谜语的谜底。如果歇后语为大众耳熟能详的语句,人们通常只需说出前面打比方的部分,后边的本意不言而喻,或让听者自己去体会,可以略去,故名歇后语。所以歇后语是比喻、谐音双关、语意双关、对比、拟声等多种修辞格的综合性修辞格,而这种多样修辞格的巧妙综合运用正是歇后语产生幽默效果的主因之一。
例一:你别看他长得精干,实际上是“雕花扁担——中看不中用”。
扁担是我国劳动人民经常使用的一种工具,既然是工具,那么结实、耐用、趁手与否是衡量其好坏的主要标准。经过雕花的扁担虽然表面好看,但肯定是不结实、不耐用、也没有用的,所以人们把“中看不中用的”人比喻成“雕花扁担”。这句歇后语字面说扁担,字外说人,通过形象的比喻和巧妙的语意双关,用“扁担”的欣赏功能代替其实用功能所产生的荒诞性和幽默感,让人忍俊不禁。
例二:小李工作上马里马虎,却老用上班时间偷偷炒股。经理看着他错误百出的工作报表,心里骂道:这个小李!真是“屎壳郎搬家——不守本分(粪)”。
很显然,这句话里的歇后语是将不守本分的“分”与粪土的“粪”谐音连用,也就是使用了谐音双关语,不仅表达了经理对小李工作不认真的愤懑情绪(本意),也借“屎壳郎”和“粪”这些污物讥讽小李工作态度上的不堪,读起来让人倍感风趣、幽默。
例三:妈妈批评女儿说:“你整天在忙些啥?为了这个课外活动,居然误了好几天的课,你这简直就是‘整筐丢西瓜,满地捡芝麻——因小失大’你知不知道?”
这句话中的歇后语则是用西瓜之“大”与芝麻之“小”形成对比,来比喻分不清事情大小、轻重、缓急的做事方法,非常形象、深刻。
例四:小王给小赵讲了半天这个理财产品如何轻松赚钱的原理,小赵却不以为然地说道:“关于你讲的这些,哥们儿我是‘蛤蟆跳井——不懂(卟咚)’。”
这句话中的歇后语巧妙运用了拟声词,借用蛤蟆跳井时发出的声音来表示相同发音、却与之无意义关联的其他词汇,用在此处,别有一种活泼、风趣、幽默的语用效果。
例五:小王对大家推荐他当模范百般谦让,班长说道:“小王,自你当上生活委员,你为咱们班里做的好事是‘者字旁边安只眼——有目共睹’的,模范称号当之无愧,你就别再推让了!”
句中的歇后语是运用了“析字”修辞格,即“利用汉字结构的特点,减损、离合汉字的笔画或部位,使字形发生变化、产生新的意义”,给人以耳目一新、趣味盎然之感。
类似的歇后语例子不胜枚举。
研究比较过大量的歇后语后,我们不难发现,歇后语是一种极富生活气息的语言,其中包含的物象几乎来自于普通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是角角落落。比如有的来自我们的居室:“用房梁刻图章——大材小用”“鸡蛋壳垫床脚——难撑”“脸盆里扎猛子——不知深浅”“被窝里放屁——能文(闻)能武(捂)”“裁了大褂补鞋面——大材小用”等;有的来自我们的厨房:“豆腐掉灰堆——吹也吹不得,拍也拍不得”“谷糠蒸窝头——难捏合”“鸡骨头熬汤——没多大油水”“案板顶门——管得宽”“喝酒不拿酒盅——胡(壶)来”等;有的来自我们的庭院:“老葫芦爬秧——越扯越远”“二十一天不出鸡——坏蛋”“母鸡下蛋呱呱叫——生怕别人不知道”“背着手进鸡窝——不简单(捡蛋)”等;有的来田间地头:“地瓜地里种豆角——纠缠不清”“池塘里的藕根——心眼儿多”“割麦子不用镰刀——瞎扯”“旱地里的南瓜——越老越红”等;有的甚至来自各家茅房:“蹲在厕所问香臭——明知故问”“描金粪桶、羊粪蛋——表面光鲜”“脱了裤子放屁——多此一举”“粪叉上镶钻石——不值得”等。
以《歇后语四千条》为例,对其中喻物类共673条歇后语进行分析可知:以劳动人民生活中常见的动物为题材的共有206条,占31%;以劳动人民生活中常见的花草、瓜果蔬菜、农作物为题材的共96条,占14%。由此可见,这些带有浓厚生活气息的歇后語广泛根植于百姓生活里,活跃在民间口语中,用我们日常生活中触手可及、司空见惯的平凡物象,或讥讽、或调侃、或戏谑,既巧妙而深刻地揭示了事件或生活的真相、本质、哲理,又全面而充分地展现了中华民族智慧、风趣、活泼、俏皮、幽默的一面,成为丰富人们日常口语的“调味品”,成为最富有生命力、最“接地气”的民间语言。
我国是有着数千年悠久历史文化的文明古国,其丰厚的文化内涵在歇后语中比比皆是,很多汉语歇后语的内容便源自我国古代的历史故事、民间故事、文学、戏剧、天文、民俗等文化。人们通过歇后语的方式,用其中人物和事件所包含的教训、智慧、哲理、本质或者情境的相似性,来借古喻今或借古讽今,使歇后语既有了“秤锤虽小压千斤”的文化传承与传播功能,又增加了歇后语的内涵和雅趣。 如我们耳熟能详的歇后语:“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虽然仅仅几个字、短短两句话,但是其中所包含的历史信息是海量的,比如:周瑜和黄盖分别是谁,他们是什么时候的人物,当时发生了什么历史事件,为何周瑜会打黄盖,整个故事的来龙去脉是什么,等等。在我们很小、甚至在还没有什么历史知识的时候,也许就听说过这句歇后语,即便当时不知道周瑜和黄盖是谁,因对说话时情境的感同身受,也不难理解这句歇后语的含义,又因这种新鲜的表达方式而对之产生深刻印象,待我们完全了解三国故事后,便不仅会体味到这句歇后语含蓄、风趣、幽默的意蕴,更会不由自主地去运用,以增加自己语言的丰富性。
再比如歇后语:“女驸马进洞房——一个喜来,一个忧”。《女驸马》是黄梅戏的代表作,是一部极富传奇色彩的古装戏,说的是湖北襄阳道台之女冯素贞冒死救夫,经历了种种曲折,终于如愿以偿,成就美满姻缘的故事。这句歇后语借用我国戏曲艺术中“女驸马进洞房”这个颇具故事性、戏谑性的场面为喻体,来比喻“有人欢喜、有人忧”的相似场景,活泼、幽默、耐人寻味。
类似的歇后语还有“周幽王戏诸侯——言而无信”“卫懿公养仙鹤——误了国家大事”“谢安做官——东山再起”“中原逐鹿——捷足先登”“宋徽宗的鹰、赵子昂的马——好话(画)儿”“赵高的女儿——装疯卖傻”“千里送鹅毛——礼轻情义重”等历史类歇后语;“看《三国》掉眼泪——替古人担忧”“陈世美犯法——包办”“晁盖的军师——无(吴)用”“水泊梁山的兄弟——越打越亲热”“范进中举——喜出望外”等文学类歇后语;“灶王爷扫院子——多管闲事”“土地奶奶跟王母娘娘比美——天壤之别”“土地女儿嫁玉皇——一步登天”“十年等个闰腊月——机会难得”“二月的风、九月的霜——长不了”等民俗文化类歇后语。
弗洛伊德认为,幽默是认知不协调给人带来的快感。很多歇后语就是通过夸张和想象这两种不协调认知来强调、突出事物的本质,用“言过其实”的、突破人们常规思维的荒诞性来生发出幽默效果的。
例如:“踩死蚂蚁也要验尸——过分认真”“树叶落下怕打破头——过分小心”“踩着凳子抅月亮——差得远”“脸盆里扎猛子——不知深浅”“用房梁刻图章——大材小用”“金蛋打飞鸟——得不偿失”等类似这样的歇后语,前半部分所叙述的都是突破我们常规认知的、荒诞不经的行为,现实生活当中几乎没有人会那样去做,但是现实生活当中“过分认真”“过分小心”“不知深浅”的人或行为却不少见,也会有“差得远”“大材小用”“得不偿失”的现象或事情,而且当事人不一定自知自明。这时人们便会通过这些非客观的、带有夸张和想象色彩的歇后语,来假设和比喻人或事件真实的、客观的形态,从而点破事实的现象本质,不仅言之有力,而且诙谐幽默、妙趣横生。
歇后语是智慧的外溢,歇后语体现的是一种中国式的幽默;歇后语同时是一种高度能产性、开放式的词语。随着时代的发展,尤其是互联网和自媒体时代的到来,人们在运用传统歇后语的基础上,也在用随时代应运而生的事物和词汇,不断创造出新的歇后语。不管是传统的歇后语,还是现代的歇后语,都以其活泼、风趣、诙谐、幽默的语言风格受到人们的喜爱,研究、使用、创作这种语言对丰富和传承我国汉语言文化以及人文内涵,意义非凡。
[1]李行健.现代汉语规范词典[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语文出版社,2004.
[2]唐 文.歇后语小词典[M].吉林:吉林大学出版社,2004.
[3]谭学纯,濮 侃,沈梦璎,等.汉语修辞格大辞典[M].上海:上海辭书出版社,2010.
[4]夏雪峰.歇后语的风格色彩[J].龙岩师专学报,2004(2).
[5]陈佳璇.世界语言文化中“词汇化的能产的超微型喜剧系统”——汉语歇后语价值的重新分析[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5).
[6]张聪义.从语言顺应论角度看歇后语的语用效果[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
[7]扬 清.论歇后语的非现实虚构[J].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6).
中图分类号:H136.3
文献标识码:A
汉语歇后语是熟语的一种,即“只能整体应用,不能随意改变其形式和成分的固定词语”。歇后语是我国广大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劳动、生活实践中逐渐沉淀、淬炼、凝聚而成的。人们通过这种幽默风趣的语言,“巧妙而深刻地揭示了事件或生活的真相、本质、哲理,全面而充分地展现了中华民族智慧、幽默、风趣的一面”,从而使之成为人民大众喜闻乐见、雅俗共赏的语言形式。那么,使用歇后语为何会产生幽默效果,其幽默艺术特点的成因是什么,笔者在此略作浅析,以便于我们更好地认识、掌握这种语言,熟练、正确地运用这种语言,并在交流、阅读、赏析中使其得到创新和发展。
一、多种修辞格的巧妙综合运用
《汉语修辞格大辞典》将“歇后”作为修辞格的一种,收录其中,其对于“歇后”的解释是:“用比喻再加上解说构成一种幽默风趣的语句。”我们知道,歇后语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是像谜语一样的谜面;后一部分是本意或本意的比喻、谐音双关、语意双关、对比、拟声等词汇,像谜语的谜底。如果歇后语为大众耳熟能详的语句,人们通常只需说出前面打比方的部分,后边的本意不言而喻,或让听者自己去体会,可以略去,故名歇后语。所以歇后语是比喻、谐音双关、语意双关、对比、拟声等多种修辞格的综合性修辞格,而这种多样修辞格的巧妙综合运用正是歇后语产生幽默效果的主因之一。
例一:你别看他长得精干,实际上是“雕花扁担——中看不中用”。
扁担是我国劳动人民经常使用的一种工具,既然是工具,那么结实、耐用、趁手与否是衡量其好坏的主要标准。经过雕花的扁担虽然表面好看,但肯定是不结实、不耐用、也没有用的,所以人们把“中看不中用的”人比喻成“雕花扁担”。这句歇后语字面说扁担,字外说人,通过形象的比喻和巧妙的语意双关,用“扁担”的欣赏功能代替其实用功能所产生的荒诞性和幽默感,让人忍俊不禁。
例二:小李工作上马里马虎,却老用上班时间偷偷炒股。经理看着他错误百出的工作报表,心里骂道:这个小李!真是“屎壳郎搬家——不守本分(粪)”。
很显然,这句话里的歇后语是将不守本分的“分”与粪土的“粪”谐音连用,也就是使用了谐音双关语,不仅表达了经理对小李工作不认真的愤懑情绪(本意),也借“屎壳郎”和“粪”这些污物讥讽小李工作态度上的不堪,读起来让人倍感风趣、幽默。
例三:妈妈批评女儿说:“你整天在忙些啥?为了这个课外活动,居然误了好几天的课,你这简直就是‘整筐丢西瓜,满地捡芝麻——因小失大’你知不知道?”
这句话中的歇后语则是用西瓜之“大”与芝麻之“小”形成对比,来比喻分不清事情大小、轻重、缓急的做事方法,非常形象、深刻。
例四:小王给小赵讲了半天这个理财产品如何轻松赚钱的原理,小赵却不以为然地说道:“关于你讲的这些,哥们儿我是‘蛤蟆跳井——不懂(卟咚)’。”
这句话中的歇后语巧妙运用了拟声词,借用蛤蟆跳井时发出的声音来表示相同发音、却与之无意义关联的其他词汇,用在此处,别有一种活泼、风趣、幽默的语用效果。
例五:小王对大家推荐他当模范百般谦让,班长说道:“小王,自你当上生活委员,你为咱们班里做的好事是‘者字旁边安只眼——有目共睹’的,模范称号当之无愧,你就别再推让了!”
句中的歇后语是运用了“析字”修辞格,即“利用汉字结构的特点,减损、离合汉字的笔画或部位,使字形发生变化、产生新的意义”,给人以耳目一新、趣味盎然之感。
类似的歇后语例子不胜枚举。
二、浓郁的百姓生活气息
研究比较过大量的歇后语后,我们不难发现,歇后语是一种极富生活气息的语言,其中包含的物象几乎来自于普通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是角角落落。比如有的来自我们的居室:“用房梁刻图章——大材小用”“鸡蛋壳垫床脚——难撑”“脸盆里扎猛子——不知深浅”“被窝里放屁——能文(闻)能武(捂)”“裁了大褂补鞋面——大材小用”等;有的来自我们的厨房:“豆腐掉灰堆——吹也吹不得,拍也拍不得”“谷糠蒸窝头——难捏合”“鸡骨头熬汤——没多大油水”“案板顶门——管得宽”“喝酒不拿酒盅——胡(壶)来”等;有的来自我们的庭院:“老葫芦爬秧——越扯越远”“二十一天不出鸡——坏蛋”“母鸡下蛋呱呱叫——生怕别人不知道”“背着手进鸡窝——不简单(捡蛋)”等;有的来田间地头:“地瓜地里种豆角——纠缠不清”“池塘里的藕根——心眼儿多”“割麦子不用镰刀——瞎扯”“旱地里的南瓜——越老越红”等;有的甚至来自各家茅房:“蹲在厕所问香臭——明知故问”“描金粪桶、羊粪蛋——表面光鲜”“脱了裤子放屁——多此一举”“粪叉上镶钻石——不值得”等。
以《歇后语四千条》为例,对其中喻物类共673条歇后语进行分析可知:以劳动人民生活中常见的动物为题材的共有206条,占31%;以劳动人民生活中常见的花草、瓜果蔬菜、农作物为题材的共96条,占14%。由此可见,这些带有浓厚生活气息的歇后語广泛根植于百姓生活里,活跃在民间口语中,用我们日常生活中触手可及、司空见惯的平凡物象,或讥讽、或调侃、或戏谑,既巧妙而深刻地揭示了事件或生活的真相、本质、哲理,又全面而充分地展现了中华民族智慧、风趣、活泼、俏皮、幽默的一面,成为丰富人们日常口语的“调味品”,成为最富有生命力、最“接地气”的民间语言。
三、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我国是有着数千年悠久历史文化的文明古国,其丰厚的文化内涵在歇后语中比比皆是,很多汉语歇后语的内容便源自我国古代的历史故事、民间故事、文学、戏剧、天文、民俗等文化。人们通过歇后语的方式,用其中人物和事件所包含的教训、智慧、哲理、本质或者情境的相似性,来借古喻今或借古讽今,使歇后语既有了“秤锤虽小压千斤”的文化传承与传播功能,又增加了歇后语的内涵和雅趣。 如我们耳熟能详的歇后语:“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虽然仅仅几个字、短短两句话,但是其中所包含的历史信息是海量的,比如:周瑜和黄盖分别是谁,他们是什么时候的人物,当时发生了什么历史事件,为何周瑜会打黄盖,整个故事的来龙去脉是什么,等等。在我们很小、甚至在还没有什么历史知识的时候,也许就听说过这句歇后语,即便当时不知道周瑜和黄盖是谁,因对说话时情境的感同身受,也不难理解这句歇后语的含义,又因这种新鲜的表达方式而对之产生深刻印象,待我们完全了解三国故事后,便不仅会体味到这句歇后语含蓄、风趣、幽默的意蕴,更会不由自主地去运用,以增加自己语言的丰富性。
再比如歇后语:“女驸马进洞房——一个喜来,一个忧”。《女驸马》是黄梅戏的代表作,是一部极富传奇色彩的古装戏,说的是湖北襄阳道台之女冯素贞冒死救夫,经历了种种曲折,终于如愿以偿,成就美满姻缘的故事。这句歇后语借用我国戏曲艺术中“女驸马进洞房”这个颇具故事性、戏谑性的场面为喻体,来比喻“有人欢喜、有人忧”的相似场景,活泼、幽默、耐人寻味。
类似的歇后语还有“周幽王戏诸侯——言而无信”“卫懿公养仙鹤——误了国家大事”“谢安做官——东山再起”“中原逐鹿——捷足先登”“宋徽宗的鹰、赵子昂的马——好话(画)儿”“赵高的女儿——装疯卖傻”“千里送鹅毛——礼轻情义重”等历史类歇后语;“看《三国》掉眼泪——替古人担忧”“陈世美犯法——包办”“晁盖的军师——无(吴)用”“水泊梁山的兄弟——越打越亲热”“范进中举——喜出望外”等文学类歇后语;“灶王爷扫院子——多管闲事”“土地奶奶跟王母娘娘比美——天壤之别”“土地女儿嫁玉皇——一步登天”“十年等个闰腊月——机会难得”“二月的风、九月的霜——长不了”等民俗文化类歇后语。
四、妙趣横生的夸张和想象
弗洛伊德认为,幽默是认知不协调给人带来的快感。很多歇后语就是通过夸张和想象这两种不协调认知来强调、突出事物的本质,用“言过其实”的、突破人们常规思维的荒诞性来生发出幽默效果的。
例如:“踩死蚂蚁也要验尸——过分认真”“树叶落下怕打破头——过分小心”“踩着凳子抅月亮——差得远”“脸盆里扎猛子——不知深浅”“用房梁刻图章——大材小用”“金蛋打飞鸟——得不偿失”等类似这样的歇后语,前半部分所叙述的都是突破我们常规认知的、荒诞不经的行为,现实生活当中几乎没有人会那样去做,但是现实生活当中“过分认真”“过分小心”“不知深浅”的人或行为却不少见,也会有“差得远”“大材小用”“得不偿失”的现象或事情,而且当事人不一定自知自明。这时人们便会通过这些非客观的、带有夸张和想象色彩的歇后语,来假设和比喻人或事件真实的、客观的形态,从而点破事实的现象本质,不仅言之有力,而且诙谐幽默、妙趣横生。
歇后语是智慧的外溢,歇后语体现的是一种中国式的幽默;歇后语同时是一种高度能产性、开放式的词语。随着时代的发展,尤其是互联网和自媒体时代的到来,人们在运用传统歇后语的基础上,也在用随时代应运而生的事物和词汇,不断创造出新的歇后语。不管是传统的歇后语,还是现代的歇后语,都以其活泼、风趣、诙谐、幽默的语言风格受到人们的喜爱,研究、使用、创作这种语言对丰富和传承我国汉语言文化以及人文内涵,意义非凡。
参考文献:
[1]李行健.现代汉语规范词典[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语文出版社,2004.
[2]唐 文.歇后语小词典[M].吉林:吉林大学出版社,2004.
[3]谭学纯,濮 侃,沈梦璎,等.汉语修辞格大辞典[M].上海:上海辭书出版社,2010.
[4]夏雪峰.歇后语的风格色彩[J].龙岩师专学报,2004(2).
[5]陈佳璇.世界语言文化中“词汇化的能产的超微型喜剧系统”——汉语歇后语价值的重新分析[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5).
[6]张聪义.从语言顺应论角度看歇后语的语用效果[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
[7]扬 清.论歇后语的非现实虚构[J].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