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平台,是读者得以实时阅读、快速获取知识的重要场所;现今我国绝大多数图书馆本身所具有的资源丰富,以人为本的服务管理特点极为明显,但与此同时在图书馆运营发展过程中,在图书馆管理方面仍然存在缺陷性问题,这也一定程度上对我国图书馆事业的稳定发展造成较大阻碍。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图书馆管理提供了新的思路,值得我们进行深入分析。因此,本文就现代信息技术在图书管理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图书馆管理;应用
引言:对于一个城市而言,除了要不断发展当地的经济,更要不断发展城市的精神文化。图书馆不仅能为读者提供一个休息与学习的场所,还能提高整个城市的整体精神文化水平。图书馆要不以盈利作为目的,以为社会公众服务为根本目标,不断改革创新。因此,在现代化背景下,我们要基于图书馆服务理念对图书馆管理进行优化,以此来实现图书馆应用价值。
1 现代信息技术在图书管理中的应用意义
1.1 改革图书馆传统管理模式
传统的图书管理主要是为读者提供学习资料和查询服务,这种管理模式,使图书管理功能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在当今社会,这种管理服务已不能适应现代图书管理工作的需要。但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信息技术在图书管理中的应用,使图书管理服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虚拟图书馆、数字图书馆、网络图书馆等,这些服务不仅可以向读者提供以往的文献资料,而且可以跨馆、跨区域地查询资料,不仅可以有效地改善传统的图书管理工作模式,而且可以进一步丰富图书馆的服务内容,使读者能够方便、快捷、准确地获取所需资料,感受信息技术带来的便利。
1.2 提高图书馆管理效率
以前的图书管理工作,多是人工进行的,这种工作方式不仅效率不高,而且很容易出错,这将严重影响图书馆的管理工作质量。把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图书管理,使相关图书管理员能够充分利用计算机设备进行工作,既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又保证了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同时,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人工管理的错误,使图书管理的数据信息更加准确,为读者服务。
1.3 优化图书馆资源整合
随着信息网络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社会主体在大型交流网站上发表他们的观点,而在由信息技术构成的虚拟世界中,社会主体所传递的信息资源数量巨大,种类多样。但是在传递过程中也会出现一些垃圾信息或者无用信息,因此,在图书管理工作中,需要对这些信息进行有效的筛选,才能确保读者获得的信息是科学的、真实的、可靠的。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图书管理,使相关人员能够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对网上传递的信息进行过滤、整理,优化图书管理的信息环境。此外,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也将进一步升级,升级后的信息技术能更好地规范网络传播的信息,相关人员能借助先进的信息技术,更好地通过网络传递信息,为读者提供更加人性化、科学化的图书管理服务,从而推动图书管理的创新。
2 现代信息技术在图书管理中的应用策略
2.1 更新图书馆管理理念
图书馆应充分认识到读者服务的重要性,树立全新的服務理念,进一步提高服务质量。具体而言,图书馆的管理者要明确自己的职能定位,图书馆的主要职责是为广大人民提供更好的信息服务,从而促进教学、科研的进一步发展,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才能进一步完善读者服务工作。信息时代,图书馆的服务模式发生了变化。由于图书馆地理位置的限制,传统的图书馆在提供文献资料服务时,只能为邻近地区的读者服务,服务范围相对狭窄。但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图书馆馆藏内容向网络用户全面开放,从而打破地域限制,服务的形式和内容逐步向网络主体转变。在信息化背景下的图书馆信息管理系统建设,要以信息化、智能化、数字化为重点,不断加大网络和软件平台建设投入,通过与微信等平台的合作,更好地为图书馆服务,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
2.2 建立个性化服务模式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们可支配收入的不断增加,人们对生活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如今,人们更愿意享受个性化定向服务。因此,我们要使今天的图书馆发展得更好,就需要对图书馆管理进行创新发展,在理解现阶段使用者的精神需求的基础上,建立以个性化服务为导向的图书馆管理模式。第一,我们要收集读者信息和相应的心理需求,收集之后针对信息进行分析。全面应用现代科技和大数据,确保信息整合的准确性。然后,我们需要根据分析的结果,对图书馆的藏书进行整合和调整,并根据读者的需求,对网络信息做出相应的调整。第二,我们要根据用户的具体需求,设计出个性化的服务方式,使读者获得良好的阅读体验;当读者遇到阅读问题时,不仅要以灵活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而且要对读者的问题进行梳理和分析,把它们加入到网络中去,更好地为读者服务。
总结语:在现代化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图书馆要在平稳运营基础上充分发挥自身价值,则必须及时更新管理理念,积极改进读者服务方法,才能使其功能作用完全得以体现,这也是我国图书馆管理水平能够不断提高的必要依据。
参考文献:
[1]李泳姗. 现代信息技术在图书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 传媒论坛, 2018, 001(021):145-146.
[2]钟云荟. 现代信息技术在图书管理中的应用探究[J]. 课堂内外?教研论坛, 2019, 000(003):142,144.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图书馆管理;应用
引言:对于一个城市而言,除了要不断发展当地的经济,更要不断发展城市的精神文化。图书馆不仅能为读者提供一个休息与学习的场所,还能提高整个城市的整体精神文化水平。图书馆要不以盈利作为目的,以为社会公众服务为根本目标,不断改革创新。因此,在现代化背景下,我们要基于图书馆服务理念对图书馆管理进行优化,以此来实现图书馆应用价值。
1 现代信息技术在图书管理中的应用意义
1.1 改革图书馆传统管理模式
传统的图书管理主要是为读者提供学习资料和查询服务,这种管理模式,使图书管理功能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在当今社会,这种管理服务已不能适应现代图书管理工作的需要。但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信息技术在图书管理中的应用,使图书管理服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虚拟图书馆、数字图书馆、网络图书馆等,这些服务不仅可以向读者提供以往的文献资料,而且可以跨馆、跨区域地查询资料,不仅可以有效地改善传统的图书管理工作模式,而且可以进一步丰富图书馆的服务内容,使读者能够方便、快捷、准确地获取所需资料,感受信息技术带来的便利。
1.2 提高图书馆管理效率
以前的图书管理工作,多是人工进行的,这种工作方式不仅效率不高,而且很容易出错,这将严重影响图书馆的管理工作质量。把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图书管理,使相关图书管理员能够充分利用计算机设备进行工作,既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又保证了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同时,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人工管理的错误,使图书管理的数据信息更加准确,为读者服务。
1.3 优化图书馆资源整合
随着信息网络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社会主体在大型交流网站上发表他们的观点,而在由信息技术构成的虚拟世界中,社会主体所传递的信息资源数量巨大,种类多样。但是在传递过程中也会出现一些垃圾信息或者无用信息,因此,在图书管理工作中,需要对这些信息进行有效的筛选,才能确保读者获得的信息是科学的、真实的、可靠的。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图书管理,使相关人员能够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对网上传递的信息进行过滤、整理,优化图书管理的信息环境。此外,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也将进一步升级,升级后的信息技术能更好地规范网络传播的信息,相关人员能借助先进的信息技术,更好地通过网络传递信息,为读者提供更加人性化、科学化的图书管理服务,从而推动图书管理的创新。
2 现代信息技术在图书管理中的应用策略
2.1 更新图书馆管理理念
图书馆应充分认识到读者服务的重要性,树立全新的服務理念,进一步提高服务质量。具体而言,图书馆的管理者要明确自己的职能定位,图书馆的主要职责是为广大人民提供更好的信息服务,从而促进教学、科研的进一步发展,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才能进一步完善读者服务工作。信息时代,图书馆的服务模式发生了变化。由于图书馆地理位置的限制,传统的图书馆在提供文献资料服务时,只能为邻近地区的读者服务,服务范围相对狭窄。但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图书馆馆藏内容向网络用户全面开放,从而打破地域限制,服务的形式和内容逐步向网络主体转变。在信息化背景下的图书馆信息管理系统建设,要以信息化、智能化、数字化为重点,不断加大网络和软件平台建设投入,通过与微信等平台的合作,更好地为图书馆服务,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
2.2 建立个性化服务模式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们可支配收入的不断增加,人们对生活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如今,人们更愿意享受个性化定向服务。因此,我们要使今天的图书馆发展得更好,就需要对图书馆管理进行创新发展,在理解现阶段使用者的精神需求的基础上,建立以个性化服务为导向的图书馆管理模式。第一,我们要收集读者信息和相应的心理需求,收集之后针对信息进行分析。全面应用现代科技和大数据,确保信息整合的准确性。然后,我们需要根据分析的结果,对图书馆的藏书进行整合和调整,并根据读者的需求,对网络信息做出相应的调整。第二,我们要根据用户的具体需求,设计出个性化的服务方式,使读者获得良好的阅读体验;当读者遇到阅读问题时,不仅要以灵活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而且要对读者的问题进行梳理和分析,把它们加入到网络中去,更好地为读者服务。
总结语:在现代化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图书馆要在平稳运营基础上充分发挥自身价值,则必须及时更新管理理念,积极改进读者服务方法,才能使其功能作用完全得以体现,这也是我国图书馆管理水平能够不断提高的必要依据。
参考文献:
[1]李泳姗. 现代信息技术在图书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 传媒论坛, 2018, 001(021):145-146.
[2]钟云荟. 现代信息技术在图书管理中的应用探究[J]. 课堂内外?教研论坛, 2019, 000(003):142,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