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诗语言优美凝练、韵律朗朗上口、想象丰富而奇特新颖、意境幽远美妙,看似简洁的语言文字通过巧妙的组合,就能表达中华民族的精神面貌、审美情趣、人生哲理,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笔者以《枫桥夜泊》教学为例,探究如何在小学高年级教好一首古诗。
反复吟诵,感受诗之韵律美。诵读是理解古诗的第一步,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将古诗“读”流畅的关键在于让学生正确把握古诗的节奏和字词发音,然后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从吟诵中感知古诗蕴含的精神内涵和审美韵味,从读正确、读流利到读出情感。笔者让学生根据古诗的平仄符号吟诵《枫桥夜泊》,领悟“平长仄短入声促,韵字拉长诗意足”的吟诵方法,充分感受抑扬顿挫的节奏之美,体会诗人的内心情感。比如,“月落乌啼霜满天”一句中,“落”是入声字,应该读得短促、低沉些,短促的声音里压缩了诗人心中难以明言的愁苦;而“啼”是平声字,应该读得轻而悠长,让学生边诵读边想象“乌鸦凄厉的叫声在寂静的夜里回荡”,感受诗人心中那份凄凉和烦闷。
捕捉意象,再现诗之意境美。古诗往往通过人们常见的意象来营造深远的意境,小學高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古诗阅读鉴赏能力,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探究意象的基础上进一步感受古诗的意境。在学生学习《枫桥夜泊》的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感受古诗的优美意境。例如,教师先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想象中的画面,再抓住关键词句,让学生根据“月落”“乌啼”“霜”“江枫渔火”“寒山寺”“钟声”“客船”等意象构建一幅江南秋夜图,让学生通过这些意象感知诗人客居他乡和科举落榜的多重愁绪,感受孤独的意境之美,引导学生用一双慧眼去发现江畔秋夜中的点点渔火,充分感知羁旅游子的情感,感受江边岸上各种景物的自然搭配以及景物与心境的高度契合,进入古诗营造的高超艺术境界。
知人论世,体验诗之情感美。古诗作为一种别样的文学体裁,核心问题是对诗人情感的把握。但学生与诗人的时空距离过于遥远,难以从几句诗中捕捉到诗人表达的情感,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相关背景知识,使学生更全面地体会诗中蕴藏的情感。例如讲授《枫桥夜泊》时,笔者与学生发生了如下对话。
教师:张继是湖北襄阳人,此时此刻他却身在姑苏,也就是今天的江苏苏州,距离自己的家乡1000多公里。客居他乡,又见此景,他会有怎样的情感和思绪呢?
学生:离愁别绪涌上心头。
教师:的确,此时诗人张继参加科举考试却没能金榜题名,情绪低落的他遇见此景,万千愁绪顿时显露无遗。
教师在教学古诗中适当补充背景资料,让学生了解诗人的写作意图,拉近情感距离,让学生能够在诗人的世界中自由徜徉,体会诗人的喜怒哀乐。
拓展升华,挖掘诗之文化美。古诗充分展现了中国文化之美,这些文化之美常与具体的意象相关,教师应积极拓展,努力挖掘古诗的文化美。例如教学《枫桥夜泊》,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是什么将这些带着愁绪的景物联系在一起”,学生经过思索后发现,正是天空中的一轮明月,引发了诗人的孤寂与思乡之情。随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其他古诗中有关借“月”咏愁的文化之美进行总结,体味独特的“咏月”文化。
小学语文高年级古诗鉴赏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开阔视野,语文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诵读感受古诗的音律节奏美,在诗画结合中理解古诗大意,在古诗的意象中感悟其意境和情感,进一步体会文化之美,实现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作者单位:广东省深圳市龙华区观澜中心学校)
责任编辑:黄硕
反复吟诵,感受诗之韵律美。诵读是理解古诗的第一步,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将古诗“读”流畅的关键在于让学生正确把握古诗的节奏和字词发音,然后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从吟诵中感知古诗蕴含的精神内涵和审美韵味,从读正确、读流利到读出情感。笔者让学生根据古诗的平仄符号吟诵《枫桥夜泊》,领悟“平长仄短入声促,韵字拉长诗意足”的吟诵方法,充分感受抑扬顿挫的节奏之美,体会诗人的内心情感。比如,“月落乌啼霜满天”一句中,“落”是入声字,应该读得短促、低沉些,短促的声音里压缩了诗人心中难以明言的愁苦;而“啼”是平声字,应该读得轻而悠长,让学生边诵读边想象“乌鸦凄厉的叫声在寂静的夜里回荡”,感受诗人心中那份凄凉和烦闷。
捕捉意象,再现诗之意境美。古诗往往通过人们常见的意象来营造深远的意境,小學高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古诗阅读鉴赏能力,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探究意象的基础上进一步感受古诗的意境。在学生学习《枫桥夜泊》的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感受古诗的优美意境。例如,教师先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想象中的画面,再抓住关键词句,让学生根据“月落”“乌啼”“霜”“江枫渔火”“寒山寺”“钟声”“客船”等意象构建一幅江南秋夜图,让学生通过这些意象感知诗人客居他乡和科举落榜的多重愁绪,感受孤独的意境之美,引导学生用一双慧眼去发现江畔秋夜中的点点渔火,充分感知羁旅游子的情感,感受江边岸上各种景物的自然搭配以及景物与心境的高度契合,进入古诗营造的高超艺术境界。
知人论世,体验诗之情感美。古诗作为一种别样的文学体裁,核心问题是对诗人情感的把握。但学生与诗人的时空距离过于遥远,难以从几句诗中捕捉到诗人表达的情感,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相关背景知识,使学生更全面地体会诗中蕴藏的情感。例如讲授《枫桥夜泊》时,笔者与学生发生了如下对话。
教师:张继是湖北襄阳人,此时此刻他却身在姑苏,也就是今天的江苏苏州,距离自己的家乡1000多公里。客居他乡,又见此景,他会有怎样的情感和思绪呢?
学生:离愁别绪涌上心头。
教师:的确,此时诗人张继参加科举考试却没能金榜题名,情绪低落的他遇见此景,万千愁绪顿时显露无遗。
教师在教学古诗中适当补充背景资料,让学生了解诗人的写作意图,拉近情感距离,让学生能够在诗人的世界中自由徜徉,体会诗人的喜怒哀乐。
拓展升华,挖掘诗之文化美。古诗充分展现了中国文化之美,这些文化之美常与具体的意象相关,教师应积极拓展,努力挖掘古诗的文化美。例如教学《枫桥夜泊》,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是什么将这些带着愁绪的景物联系在一起”,学生经过思索后发现,正是天空中的一轮明月,引发了诗人的孤寂与思乡之情。随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其他古诗中有关借“月”咏愁的文化之美进行总结,体味独特的“咏月”文化。
小学语文高年级古诗鉴赏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开阔视野,语文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诵读感受古诗的音律节奏美,在诗画结合中理解古诗大意,在古诗的意象中感悟其意境和情感,进一步体会文化之美,实现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作者单位:广东省深圳市龙华区观澜中心学校)
责任编辑:黄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