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理论课的有效教学策略探究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ngyaoy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农村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开展已经有好多年了,一般信息技术教师比较熟悉实践课(操作课)的教学,具有很多教学策略可以应用,而信息技术理论课的现状是:很多教师感到心有余力而不足,不知如何上好,理论课上部分学生对所教理论根本不感兴趣,不愿意听教师的讲解,大多数学生心思都不在课堂上,有的学生拨弄鼠标,有的小声地交谈,有的想心事,更有大胆的学生退出了教师的屏幕广播,偷偷地玩起了Windows下的一些小游戏,课堂教学效果不好。信息技术教师感到很无奈,又很困惑。江苏省信息技术学业水平测试要求学生必须掌握一些重要的信息技术基础理论知识。因此,针对信息技术理论课的现状,如何上好理论课,提高理论课教学的有效性,成为当前信息技术教师迫切要解决的问题。我结合课堂教学实践,对信息技术理论课的有效性进行了积极研究,积累了一些做法和经验,现阐述如下,以抛砖引玉。
  
  一、理论课的教学必须融入学生的生活元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和技术性学科,它在现代社会生活中有着密切而广泛的应用,这就为理论课教学时融入学生的生活元素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从理论课上学生的表现来看,他们对照本宣科的理论知识不感兴趣,甚至是厌恶的。因此,教师将枯燥的理论知识融入学生的生活元素,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激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理论课教学就会事半功倍。这样的课堂肯定是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而且有趣味,切合学生喜好的信息技术课堂。这样,枯燥的理论知识将变得有趣,学生会学得更加有劲。例如:在进行网络和信息安全知识教学时,我用现实生活中形式种种的网络诈骗和信息犯罪实例来教育学生注意网络信息安全;在进行接入因特网方式的理论教学时,我要求学生先观察家里的因特网(宽带)接入方式,需要哪些硬件设备和软件设置,然后让学生观察学校的办公室电脑的因特网接入方式,需要哪些硬件设备和软件设置,最后让学生说出观察的结果。这样的理论教学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学生通过对生活中网络的观察,得出结论。这样的理论课教学不是教师照本宣科,而是通过来源于学生生活中的鲜活的应用实例进行教学。这样,学生就会有浓厚的兴趣,能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二、巧用形象的比喻,使枯燥的理论知识通俗化、形象化
  
  在信息技术中,一些专业术语和名称是非常枯燥的,如果教师照本宣科,那么,学生就不容易理解,而且非常反感。教师巧用形象比喻将枯燥难懂的理论知识生活化、形象化,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信息技术课中,教师巧用形象的比喻,可以把高深莫测变成通俗易懂,使学生易于理解且记忆深刻。如果教师的语言幽默风趣,富有感染力,那么能使学生在愉快欢乐的课堂气氛中不知不觉就增长了知识。例如我在教授什么叫IP地址时,先提问:“同学们,我们每一个人如何才能确定自己的身份呢?”有的学生说用姓名,有的学生说用身份证。我进一步提问:“姓名真得能确定人的身份吗?身份证上哪一项可以一下子确定我们的身份呢?”学生回答:“身份证号码。”我话题一转:“在网络中的任何一台电脑,它也有一个身份标识,大家想想是什么呢?”学生齐答:“IP地址。”这样,得出IP地址是因特网中电脑的唯一身份标识,IP地址就是网络中电脑的身份证。
  我通过这个切实学生生活实际的比喻,将枯燥的理论知识形象化,让学生易懂,学得有趣,学得开心,学得积极,使学生记忆深刻。学生上这样的理论课,兴趣高涨,再也不会开小差,课堂的有效性得到了有力的保证。
  
  三、充分利用实物(现场)演示和多媒体模拟法,使抽象理论知识直观化
  
  对于枯燥理论知识的教学,如果教师照本宣科,那么学生就会很反感,教学效果将会很差。教师恰当地利用实物(现场)演示法和多媒体模拟法,可以帮助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加深对知识的印象,从而达到化解教学难点和优化教学效果的作用。例如,我在教学生计算机网络的相关知识时,首先带学生参观学校的网络中心,向他们介绍学校网络中心的各个硬件和设备名称,以及各个硬件和设备存放的位置和一些简单功能,使学生对网络有一个感性的认识,产生浓厚的兴趣。讲到网络的一些专用设备时,如:服务器、路由器、双绞线,我将准备好的一些实物让学生观察,让他们对这些专用设备建立直观的印象,这样避免了空洞的理论说教,使教学有趣,使学生学得有劲。
  在信息技术理论课的教学内容中,对于有些枯燥的理论知识教师是很难用语言表述清楚的,学生听起来也很费劲。如果教师将多媒体教学手段恰当地运用到信息技术理论课的教学当中,往往会起到画龙点晴和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学生对网络通信工作原理、分组交换技术的原理通常都很难理解。但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动画的形式模拟网络数据包的传递、数据分组、传输,以及重组的全过程,可使学生对网络通信工作原理、分组交换技术的原理一目了然。教师也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逼真的教学情境和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可以利用其制作虚拟的现实场景,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快乐地学习。教师利用多媒体模拟法将枯燥难懂的理论知识用直观、形象的动画来演示,可增强理论课的趣味性,使学生学得就有趣、积极,课堂教学效果就好。
  总之,信息技术理论课教学绝不能照本宣科,教师应当将枯燥的理论知识生活化、通俗化、直观化,使得信息技术理论课易懂,有趣,生动,这样才能充分吸引学生,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丁红.让生活融入信息技术课堂.中国信息技术教,2009,(10).
其他文献
摘要: 思想教育是和谐体育的基础,纪律教育是和谐体育的保障,培养兴趣是和谐体育得以保证的根本。职业中专的体育教师应针对学生出现的“体育厌学”的问题,重视体育教学,为打造和谐体育校园不懈努力。  关键词: 和谐体育教育思想教育纪律教育体育兴趣    党中央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落实到学校就是要建设和谐校园,体育是学校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体育教育的和谐既是校园和谐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体育教师的
摘要: 体育器材设施是进行体育锻炼、体育教学、运动训练、体育竞赛和开展社会体育文化活动斩重要物质基础,其发展规模和水平,是反映一个学校面貌和水平的窗口,在校园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是影响学校体育发展的因素之一,对保证教学大钢的实施和开展体育活动也有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职业学校体育器材设施现状原因建议    一、职业学校体育器材的现状    1.教学器材设施数量与质量的
随着现代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数字通信技术的高速发展,传统媒体的数字化、网络化成为世界的潮流。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数字媒体业还处在起步阶段,人才市场需求量很大。据有关统计表明,目前我国对数字媒体人才需求的缺口每年达15万人左右。2004年,国家教育部颁布的专业目录中新增了数字媒体专业,全国各高校纷纷建立了相关的学科。对于数字媒体专业这一新兴复合型学科,大家几乎处在同一起跑线上。作为发展前景广
摘要: 心肺耐力练习中的运动安全问题非常重要。如果出现运动中运动损伤,不仅会影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而且会影响他们的正常生活和学习。本文就体育教学、课外锻炼和竞赛中,心肺耐力练习运动中常常发生的运动损伤诸多原因进行分析,并从中找出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  关键词: 大学生心肺耐力练习运动安全问题    一、引言    在心肺耐力练习中,肺活量是反映肺功能的重要指标,它代表一个人的潜在呼吸能力,是评价人
摘要: 本文作者通过阐述心理健康的含义和学校体育的心理健康功效,探讨心理健康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导入方法:改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宽松的教育氛围;积极挖掘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有的放矢地进行培养;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做积极主动的学习者;创设特殊的比赛情境,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  关键词: 心理健康教育体育教学导入方法    中小学生正处于成长期,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
兴趣是促进学生心理探索和认识事物的一种心理倾向,体育兴趣是学生终生体育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原动力。要想使初中生喜欢上体育课、上好体育课,教师就必须激发他们对体育与健康课感兴趣,使体育锻炼成为他们发自内心的需要。因此要上好农村初中体育与健康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关键。    一、学生上体育与健康课兴趣不高的原因    1.教学形式。  教学形式单一,教学内容陈旧、枯燥、单调。
摘 要: 信息时代的今天,多媒体与信息高速公路是推动人类进入信息时代的两个技术杠杆。不少学校建设了校园网,并接入了互联网,开始了网络教学的尝试。本文针对网络教学的特点、网络教学的形式,以及网络教学对学校教育手段的突破等问题作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 网络教学学校教育教学    信息时代的今天,多媒体与信息高速公路是推动人类进入信息时代的两根技术杠杆。不少学校建设了校园网,并接入了互联网,开始了网络
摘要: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已成为我国教育信息化深入发展的关键,目前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虽大力开展实施,但整合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对有效整合的内涵认识不足、目标定位不准、教学设计不当、整合层次低等问题,本文分析了上述问题并探索了解决相应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 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有效整合    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是我国当前信息技术教育应用和普及进程中的一个热点问题。但整合过程
慢性心力衰竭多发病于老年人,对护理工作的要求较高.将连续性护理干预模式应用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治疗工作中,能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将护理工作从院内延伸到院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