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伯南克结束了八年的美联储主席生涯,耶伦则成为了美联储历史上第一位女主席。
相对于伯南克,耶伦无疑是幸运的。在伯南克接手格林斯潘后美国房价就开始下跌,并爆发了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对金融危机的救治贯穿了伯南克整个美联储主席生涯。在耶伦接任美联储主席的今天,美国房价已经开始反弹,美国经济也连续四年正增长,失业率已经从危机时10%的高点下降到了6.6%,伯南克给耶伦留下了一个不错的家底。
打江山难,守江山也不易。耶伦也并非高枕无忧,她将面临美联储宽松政策如何顺利退出的难题。QE3的退出是否会对美国经济造成较大的负面冲击,失业率已经逼近6.5%的门槛,美联储是否会考虑马上启动加息?这一系列问题都有待耶伦去解决。
2月11日,耶伦首次在国会众议院作证,“如果经济数据符合预期,美联储可能谨慎的削减购债规模”。面对就业市场的变化,耶伦强调,“美国就业市场的复苏远未完成,长期失业和未充分就业的数据表明,在评估就业市场状况时不能仅仅参考失业率。”这意味着,哪怕失业率已经逼近6.5%的门槛,美联储考虑加息还尚早。
当格林斯潘刚刚卸任的时候,各界对他的赞誉之声一片,直到金融危机的爆发,人们才发现可能正是格林斯潘的政策孕育了金融危机的恶果。伯南克作为救火队长,把美联储的政策发挥到了极致,长期的零利率和量化宽松政策也引来了无数的争议。伯南克留下来的是遗产还是遗憾,恐怕还需要等待较长的时间才能合理评判。
耶伦保持美联储连续性
在耶伦成为美联储主席后的第二周,她在国会作证中进行了“首秀”,证词基本延续了过去几个月美联储的基本论调。当天(2月11日)道琼斯指数上涨193点,逼近16000点。
1月份美国失业率下降到了6.6%,距离美联储设定的加息门槛只有0.1个百分点,引起市场猜想连篇。
耶伦则明确表示,美国就业市场的恢复远未完成,在评估就业市场时不能仅仅考虑失业率。这意味着,哪怕未来几个月失业率下跌至6.5%以下,美联储仍不会考虑加息。
虽然失业率在不断下降,但近期非农就业表现却很不尽如人意。2013年12月,非农就业仅增加7.5万人,1月份也只增加了11.3万人,远低于过去一年的平均水平。这是否仅仅是由于冬天异常天气导致的暂时现象,还是就业实际已经再度走弱,还有待进一步确认。而且失业时间超过六个月的人数占比依然很大,兼职者期望获得一份全职工作的人口比例也维持在高位。也就是说,美国的就业质量依然存在着问题,并不像失业率下降显示得那么好。
当失业率低于6.5%的加息门槛,而美联储依然不为所动,将会使之前实施的“门槛指引”的信誉大打折扣。一种可能的做法是,随着失业率的下降,美联储调低加息的失业率门槛,比如从6.5%调至5.5%。而且门槛值的下调还会产生一定的刺激作用,可以对冲QE3退出的一些负面影响。
自2013年12月美联储启动QE3规模削减以来,已经连续两次会议做出100亿美元的削减决定,购债规模已经从原来的每月850亿美元下降到650亿美元。2014年美联储还剩下7次会议,如果继续不间断地按照100亿的规模削减的话,年底前正好可以完全退出QE3。
这种理想的退出状况无疑取决于美国经济的持续复苏程度。耶伦依然谨慎强调,削减刺激措施的路径并非提前设定,如果经济前景发生显著改变,也可能促使美联储考虑暂停削减计划。
伯南克的遗产
伯南克虽然在金融危机后试图力挽狂澜,但在危机爆发初期仍然犯了判断性的错误。
2007年5月,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已经崩盘,伯南克却自信地说:“我们认为,次贷市场不会对其他经济领域和整个金融体系造成严重影响。”伯南克这一判断成为了当年美国《商业周刊》罗列的2007年“十大最失败预言”之一。直到2007年9月份,美联储才开始降息。
这不单单是伯南克的错判,整个西方主流经济学界对次贷危机的爆发和影响都存在错判。这很大程度上源于西方主流经济学更多关注流量的分析,而忽视了存量(尤其是债务)的考量。由金融危机引发的各种经济学反思仍在继续,比如对理性预期假设、有效市场假设以及货币理论。
伯南克的另一大失误可能是没有救助雷曼兄弟。由于美国政府和美联储都决定袖手旁观,雷曼兄弟的潜在买家英国巴克莱银行和美国银行打起了退堂鼓,最终导致雷曼破产。
雷曼首席执行官富尔德后来回忆,雷曼曾向美联储求救,但未获多少实质性帮助。雷曼请求美联储批准它转型为银行控股公司、放宽从美联储贷款所需抵押品范围,但均遭美联储拒绝。伯南克后来也承认,雷曼倒下对美国实体经济构成严重后果。
当时伯南克显然低估了次贷危机在金融系统的传染性,雷曼倒闭后,美国金融系统风雨飘摇。最终,美国政府和美联储不得不救助AIG、“两房”以及其他一些处于危险边缘的大金融机构。
幸运的是,在金融危机随后的时间里,这位研究大萧条的专家显出了超乎常人的果断。零利率和量化宽松无疑是伯南克任期中最大的两个特点,成为救治金融危机和促使美国经济复苏的两大政策利器。
2008年12月,美联储的基准利率就下调至接近零的水平,至今已经连续维持了五年的零利率。
2006年,伯南克刚成为美联储主席时,美联储的资产规模仅为8400亿美元,而且几乎全部是国债;而如今美联储的资产规模已经达到4.1万亿元,八年里增长了近4倍,这都是伯南克三轮量化宽松政策的结果。
这一系列政策使得美国经济从2010年起便走出了衰退,2010年至2013年,实现了平均2.25%的GDP增长,远好于同期的欧洲和日本。失业率也从10%的高点逐步下降到了6.6%,而且长期通胀一直控制在2%以下。
耶伦在国会作证中对伯南克做了简短的评价:“他的领导使我们的经济和金融系统变得更强,并确保了美联储的透明性。”
如果你是一个美股投资者,伯南克可谓是救星。2006年初,道琼斯指数只有11000点,且在金融危机时跌破6500点,如今道琼斯指数已经升至15500点附近,在2013年屡屡创出新高。
零利率和量化宽松政策铸就了廉价的资金环境,对于深陷债务和资金困境者无疑是良药,他们能够比以往更容易获得低成本的资金,美国居民和企业的资产负债表都得到了修复。
相对于格林斯潘的神秘,伯南克则力推政策的透明化,加强与市场的沟通和引导。
格林斯潘时的美联储会议声明只有不到200个字,如今已经增加到了近900个字,而且美联储还会定期召开新闻发布会,市场比以往更容易理解美联储政策的确切含义。
而且在零利率的背景下,伯南克领导下的美联储还开创了“时间性指引”和“门槛指引”,更有效的引导市场对未来政策的预期。首先,从2009年3月至2011年6月,美联储采取了较为模糊的前瞻性引导——“长期维持超低基准利率”。其次,自2011年8月,美联储采取了更为明确的时间引导——“超低基准利率可能维持到2013年年中”。随后这一时间引导两次修正:2012年初,变为“超低基准利率可能维持到2014年底”;2012年9月,变为“超低基准利率可能维持到2015年中”。最后,2012年12月,美联储采取了更为明确的“门槛引导”——在失业率高于6.5%,通胀预期不高于2.5%的情况下,美联储将持续维持超低的基准利率。
正如对格林斯潘的评价随着金融危机的爆发而显得客观,伯南克的历史功绩也需要时间的检验才成最终评判。
相对于伯南克,耶伦无疑是幸运的。在伯南克接手格林斯潘后美国房价就开始下跌,并爆发了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对金融危机的救治贯穿了伯南克整个美联储主席生涯。在耶伦接任美联储主席的今天,美国房价已经开始反弹,美国经济也连续四年正增长,失业率已经从危机时10%的高点下降到了6.6%,伯南克给耶伦留下了一个不错的家底。
打江山难,守江山也不易。耶伦也并非高枕无忧,她将面临美联储宽松政策如何顺利退出的难题。QE3的退出是否会对美国经济造成较大的负面冲击,失业率已经逼近6.5%的门槛,美联储是否会考虑马上启动加息?这一系列问题都有待耶伦去解决。
2月11日,耶伦首次在国会众议院作证,“如果经济数据符合预期,美联储可能谨慎的削减购债规模”。面对就业市场的变化,耶伦强调,“美国就业市场的复苏远未完成,长期失业和未充分就业的数据表明,在评估就业市场状况时不能仅仅参考失业率。”这意味着,哪怕失业率已经逼近6.5%的门槛,美联储考虑加息还尚早。
当格林斯潘刚刚卸任的时候,各界对他的赞誉之声一片,直到金融危机的爆发,人们才发现可能正是格林斯潘的政策孕育了金融危机的恶果。伯南克作为救火队长,把美联储的政策发挥到了极致,长期的零利率和量化宽松政策也引来了无数的争议。伯南克留下来的是遗产还是遗憾,恐怕还需要等待较长的时间才能合理评判。
耶伦保持美联储连续性
在耶伦成为美联储主席后的第二周,她在国会作证中进行了“首秀”,证词基本延续了过去几个月美联储的基本论调。当天(2月11日)道琼斯指数上涨193点,逼近16000点。
1月份美国失业率下降到了6.6%,距离美联储设定的加息门槛只有0.1个百分点,引起市场猜想连篇。
耶伦则明确表示,美国就业市场的恢复远未完成,在评估就业市场时不能仅仅考虑失业率。这意味着,哪怕未来几个月失业率下跌至6.5%以下,美联储仍不会考虑加息。
虽然失业率在不断下降,但近期非农就业表现却很不尽如人意。2013年12月,非农就业仅增加7.5万人,1月份也只增加了11.3万人,远低于过去一年的平均水平。这是否仅仅是由于冬天异常天气导致的暂时现象,还是就业实际已经再度走弱,还有待进一步确认。而且失业时间超过六个月的人数占比依然很大,兼职者期望获得一份全职工作的人口比例也维持在高位。也就是说,美国的就业质量依然存在着问题,并不像失业率下降显示得那么好。
当失业率低于6.5%的加息门槛,而美联储依然不为所动,将会使之前实施的“门槛指引”的信誉大打折扣。一种可能的做法是,随着失业率的下降,美联储调低加息的失业率门槛,比如从6.5%调至5.5%。而且门槛值的下调还会产生一定的刺激作用,可以对冲QE3退出的一些负面影响。
自2013年12月美联储启动QE3规模削减以来,已经连续两次会议做出100亿美元的削减决定,购债规模已经从原来的每月850亿美元下降到650亿美元。2014年美联储还剩下7次会议,如果继续不间断地按照100亿的规模削减的话,年底前正好可以完全退出QE3。
这种理想的退出状况无疑取决于美国经济的持续复苏程度。耶伦依然谨慎强调,削减刺激措施的路径并非提前设定,如果经济前景发生显著改变,也可能促使美联储考虑暂停削减计划。
伯南克的遗产
伯南克虽然在金融危机后试图力挽狂澜,但在危机爆发初期仍然犯了判断性的错误。
2007年5月,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已经崩盘,伯南克却自信地说:“我们认为,次贷市场不会对其他经济领域和整个金融体系造成严重影响。”伯南克这一判断成为了当年美国《商业周刊》罗列的2007年“十大最失败预言”之一。直到2007年9月份,美联储才开始降息。
这不单单是伯南克的错判,整个西方主流经济学界对次贷危机的爆发和影响都存在错判。这很大程度上源于西方主流经济学更多关注流量的分析,而忽视了存量(尤其是债务)的考量。由金融危机引发的各种经济学反思仍在继续,比如对理性预期假设、有效市场假设以及货币理论。
伯南克的另一大失误可能是没有救助雷曼兄弟。由于美国政府和美联储都决定袖手旁观,雷曼兄弟的潜在买家英国巴克莱银行和美国银行打起了退堂鼓,最终导致雷曼破产。
雷曼首席执行官富尔德后来回忆,雷曼曾向美联储求救,但未获多少实质性帮助。雷曼请求美联储批准它转型为银行控股公司、放宽从美联储贷款所需抵押品范围,但均遭美联储拒绝。伯南克后来也承认,雷曼倒下对美国实体经济构成严重后果。
当时伯南克显然低估了次贷危机在金融系统的传染性,雷曼倒闭后,美国金融系统风雨飘摇。最终,美国政府和美联储不得不救助AIG、“两房”以及其他一些处于危险边缘的大金融机构。
幸运的是,在金融危机随后的时间里,这位研究大萧条的专家显出了超乎常人的果断。零利率和量化宽松无疑是伯南克任期中最大的两个特点,成为救治金融危机和促使美国经济复苏的两大政策利器。
2008年12月,美联储的基准利率就下调至接近零的水平,至今已经连续维持了五年的零利率。
2006年,伯南克刚成为美联储主席时,美联储的资产规模仅为8400亿美元,而且几乎全部是国债;而如今美联储的资产规模已经达到4.1万亿元,八年里增长了近4倍,这都是伯南克三轮量化宽松政策的结果。
这一系列政策使得美国经济从2010年起便走出了衰退,2010年至2013年,实现了平均2.25%的GDP增长,远好于同期的欧洲和日本。失业率也从10%的高点逐步下降到了6.6%,而且长期通胀一直控制在2%以下。
耶伦在国会作证中对伯南克做了简短的评价:“他的领导使我们的经济和金融系统变得更强,并确保了美联储的透明性。”
如果你是一个美股投资者,伯南克可谓是救星。2006年初,道琼斯指数只有11000点,且在金融危机时跌破6500点,如今道琼斯指数已经升至15500点附近,在2013年屡屡创出新高。
零利率和量化宽松政策铸就了廉价的资金环境,对于深陷债务和资金困境者无疑是良药,他们能够比以往更容易获得低成本的资金,美国居民和企业的资产负债表都得到了修复。
相对于格林斯潘的神秘,伯南克则力推政策的透明化,加强与市场的沟通和引导。
格林斯潘时的美联储会议声明只有不到200个字,如今已经增加到了近900个字,而且美联储还会定期召开新闻发布会,市场比以往更容易理解美联储政策的确切含义。
而且在零利率的背景下,伯南克领导下的美联储还开创了“时间性指引”和“门槛指引”,更有效的引导市场对未来政策的预期。首先,从2009年3月至2011年6月,美联储采取了较为模糊的前瞻性引导——“长期维持超低基准利率”。其次,自2011年8月,美联储采取了更为明确的时间引导——“超低基准利率可能维持到2013年年中”。随后这一时间引导两次修正:2012年初,变为“超低基准利率可能维持到2014年底”;2012年9月,变为“超低基准利率可能维持到2015年中”。最后,2012年12月,美联储采取了更为明确的“门槛引导”——在失业率高于6.5%,通胀预期不高于2.5%的情况下,美联储将持续维持超低的基准利率。
正如对格林斯潘的评价随着金融危机的爆发而显得客观,伯南克的历史功绩也需要时间的检验才成最终评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