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徐霞客可以称得上是现代“背包客”们的开山鼻祖了。他从22岁起就肩挑行囊,东到浙江的普陀山,西到云南的腾冲,南到广西南宁一带,北至河北蓟县的盘山,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最终写下《徐霞客游记》的名著。如今,城市里也出现了这样一群“徐霞客”,他们背负着沉重的旅行包,誓要走遍大江南北,那么,他们又是怀着怎么的心情去旅行的呢?
所谓背包客,就是自己(也可能是几个人的小组合)背着背包,自己计划行程路线,自己解决沿途的交通、食宿,甚至有可能会风餐露宿,自己搞定一切,没有人为你负责。跟团旅游则大不相同,虽然都是出去游山玩水,跟团却几乎不用考虑任何事情,只要出发之前知道自己目的地即可,交完钱以后,衣食住行基本有导游包了,全程可以享受保姆式的服务,回来觉得服务质量差了还可以投诉。两者在经济上肯定有差别,但我看这不是主要问题,最根本的原因是两者的过程有巨大的区别。
快乐源于用心体验
国人解决好衣食问题也不过是近二十年来的事儿,旅游发展大约是跟经济发展是同步的。而背包客的旅游方式则盛行时间不长,最早的背包客是被大多人认为是另类,是自找苦吃,近年逐渐成为一种所谓的时尚,但随着时尚元素的介入,背包客的精神也开始慢慢被侵蚀了。
背包客提倡的是花最少的钱,走最远的路,看别人难以看到的风景。实施的手段是自助,是一种体验,这种体验是贯穿于旅行全程的,旅行之前,只知道一个大致的目的地,需要自己去寻找资料、计划线路、置办装备、估算行程时间、盘算着手里不多的银子、算计明日又将花费几许,等等。背包客出去旅行,不仅仅是去某个地方看风景,旅途本身就是很重要的体验。火车汽车毛驴车,宾馆旅社大车店,青山绿水大漠孤烟,荒郊野岭繁华都市,古道西风高速公路,醉酒高歌风餐露宿……旅行的苦与乐都是冷暖自知。买不到票,住不上宾馆,前方道路坍方,临时改变线路及行程,或者山洪暴发被迫流落在旅途中某个小镇,啃冷馍喝凉水,都可能是旅行的一个重要部分。“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这首诗反映了多少旅人的思绪。
可能去的目的地是蛮荒所在,还需要有一定的体能、必要的装备,一个人也许不太安全,或者是太寂寞,于是就想找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去。在网络没有普及的年代,也许身边没几个朋友愿意跟你去吃苦,于是满世界地找旅伴,车站、旅社门口的留言板,户外店门口的告示栏,等等地方都留下了背包客寻找旅伴的小字条或涂鸦之作,想找几个旅伴可真难啊。到了后来,才有了去网上发布消息一说,没想到时至今日,背包客成了时尚,某某在网上振臂一呼,应者如云,人虽然是多了,可背包客的精神却越来越淡漠了。
上述林林总总的体验,不是一大群人蜂拥而至某个风景名胜,拍上一张“××到此一游”照片的旅游所能带来的。它需要的是用心去体会,用自己的双脚去丈量,用双眼去观察,是身与心的体验,不是跟着导游的小旗子走马观花所能了解的。大队人马出行,可能更多的是拍照、聚餐、喝酒、交友、游戏,等等。回来后也许可以用炫耀的口气告诉同事又去了某个地方了,怎么怎么好玩。
提倡背包客,其实推崇的不是背包客这种行为的本身,而是提倡的一种自力更生、团结互助的精神。如果你就是想出去玩一玩,又不愿意自己操心,那跟旅游团可能是最好的选择。也许有人会说“有时间的时候没有钱,有钱的时候没时间”,其实背包客的行径与是否有时间并没有直接关系。旅行毕竟是一种业余爱好,同时,需要一种去感悟外界的勇气。
不做“伪徐霞客”
我等平庸之辈,当以工作家庭为第一,有时间就出去,没时间就看别人出去玩过过眼福。但是也有一句话,时间就像是海绵中的水,挤一挤又有了。业余总会有时间出去玩,既然去玩,时间和金钱来之不易,都比较金贵,可不能铺张浪费,背包客的意义就体现出来了。走马观花,到此一游,时间可能是省下了,但能留下点什么呢?几张照片,一点谈资罢了。记得以前有个高人说过,希望每次的旅行都能滋养着一年中其他的日子。
不喜欢类似这样的话:“都市不是我的家,背包帐篷走天涯”,狂妄而已!整日里惦记着浪迹天涯,一味地追求自由,最多是得其形而未得其神,而自己平日的生活却一团糟。潇洒如陶潜一般,可以不为“五斗米折腰”,每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又如何?还不是倚门而坐,翘首以望“白衣送酒”
关键在于参与的过程,态度决定一切,跟钱多钱少没有必然关系。大隐隐于朝,中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真正的得道者是不会在乎什么背包客的外在形式,穿着五颜六色,花里胡哨的服饰,满身精良装备,带着救世主般的心态去俯视贫困地区,只是炫耀而已。言必称“兄弟在××地方的时候”,跟拿了“克来顿大学”文凭一样好笑。或者一味尊崇原始的、未开发的地方的民风民俗,到了顶礼膜拜,无以复加的地步,以为原始宗教就可以拯救现代人的信仰失落,那也是对当地人民的一种不公平,凭什么人家就要无私奉献啊?既然窗口打开了,进来的就不完全是新鲜空气,苍蝇也会跟着进来的。
背包客只是一个外在的形式,它逃避不了什么东西,该面对的一样要去面对,生活、亲情、工作,一样也不能少。当年西方的嬉皮士们,玩够了“革命”,腻味了背包客,厌烦了朋克和摇滚乐,最终还是回归主流社会,该工作的工作,该嫁娶自然都有了归属。
老“背包客”们的一句话比较受用:“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创造幸福,全靠我们自己”。
所谓背包客,就是自己(也可能是几个人的小组合)背着背包,自己计划行程路线,自己解决沿途的交通、食宿,甚至有可能会风餐露宿,自己搞定一切,没有人为你负责。跟团旅游则大不相同,虽然都是出去游山玩水,跟团却几乎不用考虑任何事情,只要出发之前知道自己目的地即可,交完钱以后,衣食住行基本有导游包了,全程可以享受保姆式的服务,回来觉得服务质量差了还可以投诉。两者在经济上肯定有差别,但我看这不是主要问题,最根本的原因是两者的过程有巨大的区别。
快乐源于用心体验
国人解决好衣食问题也不过是近二十年来的事儿,旅游发展大约是跟经济发展是同步的。而背包客的旅游方式则盛行时间不长,最早的背包客是被大多人认为是另类,是自找苦吃,近年逐渐成为一种所谓的时尚,但随着时尚元素的介入,背包客的精神也开始慢慢被侵蚀了。
背包客提倡的是花最少的钱,走最远的路,看别人难以看到的风景。实施的手段是自助,是一种体验,这种体验是贯穿于旅行全程的,旅行之前,只知道一个大致的目的地,需要自己去寻找资料、计划线路、置办装备、估算行程时间、盘算着手里不多的银子、算计明日又将花费几许,等等。背包客出去旅行,不仅仅是去某个地方看风景,旅途本身就是很重要的体验。火车汽车毛驴车,宾馆旅社大车店,青山绿水大漠孤烟,荒郊野岭繁华都市,古道西风高速公路,醉酒高歌风餐露宿……旅行的苦与乐都是冷暖自知。买不到票,住不上宾馆,前方道路坍方,临时改变线路及行程,或者山洪暴发被迫流落在旅途中某个小镇,啃冷馍喝凉水,都可能是旅行的一个重要部分。“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这首诗反映了多少旅人的思绪。
可能去的目的地是蛮荒所在,还需要有一定的体能、必要的装备,一个人也许不太安全,或者是太寂寞,于是就想找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去。在网络没有普及的年代,也许身边没几个朋友愿意跟你去吃苦,于是满世界地找旅伴,车站、旅社门口的留言板,户外店门口的告示栏,等等地方都留下了背包客寻找旅伴的小字条或涂鸦之作,想找几个旅伴可真难啊。到了后来,才有了去网上发布消息一说,没想到时至今日,背包客成了时尚,某某在网上振臂一呼,应者如云,人虽然是多了,可背包客的精神却越来越淡漠了。
上述林林总总的体验,不是一大群人蜂拥而至某个风景名胜,拍上一张“××到此一游”照片的旅游所能带来的。它需要的是用心去体会,用自己的双脚去丈量,用双眼去观察,是身与心的体验,不是跟着导游的小旗子走马观花所能了解的。大队人马出行,可能更多的是拍照、聚餐、喝酒、交友、游戏,等等。回来后也许可以用炫耀的口气告诉同事又去了某个地方了,怎么怎么好玩。
提倡背包客,其实推崇的不是背包客这种行为的本身,而是提倡的一种自力更生、团结互助的精神。如果你就是想出去玩一玩,又不愿意自己操心,那跟旅游团可能是最好的选择。也许有人会说“有时间的时候没有钱,有钱的时候没时间”,其实背包客的行径与是否有时间并没有直接关系。旅行毕竟是一种业余爱好,同时,需要一种去感悟外界的勇气。
不做“伪徐霞客”
我等平庸之辈,当以工作家庭为第一,有时间就出去,没时间就看别人出去玩过过眼福。但是也有一句话,时间就像是海绵中的水,挤一挤又有了。业余总会有时间出去玩,既然去玩,时间和金钱来之不易,都比较金贵,可不能铺张浪费,背包客的意义就体现出来了。走马观花,到此一游,时间可能是省下了,但能留下点什么呢?几张照片,一点谈资罢了。记得以前有个高人说过,希望每次的旅行都能滋养着一年中其他的日子。
不喜欢类似这样的话:“都市不是我的家,背包帐篷走天涯”,狂妄而已!整日里惦记着浪迹天涯,一味地追求自由,最多是得其形而未得其神,而自己平日的生活却一团糟。潇洒如陶潜一般,可以不为“五斗米折腰”,每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又如何?还不是倚门而坐,翘首以望“白衣送酒”
关键在于参与的过程,态度决定一切,跟钱多钱少没有必然关系。大隐隐于朝,中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真正的得道者是不会在乎什么背包客的外在形式,穿着五颜六色,花里胡哨的服饰,满身精良装备,带着救世主般的心态去俯视贫困地区,只是炫耀而已。言必称“兄弟在××地方的时候”,跟拿了“克来顿大学”文凭一样好笑。或者一味尊崇原始的、未开发的地方的民风民俗,到了顶礼膜拜,无以复加的地步,以为原始宗教就可以拯救现代人的信仰失落,那也是对当地人民的一种不公平,凭什么人家就要无私奉献啊?既然窗口打开了,进来的就不完全是新鲜空气,苍蝇也会跟着进来的。
背包客只是一个外在的形式,它逃避不了什么东西,该面对的一样要去面对,生活、亲情、工作,一样也不能少。当年西方的嬉皮士们,玩够了“革命”,腻味了背包客,厌烦了朋克和摇滚乐,最终还是回归主流社会,该工作的工作,该嫁娶自然都有了归属。
老“背包客”们的一句话比较受用:“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创造幸福,全靠我们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