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考考纲提出的四项能力要求,其中“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属于新课标的范围,它要求考生做到:运用归纳、演绎、分析比较等方法提出明确观点,拥有严谨的逻辑和清楚的层次,综合运用原理、方法论证和探讨事物,在探讨的过程中表现出创新的意图、体现自身的创造性思维。对近几年的高考试题的分析:地理探究能力的考查试题的方式多样化,有追溯推理型、开放发散型、辩证评述型、实践模拟型等几种主要类型,试题的设置多以“新情景、新图型”为主,有些试题我们似曾相识,但在其设问角度等方面与平时的习题不尽相同甚至变化较大,因而不能生搬硬套。如何实施探究式教学,培养学生地理探究能力以适应高考新形势的要求?本文以“洋流”的教学为例和大家做一简单探讨。
一、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心理学家研究认为:认知活动受情绪的驱动。兴趣、情绪、动机等非智力因素不属于人的认知系统,但它们对认知活动却起着指导、调节和强化的作用,是学习活动的强大动力,是学习过程有效进行的心理条件。为此,培养学生地理探究的兴趣,调动学生探究的动机和探究热情等,无疑都是地理教学的重要手段。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从学生的感性认识出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保证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洋流这部分知识是高中地理的重点和难点,对空间概念的要求较高,蕴涵着丰富的地理思维理性。从洋流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考查来看,主要可以从“洋流的成因、洋流的分布、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三方面着手进行,而要掌握和运用好这部分知识,又应紧紧围绕“洋流的分布规律”这一核心来进行知识和思维的有效突破。在新课讲授过程中,我尝试以故事“小漂流瓶的旅行”引入新课,创设问题情境,从一开始就激发起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处理“洋流的成因和分布”这部分知识时,我改变了过去那种教者“一言堂”的做法,首先请两个同学用一盆水、墨水、小风扇操作完成一个小实验,并使用实物投影让全班同学观察思考:盛行风与洋流形成有什么关系?再请两个同学在黑板上绘出全球气压带、风带简图,集体点评后出示《世界海陆分布图》并布置下一环节的探究任务:联系盛行风与洋流的关系,试述太平洋和大西洋上的洋流分布状况怎样?如何绘制简图?针对两大洋上的洋流分布图再进行比较、分析归纳,能否尝试绘出一幅世界洋流模式简图?……这样通过情境创设以及一系列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提出,牵引住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处理好新旧知识的衔接,完成自主探究、自主参与的学习过程,由此获得的知识,印象深刻且易于理解接受。
二、强调学生的交流合作,重视知识的深度探讨
在探究式的教学活动中,学生主动亲历探究过程,使得其探究具有独立性和独特性,由于个体的差异,他们在同样的时间和学习资源条件下,探究的程度可能不一致,探究的结论也会有差别,所以在探究式教学活动中应重视学生彼此的“合作与交流、探讨与争论”,教师则负责充当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的角色。在探究式教学活动中,教师一定要大胆放手,让学生有充分的思考和探讨的时间、空间,千万不能浅尝辄止,否则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学生通过主动探究获取的知识,不一定是教材中固有的现成结论,也不一定是教师讲就一定能讲到的东西,但肯定比较容易内化,获取这些知识的过程也是培养他们思维能力的过程。在洋流的教学中,通过学生对问题深入的“交流与讨论”,教师引导做有效的“归纳和整合”,可以得出一些规律性的结论,如:
洋流的分布
● 中低纬形成以副热带海区为中心的反气旋型(北逆南顺)大洋环流,也叫副热带环流(大洋西岸或大陆东岸为暖流,大洋东岸或大陆西岸为寒流)。
● 北半球中高纬海区形成气旋型(逆时针)大洋环流,也叫副极地环流(大洋西岸或大陆东岸为寒流,大洋东岸或大陆西岸为暖流)。
● 北印度洋形成季节性大洋环流(夏季呈顺时针方向流动,冬季呈逆时针方向流动)。
● 南北半球西风带内形成强大的西风漂流(不同的是北半球的为暖流,而南半球则为世界最强大的寒流——西风漂流)。
洋流的影响
● 对海水温度的影响:海水表面等温线的凸向与洋流的流向一致。暖流经过的海区,水温高于同纬度寒流流经的海区,因而海水表面等温线凸向高纬;寒流经过的海区,海水表面等温线凸向低纬。
● 对海水盐度的影响:暖流经过的海区,盐度值要高于同纬度寒流流经的海区,因而等盐度线向盐度数值小的方向凸,寒流经过的海区,等盐度线向盐度数值大的方向凸。
● 对海洋生物的影响:在寒暖流交汇处以及有上升流的海域,容易形成世界性大渔场,如日本北海道渔场、加拿大纽芬兰渔场、秘鲁渔场等。
三、赋予恰当的引导评价,促成探究活动的效果
探究式教学活动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但并不能忽略教师的引导作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每一个探究环节都要注意观察,及时发现和妥善解决问题:
1.针对学生思维探讨中出现的诸如读图习惯、思维过程、参与程度等方面情况,要及时、恰当地予以指引、评价,使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尊重与爱护,因而分外珍惜独立思考的机会,并乐意矫正自己,愿问、会问,不断提高问的能力。
2.针对学生的探究成果,教师要善于赏识学生有创意的观点;要能容忍学生的错误,敏锐把握学生错误根源;要理性对待学生的“突发奇想”和“异想天开”,绝对不能讽刺挖苦。只有正确引导、多加鼓励,才能培养学生的成功感,才能让他们敢问,敢于探究。
3.针对学生探究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应着重就知识的重点、思维的难点加以疏导,不要平均用力。如“洋流对海水温度、盐度的影响”是学生的思维难点,教学中可针对学生的认知水平结合图像去分析,以化解这一难点,让学生在思考中领悟有关一些地理原理和规律。
须提出:探究式教学活动中教师引导无须太具体,应含而不露,引而不发,给学生以自我选择、判断、联想、创造的空间。
四、精心策划课后环节,巩固和提升探究能力
通过对问题的探究,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加深了,但仍需通过一些课后环节去加以巩固。我们通常选择练习检测让学生在解题中反思学习,在应用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也能从中了解到他们的知识掌握情况,便于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练习的来源主要靠教师的精心编选,题目的宗旨要能起到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索,灵活应用相关原理、规律等解决不同情境中的问题,并提高知识的整合与迁移应用能力这样一些作用。练习的编选应注意避免出现以下现象:1.所选习题陈旧、不新颖,不符合高考命题的方向,达不到锻炼思维能力的效果,不具有探究的现实必要性;2.习题太难,使多数学生难以独立解决甚至讨论后还难以理解,令学生失去解题和探究的兴趣、信心;3.习题太易,题目缺少思维含量,失去了探究的意义。
如就“洋流”部分知识我曾选用、设计了以下练习:
例1.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大洋东岸的海水比大洋西岸的海水:
A、温度高盐度高
B、温度低盐度低
C、温度低盐度高
D、温度高盐度低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洋流分布规律以及洋流对温度、盐度的影响,如果学生对洋流分布规律不熟悉,要准确解答则显得困难。
例2. 读图,简述③处等温线向南凸出的原因。
⑴ 爱尔兰都柏林和纽芬兰圣约翰斯所处的纬度差不多,但1月份都柏林的气温为8℃时, 圣约翰斯的气温通常在0℃以下.想一想,这是为什么?
⑵ 在图中,用“◎”表示纽芬兰渔场,该渔场形成的主要条件是什么?
⑶ 古代,哥伦布从欧洲去美洲时,走了图中A、B两条不同线,有趣的是走距离较短的A路线用了37天,而走距离较长的B路线却只用了22天,试解释其原因。
⑷ 1978年3月,一艘叫“阿摩科·卡迪兹”号的油轮在英吉利海峡附近失事,使2.95亿升原油泄入海中。你认为洋流会给这次海上石油污染带来什么影响?
解析:此题就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知识,考查学生运用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都柏林位于中高纬大洋东岸,北大西洋暖流流经对沿岸气候起增温增湿的作用,而该纬度附近大陆东岸的圣约翰斯则相反;哥伦布从欧洲去美洲,走A路线虽较B路线短,但航行中逆风逆水,故花费时间要多;洋流对海洋污染的影响表现为一方面加快海水净化的速度,另一方面扩大了海水污染的范围。
当然,学生思维探究能力的巩固与提升,不一定都得通过书面练习的形式进行,教师还应把他们的目光引向广阔的社会和美好的大自然;鼓励学生用自己的学识去解决现实生产、生活中的问题,强化理论与实践的联系;激励学生把课堂上解决不了的疑问带出课堂,走向社会,形成以探究式学习和实践活动为主的学习方式,不断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新课程对地理必修Ⅰ的要求就包含了“注重引导学生加强课后实践、野外实习、社会调查等活动”。
一、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心理学家研究认为:认知活动受情绪的驱动。兴趣、情绪、动机等非智力因素不属于人的认知系统,但它们对认知活动却起着指导、调节和强化的作用,是学习活动的强大动力,是学习过程有效进行的心理条件。为此,培养学生地理探究的兴趣,调动学生探究的动机和探究热情等,无疑都是地理教学的重要手段。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从学生的感性认识出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保证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洋流这部分知识是高中地理的重点和难点,对空间概念的要求较高,蕴涵着丰富的地理思维理性。从洋流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考查来看,主要可以从“洋流的成因、洋流的分布、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三方面着手进行,而要掌握和运用好这部分知识,又应紧紧围绕“洋流的分布规律”这一核心来进行知识和思维的有效突破。在新课讲授过程中,我尝试以故事“小漂流瓶的旅行”引入新课,创设问题情境,从一开始就激发起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处理“洋流的成因和分布”这部分知识时,我改变了过去那种教者“一言堂”的做法,首先请两个同学用一盆水、墨水、小风扇操作完成一个小实验,并使用实物投影让全班同学观察思考:盛行风与洋流形成有什么关系?再请两个同学在黑板上绘出全球气压带、风带简图,集体点评后出示《世界海陆分布图》并布置下一环节的探究任务:联系盛行风与洋流的关系,试述太平洋和大西洋上的洋流分布状况怎样?如何绘制简图?针对两大洋上的洋流分布图再进行比较、分析归纳,能否尝试绘出一幅世界洋流模式简图?……这样通过情境创设以及一系列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提出,牵引住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处理好新旧知识的衔接,完成自主探究、自主参与的学习过程,由此获得的知识,印象深刻且易于理解接受。
二、强调学生的交流合作,重视知识的深度探讨
在探究式的教学活动中,学生主动亲历探究过程,使得其探究具有独立性和独特性,由于个体的差异,他们在同样的时间和学习资源条件下,探究的程度可能不一致,探究的结论也会有差别,所以在探究式教学活动中应重视学生彼此的“合作与交流、探讨与争论”,教师则负责充当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的角色。在探究式教学活动中,教师一定要大胆放手,让学生有充分的思考和探讨的时间、空间,千万不能浅尝辄止,否则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学生通过主动探究获取的知识,不一定是教材中固有的现成结论,也不一定是教师讲就一定能讲到的东西,但肯定比较容易内化,获取这些知识的过程也是培养他们思维能力的过程。在洋流的教学中,通过学生对问题深入的“交流与讨论”,教师引导做有效的“归纳和整合”,可以得出一些规律性的结论,如:
洋流的分布
● 中低纬形成以副热带海区为中心的反气旋型(北逆南顺)大洋环流,也叫副热带环流(大洋西岸或大陆东岸为暖流,大洋东岸或大陆西岸为寒流)。
● 北半球中高纬海区形成气旋型(逆时针)大洋环流,也叫副极地环流(大洋西岸或大陆东岸为寒流,大洋东岸或大陆西岸为暖流)。
● 北印度洋形成季节性大洋环流(夏季呈顺时针方向流动,冬季呈逆时针方向流动)。
● 南北半球西风带内形成强大的西风漂流(不同的是北半球的为暖流,而南半球则为世界最强大的寒流——西风漂流)。
洋流的影响
● 对海水温度的影响:海水表面等温线的凸向与洋流的流向一致。暖流经过的海区,水温高于同纬度寒流流经的海区,因而海水表面等温线凸向高纬;寒流经过的海区,海水表面等温线凸向低纬。
● 对海水盐度的影响:暖流经过的海区,盐度值要高于同纬度寒流流经的海区,因而等盐度线向盐度数值小的方向凸,寒流经过的海区,等盐度线向盐度数值大的方向凸。
● 对海洋生物的影响:在寒暖流交汇处以及有上升流的海域,容易形成世界性大渔场,如日本北海道渔场、加拿大纽芬兰渔场、秘鲁渔场等。
三、赋予恰当的引导评价,促成探究活动的效果
探究式教学活动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但并不能忽略教师的引导作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每一个探究环节都要注意观察,及时发现和妥善解决问题:
1.针对学生思维探讨中出现的诸如读图习惯、思维过程、参与程度等方面情况,要及时、恰当地予以指引、评价,使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尊重与爱护,因而分外珍惜独立思考的机会,并乐意矫正自己,愿问、会问,不断提高问的能力。
2.针对学生的探究成果,教师要善于赏识学生有创意的观点;要能容忍学生的错误,敏锐把握学生错误根源;要理性对待学生的“突发奇想”和“异想天开”,绝对不能讽刺挖苦。只有正确引导、多加鼓励,才能培养学生的成功感,才能让他们敢问,敢于探究。
3.针对学生探究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应着重就知识的重点、思维的难点加以疏导,不要平均用力。如“洋流对海水温度、盐度的影响”是学生的思维难点,教学中可针对学生的认知水平结合图像去分析,以化解这一难点,让学生在思考中领悟有关一些地理原理和规律。
须提出:探究式教学活动中教师引导无须太具体,应含而不露,引而不发,给学生以自我选择、判断、联想、创造的空间。
四、精心策划课后环节,巩固和提升探究能力
通过对问题的探究,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加深了,但仍需通过一些课后环节去加以巩固。我们通常选择练习检测让学生在解题中反思学习,在应用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也能从中了解到他们的知识掌握情况,便于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练习的来源主要靠教师的精心编选,题目的宗旨要能起到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索,灵活应用相关原理、规律等解决不同情境中的问题,并提高知识的整合与迁移应用能力这样一些作用。练习的编选应注意避免出现以下现象:1.所选习题陈旧、不新颖,不符合高考命题的方向,达不到锻炼思维能力的效果,不具有探究的现实必要性;2.习题太难,使多数学生难以独立解决甚至讨论后还难以理解,令学生失去解题和探究的兴趣、信心;3.习题太易,题目缺少思维含量,失去了探究的意义。
如就“洋流”部分知识我曾选用、设计了以下练习:
例1.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大洋东岸的海水比大洋西岸的海水:
A、温度高盐度高
B、温度低盐度低
C、温度低盐度高
D、温度高盐度低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洋流分布规律以及洋流对温度、盐度的影响,如果学生对洋流分布规律不熟悉,要准确解答则显得困难。
例2. 读图,简述③处等温线向南凸出的原因。
⑴ 爱尔兰都柏林和纽芬兰圣约翰斯所处的纬度差不多,但1月份都柏林的气温为8℃时, 圣约翰斯的气温通常在0℃以下.想一想,这是为什么?
⑵ 在图中,用“◎”表示纽芬兰渔场,该渔场形成的主要条件是什么?
⑶ 古代,哥伦布从欧洲去美洲时,走了图中A、B两条不同线,有趣的是走距离较短的A路线用了37天,而走距离较长的B路线却只用了22天,试解释其原因。
⑷ 1978年3月,一艘叫“阿摩科·卡迪兹”号的油轮在英吉利海峡附近失事,使2.95亿升原油泄入海中。你认为洋流会给这次海上石油污染带来什么影响?
解析:此题就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知识,考查学生运用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都柏林位于中高纬大洋东岸,北大西洋暖流流经对沿岸气候起增温增湿的作用,而该纬度附近大陆东岸的圣约翰斯则相反;哥伦布从欧洲去美洲,走A路线虽较B路线短,但航行中逆风逆水,故花费时间要多;洋流对海洋污染的影响表现为一方面加快海水净化的速度,另一方面扩大了海水污染的范围。
当然,学生思维探究能力的巩固与提升,不一定都得通过书面练习的形式进行,教师还应把他们的目光引向广阔的社会和美好的大自然;鼓励学生用自己的学识去解决现实生产、生活中的问题,强化理论与实践的联系;激励学生把课堂上解决不了的疑问带出课堂,走向社会,形成以探究式学习和实践活动为主的学习方式,不断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新课程对地理必修Ⅰ的要求就包含了“注重引导学生加强课后实践、野外实习、社会调查等活动”。